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改革成敗系于出資人
文Ⅰ葛豐
中國的國資國企改革一路行進至此,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起碼在形式上,已經與私營企業沒有明顯差異,而留存的挑戰性課題,已集中歸結到應該由誰,并且究竟如何代表國家作為國有資產的所有者行使國家財產所有權,并承擔起由此所有權而產生的所有者責任?
這個課題如此重要,但又極其難以解答。畢竟在國有經濟體系內,缺乏人格化的產權主體像真正的財產所有者那樣,既有巨大的內在動力,又有巨大的外在壓力來關心國家財產權的損益。由此,經仿效而來的董事會、監事會制度以及績效考評體系等,很容易因為缺乏制度基礎而流于形式。
出資人環節的缺漏,使得國企效率雖就其自身而言已經取得大幅提升,但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相比,其總體仍屬效率較低的企業類型。這一點,最明顯的例證如: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即使在同為上市公司的情況下,國有控股企業與民營控股企業相比,前者在平均總資產收益率、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等重要績效指標上的表現均不及后者。更不用說,國有控股企業實則還享有顯著有利于其的產業政策壁壘、金融資源配置,以及地方政府支持等外源性保護與補貼。
而今新一輪國資改革終于劍指出資人環節,但這又注定是一場艱難的試驗。合理有序的競爭格局是改善出資人虛置的有效途徑,但國資改革的另一項重要使命即在于逐步退出競爭性行業,并主要集中到市場機制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領域,這對出資人的角色定位及功能發揮,無疑又是一個不同的命題。
這種改革的復雜性與艱巨性,正是國資國企治理之所以構成世界性難題原因所在。當然反過來說,中國的改革本就是一路趟出未有前人之路的歷程,而國資國企改革作為其中最具前沿性的探索,自可吸引有志者于此磨礪、展現非凡勇氣與智慧。
用什么來規范科學技術
文Ⅰ江曉原
由轉基因主糧引發的爭議,不僅是當代科學爭議中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而且具有科學倫理學、科學社會學、科學政治學等多方面的意義。
這場爭議,既牽涉到西方跨國公司的牟利本質和經濟滲透,又牽涉到科學技術與國際資本密切結合之后科學共同體的道德自律亟需引起足夠重視;也促使人們開始思考:在科學的本性中,是否潛藏著某種我們以前不知道的惡呢?
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2013年發布了《關于負責任的轉基因技術研發行為的倡議》,力圖規勸“從事轉基因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品開發的科研人員,以對人類社會發展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加強職業操守,規范科研行為,履行社會責任,積極與社會溝通,促進轉基因技術良性發展”。
這則倡議以一種權威的表達,針對當下轉基因技術研發領域存在的“不負責任”現象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建議,也促使我們思考一些更為根本的問題。比如,以前我們經常用類似“科學發展一日千里”、“一天等于二十年”這樣的語匯來歌頌這個時代,說人類20世紀的科技進步超過了有史以來人類科技進步的總和,等等。
我們一直認為科學技術發展得越快越好,并對此完全沒有戒心、沒有憂慮。然而在西方發達國家,一些思想家很早就已經開始憂慮了。科學技術和資本密切結合之后已經開始出現的失控現象,也已經受到密切關注。
正如尼爾·波茲曼早就指出的,以前是技術為文化服務,文化在技術之上;今天整個倒過來了,文化向技術投降,技術君臨天下,操控了一切。在波茲曼看來,這將是文化的末日。我們還應該毫無保留地擁抱一切新技術嗎?
