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仙
正月初三,記者行走在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鄉三龍中羅村沙吉侗寨里,村寨古木參天,鵝卵石鋪就的小路串接起一棟棟吊腳木樓。循著優美的歌聲,記者走進一戶人家,幾位身著侗族便裝的女性正在為縣里即將舉辦的侗族大歌比賽用心地練歌。
三龍侗寨分九龍、沙吉(中寨)、羅寨三個大寨和十余個自然寨,有千余戶人家。千百年來,在相對封閉的時空里,侗家人以歌聲交流情感,贊頌自然與生活,守望并豐富著自己的精神家園,被外界譽為“歌窩”。盡管當前受到外來文化的強力沖擊,但侗族最具辨識度的鼓樓、風雨撟等文化元素在這里仍清晰地存續著,尤其是侗族大歌早已走出寨門、蜚聲海內外。
敘述歷史、傳布歌與俗
正午,羅寨鼓樓里鐵炮連放三響,預告全寨男女老少趕緊穿上盛裝,到寨子中心的鼓樓里祭祀侗族的祖母神“薩歲”并演唱敘事耶歌、鼓樓大歌,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正在鄰居家串門的吳顯琪聽到鐵炮響起,趕忙回家和家人穿上節日盛裝,前往鼓樓參加“祭祀多耶”(“多耶”是圍繞鼓樓里的火塘外圈邊走邊唱的一種歌舞形式,耶歌是以一人領唱,眾人跟唱的一種侗族敘事歌,歌詞內容主要講述侗族的歷史、禮俗)。
當鐵炮再次響起,全寨大部分人都聚集在鼓樓里,無論是鼓樓里的主角,還是鼓樓外的觀者都是這一民俗事件里的歌者,共享一年一度的村寨盛事。
與羅寨不同,沙吉寨因為去年一些老歌師去世,加上寨老組織不力,今年沒有舉行“祭祀多耶”活動。
“春節可不能這樣過,一定得想辦法。”“去邀請隔壁村寨的友人來一起唱侗歌、演侗戲吧,不然寨上的歌隊白練歌,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枉回家過年。”這是當天沙吉寨鼓樓里大家討論最為熱烈的話題。
最后經鼓樓大會決定,沙吉寨的年輕人去邀請同鄉的永從村北門組的戲班、歌隊正月初六來參加集體做客聯誼——即“月也”。
“春節期間系列民俗活動,尤其是集體做客聯誼的‘月也等民俗是傳承侗歌的重要載體,大家在集體做客中增進友誼,交流傳布以侗族大歌為主的各類侗族民歌?!崩杵娇h侗族文化專家銀永明說。
提升歌者的自覺自信
“過去我們都說,撿完河里的石頭都唱不完侗族姑娘的歌。但現在只有我們這些中老年人帶著一些小孩在唱歌、傳歌,想對歌都很難找到對手?!笨h級非遺傳承人、三龍沙吉歌隊領隊吳義梅說。
“會說話就會唱歌”是外界對侗族人的稱贊。但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的推進,外出務工、就業的人數增多,侗歌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土壤也在悄然發生改變。即便是頂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光環,以口傳心授為主要傳承方式的侗族大歌,也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尷尬。
正月初八、初九兩天,黎平縣以“唱響侗都黎平·促進文化繁榮”為主題,舉辦首屆侗族地區原生態民歌大賽。除了鼓勵本縣不同年齡階段的歌隊參賽外,還邀請周邊從江縣、榕江縣和廣西三江、龍勝兩縣,以及湖南通道等地侗族歌隊參加。
“有機會參加比賽就一定要來,這樣外界才能知道我們侗族大歌的魅力,我們在寨子里傳歌、唱歌也更有動力?!眲倧念C獎晚會上領獎下來的九龍歌隊領唱吳梅香高興地告訴記者。
更令人欣喜的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以侗族大歌為主的各類侗族民歌,貴州省文化廳正在牽頭制定“侗族大歌振興計劃”,其目的在于整合各方資源,通過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和制度來實現對侗族大歌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責任編輯/李坤)
寄情于山水,寓意于風物的侗族歌詞表達,讓外人可以從中追尋這個沒有文字記錄歷史的民族的過去。圖為春節期間三龍各寨侗族姑娘聚集到傳說中歌祖“挑歌斷擔”的沙吉寨河邊演唱侗族大歌。(吳傳勇/攝)
