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海
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深度和力度,決定著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速度。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堅持富國與強軍相統一”。習近平強調指出:“要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努力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進一步做好軍民融合式發展這篇大文章,堅持需求牽引、國家主導,努力形成基礎設施和重要領域軍民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绷暱倳浀倪@一重要論述,進一步深刻闡明了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具體途徑和目標要求。作為內陸省份的貴州省軍區部隊,我們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清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舉措的現實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緊密聯系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轉型發展的實際,推動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協調發展、良性互動。
在認清發展優勢中激發信心
貴州是西部地區欠發達欠開發省份之一,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存在經濟總量較低、基礎設施薄弱、人財物力不足等諸多矛盾。但也應該看到,貴州有許多發展優勢,特別是在政策、文化和資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為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是優厚政策為軍民融合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國家繼續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特別是2012年國務院出臺的2號文件,為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提供了大好契機。近兩年來,貴州搶抓國發2號文件實施機遇,圍繞實施“兩加一推”主基調主戰略,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發展的配套政策。不論是國家層面出臺的,還是地方層面出臺的政策措施,都為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持續深入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紅色文化為軍民融合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貴州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從最早紅七軍在貴州活動,到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經過貴州,再到“猴場會議”、“遵義會議”的召開,貴州書寫了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六七十年代,30萬民兵參加湘黔鐵路建設,百萬民兵參加“大三線”建設,貴州人民群眾用實際行動生動闡釋了自強不息、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新形勢下,繼承和發揚貴州特色的紅色文化,必將為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三是豐富的資源為軍民融合式發展增強了發展后勁。貴州具有豐富的旅游、礦產、生物和生態資源,隨著這些資源的深度開發,必將帶動交通運輸、飲食服務、高新技術和文化等相關產業發展。近兩年,貴州發展的速度很快,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在貴州投資,充分顯示了貴州發展的廣闊前景,也為軍民融合式發展增強了發展后勁。
在完成大項任務中提升效益
隨著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加之自然災害、公共安全事件多發,部隊和民兵預備役參加搶險救災、處突維穩等非戰爭軍事行動已成為常態。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必須與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結合起來,努力在完成大項任務中提升融合質量,在提升融合質量中推動大項任務的完成。
一是要建立應急指揮體系。堅強有力的軍地應急指揮體系是確保重大任務完成的首要條件。近年來,我們在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特大旱災、抗洪搶險、礦難救援和森林滅火等大項任務中,結合形勢任務和聯合指揮要求,對軍分區、維穩、公安、人防和應急處置等軍地職能部門的指揮機構進行系統整合,建立完善軍地聯合指揮中心,調整充實軍地聯動方案,明確軍地各級的職責任務,形成了平戰結合、軍地銜接、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指揮體系,確保了各項任務圓滿完成。
二是要完善應急保障體系。根據遂行任務需求,積極協助部隊實行后勤保障社會化改革,建立糧油、醫療、裝備維修等社會化保障點,實現軍隊保障資源與社會保障資源的雙向轉化、雙重利用、互利共贏。在部隊完成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特大旱災、支援汶川抗震救災等重大任務中,各級組織社會力量為部隊提供物資、醫療、生活和裝備維修等服務保障,既確保了應急保障高效,又取得了良好的軍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通過建立國防建設經費年度增長機制,增強了持續發展的后勁。
三是要加強應急力量體系。貴州省不沿邊、不沿海、系統內沒有作戰部隊,加強民兵應急力量建設,是應對復雜局面、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必須按照“任務牽引、規模適度、結構優化、動員快速”的要求,統籌規劃民兵應急力量建設的數量規模和整體布局。本著“對口、精干、高效”的原則,加強民兵專業隊伍建設,提高專業對口率,結合維護社會穩定和應急救援、搶險救災等大項任務,加強針對性訓練,提高各專業民兵隊伍遂行任務的能力。樹立“建、管、訓、用”一致的理念,編齊配強民兵應急隊伍骨干分隊,結合平時擔負任務和遂行急難險重任務,在用兵中練兵強兵,確保一旦有事,能夠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在豐富形式內容中增添活力
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深度和力度,決定著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速度,必須結合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不斷豐富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形式內容,才能走出一條符合貴州實際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打造軍民融合式發展的“貴州樣本”。
