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松
置身于官寨古街,無論你站在哪個點上,眼前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
這里有中國最美的洞穴奇觀,這里有神奇俊美的自然山水,這里有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這里有瑰麗多姿的民族風情。走進織金縣官寨苗族鄉,寬闊平坦的馬路,綠意蔥蘢的田園,別具特色的民居,風情濃郁的村莊,詮釋著一個示范小城鎮“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豐富內涵,展示著一個綠色小城鎮“花常開、果常熟、地常青、客常來”的獨特魅力。
黨政“領唱”
著眼特色做文章
“古寨修得像座城,青色石板鋪成行。雨天過路泥不沾,晴天走起人精神。”走在官寨的古街上,聆聽著這樣的歌謠,不經意間就進入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優美意境。每一塊石頭,每一個圖案,每一個故事,都能讓人獲得一種獨特的視覺體驗與心靈感受。
置身于官寨古街,無論你站在哪個點上,眼前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讓游客駐足,讓游客感動,讓游客留戀,讓小城鎮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官寨鄉黨委書記黃開俊說,水西的歷史云煙,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端莊典雅的民居建筑,較為完善的現代設施,為官寨小城鎮建設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2013年,官寨鄉被列入全省100個示范小城鎮,正式開啟了“小城大業”的發展道路。鄉黨委政府圍繞“一街、四區、五節點”的工作思路,將官寨老街打造成一條以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為主的精品商業街,還配套建設了集歌舞表演、節日聚會、文藝演出等功能于一體的那威彝寨,實現文化與旅游的相互融合。
在面積58萬平方米的鎮區內,一個1731.4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猶為顯眼,旁邊的奇石園、銀杏園、盆景園、人工湖一字排開,展示著一個示范小鎮現代的、綠色的、生態的獨特魅力。
截至2014年初,官寨鄉總投資8000萬元的“那威洛姆”彝族古寨項目,已完成投資3240萬元,建成了旅游步行古街、安邦彥大道、農貿市場、污水處理站、寨門等;鎮區路網、給排水管網、電力線網等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民族文化廣場和休閑小廣場,成了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老年公寓實現了38位老人住有所居、老有所樂,小城鎮建設成效初顯。
“在推進小城鎮建設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創新模式,讓老百姓能夠真正享受到發展的成果。”黃開俊介紹,整條古街80多個門面,建成后由織金洞管理局和官寨鄉統一出資從老百姓手中“回購”,免費3年租給當地農民和外來客商,以此推動小鎮商貿發展。
“原來居住的那里交通不便,環境臟亂,搬遷過來之后,政府無償為我們提供宅基地,現在寬敞多了。”居民潘正軍家的新房就緊靠農貿市場,一樓是兩個幾十平方米的大門面。一直以烤酒為生的張道方,搬遷后除了建起700多平方米的住房,還有6個聯排的門面。“以后光租門面就有一筆好收入。”張道方說。
“立足官寨鄉旅游資源富礦,尋找一條旅游資源開發與示范小城鎮建設完美結合的發展路道,是進一步提高官寨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建設富裕和諧美麗新家園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正在努力的方向。”黃開俊說。
群眾“合唱”
奏響田園交響曲
官寨苗族鄉位于貴州省織金縣東北部,明代以前稱為那威,屬水西古彝重地,是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彥的居住地和官邸,官寨因之而得名。境內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織金洞,有烏江源百里畫廊重要景點恐龍谷、裸結河、香粑車樂園等,自然風光神奇秀麗,旅游資源豐富多彩。
在近幾年的探索發展中,官寨鄉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實現了示范小城鎮建設與景區開發的互動發展,小城鎮建設因此有了產業支撐,旅游產業因此有了服務保障。
