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慈
遼寧省遼陽市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一顆鑲嵌在遼東半島中部古老而美麗的明珠。這里有“關東第一城”的文化底蘊,又是雷鋒的入伍地,鮮明而獨特的城市文化中有著發展慈善事業和慈善文化的深厚基礎。2013年,市慈善總會通過到教育部門調研了解到,全市69所初中、225所小學15萬多名中小學生,在校園里還沒有見過《慈善讀本》,部分師生對傳統文化、慈善文化還比較迷茫。為此,遼陽市慈善總會主動聯系中華慈善總會,購進《慈善讀本》初中版、小學版近萬冊,并于2013年12月舉行了“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將讀本分發到10所中小學生手中。通過半年多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試點先行,精心籌劃“四到位”
慈善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拓展和延伸,“慈善文化進校園”的關鍵在于前期的策劃和后續的落實。為了使慈善教育有章可循、有規可依,不斷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社會、扶危濟困的慈善意識,先行試點學校著重做好了四到位,為各項慈善活動的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
一是機構到位。“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之后,在各縣(市)區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副局長為組長,各學校校長為副組長,政教處、教務處、共青團等部室負責人為成員的慈善教育活動領導小組,明確分工與職責,各校制訂了“慈善文化進校園”實施方案,列出了時間表,對活動的開展做了細致安排。
二是人員到位。各學校由教務處組織,以語文或政治教師為主,加強課堂教學慈善文化滲透;由政教處負責,由年級組長牽頭,以班主任為主,明確了慈善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題和實施計劃。
三是時間到位。規定每月一次班(團)隊會為慈善教育課;每節課上各科教師都要結合教材內容及學生年齡特點,對學生進行2-5分鐘的慈善教育;每個學期以年級為單位,在學生中組織一次以慈善教育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
四是宣傳到位。各試點學校利用升旗儀式、班(團、隊)會,進行慈善教育宣傳;利用校務會、全體教師會,把慈善教育進校園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向管理人員和全體教師進行宣傳;利用學校廣播站組織了特別欄目,向學生深入淺出地闡述慈善的含義;利用黑板報、宣傳欄、廣播等進行慈善宣傳,營造濃厚的慈善愛心宣傳氛圍。
二、整合內容,設置慈善教育主陣地
課堂不僅是學科教學的主陣地,也是慈善教育的主戰場,更是對學生滲透慈善理念的主渠道。
一是開設慈善教育課。學校把每月一堂教育課同語文、數學等學科同樣對待,堅持做到“五有”:有教材,將《慈善讀本》作為慈善教育的專門教材,配發到各年級的每個學生手中;有師資,由各班語文或政治教師兼任慈善教育課教師;有教案,教師要根據學校提供的教材及相關要求統一書寫教案;有考核,由慈善教育領導小組根據教師的備課、上課、活動開展等情況,在學期末進行量化考核;有評比,各學校將在每個學期的期末,對教師的備課及教學效果進行評比,并將結果記入教師個人的業務檔案。
二是整合學科教學內容。慈善教育的效果來自于日積月累的熏陶、感染、引導、帶動。為了提高慈善教育的有效性,促進慈善教育常態化、規范化,對語文、數學等學科教學提出了課堂滲透慈善教育的要求。要求教師把慈善教育和學生的生活體驗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從身邊調查入手,以課堂交流、評論為主,把教學內容與慈善教育聯系起來,切實發揮學校、教師在學生慈善行為培養過程中的奠基作用。如,低年級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通過富有童趣的編演進行慈善意識及習慣的訓練;中年級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收集課外書和身邊的慈善故事,然后通過復述、講解,在感悟中提高對慈善的認識;高年級主要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社會調查,培養公德意識和愛心、善心。
三是把慈善教育納入校本研修的范疇。為了提高慈善教育課堂教學的質量,各學校組織教師集體備課、研讀教材,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盡可能將慈善教育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們學以致用。
三、實踐體驗,活動牽引結碩果
實踐體驗是實施慈善教育的重要載體,是提高慈善教育有效性的必要途徑。市慈善總會、市教育局根據各試點學校學生的年齡特點,積極挖掘學區及社會資源,在校內、校外開展了不同特色的系列慈善教育體驗活動。