一是靠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堅持把國防教育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理論學習、各類學校素質教育和培訓、新農村建設等領域,擴大國防教育普及率。突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體,充分運用貴州特有紅色資源,依托“青年民兵之家”、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進一步增強國防意識和國防觀念,與時俱進構建貴州“精神高地”。
二是靠落實雙擁工作的推進。貴州歷來具有擁軍優屬的光榮傳統。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解決涉及駐軍部隊和官兵切身利益的重難點問題,作為雙擁工作的著力點,在轉業安置、隨軍家屬就業、子女入學入托和國防建設投入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才財力,形成了良性機制,走在了全國前列。同時,各級駐軍部隊充分發揮優勢,積極支援駐地水利、交通、生態環境等重點工程建設,大力支持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公益事業發展,促進了貴州經濟社會建設發展。軍民融合式發展呈現出整體聯動、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
三是靠實施扶貧攻堅的推進。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貧困人口基數大,占了全國貧困人口的11.6%。對貴州而言,扶貧開發是“第一民生工程”。抓好黨建扶貧工作,既是踐行我黨我軍性質宗旨的生動體現,也是促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應有題中之意。一方面,實施好國家的扶貧攻堅計劃,抓好集中連片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客觀上為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提供可能。另一方面,通過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發揮部隊政治資源、組織和力量等優勢,提高扶貧攻堅質量,實現軍地雙贏。
在科學統籌規劃中推動落實
雖然近年來貴州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地區差距、城鄉差距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我們既要強調在加速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加強國防建設。也要強調加強國防建設不能脫離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切實處理好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同步協調發展的關系。要緊密結合駐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堅持量力而行,不搞貪大求全,本著“實用、夠用、管用”的原則,堅持平戰結合、軍民兩用,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持續與深入。
一是要搞好統籌規劃。認真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關于軍民融合式發展確定的目標任務、重點領域和保障措施。依據國家和全省“十二五”規劃,結合貴州“5個100工程”,緊扣省委“兩加一推”(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主戰略,研究制定本地區發展規劃,努力形成上下銜接、完善配套、可操作性的規劃計劃體系。
二是要完善配套法規。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深入持久進行,離不開法律法規這個堅強后盾。當前軍民融合式發展面臨的指導不夠有力、關系不夠順暢、責任不夠明確、獎懲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規范軍民融合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要依據《憲法》、《國防法》、《國防教育法》等法規制度,根據現實需要,研究制定相關地方性法規,把軍民融合深化、細化、具體化為具有強制力和約束力的法律法規,為軍民融合發展提供有力的法規支撐。
三是要發揮職能作用。軍民融合式發展是軍地雙方的共同責任。軍地各級領導既要熟悉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又要關注部隊建設需求,在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中敢于擔當,主動作為,積極協調。特別是軍分區、人武部軍政主官,要及時準確地掌握駐軍的軍事需要,了解掌握本地區經濟社會建設的項目安排,對地方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及時提出軍事需求建議,組織跟蹤檢查,切實在軍民融合式發展中當好參謀、提好建議、抓好落實。(作者系都勻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責任編輯/胡亮)
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深度和力度,決定著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速度。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堅持富國與強軍相統一”。習近平強調指出:“要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努力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進一步做好軍民融合式發展這篇大文章,堅持需求牽引、國家主導,努力形成基礎設施和重要領域軍民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習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進一步深刻闡明了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具體途徑和目標要求。作為內陸省份的貴州省軍區部隊,我們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清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舉措的現實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緊密聯系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轉型發展的實際,推動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協調發展、良性互動。
在認清發展優勢中激發信心
