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編者按:近年來,貴州在人才工作方面采取了系列組合拳,重視引進人才的同時,對本地和已有人才的培養成效明顯。人才工作領域取得哪些新突破?應讀者要求,本刊記者就此進行了專訪。
構建人才新高地
: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以來,貴州在推進人才強省戰略方面有哪些重大舉措?
夏一慶:人才是第一資源,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力量,也是我省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的關鍵力量。近年來,在中央和省委正確領導下,我們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入落實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積極創新人才政策和體制機制,大力實施人才集聚優化工程,著力抓教育改革發展培養人才,抓產業和園區建設集聚人才,抓人才引進滿足發展急需,抓導向充實基層人才隊伍,抓機制創新激活用好人才,抓服務體系關心人才,我省人才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和效益。
但是,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部分領域流失嚴重、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緊缺、創新創業人才發展的環境建設滯后、人才對科教興黔戰略的支撐力不足等問題,仍然是影響和制約我省跨越發展的瓶頸。針對我省人才隊伍建設現狀,省委十一屆二次、三次全會專題研究人才工作,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實施科教興黔戰略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定》(黔黨發[2012]31號)、《關于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加快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黔黨發[2013]12號),并提出建立“中國人才創業首選地”的目標,根據省委的部署,省級層面先后制定出臺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實施辦法、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遴選培養辦法、引進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實施辦法、高層次人才住房保障辦法、加強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等系列配套政策,從創新創業資助、科技創新成果分配、職稱崗位支持、稅收支持、住房保障、津補貼、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作出規定。
可以這樣說,省各級黨委政府重視人才工作的程度,各級各部門大力抓人才工作的氣度,各用人單位主動抓人才培養和引進的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許多人才和從事人才工作的同志都說,貴州進入了人才發展的春天。
:2013年,我省人才工作取得了哪些突破?
夏一慶:總的來說,2013年,我省人才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人才引進方面,我省赴上海、大連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開展人才專場招聘活動,大力引進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引進一批園區管委會主任,科技、金融副縣長,學校校長、醫院院長、科研院所院(所)長,金融高級管理人才和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
搭建人才集聚平臺方面,重點推進省級人才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創新創業基地、科技創新人才團隊等平臺載體建設。2013年我省新獲批12家博士后科研流動(工作)站,新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人才團隊等在內的國家級、省級人才平臺載體150家,各類人才團隊59個;通過舉辦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中國科協第十五屆年會,“走出去”參加全國海創周活動、人才交流會等引才引智活動,大力引進人才。
人才總量創新高。2013年,全省共引進博士530人,碩士1800人,正高級職稱60人,副高級職稱313人。柔性引進“兩院”院士14人,博士167人,高級職稱152人。有38人申報“百人領軍人才人才”,96人申報“千人創新創業人才”。貴州省·中科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引進的加拿大溫哥華大學雅科夫教授成功入選第十批國家“外專千人計劃”,中央財政將給予其生活補助100萬元,科研經費支持400萬元。
不拘一格引人才
:從我省人才工作所取得的成績來看,其中人才引進是一個重要方面,請問當前我省在引進人才方面的重要抓手是什么?
夏一慶:建設中國人才創業首選地,其中“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是重要抓手。根據2013年出臺的《貴州省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實施辦法》,貴州重點圍繞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發展,大力實施“百人領軍人才計劃”、“千人創新創業人才計劃”和“萬人專業技術人才計劃”,提出到2015年,引進領軍人才100名左右、創新創業人才1000名左右、專業技術人才10000名左右,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和人才集群。
: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已成為一個品牌,首屆人才博覽會取得哪些成效?本屆人才博覽會有什么政策支撐?
