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成
思南縣將以更優的發展環境、更好的發展質量、更足的發展后勁、更實的民生保障,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人民群眾更加幸福安康。
2014年是思南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力推進工業項目大投資、城鎮建設大提速、現代農業大發展、文化旅游大繁榮,全面沖刺“十二五”目標,實現整縣脫貧的關鍵之年,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步走”戰略任務最艱巨的奮進之年。全縣將堅持穩中求快、快中向好、提質增效、改革創新,以“工業投資年、城鎮提速年、減貧摘帽年、旅游宣傳年、民生改善年、小康推進年”為抓手,以提升政府發展力、執行力、服務力、創新力為根本保障,努力實現發展空間在更大程度上拓展,發展活力在更大程度上迸發,改革紅利在更大程度上釋放。以更優的發展環境、更好的發展質量、更足的發展后勁、更實的民生保障,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人民群眾更加幸福安康。
推進工業提速
強化產業支撐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富民強縣的重要支撐。思南以“工業投資年”為抓手,強化“三抓”措施,夯實工業發展基礎。
抓平臺建設,強化園區的承載能力,確保完成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0億元以上,建成園區保障性住房1000套以上,建成標準廠房100萬平方米以上并實現企業100%入駐。抓項目集聚,提升工業經濟的規模效應,確保2013年引進項目開工率達100%,投產率達80%以上。抓結構調整,培育工業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白酒、兩煙、茶葉、特色食品等特色優勢產業,在擴大總量、優化增量中做大做強;加快推動以石材產業為主導的資源型工業企業培育,全面調整優化工業項目結構,著力扶持壯大福安、巨鼎、盤江天成等石材企業,確保年內完成石材產業投資20億元以上,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
推進城鄉一體化
構筑主體支撐
思南以“城鎮提速年”為抓手,推進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親近自然、順應山水、體現特色、改善環境為著力點,構建產城互動、山水相融、人景相宜的城鄉一體發展格局。加快推進特色城鎮化發展,確保全年完成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2億元以上,房地產投資15億元以上,新增城鎮人口5萬人以上,城鎮化率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
進一步完善規劃,優化空間布局;進一步強化措施,推進項目建設;進一步突出特色,體現風格品位;進一步完善功能,規范城鎮管理。深入開展“烏江明珠·文明行動”,繼續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大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綜合運用教育、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引導居民養成文明的生活習慣,提高居民素質,塑造思南開放包容、誠信友善、明禮謙和、熱情好客的良好形象,不斷提高環境質量、宜居指數和文明程度。
推進結構調整
夯實“三農”基礎
思南堅持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前提下鞏固農業基礎地位。
建優園區,培育龍頭企業。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爭完成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億元以上,實現農業總產值48億元以上。確保全年培育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7家、縣級龍頭企業20家以上,新增家庭農場10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0家,培育農村產業帶頭人500戶。
調優結構,提升經濟效益。提高產業集中度,打造特色產業示范帶,新增萬元田、萬元山各2萬畝以上,完成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15萬畝以上。
做優品牌,打造產業精品。著力打造一批事關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品牌,確保全年創建省級品牌8個以上,國家級品牌2個以上。
創優機制,強力扶貧攻堅。以“減貧摘帽年”為抓手,緊緊抓住省領導和省黨建扶貧工作隊“集團幫扶”定點掛幫的機遇,全力實施扶貧攻堅工程,確保年內實現整縣脫貧。進一步深化與蘇州常熟的合作,在產業園區、招商引資、職業教育、人才交流、文化旅游等領域爭取支持。
優化配置,建設美麗鄉村。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加大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發展資源開發型、資產經營型、異地安置型、為民服務型經濟,著力培育以塘頭鎮青杠壩村、思唐鎮饒家壩村等為重點的村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元、人均收入超萬元的示范村5個以上。
推進三產突破
強化競爭優勢
思南以“旅游宣傳年”為抓手,以承辦全市第三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為契機,強力推進四大工程,創建文化旅游品牌。
實施精品景區創建工程。確保全年接待旅游人數60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收入20億元以上。
實施特色文化創建工程。充分挖掘思南的歷史文化遺產、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以及民俗文化元素,促進旅游文化深度結合,提升旅游文化品位,逐步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產業優勢。
實施旅游商品開發工程。用動態和發展的眼光審視全縣的旅游資源,深化對無形資源、動態資源、軟性資源的認知和把握,把握思南文化、山形地貌、田園風光、文物古跡等方面的特色,在旅游與相關業態融合發展中促進資源轉化。
