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凡林
晴隆縣結合區位和資源條件,因勢而謀、順勢而動、借勢而為,提出“1334”工作思路,傾力打造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
近年來,晴隆縣搶抓國發[2012]二號文件機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結合區位和資源條件,因勢而謀,順勢而動,借勢而為,提出“1334”工作思路,傾力打造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
明確一個定位
得益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晴隆由歷代軍事要塞轉身成為西南大交通網絡的小樞紐。隨著滬昆高速公路鎮勝段、汕昆高速公路、晴興高速公路的開通營運和長昆快鐵、畢水興高速公路的規劃建設,晴隆成為聯結滇黔桂的一個重要交通節點,交通區位優勢凸顯的同時,在中國西線旅游熱區中的獨特地位和優勢也開始顯露。
根據宏觀政策環境、交通區位條件、獨特資源稟賦和開發基礎,晴隆縣提出“建設旅游名縣、打造品牌晴隆”的戰略,在省長陳敏爾的調研指示下,近期出臺《關于大力發展山地經濟的意見》,把大力發展山地旅游業作為重中之重,明確打造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的目標定位:到2015年,把晴隆“二十四道拐”初步打造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化景區和西南重要旅游目的地”及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民間交流平臺;到2020年,把晴隆建設成為貴州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滇黔桂渝旅游圈的游客重要集散地、中國西線旅游熱區的重要節點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名縣。
打造三張名片
2005年以來,晴隆縣連續舉辦了七屆“二十四道拐汽車爬坡賽”和“阿妹戚托”舞蹈大賽。創辦了《翠華晴隆》政府門戶網站、《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網站和《二十四道拐》文藝刊物,制作了大量宣傳畫冊和專題,并借助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主流媒體進行大力宣傳推介,使晴隆“二十四道拐”、種草養羊“晴隆模式”、民族舞蹈“阿妹戚托”成為在省內外具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名片。
目前,晴隆正以“晴山千峰翠、隆地萬物華”(簡稱“翠華晴隆”)為區域外宣品牌,進一步打造以“二十四道拐”為龍頭的歷史文化名片、以“晴隆模式”為重點的喀斯特生態文化名片、以彝族舞蹈“阿妹戚托”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名片,按照宣傳、文化、旅游、體育、農業、民族的“六位一體”思路,緊扣“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推進文化與旅游、文旅與科技深度融合,推進產旅互動、城旅互動。把大力發展羊茶果、開發金玉石,建設特色城鎮、美麗鄉村,挖掘苗族歌、布依戲、彝族舞有機結合起來,打造山地旅游綜合體,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平臺,以旅游平臺展示文化,提煉和打造文化演藝、風情領略、汽車運動、軍事動漫、地質科考、巖溶探險、田園休憩、露營燒烤、品茶嘗果等文化旅游創意產品,拓展文化旅游業態,滿足不同層次消費人群的需求,提升晴隆文化旅游品牌的美譽度和吸引力。
推出三部片子
“二十四道拐”以其在二戰和抗戰中的特殊作用,被史學家稱為史迪威公路形象標識和抗戰生命線,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因其雄奇險峻的地勢,入選中國汽車賽事挑戰“六大極險經典路線”之一。
為提供平臺、打造載體、擴大宣傳、展示內涵,讓這個曾經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動人故事的公路地標轉身為國際性歷史地標、文化地標,晴隆縣投資上億元修建安南古城影視城、美軍加油站等景地,配合拍攝文藝精品大型電視劇《二十四道拐》、電影《二十四道拐》和大型紀錄片《二十四道拐紀實》,并通過三大片的攝制、宣傳、推介、播映,讓世界進一步了解“二十四道拐”,讓更多的人向往“二十四道拐”,走進晴隆。目前,三部片子的前期工作基本就緒,準備啟動攝制,擬于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之際在高端媒體推出,以達到文化宣傳拉動旅游品牌創建的實效。
建好四大景區
根據國發[2012]二號文件“把貴州建設成為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的定位和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晴隆縣“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沙子生態文化旅游區、光照湖濕地公園、大廠地質公園四大景區被列入《貴州省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其中,“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被列為全省100個重點景區中的示范性景區,光照湖濕地公園獲得國家林業局立項建設。
目前,晴隆已編制完成了《晴隆沙子生態文化旅游區總體規劃》、《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開發總體規劃(升級版)》,并通過評審;“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已投資1.4億元,完成安南古城影視城一期等景地和設施建設,整個項目已成功招商,計劃五年內投資20億元,按照“市場化運作、項目化管理、品牌化發展”的思路進行運作和開發。
接下來,晴隆將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機制,優化投資環境,改善基礎條件,加大招商合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加快以四大景區為重點,以厚重歷史文化、濃郁民族風情為主要內涵,山、水、路、洞、園、林為主要載體,集體驗、觀光、休閑、度假、運動、娛樂為一體;創新和拓展與黃果樹、萬峰林等著名景區及周邊省區的旅游協作,打造短線游、過境游、休閑游、自主游、體驗游精品項目和線路,形成在大區域旅游格局中具有互補性、唯一性、權威性的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作者系晴隆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責任編輯/哈文麗)