在官寨鄉的規劃中,記者看到這樣的描述:依托織金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通過鞏固麻窩、紅巖兩個省、市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努力構筑勞務、生態、旅游三大產業,積極謀求把全鄉建設成地常青、花常開、果常熟、客常來的美好生態家園。
過去,麻窩村是窮得丁當響的地方,通過打造300畝果蔬種植示范基地,200畝櫻桃種植示范基地,50畝柑橘種植示范基地,現在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小康路、小康電、小康水、小康訊一應俱全,田園瓜果飄香,民居錯落有致,庭院干凈整潔,現代文明與生態家園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紅巖村坐落在風光綺麗的裸潔河畔,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川秀麗,民風淳樸。在建設金橘種植示范基地、大力發展經果林的同時,全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綠化美化庭院5140平方米,建起了農業生態觀光園和神龍潭香粑車樂園,鄉村旅游蓬勃發展。
隨著“感受生態鄉村、體味農耕文明、傳承民俗精粹、領略彝苗風情”為主題的“和諧官寨·生態鄉村·風情之旅”逐漸打響,看蘆笙舞蹈、吃農家飯菜、住農家旅館、賞民間工藝在官寨的鄉村旅游中已成為時尚。
“這里可供游玩的地方到處都是,自然的、生態的、文化的、民族的,多得有點讓人應接不暇,放開手頭的工作,靜下心來在這里住上幾天,可以真切地體驗到什么是民族風情,什么是桃源生活。”游客的口碑是最好的嘉獎。
如今,官寨鄉在發展旅游的同時,更加注重旅游環境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更加注重當地群眾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旅游發展、生態建設、開發扶貧的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黃開俊說,“小城鎮建設,推動著官寨鄉同步小康的進程;發展鄉村旅游,是官寨鄉圍繞畢節試驗區‘三大主題作出的生動實踐。”
繡娘“獨唱”
演繹苗鄉好聲音
“我是一名繡娘,從事的是蠟染刺繡工藝。大家看一下我穿的這件衣服和我背的這個包,都是我親手繡的。”在2014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蔡群的發言,在贏得與會人員掌聲的同時,也讓她的家鄉——織金縣官寨鄉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
從開辦工藝坊到成立苗族蠟染刺繡有限公司,蔡群只用了6年的時間,公司也從最初的2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100多人。“我的員工全部都是當地少數民族婦女,手引繡線,口唱山歌,坐在家里也能就業。”蔡群說,那些純手工制作的旅游產品,一針一線都蘊藏著苗族婦女的縷縷真情,她要把這些優秀的民族技藝傳承下去,帶領姐妹們脫貧致富。
在蔡群的記憶中,童年時代是艱難而痛苦的。“初中畢業后,因為家庭困難,撿了三四年的垃圾,之后就去深圳打工。”蔡群回憶,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外,她始終沒有放棄從8歲就開始跟母親學習的刺繡技藝,她能在那里找到快樂找到安慰。
蔡群從小生活的那個叫小妥倮的苗族村寨,曾經是貧窮的代名詞。
“房前屋后都是山,早愁吃來晚愁穿。娶妻當娶妥倮女,嫁人莫嫁妥倮男。娶得妥倮苗家女,家里家外一肩擔。嫁得妥倮苗家漢,背斷脊梁也枉然。”古老的歌謠唱出了妥倮“天上下雨地上濕,屋外刮風屋內冷”的貧窮景象,更唱出了“只見姑娘嫁出去,不見媳婦娶進來”的悲慘現實。
俗話說,“天干餓不死手藝人。”村民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祖輩們遺留下來的蠟染和刺繡技藝,會成為他們今天脫貧致富的強勁支撐。全寨婦女當起了“繡娘”,用一根細小的繡花針織出了一片發展的新圖景。
從2006年以來,妥倮苗寨的蠟染、刺繡工藝在全省“兩賽一會”中多次獲獎,涌現出了一批“畢節名匠”、“畢節名創”、“貴州名匠”、“貴州省十大民間蠟染工藝大師”。
2007年,官寨鄉成立了妥倮民族蠟染刺繡工藝旅游產品銷售公司,以發展鄉村旅游、創新特色產業為宗旨,全力搞活一方經濟,帶動農民發展致富。公司緊緊抓住省、市、縣舉辦的各種旅游活動,組織公司成員展示、銷售蠟染、刺繡等旅游產品,受到了日本、英國等外國游客的廣泛青睞,被形象地譽為“指尖上的舞蹈”。
目前,妥倮苗寨已建成蠟染、刺繡一條街,全長近1公里,主要以生產、銷售苗族蠟染、剌繡和經營獨具民族風情的農家旅館、農家樂為主,整條街共入住創業戶57戶,就業人員175人,帶動周邊就業250余人,產品遠銷國內外,年創收400余萬元。(責任編輯/喻丹)
