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
“無聊才讀書”也沒什么不對,可怕的是無聊也不讀書。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視讀書的民族之一。歷史上文人騷客關于讀書的箴言、名句俯拾皆是,流傳至廣,今天仍然是眾人耳熟能詳的勵讀雞湯。諸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養心莫若寡欲,至樂無如讀書”;“積財千萬,無過讀書”;“讀書之味,愈久愈深”,等等,信手拈來,不費力氣。
奇怪的是,如此看重和推崇讀書的民族,這些年來讀書風氣卻日益澆薄,不僅在世界各國人均讀書量的統計中始終掛末(2013年中國成人年人均閱讀量為4.77本,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而且本國統計的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從1999年的60.4%一路滑落到2005年的50%以下。近年來雖有所回升,但去年依然只有57.8%。
原因何在?作為曾經的出版人,我一直關注閱讀,關注圖書市場。這不僅是職業習慣,也是一介書生的個人偏好。據我粗疏的觀察思考,除了閱讀方式的更新多元(網絡、手機、電子閱讀器等的替代)這個技術因素外,讀書風氣不再的原因之一,或許是太過于功利化的要求使得閱讀變了味,尤其是填鴨式的應試教育敗壞了青少年讀書的樂趣。當閱讀只關乎俗世的功名利祿,或者說讀書僅是升學、求職、晉級而不得不忍受的人生功課時,閱讀的趣味和享受就大打折扣了。
為了推廣閱讀,首先要提倡趣味閱讀,無論青少年還是成人,首先從輕松的有趣的閱讀開始,使讀書成為一件好玩的趣事,讀書的興趣就容易維持,時間長了,閱讀就會成為習慣,成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當然,從有趣的書開始,未必一定要以厚重艱澀的大部頭終了,有人喜歡一輩子讀“小人書”也是一種不錯的個人選擇。因喜歡方能堅持,因堅持而必有所得。記得曾國藩就說過,一個喜歡讀書的人,終歸不會壞到哪里去。這話其實道出了書籍對一個人潛移默化的道德滋養作用。所以說“無聊才讀書”也沒什么不對,可怕的是無聊也不讀書。
無聊才讀書也是我個人最初的閱讀體驗。在文革那樣一個極不正常的年代,不光物質生活粗糲清苦,精神生活更是乏善可陳。學校停課,所有的娛樂消遣都被禁止,人幾近動物般的活著,唯有書籍能給人一個豐富的不一樣的世界。一些偶然的原因,使得少年的我在無聊中學會閱讀,在非功利的閱讀中找到快樂,從此愛上讀書。
現在回想,在無聊之時養成讀書習慣純屬偶然,受益之外其實有蠻多遺憾。在個人學習能力最強,記憶力最好的豆蔻年華,因時代原因,很少得到好書尤其是那些最有價值的中西經典的滋養,個人的人文素養、學問根底因之殘缺浮淺,營養不良。記得大學時的文學史,就沒有沈從文、汪曾祺、楊絳、錢鐘書等人的作品。至于近年來讀到的王鼎鈞、齊邦媛更是如天外來客,聞所未聞。直到改革開放后的許多年,那些名家名著才進入我的視野。
讀他們的作品不僅讓人耳目一新,更讓人悲欣交集。原來漢語可以寫得這樣的優雅感人,這樣美,這樣溫熙滋潤。與他們的美文比起來,今天的許多文章作品真是又冷又硬的無文之文。悲哀的是沒有早幾十年讀到他們的作品,我所批評和厭惡的文風恰恰也是我這一代人最熟悉而欲罷不能的。我已經學不會也寫不出他們那樣典雅的文字了,而這些本該是教育在青少年時代就給予我們的。所以,從我個人的閱讀經驗而言,說開卷有益、無聊才讀書大致是不錯的,但青少年的讀書最理想的還是要有人指導,有所選擇有所不選,循序漸進,從最優秀最有價值、個人也有興趣的經典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人生有限,而書海無涯,把時間花在最富營養的作品上當然是最理性的選擇。(作者系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責任編輯/彭美玉)