實施運行機制創新工程。大力抓好旅游行業管理,創新旅游景區開發管理體制,培育旅游市場主體,豐富旅游產品業態,推進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創新區建設,促進旅游行業健康發展。大力推進旅游扶貧,使旅游業成為推動全縣脫貧致富的“潤滑劑”和同步小康的“催化劑”。
推進投資拓展
優化項目布局
主要做法是強化招商引資,確保全年完成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0億元以上,其中工業項目投資達60%以上;爭取國家投資,確保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0億元以上,進一步提高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利用金融產品,創新融資渠道,加強銀政企合作,圍繞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收儲、保障房建設、旅游資源開發等重點項目加強融資,爭取金融機構更大支持,確保全年融資6億元以上,為擴大投資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與此同時,還要激活民間投資,認真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堅持“非禁即入”,拆除民間投資的“玻璃門”、“彈簧門”,進一步拓寬民間資本進入領域;建立聚集社會閑散資金和民間投資的新機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市政公用事業建設,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減輕財政壓力。
建設美麗思南
構建良好環境
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全年確保完成交通投資10億元以上,全縣村通瀝青(水泥)路率超過60%。確保完成水利投資3億元以上,新建骨干水源工程2個,建設灌溉渠道200公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9處,全面解決4.14萬農村居民和1.5萬中小學生飲水安全問題。加快建設簡潔適用、經濟美觀的小康房,投資2.18億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000套,全面完成2920套廉租房、1000套公租房、120套小康房建設。確保完成能源投資8000萬元以上,新建和改造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2座、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6座,新建及改造輸變電線路84公里,新增和改造配變45臺。確保完成通信投資9000萬元以上,實現200個行政村通寬帶和120個自然村通電話,完成空白鄉鎮郵政所補建。加快建設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小康寨,投資1億元以上,打造1個“四在農家·美麗鄉村”樣板村、70個示范村,建成200個行政村文化體育設施。
同時,不斷優化生態環境,確保全年完成營造林面積15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努力實現環境更好、生態更優、景色更美、人居更宜的目標;持續改善投資環境。確保全年完成土地報批100公頃以上、爭取用地指標150公頃以上,完成新增就業1萬人以上。
推進改革創新
增強動力源泉
全年力爭在農村產權交易、“三權流轉”方面力求取得突破;在投融資體系建設、工業園區和投資平臺實體化方面取得突破;在發展要素配置多元化方面力求取得突破;在民生保障社會化方面力求取得突破;在旅游資源市場化開發、公司化管理方面力求取得突破;在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等方面力求取得突破。
推進民生保障
營造 和諧環境
全年以“民生改善年”為抓手,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強力推進十大民生工程建設。著力實施扶貧惠民工程、水利惠民工程、衛生惠民工程、文化教育惠民工程、就業惠民工程、社保惠民工程、安居惠民工程及平安惠民工程。同時圍繞健全“三圈五體系”機制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積極推進社會管理理念、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提高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作者系思南縣委副書記、縣長責任編輯/哈文麗)
思南縣將以更優的發展環境、更好的發展質量、更足的發展后勁、更實的民生保障,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人民群眾更加幸福安康。
2014年是思南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力推進工業項目大投資、城鎮建設大提速、現代農業大發展、文化旅游大繁榮,全面沖刺“十二五”目標,實現整縣脫貧的關鍵之年,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步走”戰略任務最艱巨的奮進之年。全縣將堅持穩中求快、快中向好、提質增效、改革創新,以“工業投資年、城鎮提速年、減貧摘帽年、旅游宣傳年、民生改善年、小康推進年”為抓手,以提升政府發展力、執行力、服務力、創新力為根本保障,努力實現發展空間在更大程度上拓展,發展活力在更大程度上迸發,改革紅利在更大程度上釋放。以更優的發展環境、更好的發展質量、更足的發展后勁、更實的民生保障,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人民群眾更加幸福安康。
推進工業提速
強化產業支撐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富民強縣的重要支撐。思南以“工業投資年”為抓手,強化“三抓”措施,夯實工業發展基礎。
抓平臺建設,強化園區的承載能力,確保完成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0億元以上,建成園區保障性住房1000套以上,建成標準廠房100萬平方米以上并實現企業100%入駐。抓項目集聚,提升工業經濟的規模效應,確保2013年引進項目開工率達100%,投產率達80%以上。抓結構調整,培育工業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白酒、兩煙、茶葉、特色食品等特色優勢產業,在擴大總量、優化增量中做大做強;加快推動以石材產業為主導的資源型工業企業培育,全面調整優化工業項目結構,著力扶持壯大福安、巨鼎、盤江天成等石材企業,確保年內完成石材產業投資20億元以上,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
推進城鄉一體化