顯然,我們需要換一種眼光看科學。就像原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經常說的,要用法律和倫理道德來規范科學。
改革順序以何為先
文Ⅰ吳敬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336項針對各領域的改革項目。那么,在這些改革項目中選擇哪些優先呢?根據1993年的總體方案設計和從1994年開始的上一輪改革的思路中,我認為有借鑒意義的是“最小一攬子改革”?,F在需要從330多項改革中選出那些最為重要的和關聯性最強的少數改革項目,形成一個最小的一攬子改革。
對于“最小一攬子改革”優先項目是什么,現在存在不同的觀點。比如說一種想法是先易后難,先改難度小、容易改的,以此作為排序標準。另一種觀點,似乎目前最流行的,則是說先改達成共識的,比如說簡政放權,而沒有達成共識的后改。有一些改革內容形成的共識只是原則上的,對于具體方案有不同的意見,那么就有可能延后了,比如對土地產權制度、國企的改革。
關于改革的順序,我的想法是最好按照需要,按照讓市場經濟體制能夠進一步發揮作用的改革內容作為最優先選項。現在最重要和核心的問題,就是要提高國民經濟運行的效率。這就需要有體制和制度基礎,要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并且能有效運行的市場經濟制度。因此,市場經濟體制能夠發揮作用所必需進行的改革,就應該放在優先地位。如果對這些改革的內容和方案沒有達成共識,就需要做工作,盡快地達成共識。如果改革形成的新體制不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不能提高經濟效率,那么改革最終也會受到挫折。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和改革要求看,在國家部門有兩個部分的改革需要優先推進,一是轉變政府職能,二是改革國有經濟。以前,對于政府和市場哪一個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問題懸而未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已經對此給出了明確的回答。我們要在新一輪改革的初戰中能夠盡快取得實效,能夠使大眾從改革中得到實際好處,那么就一定要精心選擇和設計這樣一些使市場進一步發揮作用的改革項目,作為改革順序的優先選項。
官員應少打官腔
文Ⅰ徐娟
據《人民日報》報道,某省一位廳長下基層,問了群眾“家里幾口人”“收入怎么樣”“有沒有什么困難”等幾個簡單問題后,就不知如何繼續交流下去。對那些不會說話的干部,群眾的批評入木三分: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不會說話,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一些干部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險。
干部不會說話,無非有兩種原因。一種是怕說錯話,擔心有時話說得不妥,會被人抓住“辮子”,影響了自己的前途,所以信奉“言多必失”的原則,選擇講官話、求保險。另一種是真的不會說民語。一些官員長期脫離群眾、脫離實際,高高在上、唯我獨尊,而真正到了與基層群眾對話的時候,就變得不知怎么說了。
當前,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活動以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為主。領導干部改進作風、推進工作,需要廣泛傾聽群眾的意見,不敢說民語或者不會說民語,焉能聽到真意見、實建議?焉能立說立行、立說立改?如此一來,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效豈不要大打折扣?
從長遠看,要讓官員們能夠說民語、敢于說民語、樂于說民語,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一位官員干得怎樣、能不能提拔,當地老百姓最有發言權,只有擴大公眾對干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讓老百姓口口相傳的好干部得到重用,才能形成官員說民語的正確導向。另一方面,就是要通過制度和機制保障,推動各級官員多深入基層、走近群眾,積累和豐富自己的“民語寶庫”,與老百姓心心相印、同頻共振。領導干部們多一點平民之態、多一些平和之氣,展現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話語新風,就一定能真正取信于民、凝聚起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國資改革成敗系于出資人
文Ⅰ葛豐
中國的國資國企改革一路行進至此,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起碼在形式上,已經與私營企業沒有明顯差異,而留存的挑戰性課題,已集中歸結到應該由誰,并且究竟如何代表國家作為國有資產的所有者行使國家財產所有權,并承擔起由此所有權而產生的所有者責任?
這個課題如此重要,但又極其難以解答。畢竟在國有經濟體系內,缺乏人格化的產權主體像真正的財產所有者那樣,既有巨大的內在動力,又有巨大的外在壓力來關心國家財產權的損益。由此,經仿效而來的董事會、監事會制度以及績效考評體系等,很容易因為缺乏制度基礎而流于形式。
出資人環節的缺漏,使得國企效率雖就其自身而言已經取得大幅提升,但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相比,其總體仍屬效率較低的企業類型。這一點,最明顯的例證如: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即使在同為上市公司的情況下,國有控股企業與民營控股企業相比,前者在平均總資產收益率、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等重要績效指標上的表現均不及后者。更不用說,國有控股企業實則還享有顯著有利于其的產業政策壁壘、金融資源配置,以及地方政府支持等外源性保護與補貼。
而今新一輪國資改革終于劍指出資人環節,但這又注定是一場艱難的試驗。合理有序的競爭格局是改善出資人虛置的有效途徑,但國資改革的另一項重要使命即在于逐步退出競爭性行業,并主要集中到市場機制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領域,這對出資人的角色定位及功能發揮,無疑又是一個不同的命題。
這種改革的復雜性與艱巨性,正是國資國企治理之所以構成世界性難題原因所在。當然反過來說,中國的改革本就是一路趟出未有前人之路的歷程,而國資國企改革作為其中最具前沿性的探索,自可吸引有志者于此磨礪、展現非凡勇氣與智慧。
用什么來規范科學技術
文Ⅰ江曉原
由轉基因主糧引發的爭議,不僅是當代科學爭議中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而且具有科學倫理學、科學社會學、科學政治學等多方面的意義。
這場爭議,既牽涉到西方跨國公司的牟利本質和經濟滲透,又牽涉到科學技術與國際資本密切結合之后科學共同體的道德自律亟需引起足夠重視;也促使人們開始思考:在科學的本性中,是否潛藏著某種我們以前不知道的惡呢?
