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顧全
編者按:近年來,貴州省始終堅持把人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完善體制機制,優化人才環境,人才工作扎實有效推進,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得到加強,為實現貴州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盤點5年來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可謂亮點頻現。
政策引領
人才春天到來
先后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出臺《關于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決定》、《關于進一步實施科教興黔戰略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定》、《關于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加快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以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名義出臺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實施辦法、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實施辦法、引進高層次人才住房保障實施辦法、百千萬人才引進實施辦法、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遴選培養實施辦法等系列配套政策,積極推進人才立法,對全省人才工作進行頂層設計,作出戰略性部署。
工程帶動
“孵化”人才
實施教育“9+3”計劃培養技能型人才;繼續開展高校社科研究人才、民營文化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文藝家協會會員、社會科學學會成員等“四個一批”人才選拔培養工程;選派專業技術人才作為“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赴高校、科研機構進行研修;“農村勞動力陽光培訓工程”培訓農村實用人才10萬余人; “創新青年人才培養計劃”、“高層次青年人才培養計劃”、 “青年英才開發計劃”等人才工程進展明顯。宋寶安、馮新斌、杜才富、盧漫宇、陳文均、徐靜、索曉霞7位專家入選國家第一批“萬人計劃”;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貴州大學教授楊松博士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使我省在該項目上實現零的突破。
多措并舉
招才引智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我省通過健全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建立人才柔性流動機制,開展集中引聘等措施,先后引進12名黨政人才到我省擔任縣委書記,累計從國內外引進碩士2600余人,博士近千人,“兩院”院士14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6人。通過咨詢、講學、兼職、短期聘用、項目承包、技術合作、人才租賃等方式,大力引進138名“候鳥型”高層次人才;將188位院士、專家“網羅”進“貴州工業強省十大產業科技思想庫”;為助推我省工業強省戰略實施,邀請50多名國內知名專家開展“十二五”產業重點項目專家策劃活動。
平臺載體建設
廣聚人才
僅2013年,評選命名28個省人才基地;獲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評審認定第二批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6個、培育平臺6個;申報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1個,新增一級學科博士點4個;共獲批1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建院士工作站4家;申報獲批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3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3個,2所技校確定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項目單位;評選確定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7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0個,技校教育“9+3”計劃“一體化”教學實訓項目10個。
專家智囊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緊緊圍繞貴州“四個一體化”、“五張名片”、“五個100工程”的建設需求,積極選派教授、博士進園區、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選派省管專家、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等到基層開展定點幫扶;組織協調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協會,與產業園區和企業結成戰略聯盟,幫助和支持園區、企業加快發展。推動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的建設,充分發揮人才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廣和產業化中的作用,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省科技廳派出“科技特派員”,省農科院組建“博碩專家服務團”,深入農村傳技術、解難題、幫民富,創造了顯著的社會及經濟效益。
激勵機制
給人才添“動力”
對在我省工作的“兩院”院士每月補貼1萬元;對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及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國家杰出專業技術人才、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以及學術技術帶頭人,我省管理期內的核心專家,每月補貼4000元;對于新當選“兩院”院士、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和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獲得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者,分別獎勵10萬元;對于貢獻特別突出的,授予“黔靈科技貢獻獎”等稱號,并給予100萬元獎勵。
基層導向
讓人才“涌向”一線
通過加強基層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推行“兩個80%”政策,全省84%的新錄用公務員充實到鄉鎮一線。對在鄉鎮及以下工作的各類人才,按本人基本工資20%的標準發放基層人才津貼。根據產業發展需要,提升高、中級技術人才的聘任比例,多評多聘。對于到企事業單位、民營經濟組織工作的博士、碩士,用人單位可根據其學術、技術水平直接申報副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在縣一級設置正高專業技術崗位,在鄉鎮(街道)一級設置副高專業技術崗位;鼓勵支持掌握高技能、復合技能并有突出貢獻的人員越級申報職業技能資格。
