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近時
生態現代化要求重點解決三方面的問題:經濟發展模式、社會發展模式、人的行為模式。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行為都必須同時實現生態轉型。
畢節比全國很多地區早許多年就形成了生態意識。引起生態意識形成的主要因素不是工業化帶來的環境質量下降,而是低生產力下農村人口劇增與糧食短缺的巨大矛盾,導致不得不毀林開荒,從而帶來嚴重的生態破壞。
在過去的20多年,畢節試驗區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三大主題”,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變救濟扶貧為開發式扶貧,大力實施經濟開發和人口控制。同時,寓生態建設于經濟開發之中;以經濟發展帶動生態建設,以生態的不斷恢復促進經濟發展,從而走出了貧困—人口增速失控—生態嚴重惡化進而加劇貧困的陷阱。
2007年,從最后一批溫飽線以下的農村人口享受政府低保待遇起,標志著畢節實驗區農民的溫飽問題已全部解決。歷經20年的發展,畢節的綜合經濟實力有了近10倍的增長,最終解決了貧困農民的溫飽問題。而畢節試驗區要實現工業化與現代化,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僅要繼續發展經濟,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還必須持續進行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走新型工業化和生態現代化道路。顯然,這還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生態現代化的三個方面
生態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領域,是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一種互利耦合,是世界現代化的生態轉型。生態現代化一說雖只有30年的歷史,但許多發達國家選擇了生態現代化,并取得了顯著成效。這種情況在歐洲更加突出。
實現現代化是中國多年努力踐行的奮斗目標。我國正處于現代化“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三階段,工業化、城鎮化、生態環境的壓力都在增大。科學有效地處理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兩者的關系,成為當前黨和國家領導要處理的頭等國家大事。借助于歐洲和其他先進工業國近些年來在該領域的經驗,對于我國尋求適于自身條件的生態現代化的合理路徑十分有益。
畢節試驗區是我國惟一的喀斯特試驗區,其試驗成果首先在西南號稱“三巖”的滇、黔、桂三省區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因為這三省區的巖溶山區的發展情況與自然條件都與畢節試驗區相近。畢節試驗區今后的使命將是在新型工業化與生態現代化方面進行大膽試驗,深化與擴展畢節試驗區的“三大主題”,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
生態現代化要求重點解決三方面的問題:經濟發展模式、社會發展模式、人的行為模式。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行為都必須同時實現生態轉型;經濟社會發展要與環境退化脫鉤, 三者互利共生; 建立現代的生態觀念,追求目標的生態化。對于畢節試驗區, 不僅原有的生態建設目標要進一步實現,還要在恢復植被、治理各種程度的石漠化區、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有新的科學舉措,創造更多的經驗。此外,還必須伴隨工業化的進程不斷消除環境退化,使經濟發展同環境退化脫鉤,實現經濟現代化模式的生態轉型。
建設生態型經濟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經濟的輕量化、綠色化和生態化,達到經濟與環境的相互耦合。輕量化的目標是高效、低耗、高品質、低物質與能源消耗密度。綠色化的目標則是生產過程與排放的無毒、無害、清潔、健康。生態化則指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發展循環經濟,科技與制度的環境友好型創新。輕量化、綠色化、生態化,簡稱經濟“三化”,最終導致現代化與環境退化分離,即經濟增長的同時,環境質量少下降或反而有所改善。
建立生態工業
畢節試驗區今后的經濟發展仍將以重化工業為主,特別是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仍將占據重要地位,這對環境與生態都會帶來不利影響。礦產資源的大量開采所引起的地質災害將會增多,采礦與選礦產生的廢水、廢渣會污染周圍田地和地下水源。因此必須對傳統采掘業的生產流程進行改造,并完善環境稅費、排放配額和排放許可證制度,實行污染的總量控制。對新建的采掘企業和重化工企業,要嚴格按照新型工業化思路立項與實施。新建工業項目必須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環境風險大的新建項目,必須嚴格執行主體生產設施與環保設施同步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運的方針;對“三廢”排放要求必須達到國家標準;環境風險較大的項目必須建立環境質量監測裝置和環境檔案,以及一系列強化的環境管理制度。