“無聊才讀書”也沒什么不對,可怕的是無聊也不讀書。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視讀書的民族之一。歷史上文人騷客關于讀書的箴言、名句俯拾皆是,流傳至廣,今天仍然是眾人耳熟能詳的勵讀雞湯。諸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養心莫若寡欲,至樂無如讀書”;“積財千萬,無過讀書”;“讀書之味,愈久愈深”,等等,信手拈來,不費力氣。
奇怪的是,如此看重和推崇讀書的民族,這些年來讀書風氣卻日益澆薄,不僅在世界各國人均讀書量的統計中始終掛末(2013年中國成人年人均閱讀量為4.77本,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而且本國統計的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從1999年的60.4%一路滑落到2005年的50%以下。近年來雖有所回升,但去年依然只有57.8%。
原因何在?作為曾經的出版人,我一直關注閱讀,關注圖書市場。這不僅是職業習慣,也是一介書生的個人偏好。據我粗疏的觀察思考,除了閱讀方式的更新多元(網絡、手機、電子閱讀器等的替代)這個技術因素外,讀書風氣不再的原因之一,或許是太過于功利化的要求使得閱讀變了味,尤其是填鴨式的應試教育敗壞了青少年讀書的樂趣。當閱讀只關乎俗世的功名利祿,或者說讀書僅是升學、求職、晉級而不得不忍受的人生功課時,閱讀的趣味和享受就大打折扣了。
為了推廣閱讀,首先要提倡趣味閱讀,無論青少年還是成人,首先從輕松的有趣的閱讀開始,使讀書成為一件好玩的趣事,讀書的興趣就容易維持,時間長了,閱讀就會成為習慣,成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當然,從有趣的書開始,未必一定要以厚重艱澀的大部頭終了,有人喜歡一輩子讀“小人書”也是一種不錯的個人選擇。因喜歡方能堅持,因堅持而必有所得。記得曾國藩就說過,一個喜歡讀書的人,終歸不會壞到哪里去。這話其實道出了書籍對一個人潛移默化的道德滋養作用。所以說“無聊才讀書”也沒什么不對,可怕的是無聊也不讀書。
無聊才讀書也是我個人最初的閱讀體驗。在文革那樣一個極不正常的年代,不光物質生活粗糲清苦,精神生活更是乏善可陳。學校停課,所有的娛樂消遣都被禁止,人幾近動物般的活著,唯有書籍能給人一個豐富的不一樣的世界。一些偶然的原因,使得少年的我在無聊中學會閱讀,在非功利的閱讀中找到快樂,從此愛上讀書。
現在回想,在無聊之時養成讀書習慣純屬偶然,受益之外其實有蠻多遺憾。在個人學習能力最強,記憶力最好的豆蔻年華,因時代原因,很少得到好書尤其是那些最有價值的中西經典的滋養,個人的人文素養、學問根底因之殘缺浮淺,營養不良。記得大學時的文學史,就沒有沈從文、汪曾祺、楊絳、錢鐘書等人的作品。至于近年來讀到的王鼎鈞、齊邦媛更是如天外來客,聞所未聞。直到改革開放后的許多年,那些名家名著才進入我的視野。
讀他們的作品不僅讓人耳目一新,更讓人悲欣交集。原來漢語可以寫得這樣的優雅感人,這樣美,這樣溫熙滋潤。與他們的美文比起來,今天的許多文章作品真是又冷又硬的無文之文。悲哀的是沒有早幾十年讀到他們的作品,我所批評和厭惡的文風恰恰也是我這一代人最熟悉而欲罷不能的。我已經學不會也寫不出他們那樣典雅的文字了,而這些本該是教育在青少年時代就給予我們的。所以,從我個人的閱讀經驗而言,說開卷有益、無聊才讀書大致是不錯的,但青少年的讀書最理想的還是要有人指導,有所選擇有所不選,循序漸進,從最優秀最有價值、個人也有興趣的經典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人生有限,而書海無涯,把時間花在最富營養的作品上當然是最理性的選擇。(作者系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責任編輯/彭美玉)
