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新國
平壩縣把集中建房點作為接受城鎮輻射、帶動農村發展的有效載體,以開展農村集中建房為抓手,大力規范農房建設秩序,努力建設美麗鄉村。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逐漸富裕起來的村民更加注重住所的舒適宜居,農房建設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但是,農房建設中缺乏規劃引導、布局零亂,未批先建、批小建大,多占亂占、一戶多宅等問題比較突出,“只見新房不見新村”現象隨處可見,“只見框架、不見房體”現象也較為普遍。為迅速遏制農村違法違規建設蔓延,2012年8月以來,平壩縣以開展農村集中建房為抓手,大力規范農房建設秩序,努力建設美麗鄉村。
高點定位 注重規劃引領
緊緊圍繞建設黔中最具競爭力中等城市的發展定位,平壩縣把集中建房點作為接受城鎮輻射、帶動農村發展的有效載體。按照“一年抓示范、兩年出成效、三年全覆蓋”的思路,在保護傳統自然村落的前提下,結合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采取統一規劃布局、統一調配權屬、統一基礎設施、統一分攤成本、統一供地建設“五統一”模式,科學編制集中建房規劃。
充分發揮規劃的導向作用,有序引導村民集中建房,減少建房的隨意性和無序性,嚴控違法違規建設行為,統籌解決村民住房分散、基礎設施不配套、服務功能不完善等問題,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
編制規劃時,注重與自然環境、歷史底蘊、文化背景、產業發展、功能配套協調,借助山、水、林、路的天然阻隔,形成以縣城中心、小城鎮為基點的“多點”輻射,注重彰顯鄉村特色,努力讓村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沿河的大力做好水文章,充分展現水鄉風情,打造濱水型村莊;依山的突出山地風光,與生態建設、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建設秀美型村莊;沿路的依托交通優勢,突出物流商貿特色,打造產城互動型村莊。毛栗園村集中建房點依托夏云工業園發展優勢,著力打造產城互動、城鄉統籌發展型美麗鄉村;青莊村集中建房點依托樂平鎮煤礦資源開發優勢,著力打造資源互動型美麗鄉村。
截至目前,全縣因地制宜依托原有村寨拓展規劃農村集中建房點134個;結合工業、城鎮、農業“三化同步”發展需要,新選址規劃農村集中建房點11個,實現規劃全覆蓋。同時,與“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相結合,充分融入屯堡文化和民族特色元素,由住建部門牽頭規劃設計10余套單體圖和風貌圖,提供給各鄉(鎮、街道)選用。
示范帶動 分批漸次推進
全面開展農村集中建房,最大的困難是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村民獨門獨戶的傳統居家理念。為積極穩妥有序推進工作開展,平壩縣按照政府主導、村為主體、群眾參與的原則,采取先行試點、以點帶面、逐步推進的方式,選擇夏云鎮毛栗園村、樂平鎮青莊村等基礎條件較好、群眾意愿較高的村先行試驗示范,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逐步讓村民理解和接受。
在規劃的控制下,平壩縣因地制宜加以推進,不搞“一刀切”。對工業發展和城鎮建設已實行規劃控制的范圍,不管新建還是拆舊建新,全部納入周邊集中建房點進行建設,最大程度避免將來征地拆遷給群眾造成損失。目前,考慮到村民的接受程度,在實行規劃控制的范圍內,主要采取集中聯建方式進行安置,今后將逐步過渡到集中建設公寓樓住宅進行安置。在地形起伏大、偏遠地區、不宜集中建房的地方,根據地形和地質條件在原址拆舊建新或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村內空閑地、劣地和廢棄地建房,也可以采取多點、分散選址規劃集中建房,只要房屋風格風貌嚴格按照規劃進行建設既可,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把廣大農村建設成為聚散有章、錯落有致的美麗風景線。
在一手抓示范帶動的同時,一手抓拆違控違,嚴打嚴控違法違規建設,堅持守土有責,實行屬地管理,建立常態化巡查監管機制,足額配齊配強鄉(鎮、街道)村建站、國土所工作力量,并組建拆違控違執法隊,確保工作長期抓、抓長期,適時開展巡查,切實將違法違規建設消除在萌芽狀態,有效遏制了違法建設,并推動了征地工作的開展,先后查處違法建筑30多萬平方米,征收土地2萬多畝,為加快發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著眼長遠 強化產業支撐