畢節地區的煤化工與磷化工業在未來的若干年預計將有相當規模的發展,如果按老的工藝步序組織生產,姑且不談經濟效益有多么低,僅就環境壓力之大,畢節地區也將不堪重負。這種情況在貴州早有先例。貴州是一個磷資源大省,長期以來貴州生產的磷肥,為我國糧食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清水江、烏江遭到嚴重的污染。傳統的磷銨生產工藝為硫磺→硫酸→磷酸→磷銨,每年產生數百萬噸的磷石膏廢棄物和大量的SO2排放。如果畢節地區的織金磷肥生產基地仍以這種被稱為“濕法磷酸”工藝為主體的生產過程組織大規模的磷肥生產,那將給環境的損害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針對這種情況,貴州省科學院高級工程師馬叔驥創造了“高爐磷酸”新工藝。這一工藝過程不需硫磺,不產生磷石膏廢棄物,具有循環經濟模式的生產特點,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很小,經濟效益高,適合中低品位磷礦的開發利用,也為織金縣磷礦伴生的稀土開發提供了方便。這一新工藝的成功采用,將徹底改變磷肥生產帶來嚴重環境污染的現狀,產生巨大的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其實,這僅只是一個例子。在畢節未來發展重化工業的過程中,只有從基礎工藝入手進行創新和改造,才能有效地使重化工業向環境友好型產業轉化,使現代化過程實現生態轉型。這使我想到科技部今后要將畢節試驗區做為“自主創新”與“和諧發展”的試驗基地,其重要目標應是加快畢節的新型工業化與生態現代化的進程,并取得指導我國南方巖溶山區新型工業化與生態現代化的經驗和路徑。為此,要引入國內外先進科技,同畢節試驗區的新型工業化和生態現代化實踐相結合,提高其水平和效益,把環境的負效應降低到最低限。
全方位推進生態轉型
畢節試驗區今后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是實現社會現代化的生態轉型。在今后的50年,中國社會現代化需要完成兩次社會轉型:第一次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型;第二次是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從城市社會向城鄉動態平衡社會的轉型。現在看來,還需要由物質社會向生態社會轉型。50年后,預計我國人居環境基本達到世界中等水平,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綠色生活和環境安全達到世界中等水平,社會進步與環境退化完全脫鉤。
這一總的全國社會發展目標,對于畢節試驗區來說也應當盡早達到。為此,要實行新型城市化戰略,走綠色城市發展道路;改善人居環境和空氣質量,提高人均草地面積,污水、廢棄物得到有效處理;農村完成改水改廁工程,飲水安全和衛生保障率達到95%以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得到完全落實。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各類公園、旅游風景區等都要嚴加保護和改善其生態補償機制。研究并建立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預防、急救、援助等系統,提高防范和抗災能力。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保護綠色產品基地不被污染等等,使畢節試驗區的全社會具有強勢的生態功能。
在畢節試驗區實施經濟生態現代化和社會生態現代化的同時,必須提升全體公民的現代生態意識,要有環境與生態的基本知識,并提高公民遵守與生態相關的保障制度、法律與法規的自覺性。現代生態意識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必須透徹了解現代化與自然環境應當保持的和諧關系。畢節過去的幾十年有過生態破壞給人們生產和發展造成嚴重困難的痛苦經驗,應當銘記。在我國,人口數量過多,人均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不足的剛性約束將長期存在,因此必須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在未來的20年,是人口控制的關鍵時期,畢節試驗區必須把人口控制繼續嚴格實施下去。
國民生態意識的建立與教育有關。成年人以社會教育為主,孩子以學校教育為主。今天的兒童再過20年便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因此,學生一入學便應知曉生態與己有關。教材內容必須更新,早早樹立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的理念。有關生態現代化的知識應作為知識普及的內容安排在各級各類學校的必修教材中,以確保生態現代化在畢節早日實現。(作者系畢節試驗區專家顧問組常務副組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責任編輯/蔣葉俊)
生態現代化要求重點解決三方面的問題:經濟發展模式、社會發展模式、人的行為模式。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行為都必須同時實現生態轉型。
畢節比全國很多地區早許多年就形成了生態意識。引起生態意識形成的主要因素不是工業化帶來的環境質量下降,而是低生產力下農村人口劇增與糧食短缺的巨大矛盾,導致不得不毀林開荒,從而帶來嚴重的生態破壞。
