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客
6月17—19日,由中華慈善總會主辦、陜西省慈善協會與《慈善》雜志協辦的2014年新聞宣傳工作會議在陜西西安召開。來自中華慈善總會、各省市自治區80余家慈善會的200余名代表們,共商加強和改進慈善宣教工作大計,以為中國現代慈善事業大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時隔多日,再回首若干細節仍是逡巡可查。
克勤克儉,一次別樣的全國慈善宣傳工作會
6月17日古城西安,陜西省氣象臺發布高溫橙色預警信號。夕陽下隱忍的城墻,一如既往的注視著一城的車水馬龍。與會代表們正陸續來到與陜西省慈善協會一墻之隔的人民大廈,準備出席這次慈善會系統的年度工作會議。
在繁忙的簽到處,年近古稀的陜西省慈善協會副會長張曉菊一邊輕拭著額頭的汗水,一邊向筆者介紹,“維隆會長明確要求把這次全國性慈善宣傳會議辦好。上次在眉山的宣傳工作會議,眉山市政府出面協調、各部門聯動接待,辦出了一屆高規格的全國性慈善宣傳工作會議,此次會議要由我們一個省級協會牽頭接待,擔子重、壓力大,絲毫不敢懈怠……”為此,陜西省慈善協會從會長到司機、從離任的“慈善專員”到新進的“年輕慈善人”,每個人都自覺分擔起了相應的會務職責。
充分發揮志愿精神,辦會人員從精,會務消耗從簡,作為駐會工作人員、《陜慈快訊》主編胡運森一邊不時起身與到會的代表打著招呼,一邊介紹,“總會與《慈善》雜志提前到陜籌備會議的3名同志,午餐都是自己解決的。”省慈善書畫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玉龍、《善行天下》總編雷生云明確要求所有工作人員,積極配合協會做好會議宣傳報道,減少會議陪餐人員,“會議地點就在我們單位旁邊,我們的工作人員可以在休會時回食堂解決”。
除了簡潔的指示牌,從簽到處到主會場沒有鮮花、沒有橫幅、沒有花草、水果等,處處清新簡樸。倘若不是簽到冊上黑龍江、新疆、貴州、海南……這些代表們的簽名,似乎讓人察覺不到這是一次全國慈善領域內的盛會。沒有鋪設紅地毯、沒有彩旗鮮花迎接、沒有特殊的安保,但每一位與會代表都有對應的接待。“我一到西安,就收到了短信,在胡老師那里拿到了你們的會刊和《善行天下》合訂本,感謝你們的細心周到。”來自新疆的胡壯麗代表說,簡單的接待背后,濃縮著豐富的交流內容,流動著“慈善一家人”的親切氣息。
凝聚共識,一次突顯新聞宣傳新成效的盛會
6月18日,經歷了昨夜雷雨的洗禮,古城迎來了舒爽宜人的一天。
上午8:30,在中華慈善總會秘書長邊志偉主持下,會議正式召開,陜西省慈善協會常務副會長李榮杰代表省慈善協會致歡迎辭,中華慈善總會會長李本公發表重要講話。
陜西省以“項目促宣傳”的工作機制、浙江省“播撒愛心種子,傳承慈善文化”的經驗、河南省自媒體建設工作分享、天津市通過慈善宣傳帶動慈善事業發展、福州市領導帶頭項目帶動的宣傳策略、大連市圍繞募集救助公益義工策劃項目宣傳的創新、綏化市“媒體先行、輿論引導、主題宣傳、活動推進、廣泛聯絡、合力運作、公眾化參與、社會化發展、標準化提升”的工作路徑、榆林市開展的“慈善讀本進校園”項目活動經驗……回顧工作成效,交流發展經驗,大家臺上激情演講,會外熱烈討論,誠如李本公會長所言:宣傳形式多樣化、宣傳工作成效化、全國慈善會品牌效應突顯是慈善會系統的宣傳工作的三個顯著特點。
下午2:00,在中華慈善總會常務副會長王樹峰主持下,《慈善》雜志主編李玉林、慈善公益報社長李文臣、人民政協報?慈善周刊編輯部主任舒迪、人民網·中華慈善新聞網總監王凱、《大眾慈善》雜志執行主編孫曉霞、中華慈善總會官方網站技術承建方代表對各自媒體功能、當前和下一步將開展的宣傳工作進行了介紹。
《慈善》雜志明年將由雙月刊改版月刊、《慈善讀本》編寫了輔導教材、《中華慈善年鑒》將完善大數據庫建設;《慈善公益報》開啟“為慈善意識形態服務”與“為業界提供培訓服務”的“雙輪”模式;中華慈善新聞網借助“全媒體運作模式”,廣泛開展宣傳形式多樣的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慈善活動;《慈善周刊》擬編撰并發布《政協委員慈善行為年度分析報告》,探索以事實推動、以數據拉動、以榜樣帶動、以案例催動的慈善宣傳機制……以中華慈善總會自有媒體為代表,慈善會系統自有媒體全面發聲。
“慈善事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時期、在全球科技信息化的新時代,通過全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的現代化傳媒手段,將慈善文化、慈善理念、慈善道德融入社會、深入人心,讓慈善成為人生追求、成為社會責任、成為時代新風,這是做好新時期慈善工作的第一要務,是慈善組織肩負的神圣使命”。深刻認識加強慈善宣傳工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在規范自身行為的前提下,破傳統的宣傳模式,以改革創新、團結合作、求真務實為基本原則,進一步發揮自有媒體的平臺作用、建立全國慈善宣傳聯動機制,積極宣傳慈善事業的理念、方針、政策,推廣慈善會品牌項目,擴大籌募份額,進一步增強慈善會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成為與會者的共識。
始于足下,一次彰顯慈善宣傳大格局的大會
6月19日,西安市-渭南市-富平縣。半邊陰雨半邊晴。
與會代表前往渭南對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進行了考察,受到了渭南市委常委、紀委書記張建軍,副市長王曉軍以及市區等相關同志熱情歡迎。
臨渭區教育局負責人首先介紹了臨渭區自2012年4月,接到陜西省教育廳、省慈善協會《關于在中小學開展慈善教育活動的通知》后,在區內7所學校進行試點所取得的成效。在渭南北塘小學、曙光特教學校等老師的引導下,代表們參觀了渭南各校開展慈善教育的展板,并觀摩了渭南實驗小學的一堂“慈善課”, 小學生們即興表演的情景劇《愛心故事會》給大家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渭南臨渭區把慈善教育與學生思想品德課相結合、與班隊會相結合、與主題活動相結合、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與學校總結評價相結合的做法,得到了與會代表的充分肯定。同時參會人員一致認為,把慈善理念的宣傳教育作為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營造了人人參與慈善事業的校園慈善環境,適時引導教育學生感恩社會、感恩他人、勤奮學習、立志成才,將來回報社會,讓愛心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稚嫩的心田,并將逐步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在從渭南返回西安途中,原本細雨霏霏的天突然放晴。在中華慈善總會副秘書長張心國、陜西省慈善協會會長劉維隆、《慈善》雜志主編李玉林帶領下,部分與會代表前往富平縣的習仲勛陵園,拜謁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大家在習仲勛陵園前敬獻了花籃、參觀陜西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莊重肅穆的習仲勛陳列室。重溫歷史,講解員談到富平“闡發最新的學說,陶冶理想的人格,創造健全的社會”的歷史,引起大家的沉思……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積極探索“政府推動、各方協同、社會參與”格局下的慈善工作機制,不斷推動中國現代慈善事業的持續發展——愛心,始于腳下。每一步,都是希望!?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