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萬機
南宋晚葉,成吉思汗創建蒙古大汗國,兵威直達西亞和東歐。其子孫多次揮兵南下,企圖吞并南宋王朝,打算先攻占四川,再順江東下而橫掃江南大地。
淳祐年間,兵部侍郎(相當于國防部副部長)余玠被任命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統管全蜀民政與軍事指揮大權。
當時的播州(今黔北一帶)屬四川管轄。隱居在播州山區的有冉家兩弟兄——冉琎和冉璞,自幼勤學苦練,有文武才。以往有大官招請他倆出山,都一概拒絕。聽說新任大帥余玠清廉賢明,禮賢下士,兩兄弟相約去重慶。余玠素聞冉氏兄弟之名,二人到來立即出衙接見,并請至招賢館安住下來。
冉氏兄弟在館中安之若素,有時外出各州縣看望山川形勝。一住幾個月,沒有向主帥獻只言半語。余玠設宴拜謝各位賢士,親自舉酒相敬。眾客紛紛爭先稱說自己的才能,唯有冉氏兄弟一言不發,默默喝酒吃菜而已。余玠有意挑起話頭,兄弟依然默坐無語。余玠心想:是不是在考驗我待客的禮數周不周到呢?于是,把冉氏二兄弟請到單獨的館舍中,招待更加殷勤,并叫侍者暗窺其行動。但見二人在地板上用石灰粉畫山川城郭的形狀,起身后又把圖畫擦去。過了十多天,兄弟二人主動請見余帥,屏去侍從,對余帥說:“某兄弟辱明公禮遇,想多少做點有所裨益之事,不敢同眾位賓客一般能言善辯。某觀為今西蜀守御大計,也許在于遷徙合州城吧!”余玠一聽,不自覺地躍然而起,握住二人的手說:“這正是余某久懷的志向,只是沒找到合適的場所!”二人分析道:“蜀口扼江山要沖,地形險峻,如若在釣魚山上修筑城堡,屯積糧草,得良將護守,勝過十萬精兵!巴蜀大地,可保無虞?!庇喃d大喜道:“我料知兩先生決非淺薄文士。先生的宏偉謀略,我不會掠美以歸己。”他沒同幕僚下屬商量,如實密奏朝廷,請準封賞冉琎為乘事郎,權理合川知州,冉璞為乘務郎,權理合川州判,負責修筑釣魚城和遷徙州治事宜。詔書傳到重慶,上下官員一片嘩然,都以為不可這么做。余玠非常生氣,對官員們說:“釣魚城如果修成,全蜀疆域可賴以保全;如不成,余某一人獨自承擔罪責,與諸君無干!”
不足一年,釣魚城修成。接著又修建了青居、大獲、云頂、天生、苦竹等十幾座城堡,結成相互呼應的防御體系,各府、州治移居其中,有效地抗御了蒙古大兵的攻擊。
公元1258年(宋寶祐六年),蒙古兵由大汗蒙哥親自率領,攻入四川,遭到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鏖戰一年多,才抵達釣魚城下。當時合州知州王堅和他的部將張玨堅守釣魚城,達9個月之久。其間蒙古兵攻城數十次,都被打敗。大汗蒙哥親到城下督戰,被流矢射中,急忙退兵,在北碚溫泉死去。蒙哥命殞釣魚城,使蒙軍的第三次西征停滯下來,緩解了蒙古勢力對歐、亞、非等地區的威脅,是十三世紀扭轉歐亞戰局和震驚世界的著名戰役。
釣魚城屹立川東,保障南宋王朝統治達36年之久。后人在城中建有冉公祠,長年香火不絕,紀念兩位偉大的戰略家和軍事工程專家。冉琎、冉璞的故居在今天綏陽縣的平木山,后人考證屬苗族。鄭珍《遵義府志》載:冉琎墓在綏陽朗里七甲鳳凰山下汪家園。清嘉慶年間被人發現,棺槨髹漆如新。而今,二冉墓已遷到綏陽城郊天臺山麓,作重點文物保護。
明代遵義詩人程生云,稱譽二冉是“南金”,比喻南方出產的杰出人才,寫有《懷冉琎冉璞兄弟》詩云:
一門并產雙南金,文武才名耀古今。余玠雅能資妙略,蒙哥何得陷孤岑!濮陽禋祀終宜永,湘水宗祧遠莫尋。嘆我后君生也晚,春風徒悵冉家林。
遵義有冉家林,在湘江(穆家川)畔,人稱“破荒冉家”。(作者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貴州省文史館館員責任編輯/陳芳媛)
