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古人養性,泛指對精神的養護,保持達觀、無累、寡欲、樂觀的人生“修養”才算是符合規律。
明智
養性也罷,養生也罷,決定其效果的大前提是人要有足夠的聰慧。對于領導者來說,下面幾個方面較為重要。
第一,要有自知之明。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這里,老子區分了“智”與“明”這兩個概念。“知人者智”中的“智”是指能夠洞察人的善惡與賢愚,能夠分別人的是非與真偽;而“自知者明”中的“明”是指能夠反省自己的過錯,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智”是對表現出來的東西的認識,而“明”是對深藏不露的內在本質的體悟。從這個意義上說,“明”比“智”更高明一些,也更難一些。
第二,要有自知之能。
經常性的、多方面的自我考察是獲得“明”的基本途徑,也是一種能力與習慣。古代哲人主張要多思。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就是君子要自覺地從九個方面考察自己的言行:看的時候,要思考是否看清楚了;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了;面部表情,要思考是否顯得溫和;容貌神態,要思考是否謙恭得體;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以忠誠為本;辦事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謹慎與敬業;有疑問的時候,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要發怒的時候,要思考是否會帶來后患與難題;有利可圖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合乎道義的準則。
第三,要以史為鑒。
歷史的發展具有規律性,因而學史是增長智慧、提高自我認識能力的重要一環。
唐太宗問大臣魏征:“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意思是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
還有一次,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對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征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糊里糊涂,就自取滅亡了。”唐太宗聽了,感觸很深,嘆了口氣說:“唉,過去的教訓,就是我們的老師啊!”魏征去世后,唐太宗非常懷念他,常對身邊的侍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去世了,我丟失了一面鏡子。”
達觀
達觀是指一種隨遇而安、順其自然的精神狀態。保持達觀的精神狀態,是對精神的最好養護。
第一,無累。
無累是指精神上的放松、無負擔。莊子說:“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在莊子看來,形體勞累而不休息就會疲乏不堪,精力使用過度而不止歇就會元氣勞損。元氣勞損就會精力枯竭。靜寂時恬淡無為,運動時順應自然,這就是養神的道理。
無累不僅是符合大道的,其中也蘊藏著人生真趣。《菜根譚》中說:久遠、悠長的趣味,不能從美酒佳肴中得來,只能從粗茶淡飯中得到;惆悵、遺憾的情懷,并不是在曼歌妙舞的歡樂中產生的,而是從孤寂、窮困的處境中生出來的。可見,美食和聲色中得到的趣味常常是短暫的,只有平淡中才能得到真正久遠的情趣。
需要指出的是,無累顯然有助于身體健康。《管子》中說:人是由上天給予精氣、大地給予形體才產生的,保持平衡是最重要的。保持平衡則保有生命,失去平衡則喪失生命。只要心靈平和中正,就能得以長壽。康熙皇帝說:精神恬靜,內心就會平和中正,內心平和中正身體就會無懈可擊。平和恬靜頤養精神,就會使身體內部協調安定。使心靈清靜虛無,就不會被外物引誘。精神恬靜、心靈清明,身體就不會有什么牽累了。
第二,寡欲。
要保持內心的寧靜,排除一切干擾,重要的任務就是節制欲望。除了老子主張“少私寡欲”,孟子也主張“養心莫善于寡欲”,強調修養心性的方法沒有比盡量減少物質欲望更好的了。《呂氏春秋》說:水的本性是清澈的,混入泥土就混濁不清了;人本來是能夠安享天年的,物欲的擾亂使人不能長壽。圣人對于聲色滋味,只取其有利于生命的部分,對生命有妨害的就要拋棄掉。《淮南子》中寫道:各種色彩會擾亂眼睛,使眼睛看不清;各種聲音會擾亂耳朵,使耳朵聽不清;各種味道會擾亂口舌,使口舌不靈敏;各種欲念會擾亂心智,使品行變壞。貪欲和嗜好會使人情緒偏激,喜歡和厭惡會使人心神疲累,要是不馬上戒除,人的生機就會諑漸耗盡,只有戒除貪欲,才能得以長壽。
第三,樂觀。
樂觀是人對人生、對事業的重要態度。樂觀就要在必要時有安貧樂道的精神。如孔子贊揚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用現代的話說,是: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簡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這是一種既人世,又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俗話說,知足常樂。樂觀心態要以知足的智慧作為支撐。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說,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得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養生
愛護身體,保持健康的體魄,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系統的養生方法,其中不少理論和方法直到現在還是值得借鑒。
第一,珍惜生命。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可貴”的觀念也為古代思想家所推崇。《呂氏春秋》說:“圣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意思是說,圣人以天下為己任,最重視生命。孫思邈認為:天地萬物中人是最寶貴的,人最寶貴的東西莫過于生命。人生苦短,一定要珍惜生命,養生自保。