貴州是西部地區欠發達欠開發省份之一,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存在經濟總量較低、基礎設施薄弱、人財物力不足等諸多矛盾。但也應該看到,貴州有許多發展優勢,特別是在政策、文化和資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為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是優厚政策為軍民融合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國家繼續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特別是2012年國務院出臺的2號文件,為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提供了大好契機。近兩年來,貴州搶抓國發2號文件實施機遇,圍繞實施“兩加一推”主基調主戰略,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發展的配套政策。不論是國家層面出臺的,還是地方層面出臺的政策措施,都為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持續深入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紅色文化為軍民融合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貴州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從最早紅七軍在貴州活動,到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經過貴州,再到“猴場會議”、“遵義會議”的召開,貴州書寫了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六七十年代,30萬民兵參加湘黔鐵路建設,百萬民兵參加“大三線”建設,貴州人民群眾用實際行動生動闡釋了自強不息、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新形勢下,繼承和發揚貴州特色的紅色文化,必將為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三是豐富的資源為軍民融合式發展增強了發展后勁。貴州具有豐富的旅游、礦產、生物和生態資源,隨著這些資源的深度開發,必將帶動交通運輸、飲食服務、高新技術和文化等相關產業發展。近兩年,貴州發展的速度很快,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在貴州投資,充分顯示了貴州發展的廣闊前景,也為軍民融合式發展增強了發展后勁。
在完成大項任務中提升效益
隨著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加之自然災害、公共安全事件多發,部隊和民兵預備役參加搶險救災、處突維穩等非戰爭軍事行動已成為常態。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必須與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結合起來,努力在完成大項任務中提升融合質量,在提升融合質量中推動大項任務的完成。
一是要建立應急指揮體系。堅強有力的軍地應急指揮體系是確保重大任務完成的首要條件。近年來,我們在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特大旱災、抗洪搶險、礦難救援和森林滅火等大項任務中,結合形勢任務和聯合指揮要求,對軍分區、維穩、公安、人防和應急處置等軍地職能部門的指揮機構進行系統整合,建立完善軍地聯合指揮中心,調整充實軍地聯動方案,明確軍地各級的職責任務,形成了平戰結合、軍地銜接、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指揮體系,確保了各項任務圓滿完成。
二是要完善應急保障體系。根據遂行任務需求,積極協助部隊實行后勤保障社會化改革,建立糧油、醫療、裝備維修等社會化保障點,實現軍隊保障資源與社會保障資源的雙向轉化、雙重利用、互利共贏。在部隊完成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特大旱災、支援汶川抗震救災等重大任務中,各級組織社會力量為部隊提供物資、醫療、生活和裝備維修等服務保障,既確保了應急保障高效,又取得了良好的軍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通過建立國防建設經費年度增長機制,增強了持續發展的后勁。
三是要加強應急力量體系。貴州省不沿邊、不沿海、系統內沒有作戰部隊,加強民兵應急力量建設,是應對復雜局面、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必須按照“任務牽引、規模適度、結構優化、動員快速”的要求,統籌規劃民兵應急力量建設的數量規模和整體布局。本著“對口、精干、高效”的原則,加強民兵專業隊伍建設,提高專業對口率,結合維護社會穩定和應急救援、搶險救災等大項任務,加強針對性訓練,提高各專業民兵隊伍遂行任務的能力。樹立“建、管、訓、用”一致的理念,編齊配強民兵應急隊伍骨干分隊,結合平時擔負任務和遂行急難險重任務,在用兵中練兵強兵,確保一旦有事,能夠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在豐富形式內容中增添活力
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深度和力度,決定著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速度,必須結合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不斷豐富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形式內容,才能走出一條符合貴州實際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打造軍民融合式發展的“貴州樣本”。
一是靠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堅持把國防教育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理論學習、各類學校素質教育和培訓、新農村建設等領域,擴大國防教育普及率。突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體,充分運用貴州特有紅色資源,依托“青年民兵之家”、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進一步增強國防意識和國防觀念,與時俱進構建貴州“精神高地”。
二是靠落實雙擁工作的推進。貴州歷來具有擁軍優屬的光榮傳統。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解決涉及駐軍部隊和官兵切身利益的重難點問題,作為雙擁工作的著力點,在轉業安置、隨軍家屬就業、子女入學入托和國防建設投入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才財力,形成了良性機制,走在了全國前列。同時,各級駐軍部隊充分發揮優勢,積極支援駐地水利、交通、生態環境等重點工程建設,大力支持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公益事業發展,促進了貴州經濟社會建設發展。軍民融合式發展呈現出整體聯動、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
三是靠實施扶貧攻堅的推進。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貧困人口基數大,占了全國貧困人口的11.6%。對貴州而言,扶貧開發是“第一民生工程”。抓好黨建扶貧工作,既是踐行我黨我軍性質宗旨的生動體現,也是促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應有題中之意。一方面,實施好國家的扶貧攻堅計劃,抓好集中連片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客觀上為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提供可能。另一方面,通過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發揮部隊政治資源、組織和力量等優勢,提高扶貧攻堅質量,實現軍地雙贏。
在科學統籌規劃中推動落實