“無聊才讀書”也沒什么不對,可怕的是無聊也不讀書。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視讀書的民族之一。歷史上文人騷客關于讀書的箴言、名句俯拾皆是,流傳至廣,今天仍然是眾人耳熟能詳的勵讀雞湯。諸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養心莫若寡欲,至樂無如讀書”;“積財千萬,無過讀書”;“讀書之味,愈久愈深”,等等,信手拈來,不費力氣。
奇怪的是,如此看重和推崇讀書的民族,這些年來讀書風氣卻日益澆薄,不僅在世界各國人均讀書量的統計中始終掛末(2013年中國成人年人均閱讀量為4.77本,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而且本國統計的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從1999年的60.4%一路滑落到2005年的50%以下。近年來雖有所回升,但去年依然只有57.8%。
原因何在?作為曾經的出版人,我一直關注閱讀,關注圖書市場。這不僅是職業習慣,也是一介書生的個人偏好。據我粗疏的觀察思考,除了閱讀方式的更新多元(網絡、手機、電子閱讀器等的替代)這個技術因素外,讀書風氣不再的原因之一,或許是太過于功利化的要求使得閱讀變了味,尤其是填鴨式的應試教育敗壞了青少年讀書的樂趣。當閱讀只關乎俗世的功名利祿,或者說讀書僅是升學、求職、晉級而不得不忍受的人生功課時,閱讀的趣味和享受就大打折扣了。
為了推廣閱讀,首先要提倡趣味閱讀,無論青少年還是成人,首先從輕松的有趣的閱讀開始,使讀書成為一件好玩的趣事,讀書的興趣就容易維持,時間長了,閱讀就會成為習慣,成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當然,從有趣的書開始,未必一定要以厚重艱澀的大部頭終了,有人喜歡一輩子讀“小人書”也是一種不錯的個人選擇。因喜歡方能堅持,因堅持而必有所得。記得曾國藩就說過,一個喜歡讀書的人,終歸不會壞到哪里去。這話其實道出了書籍對一個人潛移默化的道德滋養作用。所以說“無聊才讀書”也沒什么不對,可怕的是無聊也不讀書。
無聊才讀書也是我個人最初的閱讀體驗。在文革那樣一個極不正常的年代,不光物質生活粗糲清苦,精神生活更是乏善可陳。學校停課,所有的娛樂消遣都被禁止,人幾近動物般的活著,唯有書籍能給人一個豐富的不一樣的世界。一些偶然的原因,使得少年的我在無聊中學會閱讀,在非功利的閱讀中找到快樂,從此愛上讀書。
現在回想,在無聊之時養成讀書習慣純屬偶然,受益之外其實有蠻多遺憾。在個人學習能力最強,記憶力最好的豆蔻年華,因時代原因,很少得到好書尤其是那些最有價值的中西經典的滋養,個人的人文素養、學問根底因之殘缺浮淺,營養不良。記得大學時的文學史,就沒有沈從文、汪曾祺、楊絳、錢鐘書等人的作品。至于近年來讀到的王鼎鈞、齊邦媛更是如天外來客,聞所未聞。直到改革開放后的許多年,那些名家名著才進入我的視野。
讀他們的作品不僅讓人耳目一新,更讓人悲欣交集。原來漢語可以寫得這樣的優雅感人,這樣美,這樣溫熙滋潤。與他們的美文比起來,今天的許多文章作品真是又冷又硬的無文之文。悲哀的是沒有早幾十年讀到他們的作品,我所批評和厭惡的文風恰恰也是我這一代人最熟悉而欲罷不能的。我已經學不會也寫不出他們那樣典雅的文字了,而這些本該是教育在青少年時代就給予我們的。所以,從我個人的閱讀經驗而言,說開卷有益、無聊才讀書大致是不錯的,但青少年的讀書最理想的還是要有人指導,有所選擇有所不選,循序漸進,從最優秀最有價值、個人也有興趣的經典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人生有限,而書海無涯,把時間花在最富營養的作品上當然是最理性的選擇。(作者系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責任編輯/彭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