構筑主體支撐
思南以“城鎮提速年”為抓手,推進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親近自然、順應山水、體現特色、改善環境為著力點,構建產城互動、山水相融、人景相宜的城鄉一體發展格局。加快推進特色城鎮化發展,確保全年完成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2億元以上,房地產投資15億元以上,新增城鎮人口5萬人以上,城鎮化率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
進一步完善規劃,優化空間布局;進一步強化措施,推進項目建設;進一步突出特色,體現風格品位;進一步完善功能,規范城鎮管理。深入開展“烏江明珠·文明行動”,繼續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大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綜合運用教育、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引導居民養成文明的生活習慣,提高居民素質,塑造思南開放包容、誠信友善、明禮謙和、熱情好客的良好形象,不斷提高環境質量、宜居指數和文明程度。
推進結構調整
夯實“三農”基礎
思南堅持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前提下鞏固農業基礎地位。
建優園區,培育龍頭企業。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爭完成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億元以上,實現農業總產值48億元以上。確保全年培育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7家、縣級龍頭企業20家以上,新增家庭農場10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0家,培育農村產業帶頭人500戶。
調優結構,提升經濟效益。提高產業集中度,打造特色產業示范帶,新增萬元田、萬元山各2萬畝以上,完成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15萬畝以上。
做優品牌,打造產業精品。著力打造一批事關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品牌,確保全年創建省級品牌8個以上,國家級品牌2個以上。
創優機制,強力扶貧攻堅。以“減貧摘帽年”為抓手,緊緊抓住省領導和省黨建扶貧工作隊“集團幫扶”定點掛幫的機遇,全力實施扶貧攻堅工程,確保年內實現整縣脫貧。進一步深化與蘇州常熟的合作,在產業園區、招商引資、職業教育、人才交流、文化旅游等領域爭取支持。
優化配置,建設美麗鄉村。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加大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發展資源開發型、資產經營型、異地安置型、為民服務型經濟,著力培育以塘頭鎮青杠壩村、思唐鎮饒家壩村等為重點的村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元、人均收入超萬元的示范村5個以上。
推進三產突破
強化競爭優勢
思南以“旅游宣傳年”為抓手,以承辦全市第三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為契機,強力推進四大工程,創建文化旅游品牌。
實施精品景區創建工程。確保全年接待旅游人數60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收入20億元以上。
實施特色文化創建工程。充分挖掘思南的歷史文化遺產、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以及民俗文化元素,促進旅游文化深度結合,提升旅游文化品位,逐步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產業優勢。
實施旅游商品開發工程。用動態和發展的眼光審視全縣的旅游資源,深化對無形資源、動態資源、軟性資源的認知和把握,把握思南文化、山形地貌、田園風光、文物古跡等方面的特色,在旅游與相關業態融合發展中促進資源轉化。
實施運行機制創新工程。大力抓好旅游行業管理,創新旅游景區開發管理體制,培育旅游市場主體,豐富旅游產品業態,推進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創新區建設,促進旅游行業健康發展。大力推進旅游扶貧,使旅游業成為推動全縣脫貧致富的“潤滑劑”和同步小康的“催化劑”。
推進投資拓展
優化項目布局
主要做法是強化招商引資,確保全年完成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0億元以上,其中工業項目投資達60%以上;爭取國家投資,確保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0億元以上,進一步提高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利用金融產品,創新融資渠道,加強銀政企合作,圍繞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收儲、保障房建設、旅游資源開發等重點項目加強融資,爭取金融機構更大支持,確保全年融資6億元以上,為擴大投資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與此同時,還要激活民間投資,認真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堅持“非禁即入”,拆除民間投資的“玻璃門”、“彈簧門”,進一步拓寬民間資本進入領域;建立聚集社會閑散資金和民間投資的新機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市政公用事業建設,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減輕財政壓力。
建設美麗思南
構建良好環境