開展農村集中建房,不是簡單地把村民集中到一個地方聚集起來居住,而是將存在住房困難的村民、危房戶、移民搬遷戶和高鐵建設搬遷戶充分統籌整合起來,統一就近安排到附近規劃的農村集中建房點進行安置,既要搬得出,更要穩得住、能致富。
在規劃農村集中建房點時,平壩從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美好愿望出發,把農村集中建房與工業園區建設、特色小城鎮打造相結合,周密考慮建設規模、基礎實施配套等因素,在群眾居住集中、交通相對便捷、產業基礎較強的地方進行選址規劃,著力建設特色鮮明、功能配套、環境優美、產業支撐、城鄉統籌的農民幸福家園。
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不能有效輻射帶動的村莊,科學合理地把各個農村集中建房點串聯起來,瞄準貴陽及周邊城市居民的“菜籃子、飯桌子、錢袋子”,因地制宜,大力實施發展100個農村專業合作社,建成100家星級農家樂,創建100個家庭農場“3個100工程”,助推村民增收致富。重點打造“兩帶、三區、九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格局,開展“萬名農民進企業行動”,全力增加村民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兩帶、三區、九特色”即滬昆高速沿線、黔中路沿線兩大特色產業帶;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現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邢江河鄉村生態旅游產業園三個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優質米、蔬菜、烤煙、茶葉、生態畜牧業、高梁、果藥、苗木和鄉村旅游九大特色產業,加快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村民致富增收。“萬名農民進企業行動”即充分挖掘黎陽高新區、黔中新區、夏云工業園、羊昌工業園、樂平工業園“兩區三園”就業潛力,力爭就地就近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萬名以上。
創新驅動 加強政策保障
平壩縣委、縣政府把開展農村集中建房作為事關長遠的一項重大工作,與經濟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出臺了加快推進農村集中建房工作的5個配套文件,即“一個意見、兩個辦法、兩個通知”,形成一整套規范村民建房的“組合拳”,積極引導村民依法依規有序建房,并采一系列超常規舉措,有序有效推進工作開展。
開辟綠色審批通道。把農村集中建房項目納入“綠色通道”,加快審批速度,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以最短時間辦結各項審批手續。
建立工作推進激勵機制。縣財政先期借給每個鄉鎮100萬元用作啟動資金,并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對工作推進速度快、規劃好、質量優的農村集中建房示范點,給予30萬元獎勵。在此基礎上,從2012年開始,不定期選擇一個城鎮建設和農村集中建房進展快、效果好的鄉鎮,召開全縣城鎮建設推進會,獎勵承辦鄉鎮300萬元。同時,積極盤活閑置國有建設用地和經營性用地,對小城鎮范圍內的經營性用地一律實行招拍掛供應,縣級收益的60%返還鄉鎮用于小城鎮建設土地收儲、基礎設施配套和公共事業建設;縣級收取的基礎設施配套費,全額返還鄉鎮用于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大力整合財政涉農專項資金、“一事一議”項目資金等向農村集中建房點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傾斜。
大力開展結對幫扶。與同步小康駐村結合起來,充分整合資源,將縣四大班子和黎陽高新區、黔中新區46名縣級領導干部組成9個幫扶集團,安排80多家縣直部門單位包村,抽調303名優秀干部駐村,分別幫扶全縣9個鄉(鎮、街道),實行一崗雙責,一包到底,重點扶產業、強基礎、幫發展、解難題、促增收,確保農村集中建房工作領導有力、組織有序、落實到位。(作者系平壩縣委書記責任編輯/哈文麗)
截至目前,平壩縣依托原有村寨拓展規劃農村集中建房點134個;結合“三化同步”發展需要,新選址規劃農村集中建房點11個,實現規劃全覆蓋。