雖然近年來貴州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地區差距、城鄉差距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我們既要強調在加速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加強國防建設。也要強調加強國防建設不能脫離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切實處理好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同步協調發展的關系。要緊密結合駐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堅持量力而行,不搞貪大求全,本著“實用、夠用、管用”的原則,堅持平戰結合、軍民兩用,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持續與深入。
一是要搞好統籌規劃。認真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關于軍民融合式發展確定的目標任務、重點領域和保障措施。依據國家和全省“十二五”規劃,結合貴州“5個100工程”,緊扣省委“兩加一推”(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主戰略,研究制定本地區發展規劃,努力形成上下銜接、完善配套、可操作性的規劃計劃體系。
二是要完善配套法規。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深入持久進行,離不開法律法規這個堅強后盾。當前軍民融合式發展面臨的指導不夠有力、關系不夠順暢、責任不夠明確、獎懲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規范軍民融合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要依據《憲法》、《國防法》、《國防教育法》等法規制度,根據現實需要,研究制定相關地方性法規,把軍民融合深化、細化、具體化為具有強制力和約束力的法律法規,為軍民融合發展提供有力的法規支撐。
三是要發揮職能作用。軍民融合式發展是軍地雙方的共同責任。軍地各級領導既要熟悉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又要關注部隊建設需求,在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中敢于擔當,主動作為,積極協調。特別是軍分區、人武部軍政主官,要及時準確地掌握駐軍的軍事需要,了解掌握本地區經濟社會建設的項目安排,對地方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及時提出軍事需求建議,組織跟蹤檢查,切實在軍民融合式發展中當好參謀、提好建議、抓好落實。(作者系都勻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責任編輯/胡亮)
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深度和力度,決定著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速度。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堅持富國與強軍相統一”。習近平強調指出:“要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努力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進一步做好軍民融合式發展這篇大文章,堅持需求牽引、國家主導,努力形成基礎設施和重要領域軍民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習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進一步深刻闡明了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具體途徑和目標要求。作為內陸省份的貴州省軍區部隊,我們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清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舉措的現實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緊密聯系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轉型發展的實際,推動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協調發展、良性互動。
在認清發展優勢中激發信心
貴州是西部地區欠發達欠開發省份之一,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存在經濟總量較低、基礎設施薄弱、人財物力不足等諸多矛盾。但也應該看到,貴州有許多發展優勢,特別是在政策、文化和資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為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是優厚政策為軍民融合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國家繼續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特別是2012年國務院出臺的2號文件,為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提供了大好契機。近兩年來,貴州搶抓國發2號文件實施機遇,圍繞實施“兩加一推”主基調主戰略,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發展的配套政策。不論是國家層面出臺的,還是地方層面出臺的政策措施,都為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持續深入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紅色文化為軍民融合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貴州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從最早紅七軍在貴州活動,到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經過貴州,再到“猴場會議”、“遵義會議”的召開,貴州書寫了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六七十年代,30萬民兵參加湘黔鐵路建設,百萬民兵參加“大三線”建設,貴州人民群眾用實際行動生動闡釋了自強不息、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新形勢下,繼承和發揚貴州特色的紅色文化,必將為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三是豐富的資源為軍民融合式發展增強了發展后勁。貴州具有豐富的旅游、礦產、生物和生態資源,隨著這些資源的深度開發,必將帶動交通運輸、飲食服務、高新技術和文化等相關產業發展。近兩年,貴州發展的速度很快,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在貴州投資,充分顯示了貴州發展的廣闊前景,也為軍民融合式發展增強了發展后勁。
在完成大項任務中提升效益
隨著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加之自然災害、公共安全事件多發,部隊和民兵預備役參加搶險救災、處突維穩等非戰爭軍事行動已成為常態。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必須與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結合起來,努力在完成大項任務中提升融合質量,在提升融合質量中推動大項任務的完成。