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全年確保完成交通投資10億元以上,全縣村通瀝青(水泥)路率超過60%。確保完成水利投資3億元以上,新建骨干水源工程2個,建設灌溉渠道200公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9處,全面解決4.14萬農村居民和1.5萬中小學生飲水安全問題。加快建設簡潔適用、經濟美觀的小康房,投資2.18億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000套,全面完成2920套廉租房、1000套公租房、120套小康房建設。確保完成能源投資8000萬元以上,新建和改造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2座、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6座,新建及改造輸變電線路84公里,新增和改造配變45臺。確保完成通信投資9000萬元以上,實現200個行政村通寬帶和120個自然村通電話,完成空白鄉鎮郵政所補建。加快建設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小康寨,投資1億元以上,打造1個“四在農家·美麗鄉村”樣板村、70個示范村,建成200個行政村文化體育設施。
同時,不斷優化生態環境,確保全年完成營造林面積15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努力實現環境更好、生態更優、景色更美、人居更宜的目標;持續改善投資環境。確保全年完成土地報批100公頃以上、爭取用地指標150公頃以上,完成新增就業1萬人以上。
推進改革創新
增強動力源泉
全年力爭在農村產權交易、“三權流轉”方面力求取得突破;在投融資體系建設、工業園區和投資平臺實體化方面取得突破;在發展要素配置多元化方面力求取得突破;在民生保障社會化方面力求取得突破;在旅游資源市場化開發、公司化管理方面力求取得突破;在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等方面力求取得突破。
推進民生保障
營造 和諧環境
全年以“民生改善年”為抓手,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強力推進十大民生工程建設。著力實施扶貧惠民工程、水利惠民工程、衛生惠民工程、文化教育惠民工程、就業惠民工程、社保惠民工程、安居惠民工程及平安惠民工程。同時圍繞健全“三圈五體系”機制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積極推進社會管理理念、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提高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作者系思南縣委副書記、縣長責任編輯/哈文麗)
思南縣將以更優的發展環境、更好的發展質量、更足的發展后勁、更實的民生保障,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人民群眾更加幸福安康。
2014年是思南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力推進工業項目大投資、城鎮建設大提速、現代農業大發展、文化旅游大繁榮,全面沖刺“十二五”目標,實現整縣脫貧的關鍵之年,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步走”戰略任務最艱巨的奮進之年。全縣將堅持穩中求快、快中向好、提質增效、改革創新,以“工業投資年、城鎮提速年、減貧摘帽年、旅游宣傳年、民生改善年、小康推進年”為抓手,以提升政府發展力、執行力、服務力、創新力為根本保障,努力實現發展空間在更大程度上拓展,發展活力在更大程度上迸發,改革紅利在更大程度上釋放。以更優的發展環境、更好的發展質量、更足的發展后勁、更實的民生保障,促進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人民群眾更加幸福安康。
推進工業提速
強化產業支撐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富民強縣的重要支撐。思南以“工業投資年”為抓手,強化“三抓”措施,夯實工業發展基礎。
抓平臺建設,強化園區的承載能力,確保完成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0億元以上,建成園區保障性住房1000套以上,建成標準廠房100萬平方米以上并實現企業100%入駐。抓項目集聚,提升工業經濟的規模效應,確保2013年引進項目開工率達100%,投產率達80%以上。抓結構調整,培育工業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白酒、兩煙、茶葉、特色食品等特色優勢產業,在擴大總量、優化增量中做大做強;加快推動以石材產業為主導的資源型工業企業培育,全面調整優化工業項目結構,著力扶持壯大福安、巨鼎、盤江天成等石材企業,確保年內完成石材產業投資20億元以上,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
推進城鄉一體化
構筑主體支撐
思南以“城鎮提速年”為抓手,推進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親近自然、順應山水、體現特色、改善環境為著力點,構建產城互動、山水相融、人景相宜的城鄉一體發展格局。加快推進特色城鎮化發展,確保全年完成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2億元以上,房地產投資15億元以上,新增城鎮人口5萬人以上,城鎮化率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
進一步完善規劃,優化空間布局;進一步強化措施,推進項目建設;進一步突出特色,體現風格品位;進一步完善功能,規范城鎮管理。深入開展“烏江明珠·文明行動”,繼續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大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綜合運用教育、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引導居民養成文明的生活習慣,提高居民素質,塑造思南開放包容、誠信友善、明禮謙和、熱情好客的良好形象,不斷提高環境質量、宜居指數和文明程度。
推進結構調整
夯實“三農”基礎
思南堅持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前提下鞏固農業基礎地位。
建優園區,培育龍頭企業。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爭完成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億元以上,實現農業總產值48億元以上。確保全年培育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7家、縣級龍頭企業20家以上,新增家庭農場10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0家,培育農村產業帶頭人500戶。
調優結構,提升經濟效益。提高產業集中度,打造特色產業示范帶,新增萬元田、萬元山各2萬畝以上,完成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15萬畝以上。