平壩縣把集中建房點作為接受城鎮輻射、帶動農村發展的有效載體,以開展農村集中建房為抓手,大力規范農房建設秩序,努力建設美麗鄉村。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逐漸富裕起來的村民更加注重住所的舒適宜居,農房建設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但是,農房建設中缺乏規劃引導、布局零亂,未批先建、批小建大,多占亂占、一戶多宅等問題比較突出,“只見新房不見新村”現象隨處可見,“只見框架、不見房體”現象也較為普遍。為迅速遏制農村違法違規建設蔓延,2012年8月以來,平壩縣以開展農村集中建房為抓手,大力規范農房建設秩序,努力建設美麗鄉村。
高點定位 注重規劃引領
緊緊圍繞建設黔中最具競爭力中等城市的發展定位,平壩縣把集中建房點作為接受城鎮輻射、帶動農村發展的有效載體。按照“一年抓示范、兩年出成效、三年全覆蓋”的思路,在保護傳統自然村落的前提下,結合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采取統一規劃布局、統一調配權屬、統一基礎設施、統一分攤成本、統一供地建設“五統一”模式,科學編制集中建房規劃。
充分發揮規劃的導向作用,有序引導村民集中建房,減少建房的隨意性和無序性,嚴控違法違規建設行為,統籌解決村民住房分散、基礎設施不配套、服務功能不完善等問題,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
編制規劃時,注重與自然環境、歷史底蘊、文化背景、產業發展、功能配套協調,借助山、水、林、路的天然阻隔,形成以縣城中心、小城鎮為基點的“多點”輻射,注重彰顯鄉村特色,努力讓村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沿河的大力做好水文章,充分展現水鄉風情,打造濱水型村莊;依山的突出山地風光,與生態建設、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建設秀美型村莊;沿路的依托交通優勢,突出物流商貿特色,打造產城互動型村莊。毛栗園村集中建房點依托夏云工業園發展優勢,著力打造產城互動、城鄉統籌發展型美麗鄉村;青莊村集中建房點依托樂平鎮煤礦資源開發優勢,著力打造資源互動型美麗鄉村。
截至目前,全縣因地制宜依托原有村寨拓展規劃農村集中建房點134個;結合工業、城鎮、農業“三化同步”發展需要,新選址規劃農村集中建房點11個,實現規劃全覆蓋。同時,與“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相結合,充分融入屯堡文化和民族特色元素,由住建部門牽頭規劃設計10余套單體圖和風貌圖,提供給各鄉(鎮、街道)選用。
示范帶動 分批漸次推進
全面開展農村集中建房,最大的困難是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村民獨門獨戶的傳統居家理念。為積極穩妥有序推進工作開展,平壩縣按照政府主導、村為主體、群眾參與的原則,采取先行試點、以點帶面、逐步推進的方式,選擇夏云鎮毛栗園村、樂平鎮青莊村等基礎條件較好、群眾意愿較高的村先行試驗示范,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逐步讓村民理解和接受。
在規劃的控制下,平壩縣因地制宜加以推進,不搞“一刀切”。對工業發展和城鎮建設已實行規劃控制的范圍,不管新建還是拆舊建新,全部納入周邊集中建房點進行建設,最大程度避免將來征地拆遷給群眾造成損失。目前,考慮到村民的接受程度,在實行規劃控制的范圍內,主要采取集中聯建方式進行安置,今后將逐步過渡到集中建設公寓樓住宅進行安置。在地形起伏大、偏遠地區、不宜集中建房的地方,根據地形和地質條件在原址拆舊建新或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村內空閑地、劣地和廢棄地建房,也可以采取多點、分散選址規劃集中建房,只要房屋風格風貌嚴格按照規劃進行建設既可,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把廣大農村建設成為聚散有章、錯落有致的美麗風景線。
在一手抓示范帶動的同時,一手抓拆違控違,嚴打嚴控違法違規建設,堅持守土有責,實行屬地管理,建立常態化巡查監管機制,足額配齊配強鄉(鎮、街道)村建站、國土所工作力量,并組建拆違控違執法隊,確保工作長期抓、抓長期,適時開展巡查,切實將違法違規建設消除在萌芽狀態,有效遏制了違法建設,并推動了征地工作的開展,先后查處違法建筑30多萬平方米,征收土地2萬多畝,為加快發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著眼長遠 強化產業支撐