置身于官寨古街,無論你站在哪個點上,眼前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
這里有中國最美的洞穴奇觀,這里有神奇俊美的自然山水,這里有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這里有瑰麗多姿的民族風情。走進織金縣官寨苗族鄉,寬闊平坦的馬路,綠意蔥蘢的田園,別具特色的民居,風情濃郁的村莊,詮釋著一個示范小城鎮“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豐富內涵,展示著一個綠色小城鎮“花常開、果常熟、地常青、客常來”的獨特魅力。
黨政“領唱”
著眼特色做文章
“古寨修得像座城,青色石板鋪成行。雨天過路泥不沾,晴天走起人精神。”走在官寨的古街上,聆聽著這樣的歌謠,不經意間就進入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優美意境。每一塊石頭,每一個圖案,每一個故事,都能讓人獲得一種獨特的視覺體驗與心靈感受。
置身于官寨古街,無論你站在哪個點上,眼前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讓游客駐足,讓游客感動,讓游客留戀,讓小城鎮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官寨鄉黨委書記黃開俊說,水西的歷史云煙,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端莊典雅的民居建筑,較為完善的現代設施,為官寨小城鎮建設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2013年,官寨鄉被列入全省100個示范小城鎮,正式開啟了“小城大業”的發展道路。鄉黨委政府圍繞“一街、四區、五節點”的工作思路,將官寨老街打造成一條以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為主的精品商業街,還配套建設了集歌舞表演、節日聚會、文藝演出等功能于一體的那威彝寨,實現文化與旅游的相互融合。
在面積58萬平方米的鎮區內,一個1731.4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猶為顯眼,旁邊的奇石園、銀杏園、盆景園、人工湖一字排開,展示著一個示范小鎮現代的、綠色的、生態的獨特魅力。
截至2014年初,官寨鄉總投資8000萬元的“那威洛姆”彝族古寨項目,已完成投資3240萬元,建成了旅游步行古街、安邦彥大道、農貿市場、污水處理站、寨門等;鎮區路網、給排水管網、電力線網等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民族文化廣場和休閑小廣場,成了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老年公寓實現了38位老人住有所居、老有所樂,小城鎮建設成效初顯。
“在推進小城鎮建設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創新模式,讓老百姓能夠真正享受到發展的成果。”黃開俊介紹,整條古街80多個門面,建成后由織金洞管理局和官寨鄉統一出資從老百姓手中“回購”,免費3年租給當地農民和外來客商,以此推動小鎮商貿發展。
“原來居住的那里交通不便,環境臟亂,搬遷過來之后,政府無償為我們提供宅基地,現在寬敞多了。”居民潘正軍家的新房就緊靠農貿市場,一樓是兩個幾十平方米的大門面。一直以烤酒為生的張道方,搬遷后除了建起700多平方米的住房,還有6個聯排的門面。“以后光租門面就有一筆好收入。”張道方說。
“立足官寨鄉旅游資源富礦,尋找一條旅游資源開發與示范小城鎮建設完美結合的發展路道,是進一步提高官寨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建設富裕和諧美麗新家園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正在努力的方向。”黃開俊說。
群眾“合唱”
奏響田園交響曲
官寨苗族鄉位于貴州省織金縣東北部,明代以前稱為那威,屬水西古彝重地,是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彥的居住地和官邸,官寨因之而得名。境內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織金洞,有烏江源百里畫廊重要景點恐龍谷、裸結河、香粑車樂園等,自然風光神奇秀麗,旅游資源豐富多彩。
在近幾年的探索發展中,官寨鄉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實現了示范小城鎮建設與景區開發的互動發展,小城鎮建設因此有了產業支撐,旅游產業因此有了服務保障。