夏一慶:廣聚天下英才,推動后發趕超,2013年3月28日至29日,第一屆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在貴陽舉行,吹響了我省引才聚才、構建西部人才高地的號角。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場貴州史無前例的盛會上,我省各地各單位共引進博士174名,碩士2103名。其中省直單位共引進博士65人, 碩士545人;市州引進博士109人,碩士1558人。第一屆人才博覽會舉辦地貴陽市作為承辦單位之一,更是拔得“頭籌”,共吸納69名博士、844名高層次人才留在貴陽創業,13個項目落地貴陽。
可以這樣說,首屆人才博覽會的成功舉辦,已然成為貴州招才引智的重要品牌。
對即將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我期待能夠繼承、鞏固、擴大首屆人才博覽會的勝利成果,為更多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所熟知、重視和青睞!成為我省人才工作的一張響亮的名片,為貴州引進更多有才之士。為此,我們在各項準備工作上做足了功課。一方面,我們面向海內外,廣發“英雄帖”,與14個海外高層人才機構合作,成功吸引100余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專家帶來自主知識產權項目。另一方面,我省出臺了強勁的政策支持。凡在博覽會期間到會與我省有關單位簽約或達成項目引進意向的高層次人才,除享受我省各市州、園區、用人單位的引才優惠政策外,同時給予下列政策及資金支持:一是建立引才“綠色通道”,對我省有關單位人才博覽會期間引進的博士、正高以上職稱人才,現場評審簡化程序招聘。符合《貴州省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實施辦法》規定的,經申報認定,頒發《貴州省高層次人才服務綠卡》,享受我省項目扶持、科研資助、財稅支持、住房保障等各項優惠政策。 二是對海外高層次人才、省外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赴黔參會給予差旅費補貼。三是鼓勵海內外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尋訪并組織海外高層次人才參加人才博覽會。四是對我省企業通過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獵頭服務引進高層次產業人才、符合相關條件要求的,給予企業獵頭引才服務費用補貼。
推動改革發展新跨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要求,結合改革“動員令”,貴州如何在人才工作領域取得新突破?
夏一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又對深化人才工作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人才工作的任務就是集中精力抓好人才政策落實,集中精力抓好平臺載體建設,集中精力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集中精力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產學研一體化,集中精力構建適應貴州后發趕超的人才支撐體系,集中精力抓好服務平臺建設,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積極推動人才隊伍建設壯大優化。
一是深化改革,加大人才政策落實和機制創新力度。進一步優化引才聚集,聚才和用才的環境。省委出臺的幾個文件,在今年及今后一段時間,要把政策推進落實,進一步梳理政策,解決政策缺項,使得政策能夠系統性,更加的完善、配套。
二是積極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努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啟動2014年“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抓緊引進一批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一批急需的學校校長、醫院院長、科研院所院(所)長、金融高管和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大力實施“黔歸人才計劃”,積極吸引國內外貴州籍優秀人才回鄉創新創業;創新柔性引才方式;用好引進人才的各類載體,如第二屆“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等。
三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提升人才創新創業能力。今年要啟動實施“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遴選培養計劃”,用3至5年時間,著力培養10名左右能夠成長為“兩院”院士、國家“萬人計劃”專家等的頂尖人才,100名左右國內相關領域有較大或持續影響的領軍人才,1000名左右省內相關領域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加強優秀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
四是進一步加強平臺載體建設,發揮平臺載體集聚人才的作用。積極創造條件支持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形成和人才基地培育,發揮人才團隊和人才基地在培養人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的作用。
五是進一步加強人才服務工作,優化人才發展軟環境。推進人才服務中心和“一站式”服務窗口建設,拓展服務項目,簡化辦事程序,切實為人才提供優質、高效、周到的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使人才心無旁騖地投身事業、專心工作、發揮作用。(責任編輯/霍慶濤)
編者按:近年來,貴州在人才工作方面采取了系列組合拳,重視引進人才的同時,對本地和已有人才的培養成效明顯。人才工作領域取得哪些新突破?應讀者要求,本刊記者就此進行了專訪。
構建人才新高地
: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以來,貴州在推進人才強省戰略方面有哪些重大舉措?
夏一慶:人才是第一資源,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力量,也是我省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的關鍵力量。近年來,在中央和省委正確領導下,我們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入落實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積極創新人才政策和體制機制,大力實施人才集聚優化工程,著力抓教育改革發展培養人才,抓產業和園區建設集聚人才,抓人才引進滿足發展急需,抓導向充實基層人才隊伍,抓機制創新激活用好人才,抓服務體系關心人才,我省人才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和效益。
但是,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部分領域流失嚴重、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緊缺、創新創業人才發展的環境建設滯后、人才對科教興黔戰略的支撐力不足等問題,仍然是影響和制約我省跨越發展的瓶頸。針對我省人才隊伍建設現狀,省委十一屆二次、三次全會專題研究人才工作,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實施科教興黔戰略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定》(黔黨發[2012]31號)、《關于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加快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黔黨發[2013]12號),并提出建立“中國人才創業首選地”的目標,根據省委的部署,省級層面先后制定出臺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實施辦法、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遴選培養辦法、引進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實施辦法、高層次人才住房保障辦法、加強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等系列配套政策,從創新創業資助、科技創新成果分配、職稱崗位支持、稅收支持、住房保障、津補貼、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作出規定。
可以這樣說,省各級黨委政府重視人才工作的程度,各級各部門大力抓人才工作的氣度,各用人單位主動抓人才培養和引進的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許多人才和從事人才工作的同志都說,貴州進入了人才發展的春天。
:2013年,我省人才工作取得了哪些突破?
