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仙
“人創(chuàng)文化”與“以文化人”
:哲學家黑格爾說:凡熟知的概念,往往是無知的。文化這個概念也一樣,東西方學者對文化的界定和看法各有側重,不同階層對文化的價值和把握也有差別。
顧久:確實是這樣。文化像一座大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作為山中的人,無論是中西方,還是具體到我們的黨、政、士、民等各階層,對文化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把握。
我們從《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定義來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边@里強調是人而非上帝創(chuàng)造了文化。這個定義是西方人的視角。中國最早將“文”“化”兩個字連在一起的,是西漢的劉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 “文化”與“武力”相對,這里指用文明化育人。這是中國人的視角。
西方人強調“人類創(chuàng)造文化”,是因為他們有“人間”與“天國”兩個世界,該概念強調是人而非上帝創(chuàng)造了文化。中國人強調“用文明化育人”,是因為我們只有一個人間的世界,更關注人間的秩序是否和諧,如何和諧。其實,今天我們可以把西方“人創(chuàng)文”和中國“文化人”結合為一,像一個硬幣的兩個面,文化也有兩個面。
我們黨、政、士、民等各階層對文化的功能認識和看法也各有不同。黨關注的文化主要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看文化,主要體現在社會上那些既有教化功能又有娛樂功能的節(jié)點,比如戲劇、電影、圖書等。以前,把這些也看成意識形態(tài),但改革開放后,發(fā)現娛樂功能的東西能賺錢,所以推向市場,叫“文化產業(yè)”,教化功能的東西要掌握好,叫“文化事業(yè)”;把產業(yè)和事業(yè)都做好,是政府關注的熱點。文化人(也就是士)對文化的看法和使命主要是文化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批評、學術的傳承和研究等等。老百姓說一個讀書人“有文化”,說自己“沒文化”,主要指通過文字吸取書本智慧的能力。總之,“文化”這個詞,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往往是多義的、復雜的、邊界不太清晰的。
:如何把西方視角的“人創(chuàng)文”和中國視角的“文化人”結合起來認識文化?
顧久:人是生物,要生存,就需要不斷地新陳代謝,還需要繁殖延續(xù),所以有食、色的本能(中國古代稱“飲食男女”,馬克思、恩格斯叫“兩種生產”)。但人滿足食、色的方式,與一般動物大不一樣。這個“不一樣”不簡單,就是人類自己的“人文世界”(文化人類學家往往把“文化”解釋成“人文世界”)。
我認為,人類至少創(chuàng)造了四個大的子系統(tǒng):上面提到的“謀生謀衍”的系統(tǒng),以滿足生物性的需要。形成群體之后,更有意無意地創(chuàng)造了“人際秩序”的系統(tǒng)、“日常行為秩序”的系統(tǒng)和“心靈秩序”的系統(tǒng),以滿足社會的、習俗的、精神的需要。這四個子系統(tǒng)相互聯結、影響、支撐著,共同形成一個更大的人文世界,更大的生存系統(tǒng)。
這四個子系統(tǒng)就像四根大繩,共同織出一張無所不及、堅韌異常又看不見摸不著的“大網”,使人們都成長在、生活在、痛苦在、陶醉在其中,并不知不覺、自然、文明地形成共同的思想行為。這個過程,并非武力強迫而就,而是文明化育而成,所以中國人稱它叫“文化”。
總之,人類為了生存,一方面,必須“創(chuàng)造”出可以生存的謀生手段、人際關系、行為方式、精神世界等東西(西方人的視角);另一方面,人類又被自己創(chuàng)造的謀生、人際、行為、精神等所“化育”(中國人的視角)。所以,文化是某人群的生存大系統(tǒng)、人文世界,其間包含著謀生謀衍、人際秩序、行為秩序和心靈秩序等子系統(tǒng)。
實現中國夢需要文化自覺
: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化,文化又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人們有時會困惑。比如,20世紀前半葉中國思想的主流圍繞著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而發(fā)展。面對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當時的思想界在思考現代中國人究竟是繼續(xù)保持原有的文化認同,還是必須向西方文化轉向。針對這樣的問題,費孝通先生經過長期的思考,1997年提出“文化自覺”概念,他說這代表了當時中國思想界對經濟全球化的反應。“文化自覺”對于我們今天實現中國夢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顧久:費孝通先生在1997年北京大學舉辦的第二屆社會學人類學高級研討班的閉幕式上說:“‘文化在哪里?就在集體生活的人的行為和意識中。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應當深入到中國的文化中和中國人的生活中去認識自己文化的歷史和現狀。人們往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而沒有用科學的態(tài)度去體會、去認識、去解釋,那是不自覺的文化?!?/p>