晴隆縣結合區位和資源條件,因勢而謀、順勢而動、借勢而為,提出“1334”工作思路,傾力打造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
近年來,晴隆縣搶抓國發[2012]二號文件機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結合區位和資源條件,因勢而謀,順勢而動,借勢而為,提出“1334”工作思路,傾力打造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
明確一個定位
得益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晴隆由歷代軍事要塞轉身成為西南大交通網絡的小樞紐。隨著滬昆高速公路鎮勝段、汕昆高速公路、晴興高速公路的開通營運和長昆快鐵、畢水興高速公路的規劃建設,晴隆成為聯結滇黔桂的一個重要交通節點,交通區位優勢凸顯的同時,在中國西線旅游熱區中的獨特地位和優勢也開始顯露。
根據宏觀政策環境、交通區位條件、獨特資源稟賦和開發基礎,晴隆縣提出“建設旅游名縣、打造品牌晴隆”的戰略,在省長陳敏爾的調研指示下,近期出臺《關于大力發展山地經濟的意見》,把大力發展山地旅游業作為重中之重,明確打造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的目標定位:到2015年,把晴隆“二十四道拐”初步打造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化景區和西南重要旅游目的地”及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民間交流平臺;到2020年,把晴隆建設成為貴州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滇黔桂渝旅游圈的游客重要集散地、中國西線旅游熱區的重要節點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名縣。
打造三張名片
2005年以來,晴隆縣連續舉辦了七屆“二十四道拐汽車爬坡賽”和“阿妹戚托”舞蹈大賽。創辦了《翠華晴隆》政府門戶網站、《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網站和《二十四道拐》文藝刊物,制作了大量宣傳畫冊和專題,并借助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主流媒體進行大力宣傳推介,使晴隆“二十四道拐”、種草養羊“晴隆模式”、民族舞蹈“阿妹戚托”成為在省內外具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名片。
目前,晴隆正以“晴山千峰翠、隆地萬物華”(簡稱“翠華晴隆”)為區域外宣品牌,進一步打造以“二十四道拐”為龍頭的歷史文化名片、以“晴隆模式”為重點的喀斯特生態文化名片、以彝族舞蹈“阿妹戚托”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名片,按照宣傳、文化、旅游、體育、農業、民族的“六位一體”思路,緊扣“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推進文化與旅游、文旅與科技深度融合,推進產旅互動、城旅互動。把大力發展羊茶果、開發金玉石,建設特色城鎮、美麗鄉村,挖掘苗族歌、布依戲、彝族舞有機結合起來,打造山地旅游綜合體,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平臺,以旅游平臺展示文化,提煉和打造文化演藝、風情領略、汽車運動、軍事動漫、地質科考、巖溶探險、田園休憩、露營燒烤、品茶嘗果等文化旅游創意產品,拓展文化旅游業態,滿足不同層次消費人群的需求,提升晴隆文化旅游品牌的美譽度和吸引力。
推出三部片子
“二十四道拐”以其在二戰和抗戰中的特殊作用,被史學家稱為史迪威公路形象標識和抗戰生命線,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因其雄奇險峻的地勢,入選中國汽車賽事挑戰“六大極險經典路線”之一。
為提供平臺、打造載體、擴大宣傳、展示內涵,讓這個曾經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動人故事的公路地標轉身為國際性歷史地標、文化地標,晴隆縣投資上億元修建安南古城影視城、美軍加油站等景地,配合拍攝文藝精品大型電視劇《二十四道拐》、電影《二十四道拐》和大型紀錄片《二十四道拐紀實》,并通過三大片的攝制、宣傳、推介、播映,讓世界進一步了解“二十四道拐”,讓更多的人向往“二十四道拐”,走進晴隆。目前,三部片子的前期工作基本就緒,準備啟動攝制,擬于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之際在高端媒體推出,以達到文化宣傳拉動旅游品牌創建的實效。
建好四大景區
根據國發[2012]二號文件“把貴州建設成為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的定位和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晴隆縣“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沙子生態文化旅游區、光照湖濕地公園、大廠地質公園四大景區被列入《貴州省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其中,“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被列為全省100個重點景區中的示范性景區,光照湖濕地公園獲得國家林業局立項建設。
目前,晴隆已編制完成了《晴隆沙子生態文化旅游區總體規劃》、《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開發總體規劃(升級版)》,并通過評審;“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已投資1.4億元,完成安南古城影視城一期等景地和設施建設,整個項目已成功招商,計劃五年內投資20億元,按照“市場化運作、項目化管理、品牌化發展”的思路進行運作和開發。
接下來,晴隆將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機制,優化投資環境,改善基礎條件,加大招商合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加快以四大景區為重點,以厚重歷史文化、濃郁民族風情為主要內涵,山、水、路、洞、園、林為主要載體,集體驗、觀光、休閑、度假、運動、娛樂為一體;創新和拓展與黃果樹、萬峰林等著名景區及周邊省區的旅游協作,打造短線游、過境游、休閑游、自主游、體驗游精品項目和線路,形成在大區域旅游格局中具有互補性、唯一性、權威性的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作者系晴隆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責任編輯/哈文麗)