做優品牌,打造產業精品。著力打造一批事關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品牌,確保全年創建省級品牌8個以上,國家級品牌2個以上。
創優機制,強力扶貧攻堅。以“減貧摘帽年”為抓手,緊緊抓住省領導和省黨建扶貧工作隊“集團幫扶”定點掛幫的機遇,全力實施扶貧攻堅工程,確保年內實現整縣脫貧。進一步深化與蘇州常熟的合作,在產業園區、招商引資、職業教育、人才交流、文化旅游等領域爭取支持。
優化配置,建設美麗鄉村。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加大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發展資源開發型、資產經營型、異地安置型、為民服務型經濟,著力培育以塘頭鎮青杠壩村、思唐鎮饒家壩村等為重點的村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元、人均收入超萬元的示范村5個以上。
推進三產突破
強化競爭優勢
思南以“旅游宣傳年”為抓手,以承辦全市第三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為契機,強力推進四大工程,創建文化旅游品牌。
實施精品景區創建工程。確保全年接待旅游人數60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收入20億元以上。
實施特色文化創建工程。充分挖掘思南的歷史文化遺產、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以及民俗文化元素,促進旅游文化深度結合,提升旅游文化品位,逐步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產業優勢。
實施旅游商品開發工程。用動態和發展的眼光審視全縣的旅游資源,深化對無形資源、動態資源、軟性資源的認知和把握,把握思南文化、山形地貌、田園風光、文物古跡等方面的特色,在旅游與相關業態融合發展中促進資源轉化。
實施運行機制創新工程。大力抓好旅游行業管理,創新旅游景區開發管理體制,培育旅游市場主體,豐富旅游產品業態,推進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創新區建設,促進旅游行業健康發展。大力推進旅游扶貧,使旅游業成為推動全縣脫貧致富的“潤滑劑”和同步小康的“催化劑”。
推進投資拓展
優化項目布局
主要做法是強化招商引資,確保全年完成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0億元以上,其中工業項目投資達60%以上;爭取國家投資,確保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0億元以上,進一步提高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利用金融產品,創新融資渠道,加強銀政企合作,圍繞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收儲、保障房建設、旅游資源開發等重點項目加強融資,爭取金融機構更大支持,確保全年融資6億元以上,為擴大投資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與此同時,還要激活民間投資,認真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堅持“非禁即入”,拆除民間投資的“玻璃門”、“彈簧門”,進一步拓寬民間資本進入領域;建立聚集社會閑散資金和民間投資的新機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市政公用事業建設,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減輕財政壓力。
建設美麗思南
構建良好環境
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全年確保完成交通投資10億元以上,全縣村通瀝青(水泥)路率超過60%。確保完成水利投資3億元以上,新建骨干水源工程2個,建設灌溉渠道200公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9處,全面解決4.14萬農村居民和1.5萬中小學生飲水安全問題。加快建設簡潔適用、經濟美觀的小康房,投資2.18億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000套,全面完成2920套廉租房、1000套公租房、120套小康房建設。確保完成能源投資8000萬元以上,新建和改造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2座、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6座,新建及改造輸變電線路84公里,新增和改造配變45臺。確保完成通信投資9000萬元以上,實現200個行政村通寬帶和120個自然村通電話,完成空白鄉鎮郵政所補建。加快建設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小康寨,投資1億元以上,打造1個“四在農家·美麗鄉村”樣板村、70個示范村,建成200個行政村文化體育設施。
同時,不斷優化生態環境,確保全年完成營造林面積15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努力實現環境更好、生態更優、景色更美、人居更宜的目標;持續改善投資環境。確保全年完成土地報批100公頃以上、爭取用地指標150公頃以上,完成新增就業1萬人以上。
推進改革創新
增強動力源泉
全年力爭在農村產權交易、“三權流轉”方面力求取得突破;在投融資體系建設、工業園區和投資平臺實體化方面取得突破;在發展要素配置多元化方面力求取得突破;在民生保障社會化方面力求取得突破;在旅游資源市場化開發、公司化管理方面力求取得突破;在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等方面力求取得突破。
推進民生保障
營造 和諧環境
全年以“民生改善年”為抓手,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強力推進十大民生工程建設。著力實施扶貧惠民工程、水利惠民工程、衛生惠民工程、文化教育惠民工程、就業惠民工程、社保惠民工程、安居惠民工程及平安惠民工程。同時圍繞健全“三圈五體系”機制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積極推進社會管理理念、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提高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作者系思南縣委副書記、縣長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