中國文化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的進程中,步履維艱。怎樣才能使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擺脫困境,適應于時代潮流?費老有一種宏大的歷史感和憂患感,他感到我們正身處一個大時代,痛感我們卻看不透、跟不上、對不起它(他經常說我們“‘由之而不‘知之”)。當今國際、國內形勢都提出很多尖銳的生存問題,他提出認識自己,認清別人,看清自身過去、今天和未來,也看清別人的過去、今天和未來,取長補短,贊美別人、學習別人,但自主前行,乃至讓中華文化引領世界。所以他的理想是要培育“中國21世紀的孔夫子”來引領世界,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對人類認識各民族的文化從哪里來的、怎樣形成的、它的實質是什么、它將把人類帶到哪里去都具有指導意義。
中國人怎樣擁有自己的民族話語、自己的道路和自信?怎樣做到內振人心、外樹形象,明確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需要文化自覺。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才能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建立起中華文化的自信。認清自身文化的價值,才能找準自己的文化定位和出路,不斷提升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從而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對貴州多彩文化的自覺認識
:您認為貴州文化自覺自信的出發(fā)點在哪里?
顧久:貴州人有足夠的理由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但首先要自覺認識到貴州文化多彩復雜的面貌,也正是這些多彩的文化面貌給我們打下文化自信的根基。
認識貴州人文地理多彩:貴州明代才建省,歷史上只有境內的牂牁、且蘭和夜郎等古國,或隸屬湖廣、云南、巴、蜀等省份,沒有一個長期、完整的歷史地域,也就沒有相對獨立完整的文化;認識自然地理多彩:貴州境內有丘陵、壩子、峒溪、山原,且處低緯山區(qū),地勢高差懸殊,氣候垂直分布差異大,呈立體氣候;認識民族成分多彩:既有歷史相對悠久的百濮民族,也有稍后進入的苗蠻、氐羌、百越等民族,還有后來大量遷移而來的漢族;認識謀生方式多彩:游耕、定耕、畜牧、農業(yè)在這里并存;認識人間秩序制度多彩:既有早期父系血緣社會的“油鍋”制,也有階級社會性質的“則溪”制和漢族的封建制;認識日常生活習俗多彩:比如即便是同為苗族,也依習俗分為長裙苗、短裙苗、黑苗、白苗等等;認識精神生活多彩:既有人身居廟堂,影響中原,也有人耕作田野,足不出鄉(xiāng)。
:如何將貴州的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結合起來?
顧久:習近平總書記說:“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這就說清了培育核心價值觀與文化建設,特別是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傳統(tǒng)根柢與現代花果的關系。他還說:中華文化的根在農耕文明,農耕文明中的精華不僅不能拋棄,而且要傳承與弘揚。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評價社會的標準是經濟至上論,視農耕文明為落后。貴州山隔水阻,是破碎的山地小農業(yè),但保存了各種活態(tài)的農耕文明系統(tǒng)。
于丹老師曾感嘆,貴州應該打造農耕文明活態(tài)博物館,太美了!貴州人看到自己的大美,有自信。當然,我們更要創(chuàng)新性轉換、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傳統(tǒng)的農耕文明。怎樣創(chuàng)新?首先,要改善我們的謀生謀衍系統(tǒng),向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學習,這是省委、省政府正帶領全省人民致力的任務。其次,人際秩序要跟上中央提出的“治理體系”,變傳統(tǒng)農業(yè)的威權型家長制,為多元社會里各個成員共建、共享、共榮的公共生活。再次,要傳承并創(chuàng)新我們的日常行為系統(tǒng)(習俗文化)。以上三個子系統(tǒng),共同支撐起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新心靈秩序。只有這樣,才能把多彩的貴州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
:面對貴州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tài),我們怎樣去把握它的底色?
