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著名領導力專家,正道領導力中心首席顧問,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客座教授,曾擔任《世界經理人》雜志總編輯、長江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職。
領導力是一種責任,是帶領團隊實現目標。但帶領團隊實現目標,涉及解決三類問題:日常性問題、技術性問題和挑戰性難題。解決日常性問題是“處理”;解決技術性問題是“管理”;解決挑戰性問題,才是領導力的責任,才是“領導”。
領導和管理是有區別的。領導是挑戰現狀,實現變革,而“變革”指的是徹頭徹尾、翻天覆地的變革,盡管其中必然有管理的成分,但是它的本質和核心是變革。而管理指的是維持事物的秩序,保障一個組織、一個項目、一個事物的正常運轉。
對于“企業”和“團隊”,既要維持它的正常運轉,又要帶領它與時俱進、實現變革,所以經理人既要領導企業和團隊,又要管理企業和團隊。對于一家企業,如果只管理,不領導,只想著怎么維持它的正常運轉,那么它就像一臺設備一樣,運轉一段時間之后就報廢了。
領導大師、哈佛商學院教授約翰·科特這樣評價美國的許多企業,尤其是大企業:“組織中有很多人擅長管理,但是他們缺乏領導力。”這是所謂的“大企業病”的一個癥狀:只知道維持運轉,忽視了進行適應環境變化的變革。
也就是說,當我們說“領導企業”和“管理企業”時,說的不是一回事,而是兩件事。但這兩件事不是截然分開的。因為做兩件事的往往是同一個人。因此,經理人的責任重大:既要管理,又要領導。既要維持你的企業、你的團隊的正常運轉,又要帶領你的企業和團隊挑戰現狀,實現變革。
在什么情況下實現變革?在什么情況下維持秩序?就要回到解決問題這個出發點來尋找答案。領導和管理都是為了解決問題:領導是解決挑戰性難題,管理是解決技術性問題。解決技術性問題是為了維持已有的秩序,而要解決挑戰性難題就必須變革。
一個組織要生存和發展,也需要解決三種問題:日常性問題、技術性問題和挑戰性難題。
解決日常性問題可以稱之為處理。處理活動因為其簡單重復性,往往有嚴格的流程、規范、制度可循。進行處理活動時,不需要處理者進行太多的思考,只需要嚴格遵循操作規范就可以解決問題。日常性問題一種是跟企業的核心業務無關,是維持任何組織運轉都要解決的問題,比如電腦壞了要有人維修、地板臟了要有人打掃。許多被稱為后勤、行政的工作,就是在處理這些問題。還有一種跟組織的核心業務相關,但是這問題經過勞動分工和流程化之后,變得日常化了,成了日常性問題。
解決技術性問題是管理。管理活動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盡管需要進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對于其所要解決的問題,組織已經知道如何應對,有相關的資料流程可以依靠,運用已有知識就可以解決問題。大多數時候,我們面對的是技術性問題。技術性問題跟組織的核心業務相關,是組織在提供自己的專業服務中產生的問題。比如,富士康公司要滿足蘋果公司生產更新型iphone的需求,就是技術性問題。技術性問題中的許多成分,我們已經將其流程化、日常化,變成了日常性問題。但是,規范和流程不能解決問題的全部。比如,要生產新一代的iphone,富士康就需要對已有的生產流程做一定的調整。
解決挑戰性難題體現領導力。挑戰性難題不僅有復雜性,更具有不確定性。挑戰性問題是我們沒有現成答案的問題,是必須變革已有的方式才能解決的問題。這種變革不是修修補補式的調整,而是必須對現有的思想、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做出根本改變。解決挑戰性難題就是領導力的問題,必須改變現狀,實現變革。
“動員群眾解決難題”是領導力的高級定義。這句話里“動員、群眾、解決、難題”4個詞,每一個都很重要。我們可以從他們內在的邏輯,倒過來理解。領導力圍繞解決難題展開工作,難題之難在哪里?在于界定問題、在于難以發現解決方案、在于實施解決方案;而要解決難題,首先要正視現實,承認問題、解決問題;怎么解決呢?要求變革舊的方式、學習新的方式,重點是要求群眾作出轉變,而群眾的轉變不是輕而易舉的。人是習慣的動物,往往不愿意變,不知道怎么變。或者即使想變,卻不能付出改變所需要的努力和毅力;因為必須要群眾轉變,而群眾又難以轉變,所以領導要動員、激勵和鼓勵群眾轉變,而不是命令群眾轉變。通過動員從而讓群眾真心真意地想變革,并堅持變革。(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