正月初三,記者行走在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鄉三龍中羅村沙吉侗寨里,村寨古木參天,鵝卵石鋪就的小路串接起一棟棟吊腳木樓。循著優美的歌聲,記者走進一戶人家,幾位身著侗族便裝的女性正在為縣里即將舉辦的侗族大歌比賽用心地練歌。
三龍侗寨分九龍、沙吉(中寨)、羅寨三個大寨和十余個自然寨,有千余戶人家。千百年來,在相對封閉的時空里,侗家人以歌聲交流情感,贊頌自然與生活,守望并豐富著自己的精神家園,被外界譽為“歌窩”。盡管當前受到外來文化的強力沖擊,但侗族最具辨識度的鼓樓、風雨撟等文化元素在這里仍清晰地存續著,尤其是侗族大歌早已走出寨門、蜚聲海內外。
敘述歷史、傳布歌與俗
正午,羅寨鼓樓里鐵炮連放三響,預告全寨男女老少趕緊穿上盛裝,到寨子中心的鼓樓里祭祀侗族的祖母神“薩歲”并演唱敘事耶歌、鼓樓大歌,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正在鄰居家串門的吳顯琪聽到鐵炮響起,趕忙回家和家人穿上節日盛裝,前往鼓樓參加“祭祀多耶”(“多耶”是圍繞鼓樓里的火塘外圈邊走邊唱的一種歌舞形式,耶歌是以一人領唱,眾人跟唱的一種侗族敘事歌,歌詞內容主要講述侗族的歷史、禮俗)。
當鐵炮再次響起,全寨大部分人都聚集在鼓樓里,無論是鼓樓里的主角,還是鼓樓外的觀者都是這一民俗事件里的歌者,共享一年一度的村寨盛事。
與羅寨不同,沙吉寨因為去年一些老歌師去世,加上寨老組織不力,今年沒有舉行“祭祀多耶”活動。
“春節可不能這樣過,一定得想辦法?!薄叭パ埜舯诖逭挠讶藖硪黄鸪备?、演侗戲吧,不然寨上的歌隊白練歌,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枉回家過年?!边@是當天沙吉寨鼓樓里大家討論最為熱烈的話題。
最后經鼓樓大會決定,沙吉寨的年輕人去邀請同鄉的永從村北門組的戲班、歌隊正月初六來參加集體做客聯誼——即“月也”。
“春節期間系列民俗活動,尤其是集體做客聯誼的‘月也等民俗是傳承侗歌的重要載體,大家在集體做客中增進友誼,交流傳布以侗族大歌為主的各類侗族民歌。”黎平縣侗族文化專家銀永明說。
提升歌者的自覺自信
“過去我們都說,撿完河里的石頭都唱不完侗族姑娘的歌。但現在只有我們這些中老年人帶著一些小孩在唱歌、傳歌,想對歌都很難找到對手。”縣級非遺傳承人、三龍沙吉歌隊領隊吳義梅說。
“會說話就會唱歌”是外界對侗族人的稱贊。但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的推進,外出務工、就業的人數增多,侗歌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土壤也在悄然發生改變。即便是頂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光環,以口傳心授為主要傳承方式的侗族大歌,也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尷尬。
正月初八、初九兩天,黎平縣以“唱響侗都黎平·促進文化繁榮”為主題,舉辦首屆侗族地區原生態民歌大賽。除了鼓勵本縣不同年齡階段的歌隊參賽外,還邀請周邊從江縣、榕江縣和廣西三江、龍勝兩縣,以及湖南通道等地侗族歌隊參加。
“有機會參加比賽就一定要來,這樣外界才能知道我們侗族大歌的魅力,我們在寨子里傳歌、唱歌也更有動力?!眲倧念C獎晚會上領獎下來的九龍歌隊領唱吳梅香高興地告訴記者。
更令人欣喜的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以侗族大歌為主的各類侗族民歌,貴州省文化廳正在牽頭制定“侗族大歌振興計劃”,其目的在于整合各方資源,通過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和制度來實現對侗族大歌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責任編輯/李坤)
寄情于山水,寓意于風物的侗族歌詞表達,讓外人可以從中追尋這個沒有文字記錄歷史的民族的過去。圖為春節期間三龍各寨侗族姑娘聚集到傳說中歌祖“挑歌斷擔”的沙吉寨河邊演唱侗族大歌。(吳傳勇/攝)