顧久:這就要抓住多彩中的兩大底色:
一類是代表著貴州的精英文化。他們類似于儒家,積極融入中原文化,走出大山,擔當天下。例如智殺安德海的丁葆楨,傳承中華文化的鄭珍、莫友芝和黎庶昌,挺身參與“公車上書”的貴州士子們,在抗日戰(zhàn)場上血戰(zhàn)淞滬、威鎮(zhèn)松山的貴州軍士群體等。其可貴處不僅在于展現了貴州人勇猛精進的一面,更在于他們使貴州人有了共同國家、共同民族的認同感,將貴州地域文化與中華大文化融為一體。
一類是以廣大少數民族同胞和廣大農民群眾為主的多民族文化。他們類似于道家,遵循自然,守雌不爭,樂天知命,樸直和諧。其可貴之處不僅在于用自己的艱辛勞苦支撐了貴州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更形成了與異文化和諧共處的基礎,保存了文化的多樣性。
與當今世界上的霸權政治哲學相反,貴州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里就有生態(tài)文明理念,人類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比如苗族文化中蝴蝶下了12個蛋,請小鳥孵化,人類不過是其中之一。其潛意識里就有一種萬物平等,互相尊重、敬畏,對自然敬惜的信仰和情感。(責任編輯/朱廣彥)
“人創(chuàng)文化”與“以文化人”
:哲學家黑格爾說:凡熟知的概念,往往是無知的。文化這個概念也一樣,東西方學者對文化的界定和看法各有側重,不同階層對文化的價值和把握也有差別。
顧久:確實是這樣。文化像一座大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作為山中的人,無論是中西方,還是具體到我們的黨、政、士、民等各階層,對文化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把握。
我們從《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定義來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边@里強調是人而非上帝創(chuàng)造了文化。這個定義是西方人的視角。中國最早將“文”“化”兩個字連在一起的,是西漢的劉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 “文化”與“武力”相對,這里指用文明化育人。這是中國人的視角。
西方人強調“人類創(chuàng)造文化”,是因為他們有“人間”與“天國”兩個世界,該概念強調是人而非上帝創(chuàng)造了文化。中國人強調“用文明化育人”,是因為我們只有一個人間的世界,更關注人間的秩序是否和諧,如何和諧。其實,今天我們可以把西方“人創(chuàng)文”和中國“文化人”結合為一,像一個硬幣的兩個面,文化也有兩個面。
我們黨、政、士、民等各階層對文化的功能認識和看法也各有不同。黨關注的文化主要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看文化,主要體現在社會上那些既有教化功能又有娛樂功能的節(jié)點,比如戲劇、電影、圖書等。以前,把這些也看成意識形態(tài),但改革開放后,發(fā)現娛樂功能的東西能賺錢,所以推向市場,叫“文化產業(yè)”,教化功能的東西要掌握好,叫“文化事業(yè)”;把產業(yè)和事業(yè)都做好,是政府關注的熱點。文化人(也就是士)對文化的看法和使命主要是文化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批評、學術的傳承和研究等等。老百姓說一個讀書人“有文化”,說自己“沒文化”,主要指通過文字吸取書本智慧的能力。總之,“文化”這個詞,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往往是多義的、復雜的、邊界不太清晰的。
:如何把西方視角的“人創(chuàng)文”和中國視角的“文化人”結合起來認識文化?
