董富蓉
摘要:傳統經濟學主要研究的是市場經濟中人類社會各種經濟活動與各種經濟關系及其發展邏輯、規律,這種研究主要是以“經濟人”假設為前提的,即每個個體在進行經濟活動的過程中,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很多經濟學家認為,這種假設前提只是適用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行為,而不適用于非市場問題,特別是政治、社會領域的決策問題。但在奧爾森看來,無論是經濟活動還是公共活動的參與者,他們都有使自己行為利益最大化的傾向,都符合“經濟人”的行為假定。這種觀點也為公共選擇理論奠定了理論基礎。公共選擇理論認為,適用于市場經濟下私人選擇活動的理性行為,同樣適用于公共選擇領域。
關鍵詞:“經濟人”假設;利益最大化;公共選擇理論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8-0022-01
《集體行動的邏輯》這本書的研究都是以公共選擇理論為假設前提的,在此基礎上,他首先從集團和組織的概念入手,通過分析現實生活中集團和政治上的問題將“經濟人”假設引入公共領域,并進行了論證。接下來奧爾森則反駁了傳統經濟學認為的有著共同利益的個人組成的集體會產生集體行動,就像他們會為自己的個體利益不斷努力的觀點。并且提出小集團往往比大集團更有效率,大集團更加容易陷入集體行動的困境,而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選擇性激勵”、“集團成員的不對稱”等。強制性會員制度對工會有很強的重要性,馬克思的社會階級理論也較為重要。奧爾森提出壓力集團通過一些活動往往會產生會員制度等衍生物。
一、 “經濟人”假設和“搭便車”現象
“經濟人”假設啟示我們,每個人都是理性的、自利的,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進而容易產生“搭便車”現象,政策制定者也不例外。遠的不說,就拿今年發生在山東平度的強拆案件為例。村干部與上級政府、房產公司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灰色利益鏈條,為了獲取其中利益,不惜造成一系列的流血案件。類似的事件在國內頻頻發生,這不是正好說明了決策者的“經濟人”特征嗎?
鑒于此,為了最大限度地使政策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有必要加強決策環節的監督,建立并完善約束決策者的有效機制。依靠倫理道德和個人的思想覺悟進行約束的傳統觀念在日益多元化的現代社會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二、拓寬民主參與渠道對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十分重要
很多政策的出臺雖然與民意相去甚遠,但能夠給政策制定者帶來權利上的滿足感和誘人的收入,這正好符合公共選擇理論中阿羅不可能定理的投票悖論,即選民們的期望不可能完整地轉換為一個完整的集體偏好,即使在集體決策的最好方式下。
奧爾森認為“選擇性激勵”和“不對稱”是破除集體困境的兩種有效方式,了解集體成員的需求繼而對癥下藥顯得至關重要。
政府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反映的是人民的訴求,任何一項政策的制定都應該在廣泛聽取多方意見的基礎上,而我國在這方面的體制機制還有待完善。首先,要保證反映渠道的暢通,使民眾的訴求能夠被知曉并得到有效反饋,這就要求在制定重大決策時讓民眾知情并且參與其中。其次,政府信息公開的迫切性,尤其是財政信息。只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才能夠樹立自己的權威。
三、特殊利益集團的功能
特殊利益集團利用尋租、特權等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不可小覷。在我國能源領域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初級資源價格市場化,但產成品價格卻人為定價,使得產業鏈不能夠有效銜接,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市場競爭力降低。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出以“市場為主體”的理念,我認為破除特殊行業壟斷問題的核心是要簡政放權,需要國家放開資源、油氣等行業領域的市場準入門檻,盡力營造一種充分競爭的市場狀態,使價格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提供資源配置效率,增加社會福利。
四、大集團和小集團的規模配置
奧爾森在本書中用很大的篇幅對大集團和小集團進行了論述。他提出大集團要獲得集體行動的可能性比小集團大,且隨著集團規模的增加,集體行動的難度是遞增的。主要因為隨著集團的擴大,每個人獲得集體利益的份額就會減少,而且行動成本會不斷增加。而小集團中的成員之間直接接觸的可能性較大,如果做出不利于集團利益的事情,會受到來自他人的指責。大集團由于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難以形成有效的約束。
但是,如果將大的集團拆分為小的集團進行管理運行,這樣不就擁有了小集團的優勢了嗎?這可以作為我國目前企業改革的一個新路徑,改善機構臃腫、扯皮推諉、效率低下、競爭力弱等問題。
五、選擇性激勵對理論困境的突破
奧爾森提出“選擇性激勵”對破除集體行動的困境是十分有效的,也就是在了解各自需求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對象運用各種手段來促進集體的合作。這對改善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有所啟示,尤其是國企。
隨著組織發展日益人性化,每個組織基本上都給員工設置了福利,但千篇一律的福利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激勵效果,還造成了組織資源的浪費?,F在社會上普遍流行的發放購物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取代了以前廣受抱怨的發放實物的方式。其中最首要的環節是要充分了解員工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引起需求反應。
六、幾點反思
概覽全書,對奧爾森的諸多觀點讓筆者產生了一些疑慮,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其他方面的制度措施也有利于減少書中所講的集體行動的困境。
首先,在第四章中講到的馬克思的國家理論。馬克思認為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而奧爾森認為馬克思的這種觀點是基于經濟人假設提出的,國家作為一個大的集團,不可能產生集體行動。對這一點筆者并不能認同。就拿國家來說,社會的日益復雜產生了國家,為了維持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國家成為了暴力統治的機器,通過強力(法律、制度等)國家可以實行良好的管理。另外,國家的國防職能,給公民提供了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使公民對國家形成一種依賴。南海領域頻頻出現的漁民綁架事件,最終都是依靠國家出面來保障公民生命安全和利益。
其次,組織文化也會對組織成員的行為產生有效約束,日本在這方面取得的成績尤為突出,而本書中并沒有涉及于此。良好的組織氛圍有利于組織凝聚力的提升,員工歸屬感的增強,這將會增進員工之間的團結協作,為組織的共同目標努力。
最后,即使每個人都是理性的,但領導的作用至關重要。一個在能力、人格魅力等各個方面突出的領導,能夠讓大家相信,他能夠帶領大家最大限度地實現各自的利益,繼而朝著同樣的目標奮進。
參考文獻:
[1] 高春芽.集體行動的邏輯及其困境[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2] 劉 航.從集體行動的邏輯視角看城郊集體土地征收問題[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2).
[3] 陳治東.論《集體行動的邏輯》的主要觀點對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J].魅力中國,2009(11).
[責任編輯:金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