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軍
岑鞏縣大力實施“工業強縣、城鎮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突出強化工業發展的主導地位,吹響了工業發展的集結號。
在岑鞏縣省級經濟開發區人工打造的片片“梯田”上,一幅幅振奮人心的畫卷正在迅速鋪開:壯觀的產業集聚區、寬闊的產業大道、森林般的廠房、機器轟鳴的車間、在生產線上忙碌的工人……
在昔日的印象中,岑鞏到處是生機勃勃的田野,不時閃現出金黃的水稻、蔥郁的果林、成群的畜禽,已建成全國雜稻制種基地、西南地區最大的思州柚基地、貴州精品水果基地,貴州生豬養殖基地,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縣。
是什么“魔力”,使一個農業大縣以“火箭般的速度”崛起一片“工業森林”,奏響工業強縣的時代樂章?
吹響工業發展集結號
近年來,岑鞏縣大力實施“工業強縣、城鎮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突出強化工業發展的主導地位,吹響了工業發展的集結號。
岑鞏工業園區于2003年經黔東南州人民政府批準成立,2012年8月經省政府批復升格為省級經濟開發區。
2010年,岑鞏縣工業園區依托自身資源優勢,順應發展趨勢,搶抓國發2號文件發展機遇,規劃建設面積30.23平方公里的工業園,總體布局形成“一區五園”框架,即:原材料裝備制造產業園、輕紡電子產業園、化工產業園、特色食品藥品產業園、文化產業園。
同時,工業發展基金、項目前期費用補貼、項目扶持基金、工業納稅獎勵制度、工業用地保障、信用擔保體系、政銀企三方協調機制等扶持措施先后配套出臺,多部門、多渠道聯手“給力”園區建設。
開發區充分利用縣內投融資平臺,加強與各級投資和金融機構合作,采取墊資等合作共建模式,加大對基礎建設的投入力度。目前,開發區已初具規模,基礎配套服務建設累計投入達24.74億元,整體服務功能和形象快速提升,聚吸能力迅速增強。
筑巢引來金鳳棲
2013年,開發區與泰國產業園達成共建“岑鞏開發區泰國產業園”協議,首期合作有貴州博宇東盟貿易出口有限公司、貴州高峰服飾、貴州七匹狼服飾、貴州威信箱包等20余個輕工類項目,總投資37.25億元,生產加工的服飾、箱包等產品將銷往中東、東南亞、英國、非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產業園正在開展企業入駐工作。
同年,年產100萬噸商品混凝土項目和日產4500噸水泥生產等一批大項目也紛紛落戶開發區。目前,商品混凝土項目已建成投產;水泥生產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年產80萬平方米新型板材項目正在實施廠房建設。
截至目前,開發區已入駐企業74戶,建成投產50戶,規模企業36戶,在建企業24戶,從業人員達7931人。其中僅2013年,就新簽約項目27個,實體項目22個,簽約資金60.25億元,到位資金14.32億元,項目入園率100%;新增規模企業13戶,新增從業人員4131人;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56億元,同比增長36.6%。
當好入駐企業“全職保姆”
為讓企業搬得進、留得住、能發展,岑鞏縣對入駐企業實行了“全職保姆”式服務。
實行縣領導定點聯系企業、縣直單位定點幫扶企業、縣紀委監察局掛牌保護企業、領導小組和開發區部門跟蹤服務項目建設制度。一個項目,由一名縣級領導加一名區工(管)委領導加一個縣直部門加一個開發區部門,組成服務團隊跟蹤服務。每個項目制定一張跟蹤聯系服務卡加一張綠色通行證加一套專項服務方案,每天幫助解決一個以上實際問題。堅持實行“5+2、白+黑、夜總會”和“周總結+周計劃+周調度”工作機制,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和重點企業駐警制度”。