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2013年發布了《關于負責任的轉基因技術研發行為的倡議》,力圖規勸“從事轉基因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品開發的科研人員,以對人類社會發展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加強職業操守,規范科研行為,履行社會責任,積極與社會溝通,促進轉基因技術良性發展”。
這則倡議以一種權威的表達,針對當下轉基因技術研發領域存在的“不負責任”現象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建議,也促使我們思考一些更為根本的問題。比如,以前我們經常用類似“科學發展一日千里”、“一天等于二十年”這樣的語匯來歌頌這個時代,說人類20世紀的科技進步超過了有史以來人類科技進步的總和,等等。
我們一直認為科學技術發展得越快越好,并對此完全沒有戒心、沒有憂慮。然而在西方發達國家,一些思想家很早就已經開始憂慮了??茖W技術和資本密切結合之后已經開始出現的失控現象,也已經受到密切關注。
正如尼爾·波茲曼早就指出的,以前是技術為文化服務,文化在技術之上;今天整個倒過來了,文化向技術投降,技術君臨天下,操控了一切。在波茲曼看來,這將是文化的末日。我們還應該毫無保留地擁抱一切新技術嗎?
顯然,我們需要換一種眼光看科學。就像原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經常說的,要用法律和倫理道德來規范科學。
改革順序以何為先
文Ⅰ吳敬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336項針對各領域的改革項目。那么,在這些改革項目中選擇哪些優先呢?根據1993年的總體方案設計和從1994年開始的上一輪改革的思路中,我認為有借鑒意義的是“最小一攬子改革”。現在需要從330多項改革中選出那些最為重要的和關聯性最強的少數改革項目,形成一個最小的一攬子改革。
對于“最小一攬子改革”優先項目是什么,現在存在不同的觀點。比如說一種想法是先易后難,先改難度小、容易改的,以此作為排序標準。另一種觀點,似乎目前最流行的,則是說先改達成共識的,比如說簡政放權,而沒有達成共識的后改。有一些改革內容形成的共識只是原則上的,對于具體方案有不同的意見,那么就有可能延后了,比如對土地產權制度、國企的改革。
關于改革的順序,我的想法是最好按照需要,按照讓市場經濟體制能夠進一步發揮作用的改革內容作為最優先選項?,F在最重要和核心的問題,就是要提高國民經濟運行的效率。這就需要有體制和制度基礎,要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并且能有效運行的市場經濟制度。因此,市場經濟體制能夠發揮作用所必需進行的改革,就應該放在優先地位。如果對這些改革的內容和方案沒有達成共識,就需要做工作,盡快地達成共識。如果改革形成的新體制不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不能提高經濟效率,那么改革最終也會受到挫折。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和改革要求看,在國家部門有兩個部分的改革需要優先推進,一是轉變政府職能,二是改革國有經濟。以前,對于政府和市場哪一個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問題懸而未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已經對此給出了明確的回答。我們要在新一輪改革的初戰中能夠盡快取得實效,能夠使大眾從改革中得到實際好處,那么就一定要精心選擇和設計這樣一些使市場進一步發揮作用的改革項目,作為改革順序的優先選項。
官員應少打官腔
文Ⅰ徐娟
據《人民日報》報道,某省一位廳長下基層,問了群眾“家里幾口人”“收入怎么樣”“有沒有什么困難”等幾個簡單問題后,就不知如何繼續交流下去。對那些不會說話的干部,群眾的批評入木三分: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不會說話,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一些干部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險。
干部不會說話,無非有兩種原因。一種是怕說錯話,擔心有時話說得不妥,會被人抓住“辮子”,影響了自己的前途,所以信奉“言多必失”的原則,選擇講官話、求保險。另一種是真的不會說民語。一些官員長期脫離群眾、脫離實際,高高在上、唯我獨尊,而真正到了與基層群眾對話的時候,就變得不知怎么說了。
當前,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活動以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為主。領導干部改進作風、推進工作,需要廣泛傾聽群眾的意見,不敢說民語或者不會說民語,焉能聽到真意見、實建議?焉能立說立行、立說立改?如此一來,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效豈不要大打折扣?