特殊人才
專門政策特殊“照顧”
對符合“百人領軍人才計劃”條件的引進人才,當年給予100萬元的獎勵,第二、三年項目達產并實現預期效益目標的,繼續給予100萬元的獎勵;對符合“千人創新創業人才計劃”條件的引進人才,當年給予50萬元的獎勵,第二、三年項目達產并實現預期效益目標的,繼續給予50萬元的獎勵。對引進并在我省服務一定年限的“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獲得者,以及長江學者、國家“千人計劃”和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根據情況分別給予100—5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和創新創業資金資助。“5個100工程”建設以及大數據產業發展所急需緊缺的人才,均有“專屬”政策支持。
營造環境
推進“人才創業首選地”建設
將每年3月設為“人才工作活動月”,以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等活動為抓手,加強宣傳,努力營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圍。實行人才引進“綠卡”服務制度,匯編印發《貴州省高層次人才服務指南》,建成貴陽國際人才城,整合各方資源,健全完善人才服務體系,為人才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高效優質服務;推進人才公寓建設,解決引進人才住房問題。開展全口徑的人才資源統計監測工作,將非公有制企業人才資源納入統計范疇,構建人才資源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發布《貴州省人才資源統計報告-2012》,編制《貴州省人才發展報告(2013)》藍皮書。
組織保障
推動政策落實
各級黨委主要負責人為人才工作第一責任人,建立健全各級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加強各級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能職責,有關部門設立專門的人才工作機構,負責本系統人才隊伍建設的統籌協調。加大人才工作投入,省、市、縣三級均按不低于每年一般性財政預算收入的3%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并確保資金專項用于人才工作。開展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嚴格通報和問責制度,將人才工作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責任編輯/霍慶濤)
編者按:近年來,貴州省始終堅持把人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完善體制機制,優化人才環境,人才工作扎實有效推進,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得到加強,為實現貴州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盤點5年來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可謂亮點頻現。
政策引領
人才春天到來
先后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出臺《關于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決定》、《關于進一步實施科教興黔戰略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定》、《關于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加快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以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名義出臺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實施辦法、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實施辦法、引進高層次人才住房保障實施辦法、百千萬人才引進實施辦法、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遴選培養實施辦法等系列配套政策,積極推進人才立法,對全省人才工作進行頂層設計,作出戰略性部署。
工程帶動
“孵化”人才
實施教育“9+3”計劃培養技能型人才;繼續開展高校社科研究人才、民營文化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文藝家協會會員、社會科學學會成員等“四個一批”人才選拔培養工程;選派專業技術人才作為“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赴高校、科研機構進行研修;“農村勞動力陽光培訓工程”培訓農村實用人才10萬余人; “創新青年人才培養計劃”、“高層次青年人才培養計劃”、 “青年英才開發計劃”等人才工程進展明顯。宋寶安、馮新斌、杜才富、盧漫宇、陳文均、徐靜、索曉霞7位專家入選國家第一批“萬人計劃”;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貴州大學教授楊松博士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使我省在該項目上實現零的突破。
多措并舉
招才引智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我省通過健全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建立人才柔性流動機制,開展集中引聘等措施,先后引進12名黨政人才到我省擔任縣委書記,累計從國內外引進碩士2600余人,博士近千人,“兩院”院士14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6人。通過咨詢、講學、兼職、短期聘用、項目承包、技術合作、人才租賃等方式,大力引進138名“候鳥型”高層次人才;將188位院士、專家“網羅”進“貴州工業強省十大產業科技思想庫”;為助推我省工業強省戰略實施,邀請50多名國內知名專家開展“十二五”產業重點項目專家策劃活動。
平臺載體建設
廣聚人才
僅2013年,評選命名28個省人才基地;獲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評審認定第二批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6個、培育平臺6個;申報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1個,新增一級學科博士點4個;共獲批1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建院士工作站4家;申報獲批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3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3個,2所技校確定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項目單位;評選確定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7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0個,技校教育“9+3”計劃“一體化”教學實訓項目10個。