顧久:人是生物,要生存,就需要不斷地新陳代謝,還需要繁殖延續(xù),所以有食、色的本能(中國古代稱“飲食男女”,馬克思、恩格斯叫“兩種生產”)。但人滿足食、色的方式,與一般動物大不一樣。這個“不一樣”不簡單,就是人類自己的“人文世界”(文化人類學家往往把“文化”解釋成“人文世界”)。
我認為,人類至少創(chuàng)造了四個大的子系統(tǒng):上面提到的“謀生謀衍”的系統(tǒng),以滿足生物性的需要。形成群體之后,更有意無意地創(chuàng)造了“人際秩序”的系統(tǒng)、“日常行為秩序”的系統(tǒng)和“心靈秩序”的系統(tǒng),以滿足社會的、習俗的、精神的需要。這四個子系統(tǒng)相互聯結、影響、支撐著,共同形成一個更大的人文世界,更大的生存系統(tǒng)。
這四個子系統(tǒng)就像四根大繩,共同織出一張無所不及、堅韌異常又看不見摸不著的“大網”,使人們都成長在、生活在、痛苦在、陶醉在其中,并不知不覺、自然、文明地形成共同的思想行為。這個過程,并非武力強迫而就,而是文明化育而成,所以中國人稱它叫“文化”。
總之,人類為了生存,一方面,必須“創(chuàng)造”出可以生存的謀生手段、人際關系、行為方式、精神世界等東西(西方人的視角);另一方面,人類又被自己創(chuàng)造的謀生、人際、行為、精神等所“化育”(中國人的視角)。所以,文化是某人群的生存大系統(tǒng)、人文世界,其間包含著謀生謀衍、人際秩序、行為秩序和心靈秩序等子系統(tǒng)。
實現中國夢需要文化自覺
: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化,文化又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人們有時會困惑。比如,20世紀前半葉中國思想的主流圍繞著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而發(fā)展。面對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當時的思想界在思考現代中國人究竟是繼續(xù)保持原有的文化認同,還是必須向西方文化轉向。針對這樣的問題,費孝通先生經過長期的思考,1997年提出“文化自覺”概念,他說這代表了當時中國思想界對經濟全球化的反應?!拔幕杂X”對于我們今天實現中國夢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顧久:費孝通先生在1997年北京大學舉辦的第二屆社會學人類學高級研討班的閉幕式上說:“‘文化在哪里?就在集體生活的人的行為和意識中。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應當深入到中國的文化中和中國人的生活中去認識自己文化的歷史和現狀。人們往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而沒有用科學的態(tài)度去體會、去認識、去解釋,那是不自覺的文化。”
中國文化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的進程中,步履維艱。怎樣才能使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擺脫困境,適應于時代潮流?費老有一種宏大的歷史感和憂患感,他感到我們正身處一個大時代,痛感我們卻看不透、跟不上、對不起它(他經常說我們“‘由之而不‘知之”)。當今國際、國內形勢都提出很多尖銳的生存問題,他提出認識自己,認清別人,看清自身過去、今天和未來,也看清別人的過去、今天和未來,取長補短,贊美別人、學習別人,但自主前行,乃至讓中華文化引領世界。所以他的理想是要培育“中國21世紀的孔夫子”來引領世界,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對人類認識各民族的文化從哪里來的、怎樣形成的、它的實質是什么、它將把人類帶到哪里去都具有指導意義。
中國人怎樣擁有自己的民族話語、自己的道路和自信?怎樣做到內振人心、外樹形象,明確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需要文化自覺。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才能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建立起中華文化的自信。認清自身文化的價值,才能找準自己的文化定位和出路,不斷提升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從而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對貴州多彩文化的自覺認識
:您認為貴州文化自覺自信的出發(fā)點在哪里?
顧久:貴州人有足夠的理由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但首先要自覺認識到貴州文化多彩復雜的面貌,也正是這些多彩的文化面貌給我們打下文化自信的根基。
認識貴州人文地理多彩:貴州明代才建省,歷史上只有境內的牂牁、且蘭和夜郎等古國,或隸屬湖廣、云南、巴、蜀等省份,沒有一個長期、完整的歷史地域,也就沒有相對獨立完整的文化;認識自然地理多彩:貴州境內有丘陵、壩子、峒溪、山原,且處低緯山區(qū),地勢高差懸殊,氣候垂直分布差異大,呈立體氣候;認識民族成分多彩:既有歷史相對悠久的百濮民族,也有稍后進入的苗蠻、氐羌、百越等民族,還有后來大量遷移而來的漢族;認識謀生方式多彩:游耕、定耕、畜牧、農業(yè)在這里并存;認識人間秩序制度多彩:既有早期父系血緣社會的“油鍋”制,也有階級社會性質的“則溪”制和漢族的封建制;認識日常生活習俗多彩:比如即便是同為苗族,也依習俗分為長裙苗、短裙苗、黑苗、白苗等等;認識精神生活多彩:既有人身居廟堂,影響中原,也有人耕作田野,足不出鄉(xiāng)。
:如何將貴州的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結合起來?