南宋晚葉,成吉思汗創建蒙古大汗國,兵威直達西亞和東歐。其子孫多次揮兵南下,企圖吞并南宋王朝,打算先攻占四川,再順江東下而橫掃江南大地。
淳祐年間,兵部侍郎(相當于國防部副部長)余玠被任命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統管全蜀民政與軍事指揮大權。
當時的播州(今黔北一帶)屬四川管轄。隱居在播州山區的有冉家兩弟兄——冉琎和冉璞,自幼勤學苦練,有文武才。以往有大官招請他倆出山,都一概拒絕。聽說新任大帥余玠清廉賢明,禮賢下士,兩兄弟相約去重慶。余玠素聞冉氏兄弟之名,二人到來立即出衙接見,并請至招賢館安住下來。
冉氏兄弟在館中安之若素,有時外出各州縣看望山川形勝。一住幾個月,沒有向主帥獻只言半語。余玠設宴拜謝各位賢士,親自舉酒相敬。眾客紛紛爭先稱說自己的才能,唯有冉氏兄弟一言不發,默默喝酒吃菜而已。余玠有意挑起話頭,兄弟依然默坐無語。余玠心想:是不是在考驗我待客的禮數周不周到呢?于是,把冉氏二兄弟請到單獨的館舍中,招待更加殷勤,并叫侍者暗窺其行動。但見二人在地板上用石灰粉畫山川城郭的形狀,起身后又把圖畫擦去。過了十多天,兄弟二人主動請見余帥,屏去侍從,對余帥說:“某兄弟辱明公禮遇,想多少做點有所裨益之事,不敢同眾位賓客一般能言善辯。某觀為今西蜀守御大計,也許在于遷徙合州城吧!”余玠一聽,不自覺地躍然而起,握住二人的手說:“這正是余某久懷的志向,只是沒找到合適的場所!”二人分析道:“蜀口扼江山要沖,地形險峻,如若在釣魚山上修筑城堡,屯積糧草,得良將護守,勝過十萬精兵!巴蜀大地,可保無虞?!庇喃d大喜道:“我料知兩先生決非淺薄文士。先生的宏偉謀略,我不會掠美以歸己?!彼麤]同幕僚下屬商量,如實密奏朝廷,請準封賞冉琎為乘事郎,權理合川知州,冉璞為乘務郎,權理合川州判,負責修筑釣魚城和遷徙州治事宜。詔書傳到重慶,上下官員一片嘩然,都以為不可這么做。余玠非常生氣,對官員們說:“釣魚城如果修成,全蜀疆域可賴以保全;如不成,余某一人獨自承擔罪責,與諸君無干!”
不足一年,釣魚城修成。接著又修建了青居、大獲、云頂、天生、苦竹等十幾座城堡,結成相互呼應的防御體系,各府、州治移居其中,有效地抗御了蒙古大兵的攻擊。
公元1258年(宋寶祐六年),蒙古兵由大汗蒙哥親自率領,攻入四川,遭到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鏖戰一年多,才抵達釣魚城下。當時合州知州王堅和他的部將張玨堅守釣魚城,達9個月之久。其間蒙古兵攻城數十次,都被打敗。大汗蒙哥親到城下督戰,被流矢射中,急忙退兵,在北碚溫泉死去。蒙哥命殞釣魚城,使蒙軍的第三次西征停滯下來,緩解了蒙古勢力對歐、亞、非等地區的威脅,是十三世紀扭轉歐亞戰局和震驚世界的著名戰役。
釣魚城屹立川東,保障南宋王朝統治達36年之久。后人在城中建有冉公祠,長年香火不絕,紀念兩位偉大的戰略家和軍事工程專家。冉琎、冉璞的故居在今天綏陽縣的平木山,后人考證屬苗族。鄭珍《遵義府志》載:冉琎墓在綏陽朗里七甲鳳凰山下汪家園。清嘉慶年間被人發現,棺槨髹漆如新。而今,二冉墓已遷到綏陽城郊天臺山麓,作重點文物保護。
明代遵義詩人程生云,稱譽二冉是“南金”,比喻南方出產的杰出人才,寫有《懷冉琎冉璞兄弟》詩云:
一門并產雙南金,文武才名耀古今。余玠雅能資妙略,蒙哥何得陷孤岑!濮陽禋祀終宜永,湘水宗祧遠莫尋。嘆我后君生也晚,春風徒悵冉家林。
遵義有冉家林,在湘江(穆家川)畔,人稱“破荒冉家”。(作者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貴州省文史館館員責任編輯/陳芳媛)