夏一慶:總的來說,2013年,我省人才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人才引進方面,我省赴上海、大連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開展人才專場招聘活動,大力引進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引進一批園區管委會主任,科技、金融副縣長,學校校長、醫院院長、科研院所院(所)長,金融高級管理人才和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
搭建人才集聚平臺方面,重點推進省級人才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創新創業基地、科技創新人才團隊等平臺載體建設。2013年我省新獲批12家博士后科研流動(工作)站,新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人才團隊等在內的國家級、省級人才平臺載體150家,各類人才團隊59個;通過舉辦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中國科協第十五屆年會,“走出去”參加全國海創周活動、人才交流會等引才引智活動,大力引進人才。
人才總量創新高。2013年,全省共引進博士530人,碩士1800人,正高級職稱60人,副高級職稱313人。柔性引進“兩院”院士14人,博士167人,高級職稱152人。有38人申報“百人領軍人才人才”,96人申報“千人創新創業人才”。貴州省·中科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引進的加拿大溫哥華大學雅科夫教授成功入選第十批國家“外專千人計劃”,中央財政將給予其生活補助100萬元,科研經費支持400萬元。
不拘一格引人才
:從我省人才工作所取得的成績來看,其中人才引進是一個重要方面,請問當前我省在引進人才方面的重要抓手是什么?
夏一慶:建設中國人才創業首選地,其中“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是重要抓手。根據2013年出臺的《貴州省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實施辦法》,貴州重點圍繞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發展,大力實施“百人領軍人才計劃”、“千人創新創業人才計劃”和“萬人專業技術人才計劃”,提出到2015年,引進領軍人才100名左右、創新創業人才1000名左右、專業技術人才10000名左右,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和人才集群。
: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已成為一個品牌,首屆人才博覽會取得哪些成效?本屆人才博覽會有什么政策支撐?
夏一慶:廣聚天下英才,推動后發趕超,2013年3月28日至29日,第一屆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在貴陽舉行,吹響了我省引才聚才、構建西部人才高地的號角。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場貴州史無前例的盛會上,我省各地各單位共引進博士174名,碩士2103名。其中省直單位共引進博士65人, 碩士545人;市州引進博士109人,碩士1558人。第一屆人才博覽會舉辦地貴陽市作為承辦單位之一,更是拔得“頭籌”,共吸納69名博士、844名高層次人才留在貴陽創業,13個項目落地貴陽。
可以這樣說,首屆人才博覽會的成功舉辦,已然成為貴州招才引智的重要品牌。
對即將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我期待能夠繼承、鞏固、擴大首屆人才博覽會的勝利成果,為更多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所熟知、重視和青睞!成為我省人才工作的一張響亮的名片,為貴州引進更多有才之士。為此,我們在各項準備工作上做足了功課。一方面,我們面向海內外,廣發“英雄帖”,與14個海外高層人才機構合作,成功吸引100余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專家帶來自主知識產權項目。另一方面,我省出臺了強勁的政策支持。凡在博覽會期間到會與我省有關單位簽約或達成項目引進意向的高層次人才,除享受我省各市州、園區、用人單位的引才優惠政策外,同時給予下列政策及資金支持:一是建立引才“綠色通道”,對我省有關單位人才博覽會期間引進的博士、正高以上職稱人才,現場評審簡化程序招聘。符合《貴州省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實施辦法》規定的,經申報認定,頒發《貴州省高層次人才服務綠卡》,享受我省項目扶持、科研資助、財稅支持、住房保障等各項優惠政策。 二是對海外高層次人才、省外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赴黔參會給予差旅費補貼。三是鼓勵海內外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尋訪并組織海外高層次人才參加人才博覽會。四是對我省企業通過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獵頭服務引進高層次產業人才、符合相關條件要求的,給予企業獵頭引才服務費用補貼。
推動改革發展新跨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要求,結合改革“動員令”,貴州如何在人才工作領域取得新突破?