在官寨鄉的規劃中,記者看到這樣的描述:依托織金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通過鞏固麻窩、紅巖兩個省、市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努力構筑勞務、生態、旅游三大產業,積極謀求把全鄉建設成地常青、花常開、果常熟、客常來的美好生態家園。
過去,麻窩村是窮得丁當響的地方,通過打造300畝果蔬種植示范基地,200畝櫻桃種植示范基地,50畝柑橘種植示范基地,現在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小康路、小康電、小康水、小康訊一應俱全,田園瓜果飄香,民居錯落有致,庭院干凈整潔,現代文明與生態家園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紅巖村坐落在風光綺麗的裸潔河畔,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川秀麗,民風淳樸。在建設金橘種植示范基地、大力發展經果林的同時,全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綠化美化庭院5140平方米,建起了農業生態觀光園和神龍潭香粑車樂園,鄉村旅游蓬勃發展。
隨著“感受生態鄉村、體味農耕文明、傳承民俗精粹、領略彝苗風情”為主題的“和諧官寨·生態鄉村·風情之旅”逐漸打響,看蘆笙舞蹈、吃農家飯菜、住農家旅館、賞民間工藝在官寨的鄉村旅游中已成為時尚。
“這里可供游玩的地方到處都是,自然的、生態的、文化的、民族的,多得有點讓人應接不暇,放開手頭的工作,靜下心來在這里住上幾天,可以真切地體驗到什么是民族風情,什么是桃源生活。”游客的口碑是最好的嘉獎。
如今,官寨鄉在發展旅游的同時,更加注重旅游環境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更加注重當地群眾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旅游發展、生態建設、開發扶貧的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黃開俊說,“小城鎮建設,推動著官寨鄉同步小康的進程;發展鄉村旅游,是官寨鄉圍繞畢節試驗區‘三大主題作出的生動實踐。”
繡娘“獨唱”
演繹苗鄉好聲音
“我是一名繡娘,從事的是蠟染刺繡工藝。大家看一下我穿的這件衣服和我背的這個包,都是我親手繡的。”在2014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蔡群的發言,在贏得與會人員掌聲的同時,也讓她的家鄉——織金縣官寨鄉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
從開辦工藝坊到成立苗族蠟染刺繡有限公司,蔡群只用了6年的時間,公司也從最初的2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100多人。“我的員工全部都是當地少數民族婦女,手引繡線,口唱山歌,坐在家里也能就業。”蔡群說,那些純手工制作的旅游產品,一針一線都蘊藏著苗族婦女的縷縷真情,她要把這些優秀的民族技藝傳承下去,帶領姐妹們脫貧致富。
在蔡群的記憶中,童年時代是艱難而痛苦的。“初中畢業后,因為家庭困難,撿了三四年的垃圾,之后就去深圳打工。”蔡群回憶,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外,她始終沒有放棄從8歲就開始跟母親學習的刺繡技藝,她能在那里找到快樂找到安慰。
蔡群從小生活的那個叫小妥倮的苗族村寨,曾經是貧窮的代名詞。
“房前屋后都是山,早愁吃來晚愁穿。娶妻當娶妥倮女,嫁人莫嫁妥倮男。娶得妥倮苗家女,家里家外一肩擔。嫁得妥倮苗家漢,背斷脊梁也枉然。”古老的歌謠唱出了妥倮“天上下雨地上濕,屋外刮風屋內冷”的貧窮景象,更唱出了“只見姑娘嫁出去,不見媳婦娶進來”的悲慘現實。
俗話說,“天干餓不死手藝人。”村民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祖輩們遺留下來的蠟染和刺繡技藝,會成為他們今天脫貧致富的強勁支撐。全寨婦女當起了“繡娘”,用一根細小的繡花針織出了一片發展的新圖景。
從2006年以來,妥倮苗寨的蠟染、刺繡工藝在全省“兩賽一會”中多次獲獎,涌現出了一批“畢節名匠”、“畢節名創”、“貴州名匠”、“貴州省十大民間蠟染工藝大師”。
2007年,官寨鄉成立了妥倮民族蠟染刺繡工藝旅游產品銷售公司,以發展鄉村旅游、創新特色產業為宗旨,全力搞活一方經濟,帶動農民發展致富。公司緊緊抓住省、市、縣舉辦的各種旅游活動,組織公司成員展示、銷售蠟染、刺繡等旅游產品,受到了日本、英國等外國游客的廣泛青睞,被形象地譽為“指尖上的舞蹈”。
目前,妥倮苗寨已建成蠟染、刺繡一條街,全長近1公里,主要以生產、銷售苗族蠟染、剌繡和經營獨具民族風情的農家旅館、農家樂為主,整條街共入住創業戶57戶,就業人員175人,帶動周邊就業250余人,產品遠銷國內外,年創收400余萬元。(責任編輯/喻丹)