南宋晚葉,成吉思汗創建蒙古大汗國,兵威直達西亞和東歐。其子孫多次揮兵南下,企圖吞并南宋王朝,打算先攻占四川,再順江東下而橫掃江南大地。
淳祐年間,兵部侍郎(相當于國防部副部長)余玠被任命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統管全蜀民政與軍事指揮大權。
當時的播州(今黔北一帶)屬四川管轄。隱居在播州山區的有冉家兩弟兄——冉琎和冉璞,自幼勤學苦練,有文武才。以往有大官招請他倆出山,都一概拒絕。聽說新任大帥余玠清廉賢明,禮賢下士,兩兄弟相約去重慶。余玠素聞冉氏兄弟之名,二人到來立即出衙接見,并請至招賢館安住下來。
冉氏兄弟在館中安之若素,有時外出各州縣看望山川形勝。一住幾個月,沒有向主帥獻只言半語。余玠設宴拜謝各位賢士,親自舉酒相敬。眾客紛紛爭先稱說自己的才能,唯有冉氏兄弟一言不發,默默喝酒吃菜而已。余玠有意挑起話頭,兄弟依然默坐無語。余玠心想:是不是在考驗我待客的禮數周不周到呢?于是,把冉氏二兄弟請到單獨的館舍中,招待更加殷勤,并叫侍者暗窺其行動。但見二人在地板上用石灰粉畫山川城郭的形狀,起身后又把圖畫擦去。過了十多天,兄弟二人主動請見余帥,屏去侍從,對余帥說:“某兄弟辱明公禮遇,想多少做點有所裨益之事,不敢同眾位賓客一般能言善辯。某觀為今西蜀守御大計,也許在于遷徙合州城吧!”余玠一聽,不自覺地躍然而起,握住二人的手說:“這正是余某久懷的志向,只是沒找到合適的場所!”二人分析道:“蜀口扼江山要沖,地形險峻,如若在釣魚山上修筑城堡,屯積糧草,得良將護守,勝過十萬精兵!巴蜀大地,可保無虞?!庇喃d大喜道:“我料知兩先生決非淺薄文士。先生的宏偉謀略,我不會掠美以歸己?!彼麤]同幕僚下屬商量,如實密奏朝廷,請準封賞冉琎為乘事郎,權理合川知州,冉璞為乘務郎,權理合川州判,負責修筑釣魚城和遷徙州治事宜。詔書傳到重慶,上下官員一片嘩然,都以為不可這么做。余玠非常生氣,對官員們說:“釣魚城如果修成,全蜀疆域可賴以保全;如不成,余某一人獨自承擔罪責,與諸君無干!”
不足一年,釣魚城修成。接著又修建了青居、大獲、云頂、天生、苦竹等十幾座城堡,結成相互呼應的防御體系,各府、州治移居其中,有效地抗御了蒙古大兵的攻擊。
公元1258年(宋寶祐六年),蒙古兵由大汗蒙哥親自率領,攻入四川,遭到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鏖戰一年多,才抵達釣魚城下。當時合州知州王堅和他的部將張玨堅守釣魚城,達9個月之久。其間蒙古兵攻城數十次,都被打敗。大汗蒙哥親到城下督戰,被流矢射中,急忙退兵,在北碚溫泉死去。蒙哥命殞釣魚城,使蒙軍的第三次西征停滯下來,緩解了蒙古勢力對歐、亞、非等地區的威脅,是十三世紀扭轉歐亞戰局和震驚世界的著名戰役。
釣魚城屹立川東,保障南宋王朝統治達36年之久。后人在城中建有冉公祠,長年香火不絕,紀念兩位偉大的戰略家和軍事工程專家。冉琎、冉璞的故居在今天綏陽縣的平木山,后人考證屬苗族。鄭珍《遵義府志》載:冉琎墓在綏陽朗里七甲鳳凰山下汪家園。清嘉慶年間被人發現,棺槨髹漆如新。而今,二冉墓已遷到綏陽城郊天臺山麓,作重點文物保護。
明代遵義詩人程生云,稱譽二冉是“南金”,比喻南方出產的杰出人才,寫有《懷冉琎冉璞兄弟》詩云:
一門并產雙南金,文武才名耀古今。余玠雅能資妙略,蒙哥何得陷孤岑!濮陽禋祀終宜永,湘水宗祧遠莫尋。嘆我后君生也晚,春風徒悵冉家林。
遵義有冉家林,在湘江(穆家川)畔,人稱“破荒冉家”。(作者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貴州省文史館館員責任編輯/陳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