夏一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又對深化人才工作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人才工作的任務就是集中精力抓好人才政策落實,集中精力抓好平臺載體建設,集中精力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集中精力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產學研一體化,集中精力構建適應貴州后發趕超的人才支撐體系,集中精力抓好服務平臺建設,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積極推動人才隊伍建設壯大優化。
一是深化改革,加大人才政策落實和機制創新力度。進一步優化引才聚集,聚才和用才的環境。省委出臺的幾個文件,在今年及今后一段時間,要把政策推進落實,進一步梳理政策,解決政策缺項,使得政策能夠系統性,更加的完善、配套。
二是積極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努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啟動2014年“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抓緊引進一批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一批急需的學校校長、醫院院長、科研院所院(所)長、金融高管和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大力實施“黔歸人才計劃”,積極吸引國內外貴州籍優秀人才回鄉創新創業;創新柔性引才方式;用好引進人才的各類載體,如第二屆“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等。
三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提升人才創新創業能力。今年要啟動實施“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遴選培養計劃”,用3至5年時間,著力培養10名左右能夠成長為“兩院”院士、國家“萬人計劃”專家等的頂尖人才,100名左右國內相關領域有較大或持續影響的領軍人才,1000名左右省內相關領域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加強優秀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
四是進一步加強平臺載體建設,發揮平臺載體集聚人才的作用。積極創造條件支持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形成和人才基地培育,發揮人才團隊和人才基地在培養人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的作用。
五是進一步加強人才服務工作,優化人才發展軟環境。推進人才服務中心和“一站式”服務窗口建設,拓展服務項目,簡化辦事程序,切實為人才提供優質、高效、周到的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使人才心無旁騖地投身事業、專心工作、發揮作用。(責任編輯/霍慶濤)
編者按:近年來,貴州在人才工作方面采取了系列組合拳,重視引進人才的同時,對本地和已有人才的培養成效明顯。人才工作領域取得哪些新突破?應讀者要求,本刊記者就此進行了專訪。
構建人才新高地
: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以來,貴州在推進人才強省戰略方面有哪些重大舉措?
夏一慶:人才是第一資源,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力量,也是我省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的關鍵力量。近年來,在中央和省委正確領導下,我們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入落實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積極創新人才政策和體制機制,大力實施人才集聚優化工程,著力抓教育改革發展培養人才,抓產業和園區建設集聚人才,抓人才引進滿足發展急需,抓導向充實基層人才隊伍,抓機制創新激活用好人才,抓服務體系關心人才,我省人才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和效益。
但是,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部分領域流失嚴重、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緊缺、創新創業人才發展的環境建設滯后、人才對科教興黔戰略的支撐力不足等問題,仍然是影響和制約我省跨越發展的瓶頸。針對我省人才隊伍建設現狀,省委十一屆二次、三次全會專題研究人才工作,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實施科教興黔戰略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定》(黔黨發[2012]31號)、《關于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加快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黔黨發[2013]12號),并提出建立“中國人才創業首選地”的目標,根據省委的部署,省級層面先后制定出臺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實施辦法、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遴選培養辦法、引進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實施辦法、高層次人才住房保障辦法、加強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等系列配套政策,從創新創業資助、科技創新成果分配、職稱崗位支持、稅收支持、住房保障、津補貼、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作出規定。
可以這樣說,省各級黨委政府重視人才工作的程度,各級各部門大力抓人才工作的氣度,各用人單位主動抓人才培養和引進的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許多人才和從事人才工作的同志都說,貴州進入了人才發展的春天。
:2013年,我省人才工作取得了哪些突破?
夏一慶:總的來說,2013年,我省人才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人才引進方面,我省赴上海、大連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開展人才專場招聘活動,大力引進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引進一批園區管委會主任,科技、金融副縣長,學校校長、醫院院長、科研院所院(所)長,金融高級管理人才和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
搭建人才集聚平臺方面,重點推進省級人才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創新創業基地、科技創新人才團隊等平臺載體建設。2013年我省新獲批12家博士后科研流動(工作)站,新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人才團隊等在內的國家級、省級人才平臺載體150家,各類人才團隊59個;通過舉辦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中國科協第十五屆年會,“走出去”參加全國海創周活動、人才交流會等引才引智活動,大力引進人才。
人才總量創新高。2013年,全省共引進博士530人,碩士1800人,正高級職稱60人,副高級職稱313人。柔性引進“兩院”院士14人,博士167人,高級職稱152人。有38人申報“百人領軍人才人才”,96人申報“千人創新創業人才”。貴州省·中科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引進的加拿大溫哥華大學雅科夫教授成功入選第十批國家“外專千人計劃”,中央財政將給予其生活補助100萬元,科研經費支持400萬元。
不拘一格引人才
:從我省人才工作所取得的成績來看,其中人才引進是一個重要方面,請問當前我省在引進人才方面的重要抓手是什么?