在過去的20多年,畢節試驗區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三大主題”,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變救濟扶貧為開發式扶貧,大力實施經濟開發和人口控制。同時,寓生態建設于經濟開發之中;以經濟發展帶動生態建設,以生態的不斷恢復促進經濟發展,從而走出了貧困—人口增速失控—生態嚴重惡化進而加劇貧困的陷阱。
2007年,從最后一批溫飽線以下的農村人口享受政府低保待遇起,標志著畢節實驗區農民的溫飽問題已全部解決。歷經20年的發展,畢節的綜合經濟實力有了近10倍的增長,最終解決了貧困農民的溫飽問題。而畢節試驗區要實現工業化與現代化,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僅要繼續發展經濟,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還必須持續進行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走新型工業化和生態現代化道路。顯然,這還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生態現代化的三個方面
生態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領域,是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一種互利耦合,是世界現代化的生態轉型。生態現代化一說雖只有30年的歷史,但許多發達國家選擇了生態現代化,并取得了顯著成效。這種情況在歐洲更加突出。
實現現代化是中國多年努力踐行的奮斗目標。我國正處于現代化“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三階段,工業化、城鎮化、生態環境的壓力都在增大。科學有效地處理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兩者的關系,成為當前黨和國家領導要處理的頭等國家大事。借助于歐洲和其他先進工業國近些年來在該領域的經驗,對于我國尋求適于自身條件的生態現代化的合理路徑十分有益。
畢節試驗區是我國惟一的喀斯特試驗區,其試驗成果首先在西南號稱“三巖”的滇、黔、桂三省區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因為這三省區的巖溶山區的發展情況與自然條件都與畢節試驗區相近。畢節試驗區今后的使命將是在新型工業化與生態現代化方面進行大膽試驗,深化與擴展畢節試驗區的“三大主題”,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
生態現代化要求重點解決三方面的問題:經濟發展模式、社會發展模式、人的行為模式。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行為都必須同時實現生態轉型;經濟社會發展要與環境退化脫鉤, 三者互利共生; 建立現代的生態觀念,追求目標的生態化。對于畢節試驗區, 不僅原有的生態建設目標要進一步實現,還要在恢復植被、治理各種程度的石漠化區、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有新的科學舉措,創造更多的經驗。此外,還必須伴隨工業化的進程不斷消除環境退化,使經濟發展同環境退化脫鉤,實現經濟現代化模式的生態轉型。
建設生態型經濟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經濟的輕量化、綠色化和生態化,達到經濟與環境的相互耦合。輕量化的目標是高效、低耗、高品質、低物質與能源消耗密度。綠色化的目標則是生產過程與排放的無毒、無害、清潔、健康。生態化則指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發展循環經濟,科技與制度的環境友好型創新。輕量化、綠色化、生態化,簡稱經濟“三化”,最終導致現代化與環境退化分離,即經濟增長的同時,環境質量少下降或反而有所改善。
建立生態工業
畢節試驗區今后的經濟發展仍將以重化工業為主,特別是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仍將占據重要地位,這對環境與生態都會帶來不利影響。礦產資源的大量開采所引起的地質災害將會增多,采礦與選礦產生的廢水、廢渣會污染周圍田地和地下水源。因此必須對傳統采掘業的生產流程進行改造,并完善環境稅費、排放配額和排放許可證制度,實行污染的總量控制。對新建的采掘企業和重化工企業,要嚴格按照新型工業化思路立項與實施。新建工業項目必須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環境風險大的新建項目,必須嚴格執行主體生產設施與環保設施同步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運的方針;對“三廢”排放要求必須達到國家標準;環境風險較大的項目必須建立環境質量監測裝置和環境檔案,以及一系列強化的環境管理制度。