從長遠看,要讓官員們能夠說民語、敢于說民語、樂于說民語,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一位官員干得怎樣、能不能提拔,當地老百姓最有發言權,只有擴大公眾對干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讓老百姓口口相傳的好干部得到重用,才能形成官員說民語的正確導向。另一方面,就是要通過制度和機制保障,推動各級官員多深入基層、走近群眾,積累和豐富自己的“民語寶庫”,與老百姓心心相印、同頻共振。領導干部們多一點平民之態、多一些平和之氣,展現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話語新風,就一定能真正取信于民、凝聚起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國資改革成敗系于出資人
文Ⅰ葛豐
中國的國資國企改革一路行進至此,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起碼在形式上,已經與私營企業沒有明顯差異,而留存的挑戰性課題,已集中歸結到應該由誰,并且究竟如何代表國家作為國有資產的所有者行使國家財產所有權,并承擔起由此所有權而產生的所有者責任?
這個課題如此重要,但又極其難以解答。畢竟在國有經濟體系內,缺乏人格化的產權主體像真正的財產所有者那樣,既有巨大的內在動力,又有巨大的外在壓力來關心國家財產權的損益。由此,經仿效而來的董事會、監事會制度以及績效考評體系等,很容易因為缺乏制度基礎而流于形式。
出資人環節的缺漏,使得國企效率雖就其自身而言已經取得大幅提升,但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相比,其總體仍屬效率較低的企業類型。這一點,最明顯的例證如: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即使在同為上市公司的情況下,國有控股企業與民營控股企業相比,前者在平均總資產收益率、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等重要績效指標上的表現均不及后者。更不用說,國有控股企業實則還享有顯著有利于其的產業政策壁壘、金融資源配置,以及地方政府支持等外源性保護與補貼。
而今新一輪國資改革終于劍指出資人環節,但這又注定是一場艱難的試驗。合理有序的競爭格局是改善出資人虛置的有效途徑,但國資改革的另一項重要使命即在于逐步退出競爭性行業,并主要集中到市場機制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領域,這對出資人的角色定位及功能發揮,無疑又是一個不同的命題。
這種改革的復雜性與艱巨性,正是國資國企治理之所以構成世界性難題原因所在。當然反過來說,中國的改革本就是一路趟出未有前人之路的歷程,而國資國企改革作為其中最具前沿性的探索,自可吸引有志者于此磨礪、展現非凡勇氣與智慧。
用什么來規范科學技術
文Ⅰ江曉原
由轉基因主糧引發的爭議,不僅是當代科學爭議中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而且具有科學倫理學、科學社會學、科學政治學等多方面的意義。
這場爭議,既牽涉到西方跨國公司的牟利本質和經濟滲透,又牽涉到科學技術與國際資本密切結合之后科學共同體的道德自律亟需引起足夠重視;也促使人們開始思考:在科學的本性中,是否潛藏著某種我們以前不知道的惡呢?
