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子燕
摘要:全球化浪潮下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時代趨勢。黑龍江省高度重視教育國際化工作,但也存在著政策法規不配套,政府引導和指導力度不夠;開展教育國際化的人才缺乏;教育機構普遍缺乏開展教育國際化的經費等問題。政府管理部門要重視和規范教育國際化工作,推動主打東北亞的基礎教育國際化進程,立足中俄戰略合作加快國際化人才培養,鼓勵并規范中外合作辦學,提升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的國際化素質,大力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
關鍵詞:黑龍江;教育國際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8-0031-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推進教育國際化對于我國教育實現現代化,進入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黑龍江省是邊疆省份,正在實施面向東北亞開發開放戰略,是實現我國與俄羅斯戰略合作的橋頭堡。而教育與文化是影響國際關系和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因素,黑龍江省教育如何服務對外開放戰略,發揮地緣優勢,打造省域教育特色,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時代趨勢
美國學者菲利普·阿特巴赫認為,“教育國際化是把國際的、跨文化的或全球層面的內容融入教育目的、職能或教學實施的過程”。國內學者認為“教育國際化意指通過不同國家的教育機構或國際教育組織進行合作交流、合作研究、合作辦學、合作培訓以及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或國際援助等途徑,在理念與目標、課程與教學、評價與管理等方面實現融合并有所創新,從而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能力的教育發展過程”。教育國際化有助于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有助于教育教學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師專業素質,有助于培養國際化人才。教育國際化一方面能夠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種方式將我國的教育融入國際教育體系,另一方面能夠利用全球化帶來的有利條件,在全球范圍內競爭、吸引、分享、整合和配置包括學生、師資、技術和資金等在內的優質教育資源,以最大限度地服務于我國的對外開放戰略和教育事業的改革開放。總之,教育國際化已經不再是簡單地師生交流,而是作為一種理念和手段深刻地影響著人才培養、學校管理和教育資源配置等方方面面。教育的本土化與國際化是一枚硬幣的兩個方面。教育國際化絕不是西方化或歐美化,不是“服務貿易”倡導的自由化,而是吸取“國外教育的精華為我所用”。
我國加入WTO,為參與教育服務的國際競爭搭建了平臺,同時也向其他成員國做出了有限開放教育市場的承諾。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對外開放已經先行一步地開展起來,可以預期不久的將來,我國基礎教育也必將實施有限的開放。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教育開放的不斷擴大,培養國際化人才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迫切需要。因此,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的必然選擇。并且,國內發達地區教育國際化的實踐探索也表明國際化是推進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動力之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因此,我們將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和胸懷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努力推進具有時代特征、教育特質、地域特色、民生特性的教育國際化健康發展。
二、黑龍江省教育國際化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現狀
黑龍江省作為邊疆省份,高度重視教育國際化工作。全省留學教育快速發展。從1978年至今,黑龍江省來華留學生規模逐年擴大,在“十五”至“十一五”(2001—2010年)期間,來華留學工作有了較快的發展,教育質量穩步提高,留學生數量快速增長,辦學層次明顯提升。目前,黑龍江省現有接受來華留學生的學歷教育高等院校32所,具有接收來華留學生資格的中小學23所。來華留學生層次由原來非學歷的語言培訓,發展到研究生學歷教育;專業領域從漢語言文學、中醫藥等學科,擴展到理工、經濟、管理、法律、計算機等應用類學科;學生來源也由傳統的韓國、日本、俄羅斯發展到五大洲112個國家。黑龍江省積極推動東北亞區域一體化進程,促進地區及高等教育機構之間形成網絡并在研究、知識創新和資源共享方面積極合作。加強中俄高等教育合作的區域性平臺建設。黑龍江大學與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簽訂合作建設的中俄學院已正式招生運轉,聘請來自俄羅斯的高水平專家任教,培養對俄經貿人才。目前中俄學院已被教育部批準為特色試點學院。教育部批準在黑龍江省設立中俄大學校長論壇秘書處,統一協調東部四省區域對俄高等教育交流。推動我國東北與俄羅斯的高等教育區域網絡發展。中俄中小學生交流基地建設經教育部批準建立以來開展了大量交流和培訓工作。黑河中俄大學生交流基地也成功舉辦了多次活動。積極擴大與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歐美發達國家的聯系,加強與港澳臺地區教育往來。穩步發展中外合作辦學。目前,有俄羅斯、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多所學校與黑龍江省學校簽訂了校際合作意向。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政策法規不配套,政府部門指導和規范力度不夠
政府各部門相關的政策、法規不配套,行政效率不高。教育機構到政府機構辦理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相關事項時,存在著不同部門之間的功能交叉,重復的現象。如合作辦學的審批權問題,審批周期冗長,行政處理環節繁瑣。教育管理部門對本區域的教育國際化工作缺乏整體規劃和指導,缺乏政府組建的公共平臺支撐,導致教育機構在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出現信息匱乏、行為不當、效率不高等問題。