一是校內活動精彩紛呈。市師范附小組織開展了校級、班級、家庭、個人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每月最后一周班會課為《慈善讀本》學習時間,學校統一部署,由各班班主任帶領學習。利用每周三紅領巾廣播時間進行校級學習感悟交流,適時開展讀書征文、故事會、演講比賽等活動;每月安排親子誦讀活動,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交流;在節假日布置特殊德育作業,以學習感悟為主要內容,寫感想、談體會,進行實踐反思;建立“愛心驛站”,以師生自愿捐資和購買書籍捐贈的形式,累積愛心資金。成立了校園愛心超市,號召學生將自己的閑置物品捐獻出來,換取愛心積分,再用愛心積分換取自己需要的物品。無人換購的物品,學校整理后捐贈給貧困山區,將愛心不斷傳遞。
燈塔市實驗小學在學雷鋒活動中融合慈善文化,開展宣講雷鋒故事、“走出校園,為他人送溫暖”、讀書征文、主題班會、手抄報比賽等豐富多彩的學習、實踐系列活動。白塔區南林子小學充分發揮《慈善讀本》作用,統一編排了科學的集體閱讀時間,要求每個師生積極參與。弓長嶺區開展了“我們栽下心愿樹”卡片寄愛心活動、“心微笑、愛飛揚”慈善故事大賽、“心微笑、愛飛揚”征文比賽以及“感恩社會、情暖人間”演講比賽等,并組織師生開展了“愛的宣言”簽名活動。
文圣區小屯鎮中心小學堅持把學習《慈善讀本》納入假期作業。要求學生閱讀全書主要內容,用日記形式撰寫自己的感悟、收獲;利用思想品德課充分發揮慈善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授課內容中增加慈善理念、慈善行為、典型人物和事跡等,讓學生接受慈善文化的熏陶;通過主題班會、“學雷鋒·日行一善”活動、校園廣播、網絡等多種載體,廣泛宣傳慈善文化;學校在家長開放日、家長會、家訪等活動中向學生家長宣傳慈善文化理念,通過小手拉大手,把慈善文化向家庭、社會延伸。
太子河區把“愛與責任”確立為此項活動的主題。將慈善教育納入課程計劃,通過各科課程挖掘慈善教育因素,滲透慈善教育;開展慈善征文、書畫、感恩主題班會、詩歌朗誦等活動。啟發培養學生的慈善意識,讓愛心在行動中扎根,在行動中健康成長。通過活動,讓慈善教育的理念內化為師生們的感性體驗,形成慈善教育的良好氛圍。市六中開展了“手拉手、一幫一”愛心結對幫扶活動,黨員教師、優秀學生每人幫助一名留守兒童,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在教師間開展師徒結對活動,幫助青年教師迅速成長。遼化二小鼓勵全校師生參加“寒窗基金”慈善捐贈活動;組織師生在寒假期間開展慈善愛心體驗活動,撰寫慈善心得體會和慈善征文。
二是走出校園奉獻愛心。一直以來,各學校都很重視愛心捐贈活動的開展。每年六一、元旦以及其他節假日,市師范附小組織師生看望市孤兒院兒童,為他們捐錢并送去奶粉、尿不濕等生活必需品,許多家長也參與到福利院獻愛心活動中;師范附小與遼陽縣寒嶺鎮唐家小學建立了姊妹校幫扶關系,學校不定期組織學生與唐家小學學生“手拉手”,每逢大型活動,如六一前夕校園藝術節,邀請山區的教師及學生到校參與。
首山農場學校組織師生到各村孤寡老人家中做好事,為他們打掃衛生、表演節目、買紀念品等,讓老人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組織領導教師到貧困學生家中走訪慰問,為他們送去生活用品,幫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去年學校為患嚴重腦積水的黃小倩同學舉行了以“愛的接力”為主題的特別捐款活動。活動共募得善款2.7萬余元,彰顯了集體的力量與溫暖。弓長嶺區是雷鋒工作過的地方,該區教育系統學習雷鋒活動常態化、標準化、系列化,開展了“爭做雷鋒式學生”“爭做雷鋒式教師”“爭做雷鋒式學校”活動,使慈善深入人心。今年,弓長嶺區師生為患白血病高中學生獻愛心捐款捐物;為因事故導致骨盆粉碎性骨折的教師捐款達四萬七千余元。通過這些活動,鼓勵學生們成為生活中的“小小慈善家”、“小小愛心家”。
三是發揮以點帶面輻射效應。在慈善教育中,注重對家庭、社會的輻射、帶動,開展“小手拉起大手”活動,讓更多家長投入慈善事業。各試點學校把“愛心飛揚、溫暖常在”的倡議書同樣分發給每個家長,讓家長們達到知曉、支持、參與慈善行動的目的;邀請家長參與班級的主題隊會、慈善教育課,給學生講述慈善故事;通過學生的“感恩行動”,向家長傳遞“愛的思想”,促進“愛心相傳”的效果;面對自然災害,號召學生們用積攢的壓歲錢、零花錢,獻出自己對災區的真情。在校內、校外的慈善活動中,師生們讓愛心飛揚、將溫暖傳遞,感受到了“施與愛、傳遞愛、發送愛”的快樂,體會到了“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
慈善無止步,愛心將永恒!各試點學校在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中所做的工作只是愛心行動的起步,為把慈善理念融入學校教育之中,遼陽市繼續把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作為育人的首要載體,讓“以愛育愛、愛心相傳”的慈善之花在古城遼陽競相開放。?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