畢節地區的煤化工與磷化工業在未來的若干年預計將有相當規模的發展,如果按老的工藝步序組織生產,姑且不談經濟效益有多么低,僅就環境壓力之大,畢節地區也將不堪重負。這種情況在貴州早有先例。貴州是一個磷資源大省,長期以來貴州生產的磷肥,為我國糧食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清水江、烏江遭到嚴重的污染。傳統的磷銨生產工藝為硫磺→硫酸→磷酸→磷銨,每年產生數百萬噸的磷石膏廢棄物和大量的SO2排放。如果畢節地區的織金磷肥生產基地仍以這種被稱為“濕法磷酸”工藝為主體的生產過程組織大規模的磷肥生產,那將給環境的損害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針對這種情況,貴州省科學院高級工程師馬叔驥創造了“高爐磷酸”新工藝。這一工藝過程不需硫磺,不產生磷石膏廢棄物,具有循環經濟模式的生產特點,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很小,經濟效益高,適合中低品位磷礦的開發利用,也為織金縣磷礦伴生的稀土開發提供了方便。這一新工藝的成功采用,將徹底改變磷肥生產帶來嚴重環境污染的現狀,產生巨大的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其實,這僅只是一個例子。在畢節未來發展重化工業的過程中,只有從基礎工藝入手進行創新和改造,才能有效地使重化工業向環境友好型產業轉化,使現代化過程實現生態轉型。這使我想到科技部今后要將畢節試驗區做為“自主創新”與“和諧發展”的試驗基地,其重要目標應是加快畢節的新型工業化與生態現代化的進程,并取得指導我國南方巖溶山區新型工業化與生態現代化的經驗和路徑。為此,要引入國內外先進科技,同畢節試驗區的新型工業化和生態現代化實踐相結合,提高其水平和效益,把環境的負效應降低到最低限。
全方位推進生態轉型
畢節試驗區今后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是實現社會現代化的生態轉型。在今后的50年,中國社會現代化需要完成兩次社會轉型:第一次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型;第二次是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從城市社會向城鄉動態平衡社會的轉型。現在看來,還需要由物質社會向生態社會轉型。50年后,預計我國人居環境基本達到世界中等水平,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綠色生活和環境安全達到世界中等水平,社會進步與環境退化完全脫鉤。
這一總的全國社會發展目標,對于畢節試驗區來說也應當盡早達到。為此,要實行新型城市化戰略,走綠色城市發展道路;改善人居環境和空氣質量,提高人均草地面積,污水、廢棄物得到有效處理;農村完成改水改廁工程,飲水安全和衛生保障率達到95%以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得到完全落實。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各類公園、旅游風景區等都要嚴加保護和改善其生態補償機制。研究并建立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預防、急救、援助等系統,提高防范和抗災能力。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保護綠色產品基地不被污染等等,使畢節試驗區的全社會具有強勢的生態功能。
在畢節試驗區實施經濟生態現代化和社會生態現代化的同時,必須提升全體公民的現代生態意識,要有環境與生態的基本知識,并提高公民遵守與生態相關的保障制度、法律與法規的自覺性。現代生態意識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必須透徹了解現代化與自然環境應當保持的和諧關系。畢節過去的幾十年有過生態破壞給人們生產和發展造成嚴重困難的痛苦經驗,應當銘記。在我國,人口數量過多,人均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不足的剛性約束將長期存在,因此必須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在未來的20年,是人口控制的關鍵時期,畢節試驗區必須把人口控制繼續嚴格實施下去。
國民生態意識的建立與教育有關。成年人以社會教育為主,孩子以學校教育為主。今天的兒童再過20年便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因此,學生一入學便應知曉生態與己有關。教材內容必須更新,早早樹立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的理念。有關生態現代化的知識應作為知識普及的內容安排在各級各類學校的必修教材中,以確保生態現代化在畢節早日實現。(作者系畢節試驗區專家顧問組常務副組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責任編輯/蔣葉俊)
生態現代化要求重點解決三方面的問題:經濟發展模式、社會發展模式、人的行為模式。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行為都必須同時實現生態轉型。
畢節比全國很多地區早許多年就形成了生態意識。引起生態意識形成的主要因素不是工業化帶來的環境質量下降,而是低生產力下農村人口劇增與糧食短缺的巨大矛盾,導致不得不毀林開荒,從而帶來嚴重的生態破壞。
在過去的20多年,畢節試驗區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三大主題”,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變救濟扶貧為開發式扶貧,大力實施經濟開發和人口控制。同時,寓生態建設于經濟開發之中;以經濟發展帶動生態建設,以生態的不斷恢復促進經濟發展,從而走出了貧困—人口增速失控—生態嚴重惡化進而加劇貧困的陷阱。