置身于官寨古街,無論你站在哪個點上,眼前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
這里有中國最美的洞穴奇觀,這里有神奇俊美的自然山水,這里有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這里有瑰麗多姿的民族風情。走進織金縣官寨苗族鄉,寬闊平坦的馬路,綠意蔥蘢的田園,別具特色的民居,風情濃郁的村莊,詮釋著一個示范小城鎮“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豐富內涵,展示著一個綠色小城鎮“花常開、果常熟、地常青、客常來”的獨特魅力。
黨政“領唱”
著眼特色做文章
“古寨修得像座城,青色石板鋪成行。雨天過路泥不沾,晴天走起人精神。”走在官寨的古街上,聆聽著這樣的歌謠,不經意間就進入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優美意境。每一塊石頭,每一個圖案,每一個故事,都能讓人獲得一種獨特的視覺體驗與心靈感受。
置身于官寨古街,無論你站在哪個點上,眼前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讓游客駐足,讓游客感動,讓游客留戀,讓小城鎮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官寨鄉黨委書記黃開俊說,水西的歷史云煙,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端莊典雅的民居建筑,較為完善的現代設施,為官寨小城鎮建設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2013年,官寨鄉被列入全省100個示范小城鎮,正式開啟了“小城大業”的發展道路。鄉黨委政府圍繞“一街、四區、五節點”的工作思路,將官寨老街打造成一條以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為主的精品商業街,還配套建設了集歌舞表演、節日聚會、文藝演出等功能于一體的那威彝寨,實現文化與旅游的相互融合。
在面積58萬平方米的鎮區內,一個1731.4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猶為顯眼,旁邊的奇石園、銀杏園、盆景園、人工湖一字排開,展示著一個示范小鎮現代的、綠色的、生態的獨特魅力。
截至2014年初,官寨鄉總投資8000萬元的“那威洛姆”彝族古寨項目,已完成投資3240萬元,建成了旅游步行古街、安邦彥大道、農貿市場、污水處理站、寨門等;鎮區路網、給排水管網、電力線網等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民族文化廣場和休閑小廣場,成了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老年公寓實現了38位老人住有所居、老有所樂,小城鎮建設成效初顯。
“在推進小城鎮建設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創新模式,讓老百姓能夠真正享受到發展的成果。”黃開俊介紹,整條古街80多個門面,建成后由織金洞管理局和官寨鄉統一出資從老百姓手中“回購”,免費3年租給當地農民和外來客商,以此推動小鎮商貿發展。
“原來居住的那里交通不便,環境臟亂,搬遷過來之后,政府無償為我們提供宅基地,現在寬敞多了。”居民潘正軍家的新房就緊靠農貿市場,一樓是兩個幾十平方米的大門面。一直以烤酒為生的張道方,搬遷后除了建起700多平方米的住房,還有6個聯排的門面。“以后光租門面就有一筆好收入。”張道方說。
“立足官寨鄉旅游資源富礦,尋找一條旅游資源開發與示范小城鎮建設完美結合的發展路道,是進一步提高官寨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建設富裕和諧美麗新家園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正在努力的方向。”黃開俊說。
群眾“合唱”
奏響田園交響曲
官寨苗族鄉位于貴州省織金縣東北部,明代以前稱為那威,屬水西古彝重地,是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彥的居住地和官邸,官寨因之而得名。境內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織金洞,有烏江源百里畫廊重要景點恐龍谷、裸結河、香粑車樂園等,自然風光神奇秀麗,旅游資源豐富多彩。
在近幾年的探索發展中,官寨鄉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實現了示范小城鎮建設與景區開發的互動發展,小城鎮建設因此有了產業支撐,旅游產業因此有了服務保障。