2.開展教育國際化的人才缺乏,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力度不夠
省內教育機構普遍缺乏開展教育國際化的相關人才。例如,在洽談項目和合作辦學的過程中,項目負責人是需要較高素質和專業知識的人才,但大部分學校的外事負責人都沒有相關經驗或受過相關培訓。能夠承擔教育國際化的學術人才也同樣匱乏。學校普遍缺乏能使用雙語教學的教師,并且對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重視不夠。
3.基礎教育國際化滯后,教育機構普遍缺乏開展教育國際化的經費
培養國際化人才要從基礎教育抓起,而黑龍江省基礎教育領域的國際化工作與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化工作相比落后很多,存在著認識程度不夠、方向不明、行動不利等問題。經費的缺乏一直是制約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開展教育國際化工作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各學校普遍反映存在經費沒有或不足的問題。
三、對推進黑龍江省教育國際化的思考
(一)政府管理部門要重視和規范教育國際化工作
政府部門要從國際政治、經濟、金融、外交、國家安全的高度認識教育國際化工作的重要性,完善相關的法規和政策,屢順部門職能,指導和規范本區域的教育國際化工作。教育管理部門要從戰略的高度研究對策,制定本區域的教育國際化整體規劃,有目的地引導和指導區域內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國際化工作。教育管理部門要通過政府設立專項基金或爭取社會組織資金支持等渠道籌集教育國際化經費,并定期向社會發布教育國際化信息及相關政策。
(二)在全省推動主打東北亞的基礎教育國際化進程
鼓勵省內的基礎教育學校與境外尤其是東北亞國家的教育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鼓勵中外教育機構合作辦學。引進、消化國外優質課程資源,為本土課程注入國際元素,推動課程改革。教育部門支持中小學校聘請外籍教師授課。在省內選擇經濟基礎較好的區域進行區域推進基礎教育國際化試點,以區域為主體,通過政府行政推動,實現區域教育國際化的系統構建,形成區域教育發展的新活力。例如,可以在哈爾濱、綏芬河、大慶、黑河、牡丹江、同江等地選取一個區作為試點。加強對教育國際化的研究,可以在專業的教育科研院所設立教育國際化研究中心。重視國際理解教育。組織中小學校開發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尤其注重對東北亞各國的國別教育,培養學生將來參與面向東北亞開發開放的國際素養。
(三)立足中俄戰略合作,加快國際化人才培養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實施綱要(2013至2016年)》的貫徹落實對黑龍江省來說既是經濟的機遇,也是教育的機遇。黑龍江省要抓緊培養一大批熟悉國際政治和商貿規則,具有經貿、能源、投資、金融、航空航天、文化傳播等專業特長的高素質對俄國際化人才。加快邊境縣的基礎教育發展,啟動邊境國門學校建設工程,加強邊境學校建設,鼓勵延邊地區興辦中俄合作的俄語高中,培養俄語人才;支持中小學開設俄語課程,建設中小學對俄合作基點校,重點建設俄語中心和中俄學生交流基地。高校要成為對俄人才培養和科技合作的橋頭堡、蓄水池和輻射源。圍繞兩國都重視的農業、資源開放、裝備制造、能源、航空航天等領域,建立中俄科學研究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有目的地將哈工大、黑龍江大學建設成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典型高校。
(四)鼓勵并規范中外合作辦學
鼓勵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機構與國外教育機構聯合辦學,尤其要提高高校在全球范圍內匯聚創新資源的能力,著眼于國內、省內急需的學科專業和已有的優勢學科專業進行實質性合作辦學。引進國外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包括幼兒園教育資源)。黑龍江省已經有一些高中開設了國際部,今后還要建設一批國際學校,以國際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形成學有良教的格局。另外,培養黑龍江省教育品牌學校,并鼓勵這些學校境外辦學,尤其是到俄羅斯辦學。支持孔子學院建設,鼓勵中小學教師通過國家漢辦到設在東北亞各國的孔子學院做教師。在國際化進程中要注重利用互聯網和遠程教學,拓展合作辦學的廣度和深度。
(五)提升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的國際化素質
黑龍江省應加大派遣包括幼兒園教師在內的優秀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出國訪學、進修、參加國際會議的力度,擴大其國際視野,提升其專業素養。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引進國外智力為我所用”。高校要重視教師雙語能力的培養,加大教師派出進修的力度。職校、基礎教育學校教師要注意跟蹤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教育教學理念、教材和教育方法及辦學經驗,注重教育創新。
(六)大力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
黑龍江省應充分利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等有利契機,在未來5-10年內超常規地發展留學生教育。繼續實施好“留學龍江”計劃,通過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歷教育層次的提高,生活、學習條件的改善,管理方式與國際慣例的接軌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來就讀。
參考文獻:
[1] 陳如平,蘇 紅.論我國基礎教育的國際化[J].當代教育科學,2010(14).
[2] 張軍鳳,王銀飛.關于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幾個問題[J].上海教育科研,2011(1).
[3] 周南照.論教育國際化的多元內涵、戰略意義與實施途徑[J].世界教育信息,2013(12).
[責任編輯:金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