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著名領導力專家,正道領導力中心首席顧問,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客座教授,曾擔任《世界經理人》雜志總編輯、長江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職。
領導力的第三條黃金法則是密切聯系群眾。
毛澤東說:“要聯系群眾,就要按照群眾的需要和自愿……這里是兩條原則:一條是群眾實際上的需要,而不是我們腦子里頭幻想出來的需要;一條是群眾自愿的需要,由群眾自己下決心,而不是由我們代替群眾下決心……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力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要使他們從這些事情出發,了解我們提出來的更高的任務……這就是領導藝術的基本方法。”
毛澤東的論述非常深刻。為什么要從“柴米油鹽問題”出發來讓群眾了解“更高的任務”?就是因為更高的任務(比如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設計的是挑戰性難題,對問題和答案的界定都不是群眾所容易理解的。所以,只有先通過解決好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日常性問題和技術性問題,跟群眾建立起信任的關系,才可能讓群眾自愿追隨你,去完成他們并不一定很理解的更高的任務。
領導力是解決挑戰性難題,而解決挑戰性難題必須依靠群眾。
領導者依靠身處第一線的群眾發現難題,還依靠群眾的智慧一起來發現難題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即使領導者能夠自己發現難題的解決方案,也必須動員群眾改變思想、行為方式和價值觀,才能成功實施解決方案。領導者密切聯系群眾,才有可能依靠群眾。
領導力涉及很多關系,其核心關系是領導者和追隨者的關系。甚至可以說,領導力就是領導者和追隨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密切聯系群眾必然是領導力的主要活動。
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研究總結了成熟領導者的四點特征,排在首位的是“與群眾的聯系”。加德納說:沒有追隨者,也就無所謂領導者。領導者和追隨者之間的關系通常是發展的、活躍的、動態的、雙方相互影響。
管理學者邁克爾·麥考比這樣區分管理和領導:“管理是任何企業都要實施的一項職能,而領導是領導者和追隨者之間的能夠讓組織充滿活力的關系。”
如果管理和領導都是關系,這兩種關系的區別在哪里?用一個足球裁判的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曾經多次被評為“世界最佳足球裁判”的意大利人科里納,以其光頭形象為球迷熟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許多公司邀請科里納去分享“管理經驗”。這些公司和科里納都認為,裁判工作與商業管理和領導力有相似之處。
科里納總結的經驗中有這么一條:關鍵在于營造關系——在球場上是和運動員,在公司里是和員工。科里納說:“有時,你的決定得到認可,不僅僅因為它是正確的,還因為你們之間的關系是積極的……我總結說,裁判的最終目標是即使他錯了,人們也接受他的決定。因為這意味著運動員信任他。如果某人信任你,就意味著即使你錯了也會被接受。人們接受你,不是因為你的角色,而是因為你的行為。”
管理是解決技術性問題。你對技術性問題給出的答案,往往有比較明確的標準或者可以很快看到效果,可以判斷其對錯。
科里納的話強調了,即使是對技術性問題的“正確”的決定,往往也要在“關系積極”的條件下才能得到認可。
而且領導是解決挑戰性難題,而難題的特征就是沒有顯而易見的正確答案,而且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解決,對答案的驗證需要較長的時間。群眾往往不知道你的答案是否正確,甚至于你的答案看起來是錯的(比如馬云在金融危機時,在別人裁員的情況下提出“多招人”),在這樣的情形下,群眾為什么要追隨你?
科里納的話也說明了理由:對于挑戰性的難題,在群眾不知道你的答案是否正確,甚至認為你的答案可能錯誤的情形下,他們追隨你,只有一個原因——因為建立了信任的關系。
也就是說,跟群眾建立關系,在領導活動中比在管理活動中更重要。在解決技術性問題的時候,答案本身的正確性可以很明顯,可以幫助你說服群眾。在解決挑戰性問題的時候,答案是否正確很難判斷,你只有依靠關系來讓群眾追隨。
密切聯系群眾,要求走動式管理。走動式管理的理念很簡單,就是高管不要總是高高在上地把自己封閉在辦公室里,而要走出辦公室,走到第一線員工身邊去,跟他們交流。同時,還要向外走動,走到顧客當中去。(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