顧久:習近平總書記說:“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這就說清了培育核心價值觀與文化建設,特別是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傳統(tǒng)根柢與現代花果的關系。他還說:中華文化的根在農耕文明,農耕文明中的精華不僅不能拋棄,而且要傳承與弘揚。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評價社會的標準是經濟至上論,視農耕文明為落后。貴州山隔水阻,是破碎的山地小農業(yè),但保存了各種活態(tài)的農耕文明系統(tǒng)。
于丹老師曾感嘆,貴州應該打造農耕文明活態(tài)博物館,太美了!貴州人看到自己的大美,有自信。當然,我們更要創(chuàng)新性轉換、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傳統(tǒng)的農耕文明。怎樣創(chuàng)新?首先,要改善我們的謀生謀衍系統(tǒng),向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學習,這是省委、省政府正帶領全省人民致力的任務。其次,人際秩序要跟上中央提出的“治理體系”,變傳統(tǒng)農業(yè)的威權型家長制,為多元社會里各個成員共建、共享、共榮的公共生活。再次,要傳承并創(chuàng)新我們的日常行為系統(tǒng)(習俗文化)。以上三個子系統(tǒng),共同支撐起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新心靈秩序。只有這樣,才能把多彩的貴州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
:面對貴州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tài),我們怎樣去把握它的底色?
顧久:這就要抓住多彩中的兩大底色:
一類是代表著貴州的精英文化。他們類似于儒家,積極融入中原文化,走出大山,擔當天下。例如智殺安德海的丁葆楨,傳承中華文化的鄭珍、莫友芝和黎庶昌,挺身參與“公車上書”的貴州士子們,在抗日戰(zhàn)場上血戰(zhàn)淞滬、威鎮(zhèn)松山的貴州軍士群體等。其可貴處不僅在于展現了貴州人勇猛精進的一面,更在于他們使貴州人有了共同國家、共同民族的認同感,將貴州地域文化與中華大文化融為一體。
一類是以廣大少數民族同胞和廣大農民群眾為主的多民族文化。他們類似于道家,遵循自然,守雌不爭,樂天知命,樸直和諧。其可貴之處不僅在于用自己的艱辛勞苦支撐了貴州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更形成了與異文化和諧共處的基礎,保存了文化的多樣性。
與當今世界上的霸權政治哲學相反,貴州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里就有生態(tài)文明理念,人類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比如苗族文化中蝴蝶下了12個蛋,請小鳥孵化,人類不過是其中之一。其潛意識里就有一種萬物平等,互相尊重、敬畏,對自然敬惜的信仰和情感。(責任編輯/朱廣彥)
“人創(chuàng)文化”與“以文化人”
:哲學家黑格爾說:凡熟知的概念,往往是無知的。文化這個概念也一樣,東西方學者對文化的界定和看法各有側重,不同階層對文化的價值和把握也有差別。
顧久:確實是這樣。文化像一座大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作為山中的人,無論是中西方,還是具體到我們的黨、政、士、民等各階層,對文化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把握。
我們從《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定義來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边@里強調是人而非上帝創(chuàng)造了文化。這個定義是西方人的視角。中國最早將“文”“化”兩個字連在一起的,是西漢的劉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文化”與“武力”相對,這里指用文明化育人。這是中國人的視角。
西方人強調“人類創(chuàng)造文化”,是因為他們有“人間”與“天國”兩個世界,該概念強調是人而非上帝創(chuàng)造了文化。中國人強調“用文明化育人”,是因為我們只有一個人間的世界,更關注人間的秩序是否和諧,如何和諧。其實,今天我們可以把西方“人創(chuàng)文”和中國“文化人”結合為一,像一個硬幣的兩個面,文化也有兩個面。
我們黨、政、士、民等各階層對文化的功能認識和看法也各有不同。黨關注的文化主要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看文化,主要體現在社會上那些既有教化功能又有娛樂功能的節(jié)點,比如戲劇、電影、圖書等。以前,把這些也看成意識形態(tài),但改革開放后,發(fā)現娛樂功能的東西能賺錢,所以推向市場,叫“文化產業(yè)”,教化功能的東西要掌握好,叫“文化事業(yè)”;把產業(yè)和事業(yè)都做好,是政府關注的熱點。文化人(也就是士)對文化的看法和使命主要是文化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批評、學術的傳承和研究等等。老百姓說一個讀書人“有文化”,說自己“沒文化”,主要指通過文字吸取書本智慧的能力??傊?,“文化”這個詞,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往往是多義的、復雜的、邊界不太清晰的。
:如何把西方視角的“人創(chuàng)文”和中國視角的“文化人”結合起來認識文化?