晴隆縣結合區位和資源條件,因勢而謀、順勢而動、借勢而為,提出“1334”工作思路,傾力打造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
近年來,晴隆縣搶抓國發[2012]二號文件機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結合區位和資源條件,因勢而謀,順勢而動,借勢而為,提出“1334”工作思路,傾力打造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
明確一個定位
得益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晴隆由歷代軍事要塞轉身成為西南大交通網絡的小樞紐。隨著滬昆高速公路鎮勝段、汕昆高速公路、晴興高速公路的開通營運和長昆快鐵、畢水興高速公路的規劃建設,晴隆成為聯結滇黔桂的一個重要交通節點,交通區位優勢凸顯的同時,在中國西線旅游熱區中的獨特地位和優勢也開始顯露。
根據宏觀政策環境、交通區位條件、獨特資源稟賦和開發基礎,晴隆縣提出“建設旅游名縣、打造品牌晴隆”的戰略,在省長陳敏爾的調研指示下,近期出臺《關于大力發展山地經濟的意見》,把大力發展山地旅游業作為重中之重,明確打造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的目標定位:到2015年,把晴隆“二十四道拐”初步打造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化景區和西南重要旅游目的地”及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民間交流平臺;到2020年,把晴隆建設成為貴州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滇黔桂渝旅游圈的游客重要集散地、中國西線旅游熱區的重要節點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名縣。
打造三張名片
2005年以來,晴隆縣連續舉辦了七屆“二十四道拐汽車爬坡賽”和“阿妹戚托”舞蹈大賽。創辦了《翠華晴隆》政府門戶網站、《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網站和《二十四道拐》文藝刊物,制作了大量宣傳畫冊和專題,并借助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主流媒體進行大力宣傳推介,使晴隆“二十四道拐”、種草養羊“晴隆模式”、民族舞蹈“阿妹戚托”成為在省內外具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名片。
目前,晴隆正以“晴山千峰翠、隆地萬物華”(簡稱“翠華晴隆”)為區域外宣品牌,進一步打造以“二十四道拐”為龍頭的歷史文化名片、以“晴隆模式”為重點的喀斯特生態文化名片、以彝族舞蹈“阿妹戚托”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名片,按照宣傳、文化、旅游、體育、農業、民族的“六位一體”思路,緊扣“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推進文化與旅游、文旅與科技深度融合,推進產旅互動、城旅互動。把大力發展羊茶果、開發金玉石,建設特色城鎮、美麗鄉村,挖掘苗族歌、布依戲、彝族舞有機結合起來,打造山地旅游綜合體,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平臺,以旅游平臺展示文化,提煉和打造文化演藝、風情領略、汽車運動、軍事動漫、地質科考、巖溶探險、田園休憩、露營燒烤、品茶嘗果等文化旅游創意產品,拓展文化旅游業態,滿足不同層次消費人群的需求,提升晴隆文化旅游品牌的美譽度和吸引力。
推出三部片子
“二十四道拐”以其在二戰和抗戰中的特殊作用,被史學家稱為史迪威公路形象標識和抗戰生命線,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因其雄奇險峻的地勢,入選中國汽車賽事挑戰“六大極險經典路線”之一。
為提供平臺、打造載體、擴大宣傳、展示內涵,讓這個曾經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動人故事的公路地標轉身為國際性歷史地標、文化地標,晴隆縣投資上億元修建安南古城影視城、美軍加油站等景地,配合拍攝文藝精品大型電視劇《二十四道拐》、電影《二十四道拐》和大型紀錄片《二十四道拐紀實》,并通過三大片的攝制、宣傳、推介、播映,讓世界進一步了解“二十四道拐”,讓更多的人向往“二十四道拐”,走進晴隆。目前,三部片子的前期工作基本就緒,準備啟動攝制,擬于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之際在高端媒體推出,以達到文化宣傳拉動旅游品牌創建的實效。
建好四大景區
根據國發[2012]二號文件“把貴州建設成為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的定位和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晴隆縣“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沙子生態文化旅游區、光照湖濕地公園、大廠地質公園四大景區被列入《貴州省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其中,“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被列為全省100個重點景區中的示范性景區,光照湖濕地公園獲得國家林業局立項建設。
目前,晴隆已編制完成了《晴隆沙子生態文化旅游區總體規劃》、《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開發總體規劃(升級版)》,并通過評審;“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已投資1.4億元,完成安南古城影視城一期等景地和設施建設,整個項目已成功招商,計劃五年內投資20億元,按照“市場化運作、項目化管理、品牌化發展”的思路進行運作和開發。
接下來,晴隆將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機制,優化投資環境,改善基礎條件,加大招商合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加快以四大景區為重點,以厚重歷史文化、濃郁民族風情為主要內涵,山、水、路、洞、園、林為主要載體,集體驗、觀光、休閑、度假、運動、娛樂為一體;創新和拓展與黃果樹、萬峰林等著名景區及周邊省區的旅游協作,打造短線游、過境游、休閑游、自主游、體驗游精品項目和線路,形成在大區域旅游格局中具有互補性、唯一性、權威性的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作者系晴隆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