第二,養護精神。
達觀的心態就是很好的養護精神的途徑。在養生方面,古人特別強調精神對肉體的巨大作用,認為精神失養會導致疾病。北齊劉晝說:“要使身體健康,最要緊的是調理好精神。”“情緒平靜,精神就會平和,精神平和,身體就會健康。情緒急躁,精神就會煩亂,精神煩亂,身體就會生病。”中醫系統地將致病原因歸結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六淫”是外因,而“七情”則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所以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精神的養護,將養性作為養生的一項首要內容。
第三,身體養護。
在古人看來,對人的身體有影響的不外乎氣候、環境因素以及飲食起居幾方面的因素,針對這些因素,古人提出了相應的方法。
《呂氏春秋》指出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有大甘、大酸、大苦、大咸以及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雨、大霧等。
古人認為天地的運行產生了陰、陽、寒、暑、燥、濕以及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萬物的興衰榮枯既有利,也有害。身體養護要順應四時之變。《黃帝內經》中寫道:天地四時陰陽之氣的運化是萬物生長、周而復始的根本,也是決定人生死的根本。違背了它就要發生災害,順從它就不生災病。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掌握了養生的精髓。違背四時陰陽變化的規律,就會使體內陰陽之氣紊亂,產生疾病。所以,對一年四季中可能對人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的氣候變化要及時躲避,早作防范。
此外,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大凡修身養性,求長壽安樂,也沒有什么深奧難懂的道理,都在飲食起居之間。(來源:《中國管理學:融通古今的管理智慧》。有刪節。責任編輯/李坤)
古人養性,泛指對精神的養護,保持達觀、無累、寡欲、樂觀的人生“修養”才算是符合規律。
明智
養性也罷,養生也罷,決定其效果的大前提是人要有足夠的聰慧。對于領導者來說,下面幾個方面較為重要。
第一,要有自知之明。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這里,老子區分了“智”與“明”這兩個概念。“知人者智”中的“智”是指能夠洞察人的善惡與賢愚,能夠分別人的是非與真偽;而“自知者明”中的“明”是指能夠反省自己的過錯,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智”是對表現出來的東西的認識,而“明”是對深藏不露的內在本質的體悟。從這個意義上說,“明”比“智”更高明一些,也更難一些。
第二,要有自知之能。
經常性的、多方面的自我考察是獲得“明”的基本途徑,也是一種能力與習慣。古代哲人主張要多思。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就是君子要自覺地從九個方面考察自己的言行:看的時候,要思考是否看清楚了;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了;面部表情,要思考是否顯得溫和;容貌神態,要思考是否謙恭得體;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以忠誠為本;辦事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謹慎與敬業;有疑問的時候,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要發怒的時候,要思考是否會帶來后患與難題;有利可圖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合乎道義的準則。
第三,要以史為鑒。
歷史的發展具有規律性,因而學史是增長智慧、提高自我認識能力的重要一環。
唐太宗問大臣魏征:“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意思是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
還有一次,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對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征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糊里糊涂,就自取滅亡了。”唐太宗聽了,感觸很深,嘆了口氣說:“唉,過去的教訓,就是我們的老師啊!”魏征去世后,唐太宗非常懷念他,常對身邊的侍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去世了,我丟失了一面鏡子。”
達觀
達觀是指一種隨遇而安、順其自然的精神狀態。保持達觀的精神狀態,是對精神的最好養護。
第一,無累。
無累是指精神上的放松、無負擔。莊子說:“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在莊子看來,形體勞累而不休息就會疲乏不堪,精力使用過度而不止歇就會元氣勞損。元氣勞損就會精力枯竭。靜寂時恬淡無為,運動時順應自然,這就是養神的道理。
無累不僅是符合大道的,其中也蘊藏著人生真趣。《菜根譚》中說:久遠、悠長的趣味,不能從美酒佳肴中得來,只能從粗茶淡飯中得到;惆悵、遺憾的情懷,并不是在曼歌妙舞的歡樂中產生的,而是從孤寂、窮困的處境中生出來的。可見,美食和聲色中得到的趣味常常是短暫的,只有平淡中才能得到真正久遠的情趣。
需要指出的是,無累顯然有助于身體健康。《管子》中說:人是由上天給予精氣、大地給予形體才產生的,保持平衡是最重要的。保持平衡則保有生命,失去平衡則喪失生命。只要心靈平和中正,就能得以長壽。康熙皇帝說:精神恬靜,內心就會平和中正,內心平和中正身體就會無懈可擊。平和恬靜頤養精神,就會使身體內部協調安定。使心靈清靜虛無,就不會被外物引誘。精神恬靜、心靈清明,身體就不會有什么牽累了。
第二,寡欲。