正月初三,記者行走在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鄉三龍中羅村沙吉侗寨里,村寨古木參天,鵝卵石鋪就的小路串接起一棟棟吊腳木樓。循著優美的歌聲,記者走進一戶人家,幾位身著侗族便裝的女性正在為縣里即將舉辦的侗族大歌比賽用心地練歌。
三龍侗寨分九龍、沙吉(中寨)、羅寨三個大寨和十余個自然寨,有千余戶人家。千百年來,在相對封閉的時空里,侗家人以歌聲交流情感,贊頌自然與生活,守望并豐富著自己的精神家園,被外界譽為“歌窩”。盡管當前受到外來文化的強力沖擊,但侗族最具辨識度的鼓樓、風雨撟等文化元素在這里仍清晰地存續著,尤其是侗族大歌早已走出寨門、蜚聲海內外。
敘述歷史、傳布歌與俗
正午,羅寨鼓樓里鐵炮連放三響,預告全寨男女老少趕緊穿上盛裝,到寨子中心的鼓樓里祭祀侗族的祖母神“薩歲”并演唱敘事耶歌、鼓樓大歌,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正在鄰居家串門的吳顯琪聽到鐵炮響起,趕忙回家和家人穿上節日盛裝,前往鼓樓參加“祭祀多耶”(“多耶”是圍繞鼓樓里的火塘外圈邊走邊唱的一種歌舞形式,耶歌是以一人領唱,眾人跟唱的一種侗族敘事歌,歌詞內容主要講述侗族的歷史、禮俗)。
當鐵炮再次響起,全寨大部分人都聚集在鼓樓里,無論是鼓樓里的主角,還是鼓樓外的觀者都是這一民俗事件里的歌者,共享一年一度的村寨盛事。
與羅寨不同,沙吉寨因為去年一些老歌師去世,加上寨老組織不力,今年沒有舉行“祭祀多耶”活動。
“春節可不能這樣過,一定得想辦法?!薄叭パ埜舯诖逭挠讶藖硪黄鸪备?、演侗戲吧,不然寨上的歌隊白練歌,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枉回家過年?!边@是當天沙吉寨鼓樓里大家討論最為熱烈的話題。
最后經鼓樓大會決定,沙吉寨的年輕人去邀請同鄉的永從村北門組的戲班、歌隊正月初六來參加集體做客聯誼——即“月也”。
“春節期間系列民俗活動,尤其是集體做客聯誼的‘月也等民俗是傳承侗歌的重要載體,大家在集體做客中增進友誼,交流傳布以侗族大歌為主的各類侗族民歌?!崩杵娇h侗族文化專家銀永明說。
提升歌者的自覺自信
“過去我們都說,撿完河里的石頭都唱不完侗族姑娘的歌。但現在只有我們這些中老年人帶著一些小孩在唱歌、傳歌,想對歌都很難找到對手。”縣級非遺傳承人、三龍沙吉歌隊領隊吳義梅說。
“會說話就會唱歌”是外界對侗族人的稱贊。但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的推進,外出務工、就業的人數增多,侗歌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土壤也在悄然發生改變。即便是頂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光環,以口傳心授為主要傳承方式的侗族大歌,也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尷尬。
正月初八、初九兩天,黎平縣以“唱響侗都黎平·促進文化繁榮”為主題,舉辦首屆侗族地區原生態民歌大賽。除了鼓勵本縣不同年齡階段的歌隊參賽外,還邀請周邊從江縣、榕江縣和廣西三江、龍勝兩縣,以及湖南通道等地侗族歌隊參加。
“有機會參加比賽就一定要來,這樣外界才能知道我們侗族大歌的魅力,我們在寨子里傳歌、唱歌也更有動力?!眲倧念C獎晚會上領獎下來的九龍歌隊領唱吳梅香高興地告訴記者。
更令人欣喜的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以侗族大歌為主的各類侗族民歌,貴州省文化廳正在牽頭制定“侗族大歌振興計劃”,其目的在于整合各方資源,通過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和制度來實現對侗族大歌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責任編輯/李坤)
寄情于山水,寓意于風物的侗族歌詞表達,讓外人可以從中追尋這個沒有文字記錄歷史的民族的過去。圖為春節期間三龍各寨侗族姑娘聚集到傳說中歌祖“挑歌斷擔”的沙吉寨河邊演唱侗族大歌。(吳傳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