同時,采取選派干部到企業掛任總經理助理等職務,駐點對企業進行零距離服務。幫助企業及時協調解決好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和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
堅持用環境吸引人和留住人,科學規劃了3.15平方公里綜合配套服務功能區,覆蓋教育、醫療、金融和生活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實施了首期1.2平方公里配套區建設,計劃投資2.8億元,主要建設1360套廉租房、1.47萬平方米企業服務中心、總占地700畝能容納3600人的職校、100套公租房及醫療、金融網點等配套設施。確保入駐園區企業員工和群眾的求學、就醫、就業、居住等需求。
與發達地區、高校聯系合作,加強培訓學習,提高干部的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選派3人到江蘇、重慶等發達地區掛職鍛煉,選派20人次到高校參加專題培訓班學習。
同時,制定出臺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大力引進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目前已高薪引進1名高端人才,吸引5名緊缺人才和招聘15名高校專業人才,壯大了開發區人才隊伍。
荒邊坡地崛起“工業森林”
在岑鞏縣省級經濟開發區,綿延起伏的丘陵、溝壑間,一片片新生的、開闊的“小平原”正在向外延伸。推土機、挖掘機在向茅草叢生的荒坡、山谷挺進,被削平的荒山和填平的谷地,已變成錯落有致的“工業梯田”,一座座廠房如森林般崛起,水電、通訊、交通等設施已經布局到位。
2010年,岑鞏縣大手筆編制了開發區30.23平方公里的總體發展規劃。隨后,工業大發展如火如荼,一時劇增的工業建設用地從何而來?
岑鞏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人均耕地面積少,為節約集約用地,在園區規劃建設之初,縣委、縣政府就開創性地提出以荒山開發為重點,向山區腹地縱深擴展的戰略決策。
向山要地打造“工業梯田”。從2010年起,一場浩大、持久的攻堅戰在工業園區長沖灣20多個荒山頭上展開。
在建設進程中,開發區堅持成熟一片、開發一片的原則,充分利用無搬遷、無耕地、無林地的“三無”特點,大力實施“工業梯田”工程,加大向山要地力度,大規模削峰填谷。
此舉曾得到時任貴州省長趙克志的肯定和贊揚,一度成為全省樣板,《中國國土資源報》將岑鞏的這一做法作為貴州向山要地的典型予以報道。
截至目前,岑鞏已投資3.95億元,完成20余個山頭場平面積4100畝;投資2.7億元,完成土地收儲1.2萬畝;累計開發建設面積達5.1平方公里,為開發區的建設發展提供了較大空間。
“幾年前這里還是光禿禿的荒邊坡地,人稱‘三無地帶,眨眼間就成了工業產業集聚區,一座座廠房就像森林一樣拔地而起,變化很快。”園區管委會負責人如是說。
用當地老百姓的話來比喻:“一個從前鳥都不下蛋的地方,現在成了工廠產金生銀的聚寶盆。”(作者單位:岑鞏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哈文麗)
岑鞏縣大力實施“工業強縣、城鎮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突出強化工業發展的主導地位,吹響了工業發展的集結號。
在岑鞏縣省級經濟開發區人工打造的片片“梯田”上,一幅幅振奮人心的畫卷正在迅速鋪開:壯觀的產業集聚區、寬闊的產業大道、森林般的廠房、機器轟鳴的車間、在生產線上忙碌的工人……
在昔日的印象中,岑鞏到處是生機勃勃的田野,不時閃現出金黃的水稻、蔥郁的果林、成群的畜禽,已建成全國雜稻制種基地、西南地區最大的思州柚基地、貴州精品水果基地,貴州生豬養殖基地,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縣。
是什么“魔力”,使一個農業大縣以“火箭般的速度”崛起一片“工業森林”,奏響工業強縣的時代樂章?