顧久:人是生物,要生存,就需要不斷地新陳代謝,還需要繁殖延續(xù),所以有食、色的本能(中國古代稱“飲食男女”,馬克思、恩格斯叫“兩種生產”)。但人滿足食、色的方式,與一般動物大不一樣。這個“不一樣”不簡單,就是人類自己的“人文世界”(文化人類學家往往把“文化”解釋成“人文世界”)。
我認為,人類至少創(chuàng)造了四個大的子系統(tǒng):上面提到的“謀生謀衍”的系統(tǒng),以滿足生物性的需要。形成群體之后,更有意無意地創(chuàng)造了“人際秩序”的系統(tǒng)、“日常行為秩序”的系統(tǒng)和“心靈秩序”的系統(tǒng),以滿足社會的、習俗的、精神的需要。這四個子系統(tǒng)相互聯結、影響、支撐著,共同形成一個更大的人文世界,更大的生存系統(tǒng)。
這四個子系統(tǒng)就像四根大繩,共同織出一張無所不及、堅韌異常又看不見摸不著的“大網”,使人們都成長在、生活在、痛苦在、陶醉在其中,并不知不覺、自然、文明地形成共同的思想行為。這個過程,并非武力強迫而就,而是文明化育而成,所以中國人稱它叫“文化”。
總之,人類為了生存,一方面,必須“創(chuàng)造”出可以生存的謀生手段、人際關系、行為方式、精神世界等東西(西方人的視角);另一方面,人類又被自己創(chuàng)造的謀生、人際、行為、精神等所“化育”(中國人的視角)。所以,文化是某人群的生存大系統(tǒng)、人文世界,其間包含著謀生謀衍、人際秩序、行為秩序和心靈秩序等子系統(tǒng)。
實現中國夢需要文化自覺
: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化,文化又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人們有時會困惑。比如,20世紀前半葉中國思想的主流圍繞著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而發(fā)展。面對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當時的思想界在思考現代中國人究竟是繼續(xù)保持原有的文化認同,還是必須向西方文化轉向。針對這樣的問題,費孝通先生經過長期的思考,1997年提出“文化自覺”概念,他說這代表了當時中國思想界對經濟全球化的反應?!拔幕杂X”對于我們今天實現中國夢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顧久:費孝通先生在1997年北京大學舉辦的第二屆社會學人類學高級研討班的閉幕式上說:“‘文化在哪里?就在集體生活的人的行為和意識中。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應當深入到中國的文化中和中國人的生活中去認識自己文化的歷史和現狀。人們往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而沒有用科學的態(tài)度去體會、去認識、去解釋,那是不自覺的文化。”
中國文化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的進程中,步履維艱。怎樣才能使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擺脫困境,適應于時代潮流?費老有一種宏大的歷史感和憂患感,他感到我們正身處一個大時代,痛感我們卻看不透、跟不上、對不起它(他經常說我們“‘由之而不‘知之”)。當今國際、國內形勢都提出很多尖銳的生存問題,他提出認識自己,認清別人,看清自身過去、今天和未來,也看清別人的過去、今天和未來,取長補短,贊美別人、學習別人,但自主前行,乃至讓中華文化引領世界。所以他的理想是要培育“中國21世紀的孔夫子”來引領世界,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對人類認識各民族的文化從哪里來的、怎樣形成的、它的實質是什么、它將把人類帶到哪里去都具有指導意義。
中國人怎樣擁有自己的民族話語、自己的道路和自信?怎樣做到內振人心、外樹形象,明確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需要文化自覺。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才能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建立起中華文化的自信。認清自身文化的價值,才能找準自己的文化定位和出路,不斷提升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從而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對貴州多彩文化的自覺認識
:您認為貴州文化自覺自信的出發(fā)點在哪里?