在官寨鄉的規劃中,記者看到這樣的描述:依托織金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通過鞏固麻窩、紅巖兩個省、市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努力構筑勞務、生態、旅游三大產業,積極謀求把全鄉建設成地常青、花常開、果常熟、客常來的美好生態家園。
過去,麻窩村是窮得丁當響的地方,通過打造300畝果蔬種植示范基地,200畝櫻桃種植示范基地,50畝柑橘種植示范基地,現在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小康路、小康電、小康水、小康訊一應俱全,田園瓜果飄香,民居錯落有致,庭院干凈整潔,現代文明與生態家園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紅巖村坐落在風光綺麗的裸潔河畔,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川秀麗,民風淳樸。在建設金橘種植示范基地、大力發展經果林的同時,全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綠化美化庭院5140平方米,建起了農業生態觀光園和神龍潭香粑車樂園,鄉村旅游蓬勃發展。
隨著“感受生態鄉村、體味農耕文明、傳承民俗精粹、領略彝苗風情”為主題的“和諧官寨·生態鄉村·風情之旅”逐漸打響,看蘆笙舞蹈、吃農家飯菜、住農家旅館、賞民間工藝在官寨的鄉村旅游中已成為時尚。
“這里可供游玩的地方到處都是,自然的、生態的、文化的、民族的,多得有點讓人應接不暇,放開手頭的工作,靜下心來在這里住上幾天,可以真切地體驗到什么是民族風情,什么是桃源生活。”游客的口碑是最好的嘉獎。
如今,官寨鄉在發展旅游的同時,更加注重旅游環境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更加注重當地群眾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旅游發展、生態建設、開發扶貧的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黃開俊說,“小城鎮建設,推動著官寨鄉同步小康的進程;發展鄉村旅游,是官寨鄉圍繞畢節試驗區‘三大主題作出的生動實踐。”
繡娘“獨唱”
演繹苗鄉好聲音
“我是一名繡娘,從事的是蠟染刺繡工藝。大家看一下我穿的這件衣服和我背的這個包,都是我親手繡的。”在2014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蔡群的發言,在贏得與會人員掌聲的同時,也讓她的家鄉——織金縣官寨鄉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
從開辦工藝坊到成立苗族蠟染刺繡有限公司,蔡群只用了6年的時間,公司也從最初的2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100多人。“我的員工全部都是當地少數民族婦女,手引繡線,口唱山歌,坐在家里也能就業。”蔡群說,那些純手工制作的旅游產品,一針一線都蘊藏著苗族婦女的縷縷真情,她要把這些優秀的民族技藝傳承下去,帶領姐妹們脫貧致富。
在蔡群的記憶中,童年時代是艱難而痛苦的。“初中畢業后,因為家庭困難,撿了三四年的垃圾,之后就去深圳打工。”蔡群回憶,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外,她始終沒有放棄從8歲就開始跟母親學習的刺繡技藝,她能在那里找到快樂找到安慰。
蔡群從小生活的那個叫小妥倮的苗族村寨,曾經是貧窮的代名詞。
“房前屋后都是山,早愁吃來晚愁穿。娶妻當娶妥倮女,嫁人莫嫁妥倮男。娶得妥倮苗家女,家里家外一肩擔。嫁得妥倮苗家漢,背斷脊梁也枉然。”古老的歌謠唱出了妥倮“天上下雨地上濕,屋外刮風屋內冷”的貧窮景象,更唱出了“只見姑娘嫁出去,不見媳婦娶進來”的悲慘現實。
俗話說,“天干餓不死手藝人。”村民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祖輩們遺留下來的蠟染和刺繡技藝,會成為他們今天脫貧致富的強勁支撐。全寨婦女當起了“繡娘”,用一根細小的繡花針織出了一片發展的新圖景。
從2006年以來,妥倮苗寨的蠟染、刺繡工藝在全省“兩賽一會”中多次獲獎,涌現出了一批“畢節名匠”、“畢節名創”、“貴州名匠”、“貴州省十大民間蠟染工藝大師”。
2007年,官寨鄉成立了妥倮民族蠟染刺繡工藝旅游產品銷售公司,以發展鄉村旅游、創新特色產業為宗旨,全力搞活一方經濟,帶動農民發展致富。公司緊緊抓住省、市、縣舉辦的各種旅游活動,組織公司成員展示、銷售蠟染、刺繡等旅游產品,受到了日本、英國等外國游客的廣泛青睞,被形象地譽為“指尖上的舞蹈”。
目前,妥倮苗寨已建成蠟染、刺繡一條街,全長近1公里,主要以生產、銷售苗族蠟染、剌繡和經營獨具民族風情的農家旅館、農家樂為主,整條街共入住創業戶57戶,就業人員175人,帶動周邊就業250余人,產品遠銷國內外,年創收400余萬元。(責任編輯/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