開展農村集中建房,不是簡單地把村民集中到一個地方聚集起來居住,而是將存在住房困難的村民、危房戶、移民搬遷戶和高鐵建設搬遷戶充分統籌整合起來,統一就近安排到附近規劃的農村集中建房點進行安置,既要搬得出,更要穩得住、能致富。
在規劃農村集中建房點時,平壩從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美好愿望出發,把農村集中建房與工業園區建設、特色小城鎮打造相結合,周密考慮建設規模、基礎實施配套等因素,在群眾居住集中、交通相對便捷、產業基礎較強的地方進行選址規劃,著力建設特色鮮明、功能配套、環境優美、產業支撐、城鄉統籌的農民幸福家園。
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不能有效輻射帶動的村莊,科學合理地把各個農村集中建房點串聯起來,瞄準貴陽及周邊城市居民的“菜籃子、飯桌子、錢袋子”,因地制宜,大力實施發展100個農村專業合作社,建成100家星級農家樂,創建100個家庭農場“3個100工程”,助推村民增收致富。重點打造“兩帶、三區、九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格局,開展“萬名農民進企業行動”,全力增加村民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兩帶、三區、九特色”即滬昆高速沿線、黔中路沿線兩大特色產業帶;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現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邢江河鄉村生態旅游產業園三個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優質米、蔬菜、烤煙、茶葉、生態畜牧業、高梁、果藥、苗木和鄉村旅游九大特色產業,加快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村民致富增收。“萬名農民進企業行動”即充分挖掘黎陽高新區、黔中新區、夏云工業園、羊昌工業園、樂平工業園“兩區三園”就業潛力,力爭就地就近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萬名以上。
創新驅動 加強政策保障
平壩縣委、縣政府把開展農村集中建房作為事關長遠的一項重大工作,與經濟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出臺了加快推進農村集中建房工作的5個配套文件,即“一個意見、兩個辦法、兩個通知”,形成一整套規范村民建房的“組合拳”,積極引導村民依法依規有序建房,并采一系列超常規舉措,有序有效推進工作開展。
開辟綠色審批通道。把農村集中建房項目納入“綠色通道”,加快審批速度,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以最短時間辦結各項審批手續。
建立工作推進激勵機制。縣財政先期借給每個鄉鎮100萬元用作啟動資金,并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對工作推進速度快、規劃好、質量優的農村集中建房示范點,給予30萬元獎勵。在此基礎上,從2012年開始,不定期選擇一個城鎮建設和農村集中建房進展快、效果好的鄉鎮,召開全縣城鎮建設推進會,獎勵承辦鄉鎮300萬元。同時,積極盤活閑置國有建設用地和經營性用地,對小城鎮范圍內的經營性用地一律實行招拍掛供應,縣級收益的60%返還鄉鎮用于小城鎮建設土地收儲、基礎設施配套和公共事業建設;縣級收取的基礎設施配套費,全額返還鄉鎮用于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大力整合財政涉農專項資金、“一事一議”項目資金等向農村集中建房點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傾斜。
大力開展結對幫扶。與同步小康駐村結合起來,充分整合資源,將縣四大班子和黎陽高新區、黔中新區46名縣級領導干部組成9個幫扶集團,安排80多家縣直部門單位包村,抽調303名優秀干部駐村,分別幫扶全縣9個鄉(鎮、街道),實行一崗雙責,一包到底,重點扶產業、強基礎、幫發展、解難題、促增收,確保農村集中建房工作領導有力、組織有序、落實到位。(作者系平壩縣委書記責任編輯/哈文麗)
截至目前,平壩縣依托原有村寨拓展規劃農村集中建房點134個;結合“三化同步”發展需要,新選址規劃農村集中建房點11個,實現規劃全覆蓋。