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2013年發布了《關于負責任的轉基因技術研發行為的倡議》,力圖規勸“從事轉基因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品開發的科研人員,以對人類社會發展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加強職業操守,規范科研行為,履行社會責任,積極與社會溝通,促進轉基因技術良性發展”。
這則倡議以一種權威的表達,針對當下轉基因技術研發領域存在的“不負責任”現象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建議,也促使我們思考一些更為根本的問題。比如,以前我們經常用類似“科學發展一日千里”、“一天等于二十年”這樣的語匯來歌頌這個時代,說人類20世紀的科技進步超過了有史以來人類科技進步的總和,等等。
我們一直認為科學技術發展得越快越好,并對此完全沒有戒心、沒有憂慮。然而在西方發達國家,一些思想家很早就已經開始憂慮了??茖W技術和資本密切結合之后已經開始出現的失控現象,也已經受到密切關注。
正如尼爾·波茲曼早就指出的,以前是技術為文化服務,文化在技術之上;今天整個倒過來了,文化向技術投降,技術君臨天下,操控了一切。在波茲曼看來,這將是文化的末日。我們還應該毫無保留地擁抱一切新技術嗎?
顯然,我們需要換一種眼光看科學。就像原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經常說的,要用法律和倫理道德來規范科學。
改革順序以何為先
文Ⅰ吳敬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336項針對各領域的改革項目。那么,在這些改革項目中選擇哪些優先呢?根據1993年的總體方案設計和從1994年開始的上一輪改革的思路中,我認為有借鑒意義的是“最小一攬子改革”?,F在需要從330多項改革中選出那些最為重要的和關聯性最強的少數改革項目,形成一個最小的一攬子改革。
對于“最小一攬子改革”優先項目是什么,現在存在不同的觀點。比如說一種想法是先易后難,先改難度小、容易改的,以此作為排序標準。另一種觀點,似乎目前最流行的,則是說先改達成共識的,比如說簡政放權,而沒有達成共識的后改。有一些改革內容形成的共識只是原則上的,對于具體方案有不同的意見,那么就有可能延后了,比如對土地產權制度、國企的改革。
關于改革的順序,我的想法是最好按照需要,按照讓市場經濟體制能夠進一步發揮作用的改革內容作為最優先選項?,F在最重要和核心的問題,就是要提高國民經濟運行的效率。這就需要有體制和制度基礎,要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并且能有效運行的市場經濟制度。因此,市場經濟體制能夠發揮作用所必需進行的改革,就應該放在優先地位。如果對這些改革的內容和方案沒有達成共識,就需要做工作,盡快地達成共識。如果改革形成的新體制不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不能提高經濟效率,那么改革最終也會受到挫折。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和改革要求看,在國家部門有兩個部分的改革需要優先推進,一是轉變政府職能,二是改革國有經濟。以前,對于政府和市場哪一個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問題懸而未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已經對此給出了明確的回答。我們要在新一輪改革的初戰中能夠盡快取得實效,能夠使大眾從改革中得到實際好處,那么就一定要精心選擇和設計這樣一些使市場進一步發揮作用的改革項目,作為改革順序的優先選項。
官員應少打官腔
文Ⅰ徐娟
據《人民日報》報道,某省一位廳長下基層,問了群眾“家里幾口人”“收入怎么樣”“有沒有什么困難”等幾個簡單問題后,就不知如何繼續交流下去。對那些不會說話的干部,群眾的批評入木三分: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不會說話,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一些干部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險。
干部不會說話,無非有兩種原因。一種是怕說錯話,擔心有時話說得不妥,會被人抓住“辮子”,影響了自己的前途,所以信奉“言多必失”的原則,選擇講官話、求保險。另一種是真的不會說民語。一些官員長期脫離群眾、脫離實際,高高在上、唯我獨尊,而真正到了與基層群眾對話的時候,就變得不知怎么說了。
當前,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活動以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為主。領導干部改進作風、推進工作,需要廣泛傾聽群眾的意見,不敢說民語或者不會說民語,焉能聽到真意見、實建議?焉能立說立行、立說立改?如此一來,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效豈不要大打折扣?
從長遠看,要讓官員們能夠說民語、敢于說民語、樂于說民語,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一位官員干得怎樣、能不能提拔,當地老百姓最有發言權,只有擴大公眾對干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讓老百姓口口相傳的好干部得到重用,才能形成官員說民語的正確導向。另一方面,就是要通過制度和機制保障,推動各級官員多深入基層、走近群眾,積累和豐富自己的“民語寶庫”,與老百姓心心相印、同頻共振。領導干部們多一點平民之態、多一些平和之氣,展現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話語新風,就一定能真正取信于民、凝聚起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