吹響工業發展集結號
近年來,岑鞏縣大力實施“工業強縣、城鎮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突出強化工業發展的主導地位,吹響了工業發展的集結號。
岑鞏工業園區于2003年經黔東南州人民政府批準成立,2012年8月經省政府批復升格為省級經濟開發區。
2010年,岑鞏縣工業園區依托自身資源優勢,順應發展趨勢,搶抓國發2號文件發展機遇,規劃建設面積30.23平方公里的工業園,總體布局形成“一區五園”框架,即:原材料裝備制造產業園、輕紡電子產業園、化工產業園、特色食品藥品產業園、文化產業園。
同時,工業發展基金、項目前期費用補貼、項目扶持基金、工業納稅獎勵制度、工業用地保障、信用擔保體系、政銀企三方協調機制等扶持措施先后配套出臺,多部門、多渠道聯手“給力”園區建設。
開發區充分利用縣內投融資平臺,加強與各級投資和金融機構合作,采取墊資等合作共建模式,加大對基礎建設的投入力度。目前,開發區已初具規模,基礎配套服務建設累計投入達24.74億元,整體服務功能和形象快速提升,聚吸能力迅速增強。
筑巢引來金鳳棲
2013年,開發區與泰國產業園達成共建“岑鞏開發區泰國產業園”協議,首期合作有貴州博宇東盟貿易出口有限公司、貴州高峰服飾、貴州七匹狼服飾、貴州威信箱包等20余個輕工類項目,總投資37.25億元,生產加工的服飾、箱包等產品將銷往中東、東南亞、英國、非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產業園正在開展企業入駐工作。
同年,年產100萬噸商品混凝土項目和日產4500噸水泥生產等一批大項目也紛紛落戶開發區。目前,商品混凝土項目已建成投產;水泥生產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年產80萬平方米新型板材項目正在實施廠房建設。
截至目前,開發區已入駐企業74戶,建成投產50戶,規模企業36戶,在建企業24戶,從業人員達7931人。其中僅2013年,就新簽約項目27個,實體項目22個,簽約資金60.25億元,到位資金14.32億元,項目入園率100%;新增規模企業13戶,新增從業人員4131人;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56億元,同比增長36.6%。
當好入駐企業“全職保姆”
為讓企業搬得進、留得住、能發展,岑鞏縣對入駐企業實行了“全職保姆”式服務。
實行縣領導定點聯系企業、縣直單位定點幫扶企業、縣紀委監察局掛牌保護企業、領導小組和開發區部門跟蹤服務項目建設制度。一個項目,由一名縣級領導加一名區工(管)委領導加一個縣直部門加一個開發區部門,組成服務團隊跟蹤服務。每個項目制定一張跟蹤聯系服務卡加一張綠色通行證加一套專項服務方案,每天幫助解決一個以上實際問題。堅持實行“5+2、白+黑、夜總會”和“周總結+周計劃+周調度”工作機制,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和重點企業駐警制度”。
同時,采取選派干部到企業掛任總經理助理等職務,駐點對企業進行零距離服務。幫助企業及時協調解決好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和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
堅持用環境吸引人和留住人,科學規劃了3.15平方公里綜合配套服務功能區,覆蓋教育、醫療、金融和生活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實施了首期1.2平方公里配套區建設,計劃投資2.8億元,主要建設1360套廉租房、1.47萬平方米企業服務中心、總占地700畝能容納3600人的職校、100套公租房及醫療、金融網點等配套設施。確保入駐園區企業員工和群眾的求學、就醫、就業、居住等需求。
與發達地區、高校聯系合作,加強培訓學習,提高干部的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選派3人到江蘇、重慶等發達地區掛職鍛煉,選派20人次到高校參加專題培訓班學習。
同時,制定出臺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大力引進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目前已高薪引進1名高端人才,吸引5名緊缺人才和招聘15名高校專業人才,壯大了開發區人才隊伍。
荒邊坡地崛起“工業森林”
在岑鞏縣省級經濟開發區,綿延起伏的丘陵、溝壑間,一片片新生的、開闊的“小平原”正在向外延伸。推土機、挖掘機在向茅草叢生的荒坡、山谷挺進,被削平的荒山和填平的谷地,已變成錯落有致的“工業梯田”,一座座廠房如森林般崛起,水電、通訊、交通等設施已經布局到位。
2010年,岑鞏縣大手筆編制了開發區30.23平方公里的總體發展規劃。隨后,工業大發展如火如荼,一時劇增的工業建設用地從何而來?
