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在貴州,很多村莊都擁有獨特的村落文化,或因民族特色而大放異彩,或因歷史深厚而脫穎而出,或因傳統技藝而出類拔萃。然而,縱觀這些擁有文化富礦的村莊,比較其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現狀,我們不由得發出這樣的疑問:
同樣的村落環境,為什么有的人憑借傳統技藝年入百萬,有的人卻守著一畝三分地勉強生活?
同樣的文化生態,為什么有的村莊留得住人,年輕人主動學習傳統文化,有的村莊文化式微,后繼無人,只剩下老藝人的嘆息?
同樣的資源稟賦,為什么有的村莊名揚天下,提前步入小康,有的卻依然寥寥無名、貧困落后?
這些疑問匯聚成一個大大的問號——多彩的貴州擁有如此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什么沒有形成相應規模的產業?
問題的關鍵在人。
傳承和發展村落文化,需要做活村莊的文化經濟;做活文化經濟,需要有一批自知自信、勇立潮頭、德藝雙修的復合型民間藝人。他們生長于斯、發展于斯,了解村落歷史,熟知技法工序,熱愛傳統文化,同時,他們懂管理經營,會創新設計,敢于面對全球化競爭——在同一個村莊里,這樣的民間藝人往往成為發家致富的帶頭人;在同一個地區內,經濟排名靠前的村莊往往擁有這樣的民間藝人,他們憑借文化的自知自信,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經濟,進而帶動村民集體富裕。
因此,培養復合型民間藝人是做活村莊文化經濟、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關鍵。
培養復合型民間藝人,需要充分發揮年輕人的作用。大部分村落文化以“老帶新”的方式傳承下來,政府認定的傳承人也以老人為主。目前,貴州省共有4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其中80%已年過50歲。老人們傳授的是傳統文化的淵源和精粹。但是,現代的經營理念、企業管理和市場規律,是他們的知識盲區。因此,培養復合型民間藝人,不能僅依靠“老帶新”,更應該教學相長,讓更多的年輕人擁有交流學習的平臺、享有創新發展的機會。
培養復合型民間藝人,需要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實踐證明,守護村落文化與發展經濟可以并行不悖。要讓村民看到村落文化的經濟價值,幫助他們認識到文化經濟的潛力,使他們感受到精神和物質的“雙富裕”,這樣村莊才能留得住人、文化才能后繼有人。因此,培養復合型民間藝人,不能只呼喚村民的文化自覺,更應該增強其文化自信。只有內化于心的自信,才能轉化為傳承技藝、守護文化的自覺行動。
培養復合型民間藝人,需要文化政策的扶持。面對市場化和工業化的大潮,許多民間藝人心存恐懼,害怕大風大浪,便放棄了成長的機會。當前,要培養復合型民間藝人,應給予配套的文化政策扶持,鼓勵他們“走出去”,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讓更多有潛力、有能力、有魄力的民間藝人成長起來,創辦小微企業,開拓市場平臺,形成推動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合力。同時,應加大民間藝人的培訓力度。一方面繼續開辦傳承基地,讓更多人來學習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開設專門針對民間藝人的管理、藝術、經營、法律培訓班,讓他們從文化的“傳承人”逐步轉變為經濟的“領頭羊”。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做活村莊文化經濟,就要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傳承和保護村落文化,發展和壯大村莊經濟,需要依靠以民間藝人為主的村民的自覺與自信。(執筆/姚 遠 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