專家智囊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緊緊圍繞貴州“四個一體化”、“五張名片”、“五個100工程”的建設需求,積極選派教授、博士進園區、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選派省管專家、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等到基層開展定點幫扶;組織協調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協會,與產業園區和企業結成戰略聯盟,幫助和支持園區、企業加快發展。推動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的建設,充分發揮人才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廣和產業化中的作用,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省科技廳派出“科技特派員”,省農科院組建“博碩專家服務團”,深入農村傳技術、解難題、幫民富,創造了顯著的社會及經濟效益。
激勵機制
給人才添“動力”
對在我省工作的“兩院”院士每月補貼1萬元;對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及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國家杰出專業技術人才、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以及學術技術帶頭人,我省管理期內的核心專家,每月補貼4000元;對于新當選“兩院”院士、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和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獲得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者,分別獎勵10萬元;對于貢獻特別突出的,授予“黔靈科技貢獻獎”等稱號,并給予100萬元獎勵。
基層導向
讓人才“涌向”一線
通過加強基層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推行“兩個80%”政策,全省84%的新錄用公務員充實到鄉鎮一線。對在鄉鎮及以下工作的各類人才,按本人基本工資20%的標準發放基層人才津貼。根據產業發展需要,提升高、中級技術人才的聘任比例,多評多聘。對于到企事業單位、民營經濟組織工作的博士、碩士,用人單位可根據其學術、技術水平直接申報副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在縣一級設置正高專業技術崗位,在鄉鎮(街道)一級設置副高專業技術崗位;鼓勵支持掌握高技能、復合技能并有突出貢獻的人員越級申報職業技能資格。
特殊人才
專門政策特殊“照顧”
對符合“百人領軍人才計劃”條件的引進人才,當年給予100萬元的獎勵,第二、三年項目達產并實現預期效益目標的,繼續給予100萬元的獎勵;對符合“千人創新創業人才計劃”條件的引進人才,當年給予50萬元的獎勵,第二、三年項目達產并實現預期效益目標的,繼續給予50萬元的獎勵。對引進并在我省服務一定年限的“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獲得者,以及長江學者、國家“千人計劃”和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根據情況分別給予100—5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和創新創業資金資助。“5個100工程”建設以及大數據產業發展所急需緊缺的人才,均有“專屬”政策支持。
營造環境
推進“人才創業首選地”建設
將每年3月設為“人才工作活動月”,以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等活動為抓手,加強宣傳,努力營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圍。實行人才引進“綠卡”服務制度,匯編印發《貴州省高層次人才服務指南》,建成貴陽國際人才城,整合各方資源,健全完善人才服務體系,為人才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高效優質服務;推進人才公寓建設,解決引進人才住房問題。開展全口徑的人才資源統計監測工作,將非公有制企業人才資源納入統計范疇,構建人才資源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發布《貴州省人才資源統計報告-2012》,編制《貴州省人才發展報告(2013)》藍皮書。
組織保障
推動政策落實
各級黨委主要負責人為人才工作第一責任人,建立健全各級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加強各級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能職責,有關部門設立專門的人才工作機構,負責本系統人才隊伍建設的統籌協調。加大人才工作投入,省、市、縣三級均按不低于每年一般性財政預算收入的3%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并確保資金專項用于人才工作。開展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嚴格通報和問責制度,將人才工作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責任編輯/霍慶濤)
編者按:近年來,貴州省始終堅持把人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完善體制機制,優化人才環境,人才工作扎實有效推進,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得到加強,為實現貴州科學發展、后發趕超、同步小康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盤點5年來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可謂亮點頻現。
政策引領
人才春天到來
先后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出臺《關于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決定》、《關于進一步實施科教興黔戰略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定》、《關于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加快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以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名義出臺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實施辦法、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實施辦法、引進高層次人才住房保障實施辦法、百千萬人才引進實施辦法、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遴選培養實施辦法等系列配套政策,積極推進人才立法,對全省人才工作進行頂層設計,作出戰略性部署。
工程帶動
“孵化”人才
實施教育“9+3”計劃培養技能型人才;繼續開展高校社科研究人才、民營文化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文藝家協會會員、社會科學學會成員等“四個一批”人才選拔培養工程;選派專業技術人才作為“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赴高校、科研機構進行研修;“農村勞動力陽光培訓工程”培訓農村實用人才10萬余人; “創新青年人才培養計劃”、“高層次青年人才培養計劃”、 “青年英才開發計劃”等人才工程進展明顯。宋寶安、馮新斌、杜才富、盧漫宇、陳文均、徐靜、索曉霞7位專家入選國家第一批“萬人計劃”;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貴州大學教授楊松博士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使我省在該項目上實現零的突破。