平壩縣把集中建房點作為接受城鎮輻射、帶動農村發展的有效載體,以開展農村集中建房為抓手,大力規范農房建設秩序,努力建設美麗鄉村。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逐漸富裕起來的村民更加注重住所的舒適宜居,農房建設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但是,農房建設中缺乏規劃引導、布局零亂,未批先建、批小建大,多占亂占、一戶多宅等問題比較突出,“只見新房不見新村”現象隨處可見,“只見框架、不見房體”現象也較為普遍。為迅速遏制農村違法違規建設蔓延,2012年8月以來,平壩縣以開展農村集中建房為抓手,大力規范農房建設秩序,努力建設美麗鄉村。
高點定位 注重規劃引領
緊緊圍繞建設黔中最具競爭力中等城市的發展定位,平壩縣把集中建房點作為接受城鎮輻射、帶動農村發展的有效載體。按照“一年抓示范、兩年出成效、三年全覆蓋”的思路,在保護傳統自然村落的前提下,結合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采取統一規劃布局、統一調配權屬、統一基礎設施、統一分攤成本、統一供地建設“五統一”模式,科學編制集中建房規劃。
充分發揮規劃的導向作用,有序引導村民集中建房,減少建房的隨意性和無序性,嚴控違法違規建設行為,統籌解決村民住房分散、基礎設施不配套、服務功能不完善等問題,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
編制規劃時,注重與自然環境、歷史底蘊、文化背景、產業發展、功能配套協調,借助山、水、林、路的天然阻隔,形成以縣城中心、小城鎮為基點的“多點”輻射,注重彰顯鄉村特色,努力讓村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沿河的大力做好水文章,充分展現水鄉風情,打造濱水型村莊;依山的突出山地風光,與生態建設、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建設秀美型村莊;沿路的依托交通優勢,突出物流商貿特色,打造產城互動型村莊。毛栗園村集中建房點依托夏云工業園發展優勢,著力打造產城互動、城鄉統籌發展型美麗鄉村;青莊村集中建房點依托樂平鎮煤礦資源開發優勢,著力打造資源互動型美麗鄉村。
截至目前,全縣因地制宜依托原有村寨拓展規劃農村集中建房點134個;結合工業、城鎮、農業“三化同步”發展需要,新選址規劃農村集中建房點11個,實現規劃全覆蓋。同時,與“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相結合,充分融入屯堡文化和民族特色元素,由住建部門牽頭規劃設計10余套單體圖和風貌圖,提供給各鄉(鎮、街道)選用。
示范帶動 分批漸次推進
全面開展農村集中建房,最大的困難是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村民獨門獨戶的傳統居家理念。為積極穩妥有序推進工作開展,平壩縣按照政府主導、村為主體、群眾參與的原則,采取先行試點、以點帶面、逐步推進的方式,選擇夏云鎮毛栗園村、樂平鎮青莊村等基礎條件較好、群眾意愿較高的村先行試驗示范,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逐步讓村民理解和接受。
在規劃的控制下,平壩縣因地制宜加以推進,不搞“一刀切”。對工業發展和城鎮建設已實行規劃控制的范圍,不管新建還是拆舊建新,全部納入周邊集中建房點進行建設,最大程度避免將來征地拆遷給群眾造成損失。目前,考慮到村民的接受程度,在實行規劃控制的范圍內,主要采取集中聯建方式進行安置,今后將逐步過渡到集中建設公寓樓住宅進行安置。在地形起伏大、偏遠地區、不宜集中建房的地方,根據地形和地質條件在原址拆舊建新或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村內空閑地、劣地和廢棄地建房,也可以采取多點、分散選址規劃集中建房,只要房屋風格風貌嚴格按照規劃進行建設既可,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把廣大農村建設成為聚散有章、錯落有致的美麗風景線。
在一手抓示范帶動的同時,一手抓拆違控違,嚴打嚴控違法違規建設,堅持守土有責,實行屬地管理,建立常態化巡查監管機制,足額配齊配強鄉(鎮、街道)村建站、國土所工作力量,并組建拆違控違執法隊,確保工作長期抓、抓長期,適時開展巡查,切實將違法違規建設消除在萌芽狀態,有效遏制了違法建設,并推動了征地工作的開展,先后查處違法建筑30多萬平方米,征收土地2萬多畝,為加快發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著眼長遠 強化產業支撐