一是要建立應急指揮體系。堅強有力的軍地應急指揮體系是確保重大任務完成的首要條件。近年來,我們在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特大旱災、抗洪搶險、礦難救援和森林滅火等大項任務中,結合形勢任務和聯合指揮要求,對軍分區、維穩、公安、人防和應急處置等軍地職能部門的指揮機構進行系統整合,建立完善軍地聯合指揮中心,調整充實軍地聯動方案,明確軍地各級的職責任務,形成了平戰結合、軍地銜接、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指揮體系,確保了各項任務圓滿完成。
二是要完善應急保障體系。根據遂行任務需求,積極協助部隊實行后勤保障社會化改革,建立糧油、醫療、裝備維修等社會化保障點,實現軍隊保障資源與社會保障資源的雙向轉化、雙重利用、互利共贏。在部隊完成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特大旱災、支援汶川抗震救災等重大任務中,各級組織社會力量為部隊提供物資、醫療、生活和裝備維修等服務保障,既確保了應急保障高效,又取得了良好的軍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通過建立國防建設經費年度增長機制,增強了持續發展的后勁。
三是要加強應急力量體系。貴州省不沿邊、不沿海、系統內沒有作戰部隊,加強民兵應急力量建設,是應對復雜局面、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必須按照“任務牽引、規模適度、結構優化、動員快速”的要求,統籌規劃民兵應急力量建設的數量規模和整體布局。本著“對口、精干、高效”的原則,加強民兵專業隊伍建設,提高專業對口率,結合維護社會穩定和應急救援、搶險救災等大項任務,加強針對性訓練,提高各專業民兵隊伍遂行任務的能力。樹立“建、管、訓、用”一致的理念,編齊配強民兵應急隊伍骨干分隊,結合平時擔負任務和遂行急難險重任務,在用兵中練兵強兵,確保一旦有事,能夠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在豐富形式內容中增添活力
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深度和力度,決定著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速度,必須結合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不斷豐富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形式內容,才能走出一條符合貴州實際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打造軍民融合式發展的“貴州樣本”。
一是靠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堅持把國防教育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理論學習、各類學校素質教育和培訓、新農村建設等領域,擴大國防教育普及率。突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體,充分運用貴州特有紅色資源,依托“青年民兵之家”、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進一步增強國防意識和國防觀念,與時俱進構建貴州“精神高地”。
二是靠落實雙擁工作的推進。貴州歷來具有擁軍優屬的光榮傳統。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解決涉及駐軍部隊和官兵切身利益的重難點問題,作為雙擁工作的著力點,在轉業安置、隨軍家屬就業、子女入學入托和國防建設投入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才財力,形成了良性機制,走在了全國前列。同時,各級駐軍部隊充分發揮優勢,積極支援駐地水利、交通、生態環境等重點工程建設,大力支持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公益事業發展,促進了貴州經濟社會建設發展。軍民融合式發展呈現出整體聯動、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
三是靠實施扶貧攻堅的推進。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貧困人口基數大,占了全國貧困人口的11.6%。對貴州而言,扶貧開發是“第一民生工程”。抓好黨建扶貧工作,既是踐行我黨我軍性質宗旨的生動體現,也是促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應有題中之意。一方面,實施好國家的扶貧攻堅計劃,抓好集中連片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客觀上為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提供可能。另一方面,通過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發揮部隊政治資源、組織和力量等優勢,提高扶貧攻堅質量,實現軍地雙贏。
在科學統籌規劃中推動落實
雖然近年來貴州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地區差距、城鄉差距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我們既要強調在加速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加強國防建設。也要強調加強國防建設不能脫離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切實處理好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同步協調發展的關系。要緊密結合駐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堅持量力而行,不搞貪大求全,本著“實用、夠用、管用”的原則,堅持平戰結合、軍民兩用,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持續與深入。
一是要搞好統籌規劃。認真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關于軍民融合式發展確定的目標任務、重點領域和保障措施。依據國家和全省“十二五”規劃,結合貴州“5個100工程”,緊扣省委“兩加一推”(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主戰略,研究制定本地區發展規劃,努力形成上下銜接、完善配套、可操作性的規劃計劃體系。
二是要完善配套法規。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深入持久進行,離不開法律法規這個堅強后盾。當前軍民融合式發展面臨的指導不夠有力、關系不夠順暢、責任不夠明確、獎懲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規范軍民融合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要依據《憲法》、《國防法》、《國防教育法》等法規制度,根據現實需要,研究制定相關地方性法規,把軍民融合深化、細化、具體化為具有強制力和約束力的法律法規,為軍民融合發展提供有力的法規支撐。
三是要發揮職能作用。軍民融合式發展是軍地雙方的共同責任。軍地各級領導既要熟悉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又要關注部隊建設需求,在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中敢于擔當,主動作為,積極協調。特別是軍分區、人武部軍政主官,要及時準確地掌握駐軍的軍事需要,了解掌握本地區經濟社會建設的項目安排,對地方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及時提出軍事需求建議,組織跟蹤檢查,切實在軍民融合式發展中當好參謀、提好建議、抓好落實。(作者系都勻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責任編輯/胡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