要保持內心的寧靜,排除一切干擾,重要的任務就是節制欲望。除了老子主張“少私寡欲”,孟子也主張“養心莫善于寡欲”,強調修養心性的方法沒有比盡量減少物質欲望更好的了。《呂氏春秋》說:水的本性是清澈的,混入泥土就混濁不清了;人本來是能夠安享天年的,物欲的擾亂使人不能長壽。圣人對于聲色滋味,只取其有利于生命的部分,對生命有妨害的就要拋棄掉。《淮南子》中寫道:各種色彩會擾亂眼睛,使眼睛看不清;各種聲音會擾亂耳朵,使耳朵聽不清;各種味道會擾亂口舌,使口舌不靈敏;各種欲念會擾亂心智,使品行變壞。貪欲和嗜好會使人情緒偏激,喜歡和厭惡會使人心神疲累,要是不馬上戒除,人的生機就會諑漸耗盡,只有戒除貪欲,才能得以長壽。
第三,樂觀。
樂觀是人對人生、對事業的重要態度。樂觀就要在必要時有安貧樂道的精神。如孔子贊揚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用現代的話說,是: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簡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這是一種既人世,又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俗話說,知足常樂。樂觀心態要以知足的智慧作為支撐。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說,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得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養生
愛護身體,保持健康的體魄,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系統的養生方法,其中不少理論和方法直到現在還是值得借鑒。
第一,珍惜生命。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可貴”的觀念也為古代思想家所推崇。《呂氏春秋》說:“圣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意思是說,圣人以天下為己任,最重視生命。孫思邈認為:天地萬物中人是最寶貴的,人最寶貴的東西莫過于生命。人生苦短,一定要珍惜生命,養生自保。
第二,養護精神。
達觀的心態就是很好的養護精神的途徑。在養生方面,古人特別強調精神對肉體的巨大作用,認為精神失養會導致疾病。北齊劉晝說:“要使身體健康,最要緊的是調理好精神。”“情緒平靜,精神就會平和,精神平和,身體就會健康。情緒急躁,精神就會煩亂,精神煩亂,身體就會生病。”中醫系統地將致病原因歸結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六淫”是外因,而“七情”則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所以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精神的養護,將養性作為養生的一項首要內容。
第三,身體養護。
在古人看來,對人的身體有影響的不外乎氣候、環境因素以及飲食起居幾方面的因素,針對這些因素,古人提出了相應的方法。
《呂氏春秋》指出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有大甘、大酸、大苦、大咸以及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雨、大霧等。
古人認為天地的運行產生了陰、陽、寒、暑、燥、濕以及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萬物的興衰榮枯既有利,也有害。身體養護要順應四時之變。《黃帝內經》中寫道:天地四時陰陽之氣的運化是萬物生長、周而復始的根本,也是決定人生死的根本。違背了它就要發生災害,順從它就不生災病。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掌握了養生的精髓。違背四時陰陽變化的規律,就會使體內陰陽之氣紊亂,產生疾病。所以,對一年四季中可能對人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的氣候變化要及時躲避,早作防范。
此外,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大凡修身養性,求長壽安樂,也沒有什么深奧難懂的道理,都在飲食起居之間。(來源:《中國管理學:融通古今的管理智慧》。有刪節。責任編輯/李坤)
古人養性,泛指對精神的養護,保持達觀、無累、寡欲、樂觀的人生“修養”才算是符合規律。
明智
養性也罷,養生也罷,決定其效果的大前提是人要有足夠的聰慧。對于領導者來說,下面幾個方面較為重要。
第一,要有自知之明。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這里,老子區分了“智”與“明”這兩個概念。“知人者智”中的“智”是指能夠洞察人的善惡與賢愚,能夠分別人的是非與真偽;而“自知者明”中的“明”是指能夠反省自己的過錯,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智”是對表現出來的東西的認識,而“明”是對深藏不露的內在本質的體悟。從這個意義上說,“明”比“智”更高明一些,也更難一些。
第二,要有自知之能。
經常性的、多方面的自我考察是獲得“明”的基本途徑,也是一種能力與習慣。古代哲人主張要多思。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就是君子要自覺地從九個方面考察自己的言行:看的時候,要思考是否看清楚了;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了;面部表情,要思考是否顯得溫和;容貌神態,要思考是否謙恭得體;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以忠誠為本;辦事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謹慎與敬業;有疑問的時候,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要發怒的時候,要思考是否會帶來后患與難題;有利可圖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合乎道義的準則。
第三,要以史為鑒。
歷史的發展具有規律性,因而學史是增長智慧、提高自我認識能力的重要一環。
唐太宗問大臣魏征:“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意思是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