顧久:貴州人有足夠的理由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但首先要自覺認識到貴州文化多彩復雜的面貌,也正是這些多彩的文化面貌給我們打下文化自信的根基。
認識貴州人文地理多彩:貴州明代才建省,歷史上只有境內的牂牁、且蘭和夜郎等古國,或隸屬湖廣、云南、巴、蜀等省份,沒有一個長期、完整的歷史地域,也就沒有相對獨立完整的文化;認識自然地理多彩:貴州境內有丘陵、壩子、峒溪、山原,且處低緯山區(qū),地勢高差懸殊,氣候垂直分布差異大,呈立體氣候;認識民族成分多彩:既有歷史相對悠久的百濮民族,也有稍后進入的苗蠻、氐羌、百越等民族,還有后來大量遷移而來的漢族;認識謀生方式多彩:游耕、定耕、畜牧、農業(yè)在這里并存;認識人間秩序制度多彩:既有早期父系血緣社會的“油鍋”制,也有階級社會性質的“則溪”制和漢族的封建制;認識日常生活習俗多彩:比如即便是同為苗族,也依習俗分為長裙苗、短裙苗、黑苗、白苗等等;認識精神生活多彩:既有人身居廟堂,影響中原,也有人耕作田野,足不出鄉(xiāng)。
:如何將貴州的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結合起來?
顧久:習近平總書記說:“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這就說清了培育核心價值觀與文化建設,特別是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傳統(tǒng)根柢與現代花果的關系。他還說:中華文化的根在農耕文明,農耕文明中的精華不僅不能拋棄,而且要傳承與弘揚。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評價社會的標準是經濟至上論,視農耕文明為落后。貴州山隔水阻,是破碎的山地小農業(yè),但保存了各種活態(tài)的農耕文明系統(tǒng)。
于丹老師曾感嘆,貴州應該打造農耕文明活態(tài)博物館,太美了!貴州人看到自己的大美,有自信。當然,我們更要創(chuàng)新性轉換、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傳統(tǒng)的農耕文明。怎樣創(chuàng)新?首先,要改善我們的謀生謀衍系統(tǒng),向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學習,這是省委、省政府正帶領全省人民致力的任務。其次,人際秩序要跟上中央提出的“治理體系”,變傳統(tǒng)農業(yè)的威權型家長制,為多元社會里各個成員共建、共享、共榮的公共生活。再次,要傳承并創(chuàng)新我們的日常行為系統(tǒng)(習俗文化)。以上三個子系統(tǒng),共同支撐起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新心靈秩序。只有這樣,才能把多彩的貴州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
:面對貴州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tài),我們怎樣去把握它的底色?
顧久:這就要抓住多彩中的兩大底色:
一類是代表著貴州的精英文化。他們類似于儒家,積極融入中原文化,走出大山,擔當天下。例如智殺安德海的丁葆楨,傳承中華文化的鄭珍、莫友芝和黎庶昌,挺身參與“公車上書”的貴州士子們,在抗日戰(zhàn)場上血戰(zhàn)淞滬、威鎮(zhèn)松山的貴州軍士群體等。其可貴處不僅在于展現了貴州人勇猛精進的一面,更在于他們使貴州人有了共同國家、共同民族的認同感,將貴州地域文化與中華大文化融為一體。
一類是以廣大少數民族同胞和廣大農民群眾為主的多民族文化。他們類似于道家,遵循自然,守雌不爭,樂天知命,樸直和諧。其可貴之處不僅在于用自己的艱辛勞苦支撐了貴州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更形成了與異文化和諧共處的基礎,保存了文化的多樣性。
與當今世界上的霸權政治哲學相反,貴州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里就有生態(tài)文明理念,人類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比如苗族文化中蝴蝶下了12個蛋,請小鳥孵化,人類不過是其中之一。其潛意識里就有一種萬物平等,互相尊重、敬畏,對自然敬惜的信仰和情感。(責任編輯/朱廣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