多措并舉
招才引智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我省通過健全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建立人才柔性流動機制,開展集中引聘等措施,先后引進12名黨政人才到我省擔任縣委書記,累計從國內外引進碩士2600余人,博士近千人,“兩院”院士14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6人。通過咨詢、講學、兼職、短期聘用、項目承包、技術合作、人才租賃等方式,大力引進138名“候鳥型”高層次人才;將188位院士、專家“網羅”進“貴州工業強省十大產業科技思想庫”;為助推我省工業強省戰略實施,邀請50多名國內知名專家開展“十二五”產業重點項目專家策劃活動。
平臺載體建設
廣聚人才
僅2013年,評選命名28個省人才基地;獲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評審認定第二批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6個、培育平臺6個;申報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1個,新增一級學科博士點4個;共獲批1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建院士工作站4家;申報獲批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3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3個,2所技校確定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項目單位;評選確定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7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0個,技校教育“9+3”計劃“一體化”教學實訓項目10個。
專家智囊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緊緊圍繞貴州“四個一體化”、“五張名片”、“五個100工程”的建設需求,積極選派教授、博士進園區、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選派省管專家、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等到基層開展定點幫扶;組織協調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協會,與產業園區和企業結成戰略聯盟,幫助和支持園區、企業加快發展。推動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的建設,充分發揮人才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廣和產業化中的作用,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省科技廳派出“科技特派員”,省農科院組建“博碩專家服務團”,深入農村傳技術、解難題、幫民富,創造了顯著的社會及經濟效益。
激勵機制
給人才添“動力”
對在我省工作的“兩院”院士每月補貼1萬元;對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及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國家杰出專業技術人才、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以及學術技術帶頭人,我省管理期內的核心專家,每月補貼4000元;對于新當選“兩院”院士、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和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獲得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者,分別獎勵10萬元;對于貢獻特別突出的,授予“黔靈科技貢獻獎”等稱號,并給予100萬元獎勵。
基層導向
讓人才“涌向”一線
通過加強基層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推行“兩個80%”政策,全省84%的新錄用公務員充實到鄉鎮一線。對在鄉鎮及以下工作的各類人才,按本人基本工資20%的標準發放基層人才津貼。根據產業發展需要,提升高、中級技術人才的聘任比例,多評多聘。對于到企事業單位、民營經濟組織工作的博士、碩士,用人單位可根據其學術、技術水平直接申報副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在縣一級設置正高專業技術崗位,在鄉鎮(街道)一級設置副高專業技術崗位;鼓勵支持掌握高技能、復合技能并有突出貢獻的人員越級申報職業技能資格。
特殊人才
專門政策特殊“照顧”
對符合“百人領軍人才計劃”條件的引進人才,當年給予100萬元的獎勵,第二、三年項目達產并實現預期效益目標的,繼續給予100萬元的獎勵;對符合“千人創新創業人才計劃”條件的引進人才,當年給予50萬元的獎勵,第二、三年項目達產并實現預期效益目標的,繼續給予50萬元的獎勵。對引進并在我省服務一定年限的“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獲得者,以及長江學者、國家“千人計劃”和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根據情況分別給予100—5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和創新創業資金資助。“5個100工程”建設以及大數據產業發展所急需緊缺的人才,均有“專屬”政策支持。
營造環境
推進“人才創業首選地”建設
將每年3月設為“人才工作活動月”,以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等活動為抓手,加強宣傳,努力營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圍。實行人才引進“綠卡”服務制度,匯編印發《貴州省高層次人才服務指南》,建成貴陽國際人才城,整合各方資源,健全完善人才服務體系,為人才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高效優質服務;推進人才公寓建設,解決引進人才住房問題。開展全口徑的人才資源統計監測工作,將非公有制企業人才資源納入統計范疇,構建人才資源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發布《貴州省人才資源統計報告-2012》,編制《貴州省人才發展報告(2013)》藍皮書。
組織保障
推動政策落實
各級黨委主要負責人為人才工作第一責任人,建立健全各級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加強各級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能職責,有關部門設立專門的人才工作機構,負責本系統人才隊伍建設的統籌協調。加大人才工作投入,省、市、縣三級均按不低于每年一般性財政預算收入的3%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并確保資金專項用于人才工作。開展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嚴格通報和問責制度,將人才工作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責任編輯/霍慶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