開展農村集中建房,不是簡單地把村民集中到一個地方聚集起來居住,而是將存在住房困難的村民、危房戶、移民搬遷戶和高鐵建設搬遷戶充分統籌整合起來,統一就近安排到附近規劃的農村集中建房點進行安置,既要搬得出,更要穩得住、能致富。
在規劃農村集中建房點時,平壩從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美好愿望出發,把農村集中建房與工業園區建設、特色小城鎮打造相結合,周密考慮建設規模、基礎實施配套等因素,在群眾居住集中、交通相對便捷、產業基礎較強的地方進行選址規劃,著力建設特色鮮明、功能配套、環境優美、產業支撐、城鄉統籌的農民幸福家園。
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不能有效輻射帶動的村莊,科學合理地把各個農村集中建房點串聯起來,瞄準貴陽及周邊城市居民的“菜籃子、飯桌子、錢袋子”,因地制宜,大力實施發展100個農村專業合作社,建成100家星級農家樂,創建100個家庭農場“3個100工程”,助推村民增收致富。重點打造“兩帶、三區、九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格局,開展“萬名農民進企業行動”,全力增加村民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兩帶、三區、九特色”即滬昆高速沿線、黔中路沿線兩大特色產業帶;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現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邢江河鄉村生態旅游產業園三個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優質米、蔬菜、烤煙、茶葉、生態畜牧業、高梁、果藥、苗木和鄉村旅游九大特色產業,加快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村民致富增收。“萬名農民進企業行動”即充分挖掘黎陽高新區、黔中新區、夏云工業園、羊昌工業園、樂平工業園“兩區三園”就業潛力,力爭就地就近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萬名以上。
創新驅動 加強政策保障
平壩縣委、縣政府把開展農村集中建房作為事關長遠的一項重大工作,與經濟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出臺了加快推進農村集中建房工作的5個配套文件,即“一個意見、兩個辦法、兩個通知”,形成一整套規范村民建房的“組合拳”,積極引導村民依法依規有序建房,并采一系列超常規舉措,有序有效推進工作開展。
開辟綠色審批通道。把農村集中建房項目納入“綠色通道”,加快審批速度,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以最短時間辦結各項審批手續。
建立工作推進激勵機制。縣財政先期借給每個鄉鎮100萬元用作啟動資金,并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對工作推進速度快、規劃好、質量優的農村集中建房示范點,給予30萬元獎勵。在此基礎上,從2012年開始,不定期選擇一個城鎮建設和農村集中建房進展快、效果好的鄉鎮,召開全縣城鎮建設推進會,獎勵承辦鄉鎮300萬元。同時,積極盤活閑置國有建設用地和經營性用地,對小城鎮范圍內的經營性用地一律實行招拍掛供應,縣級收益的60%返還鄉鎮用于小城鎮建設土地收儲、基礎設施配套和公共事業建設;縣級收取的基礎設施配套費,全額返還鄉鎮用于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大力整合財政涉農專項資金、“一事一議”項目資金等向農村集中建房點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傾斜。
大力開展結對幫扶。與同步小康駐村結合起來,充分整合資源,將縣四大班子和黎陽高新區、黔中新區46名縣級領導干部組成9個幫扶集團,安排80多家縣直部門單位包村,抽調303名優秀干部駐村,分別幫扶全縣9個鄉(鎮、街道),實行一崗雙責,一包到底,重點扶產業、強基礎、幫發展、解難題、促增收,確保農村集中建房工作領導有力、組織有序、落實到位。(作者系平壩縣委書記責任編輯/哈文麗)
截至目前,平壩縣依托原有村寨拓展規劃農村集中建房點134個;結合“三化同步”發展需要,新選址規劃農村集中建房點11個,實現規劃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