夏一慶:建設中國人才創業首選地,其中“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是重要抓手。根據2013年出臺的《貴州省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實施辦法》,貴州重點圍繞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發展,大力實施“百人領軍人才計劃”、“千人創新創業人才計劃”和“萬人專業技術人才計劃”,提出到2015年,引進領軍人才100名左右、創新創業人才1000名左右、專業技術人才10000名左右,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和人才集群。
: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已成為一個品牌,首屆人才博覽會取得哪些成效?本屆人才博覽會有什么政策支撐?
夏一慶:廣聚天下英才,推動后發趕超,2013年3月28日至29日,第一屆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在貴陽舉行,吹響了我省引才聚才、構建西部人才高地的號角。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場貴州史無前例的盛會上,我省各地各單位共引進博士174名,碩士2103名。其中省直單位共引進博士65人, 碩士545人;市州引進博士109人,碩士1558人。第一屆人才博覽會舉辦地貴陽市作為承辦單位之一,更是拔得“頭籌”,共吸納69名博士、844名高層次人才留在貴陽創業,13個項目落地貴陽。
可以這樣說,首屆人才博覽會的成功舉辦,已然成為貴州招才引智的重要品牌。
對即將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我期待能夠繼承、鞏固、擴大首屆人才博覽會的勝利成果,為更多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所熟知、重視和青睞!成為我省人才工作的一張響亮的名片,為貴州引進更多有才之士。為此,我們在各項準備工作上做足了功課。一方面,我們面向海內外,廣發“英雄帖”,與14個海外高層人才機構合作,成功吸引100余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專家帶來自主知識產權項目。另一方面,我省出臺了強勁的政策支持。凡在博覽會期間到會與我省有關單位簽約或達成項目引進意向的高層次人才,除享受我省各市州、園區、用人單位的引才優惠政策外,同時給予下列政策及資金支持:一是建立引才“綠色通道”,對我省有關單位人才博覽會期間引進的博士、正高以上職稱人才,現場評審簡化程序招聘。符合《貴州省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實施辦法》規定的,經申報認定,頒發《貴州省高層次人才服務綠卡》,享受我省項目扶持、科研資助、財稅支持、住房保障等各項優惠政策。 二是對海外高層次人才、省外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赴黔參會給予差旅費補貼。三是鼓勵海內外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尋訪并組織海外高層次人才參加人才博覽會。四是對我省企業通過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獵頭服務引進高層次產業人才、符合相關條件要求的,給予企業獵頭引才服務費用補貼。
推動改革發展新跨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要求,結合改革“動員令”,貴州如何在人才工作領域取得新突破?
夏一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又對深化人才工作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人才工作的任務就是集中精力抓好人才政策落實,集中精力抓好平臺載體建設,集中精力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集中精力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產學研一體化,集中精力構建適應貴州后發趕超的人才支撐體系,集中精力抓好服務平臺建設,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積極推動人才隊伍建設壯大優化。
一是深化改革,加大人才政策落實和機制創新力度。進一步優化引才聚集,聚才和用才的環境。省委出臺的幾個文件,在今年及今后一段時間,要把政策推進落實,進一步梳理政策,解決政策缺項,使得政策能夠系統性,更加的完善、配套。
二是積極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努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啟動2014年“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抓緊引進一批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一批急需的學校校長、醫院院長、科研院所院(所)長、金融高管和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大力實施“黔歸人才計劃”,積極吸引國內外貴州籍優秀人才回鄉創新創業;創新柔性引才方式;用好引進人才的各類載體,如第二屆“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等。
三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提升人才創新創業能力。今年要啟動實施“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遴選培養計劃”,用3至5年時間,著力培養10名左右能夠成長為“兩院”院士、國家“萬人計劃”專家等的頂尖人才,100名左右國內相關領域有較大或持續影響的領軍人才,1000名左右省內相關領域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加強優秀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
四是進一步加強平臺載體建設,發揮平臺載體集聚人才的作用。積極創造條件支持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形成和人才基地培育,發揮人才團隊和人才基地在培養人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的作用。
五是進一步加強人才服務工作,優化人才發展軟環境。推進人才服務中心和“一站式”服務窗口建設,拓展服務項目,簡化辦事程序,切實為人才提供優質、高效、周到的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使人才心無旁騖地投身事業、專心工作、發揮作用。(責任編輯/霍慶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