岑鞏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人均耕地面積少,為節約集約用地,在園區規劃建設之初,縣委、縣政府就開創性地提出以荒山開發為重點,向山區腹地縱深擴展的戰略決策。
向山要地打造“工業梯田”。從2010年起,一場浩大、持久的攻堅戰在工業園區長沖灣20多個荒山頭上展開。
在建設進程中,開發區堅持成熟一片、開發一片的原則,充分利用無搬遷、無耕地、無林地的“三無”特點,大力實施“工業梯田”工程,加大向山要地力度,大規模削峰填谷。
此舉曾得到時任貴州省長趙克志的肯定和贊揚,一度成為全省樣板,《中國國土資源報》將岑鞏的這一做法作為貴州向山要地的典型予以報道。
截至目前,岑鞏已投資3.95億元,完成20余個山頭場平面積4100畝;投資2.7億元,完成土地收儲1.2萬畝;累計開發建設面積達5.1平方公里,為開發區的建設發展提供了較大空間。
“幾年前這里還是光禿禿的荒邊坡地,人稱‘三無地帶,眨眼間就成了工業產業集聚區,一座座廠房就像森林一樣拔地而起,變化很快。”園區管委會負責人如是說。
用當地老百姓的話來比喻:“一個從前鳥都不下蛋的地方,現在成了工廠產金生銀的聚寶盆。”(作者單位:岑鞏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哈文麗)
岑鞏縣大力實施“工業強縣、城鎮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突出強化工業發展的主導地位,吹響了工業發展的集結號。
在岑鞏縣省級經濟開發區人工打造的片片“梯田”上,一幅幅振奮人心的畫卷正在迅速鋪開:壯觀的產業集聚區、寬闊的產業大道、森林般的廠房、機器轟鳴的車間、在生產線上忙碌的工人……
在昔日的印象中,岑鞏到處是生機勃勃的田野,不時閃現出金黃的水稻、蔥郁的果林、成群的畜禽,已建成全國雜稻制種基地、西南地區最大的思州柚基地、貴州精品水果基地,貴州生豬養殖基地,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縣。
是什么“魔力”,使一個農業大縣以“火箭般的速度”崛起一片“工業森林”,奏響工業強縣的時代樂章?
吹響工業發展集結號
近年來,岑鞏縣大力實施“工業強縣、城鎮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突出強化工業發展的主導地位,吹響了工業發展的集結號。
岑鞏工業園區于2003年經黔東南州人民政府批準成立,2012年8月經省政府批復升格為省級經濟開發區。
2010年,岑鞏縣工業園區依托自身資源優勢,順應發展趨勢,搶抓國發2號文件發展機遇,規劃建設面積30.23平方公里的工業園,總體布局形成“一區五園”框架,即:原材料裝備制造產業園、輕紡電子產業園、化工產業園、特色食品藥品產業園、文化產業園。
同時,工業發展基金、項目前期費用補貼、項目扶持基金、工業納稅獎勵制度、工業用地保障、信用擔保體系、政銀企三方協調機制等扶持措施先后配套出臺,多部門、多渠道聯手“給力”園區建設。
開發區充分利用縣內投融資平臺,加強與各級投資和金融機構合作,采取墊資等合作共建模式,加大對基礎建設的投入力度。目前,開發區已初具規模,基礎配套服務建設累計投入達24.74億元,整體服務功能和形象快速提升,聚吸能力迅速增強。
筑巢引來金鳳棲
2013年,開發區與泰國產業園達成共建“岑鞏開發區泰國產業園”協議,首期合作有貴州博宇東盟貿易出口有限公司、貴州高峰服飾、貴州七匹狼服飾、貴州威信箱包等20余個輕工類項目,總投資37.25億元,生產加工的服飾、箱包等產品將銷往中東、東南亞、英國、非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產業園正在開展企業入駐工作。
同年,年產100萬噸商品混凝土項目和日產4500噸水泥生產等一批大項目也紛紛落戶開發區。目前,商品混凝土項目已建成投產;水泥生產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年產80萬平方米新型板材項目正在實施廠房建設。