還有一次,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對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征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糊里糊涂,就自取滅亡了。”唐太宗聽了,感觸很深,嘆了口氣說:“唉,過去的教訓,就是我們的老師啊!”魏征去世后,唐太宗非常懷念他,常對身邊的侍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去世了,我丟失了一面鏡子。”
達觀
達觀是指一種隨遇而安、順其自然的精神狀態。保持達觀的精神狀態,是對精神的最好養護。
第一,無累。
無累是指精神上的放松、無負擔。莊子說:“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在莊子看來,形體勞累而不休息就會疲乏不堪,精力使用過度而不止歇就會元氣勞損。元氣勞損就會精力枯竭。靜寂時恬淡無為,運動時順應自然,這就是養神的道理。
無累不僅是符合大道的,其中也蘊藏著人生真趣。《菜根譚》中說:久遠、悠長的趣味,不能從美酒佳肴中得來,只能從粗茶淡飯中得到;惆悵、遺憾的情懷,并不是在曼歌妙舞的歡樂中產生的,而是從孤寂、窮困的處境中生出來的。可見,美食和聲色中得到的趣味常常是短暫的,只有平淡中才能得到真正久遠的情趣。
需要指出的是,無累顯然有助于身體健康。《管子》中說:人是由上天給予精氣、大地給予形體才產生的,保持平衡是最重要的。保持平衡則保有生命,失去平衡則喪失生命。只要心靈平和中正,就能得以長壽。康熙皇帝說:精神恬靜,內心就會平和中正,內心平和中正身體就會無懈可擊。平和恬靜頤養精神,就會使身體內部協調安定。使心靈清靜虛無,就不會被外物引誘。精神恬靜、心靈清明,身體就不會有什么牽累了。
第二,寡欲。
要保持內心的寧靜,排除一切干擾,重要的任務就是節制欲望。除了老子主張“少私寡欲”,孟子也主張“養心莫善于寡欲”,強調修養心性的方法沒有比盡量減少物質欲望更好的了。《呂氏春秋》說:水的本性是清澈的,混入泥土就混濁不清了;人本來是能夠安享天年的,物欲的擾亂使人不能長壽。圣人對于聲色滋味,只取其有利于生命的部分,對生命有妨害的就要拋棄掉。《淮南子》中寫道:各種色彩會擾亂眼睛,使眼睛看不清;各種聲音會擾亂耳朵,使耳朵聽不清;各種味道會擾亂口舌,使口舌不靈敏;各種欲念會擾亂心智,使品行變壞。貪欲和嗜好會使人情緒偏激,喜歡和厭惡會使人心神疲累,要是不馬上戒除,人的生機就會諑漸耗盡,只有戒除貪欲,才能得以長壽。
第三,樂觀。
樂觀是人對人生、對事業的重要態度。樂觀就要在必要時有安貧樂道的精神。如孔子贊揚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用現代的話說,是: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簡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這是一種既人世,又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俗話說,知足常樂。樂觀心態要以知足的智慧作為支撐。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說,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得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養生
愛護身體,保持健康的體魄,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系統的養生方法,其中不少理論和方法直到現在還是值得借鑒。
第一,珍惜生命。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可貴”的觀念也為古代思想家所推崇。《呂氏春秋》說:“圣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意思是說,圣人以天下為己任,最重視生命。孫思邈認為:天地萬物中人是最寶貴的,人最寶貴的東西莫過于生命。人生苦短,一定要珍惜生命,養生自保。
第二,養護精神。
達觀的心態就是很好的養護精神的途徑。在養生方面,古人特別強調精神對肉體的巨大作用,認為精神失養會導致疾病。北齊劉晝說:“要使身體健康,最要緊的是調理好精神。”“情緒平靜,精神就會平和,精神平和,身體就會健康。情緒急躁,精神就會煩亂,精神煩亂,身體就會生病。”中醫系統地將致病原因歸結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六淫”是外因,而“七情”則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所以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精神的養護,將養性作為養生的一項首要內容。
第三,身體養護。
在古人看來,對人的身體有影響的不外乎氣候、環境因素以及飲食起居幾方面的因素,針對這些因素,古人提出了相應的方法。
《呂氏春秋》指出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有大甘、大酸、大苦、大咸以及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雨、大霧等。
古人認為天地的運行產生了陰、陽、寒、暑、燥、濕以及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萬物的興衰榮枯既有利,也有害。身體養護要順應四時之變。《黃帝內經》中寫道:天地四時陰陽之氣的運化是萬物生長、周而復始的根本,也是決定人生死的根本。違背了它就要發生災害,順從它就不生災病。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掌握了養生的精髓。違背四時陰陽變化的規律,就會使體內陰陽之氣紊亂,產生疾病。所以,對一年四季中可能對人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的氣候變化要及時躲避,早作防范。
此外,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大凡修身養性,求長壽安樂,也沒有什么深奧難懂的道理,都在飲食起居之間。(來源:《中國管理學:融通古今的管理智慧》。有刪節。責任編輯/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