截至目前,開發區已入駐企業74戶,建成投產50戶,規模企業36戶,在建企業24戶,從業人員達7931人。其中僅2013年,就新簽約項目27個,實體項目22個,簽約資金60.25億元,到位資金14.32億元,項目入園率100%;新增規模企業13戶,新增從業人員4131人;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56億元,同比增長36.6%。
當好入駐企業“全職保姆”
為讓企業搬得進、留得住、能發展,岑鞏縣對入駐企業實行了“全職保姆”式服務。
實行縣領導定點聯系企業、縣直單位定點幫扶企業、縣紀委監察局掛牌保護企業、領導小組和開發區部門跟蹤服務項目建設制度。一個項目,由一名縣級領導加一名區工(管)委領導加一個縣直部門加一個開發區部門,組成服務團隊跟蹤服務。每個項目制定一張跟蹤聯系服務卡加一張綠色通行證加一套專項服務方案,每天幫助解決一個以上實際問題。堅持實行“5+2、白+黑、夜總會”和“周總結+周計劃+周調度”工作機制,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和重點企業駐警制度”。
同時,采取選派干部到企業掛任總經理助理等職務,駐點對企業進行零距離服務。幫助企業及時協調解決好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和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
堅持用環境吸引人和留住人,科學規劃了3.15平方公里綜合配套服務功能區,覆蓋教育、醫療、金融和生活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實施了首期1.2平方公里配套區建設,計劃投資2.8億元,主要建設1360套廉租房、1.47萬平方米企業服務中心、總占地700畝能容納3600人的職校、100套公租房及醫療、金融網點等配套設施。確保入駐園區企業員工和群眾的求學、就醫、就業、居住等需求。
與發達地區、高校聯系合作,加強培訓學習,提高干部的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選派3人到江蘇、重慶等發達地區掛職鍛煉,選派20人次到高校參加專題培訓班學習。
同時,制定出臺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大力引進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目前已高薪引進1名高端人才,吸引5名緊缺人才和招聘15名高校專業人才,壯大了開發區人才隊伍。
荒邊坡地崛起“工業森林”
在岑鞏縣省級經濟開發區,綿延起伏的丘陵、溝壑間,一片片新生的、開闊的“小平原”正在向外延伸。推土機、挖掘機在向茅草叢生的荒坡、山谷挺進,被削平的荒山和填平的谷地,已變成錯落有致的“工業梯田”,一座座廠房如森林般崛起,水電、通訊、交通等設施已經布局到位。
2010年,岑鞏縣大手筆編制了開發區30.23平方公里的總體發展規劃。隨后,工業大發展如火如荼,一時劇增的工業建設用地從何而來?
岑鞏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人均耕地面積少,為節約集約用地,在園區規劃建設之初,縣委、縣政府就開創性地提出以荒山開發為重點,向山區腹地縱深擴展的戰略決策。
向山要地打造“工業梯田”。從2010年起,一場浩大、持久的攻堅戰在工業園區長沖灣20多個荒山頭上展開。
在建設進程中,開發區堅持成熟一片、開發一片的原則,充分利用無搬遷、無耕地、無林地的“三無”特點,大力實施“工業梯田”工程,加大向山要地力度,大規模削峰填谷。
此舉曾得到時任貴州省長趙克志的肯定和贊揚,一度成為全省樣板,《中國國土資源報》將岑鞏的這一做法作為貴州向山要地的典型予以報道。
截至目前,岑鞏已投資3.95億元,完成20余個山頭場平面積4100畝;投資2.7億元,完成土地收儲1.2萬畝;累計開發建設面積達5.1平方公里,為開發區的建設發展提供了較大空間。
“幾年前這里還是光禿禿的荒邊坡地,人稱‘三無地帶,眨眼間就成了工業產業集聚區,一座座廠房就像森林一樣拔地而起,變化很快。”園區管委會負責人如是說。
用當地老百姓的話來比喻:“一個從前鳥都不下蛋的地方,現在成了工廠產金生銀的聚寶盆。”(作者單位:岑鞏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