2007年,從最后一批溫飽線以下的農村人口享受政府低保待遇起,標志著畢節實驗區農民的溫飽問題已全部解決。歷經20年的發展,畢節的綜合經濟實力有了近10倍的增長,最終解決了貧困農民的溫飽問題。而畢節試驗區要實現工業化與現代化,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僅要繼續發展經濟,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還必須持續進行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走新型工業化和生態現代化道路。顯然,這還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生態現代化的三個方面
生態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領域,是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一種互利耦合,是世界現代化的生態轉型。生態現代化一說雖只有30年的歷史,但許多發達國家選擇了生態現代化,并取得了顯著成效。這種情況在歐洲更加突出。
實現現代化是中國多年努力踐行的奮斗目標。我國正處于現代化“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三階段,工業化、城鎮化、生態環境的壓力都在增大。科學有效地處理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兩者的關系,成為當前黨和國家領導要處理的頭等國家大事。借助于歐洲和其他先進工業國近些年來在該領域的經驗,對于我國尋求適于自身條件的生態現代化的合理路徑十分有益。
畢節試驗區是我國惟一的喀斯特試驗區,其試驗成果首先在西南號稱“三巖”的滇、黔、桂三省區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因為這三省區的巖溶山區的發展情況與自然條件都與畢節試驗區相近。畢節試驗區今后的使命將是在新型工業化與生態現代化方面進行大膽試驗,深化與擴展畢節試驗區的“三大主題”,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
生態現代化要求重點解決三方面的問題:經濟發展模式、社會發展模式、人的行為模式。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行為都必須同時實現生態轉型;經濟社會發展要與環境退化脫鉤, 三者互利共生; 建立現代的生態觀念,追求目標的生態化。對于畢節試驗區, 不僅原有的生態建設目標要進一步實現,還要在恢復植被、治理各種程度的石漠化區、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有新的科學舉措,創造更多的經驗。此外,還必須伴隨工業化的進程不斷消除環境退化,使經濟發展同環境退化脫鉤,實現經濟現代化模式的生態轉型。
建設生態型經濟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經濟的輕量化、綠色化和生態化,達到經濟與環境的相互耦合。輕量化的目標是高效、低耗、高品質、低物質與能源消耗密度。綠色化的目標則是生產過程與排放的無毒、無害、清潔、健康。生態化則指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發展循環經濟,科技與制度的環境友好型創新。輕量化、綠色化、生態化,簡稱經濟“三化”,最終導致現代化與環境退化分離,即經濟增長的同時,環境質量少下降或反而有所改善。
建立生態工業
畢節試驗區今后的經濟發展仍將以重化工業為主,特別是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仍將占據重要地位,這對環境與生態都會帶來不利影響。礦產資源的大量開采所引起的地質災害將會增多,采礦與選礦產生的廢水、廢渣會污染周圍田地和地下水源。因此必須對傳統采掘業的生產流程進行改造,并完善環境稅費、排放配額和排放許可證制度,實行污染的總量控制。對新建的采掘企業和重化工企業,要嚴格按照新型工業化思路立項與實施。新建工業項目必須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環境風險大的新建項目,必須嚴格執行主體生產設施與環保設施同步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運的方針;對“三廢”排放要求必須達到國家標準;環境風險較大的項目必須建立環境質量監測裝置和環境檔案,以及一系列強化的環境管理制度。
畢節地區的煤化工與磷化工業在未來的若干年預計將有相當規模的發展,如果按老的工藝步序組織生產,姑且不談經濟效益有多么低,僅就環境壓力之大,畢節地區也將不堪重負。這種情況在貴州早有先例。貴州是一個磷資源大省,長期以來貴州生產的磷肥,為我國糧食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清水江、烏江遭到嚴重的污染。傳統的磷銨生產工藝為硫磺→硫酸→磷酸→磷銨,每年產生數百萬噸的磷石膏廢棄物和大量的SO2排放。如果畢節地區的織金磷肥生產基地仍以這種被稱為“濕法磷酸”工藝為主體的生產過程組織大規模的磷肥生產,那將給環境的損害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針對這種情況,貴州省科學院高級工程師馬叔驥創造了“高爐磷酸”新工藝。這一工藝過程不需硫磺,不產生磷石膏廢棄物,具有循環經濟模式的生產特點,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很小,經濟效益高,適合中低品位磷礦的開發利用,也為織金縣磷礦伴生的稀土開發提供了方便。這一新工藝的成功采用,將徹底改變磷肥生產帶來嚴重環境污染的現狀,產生巨大的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其實,這僅只是一個例子。在畢節未來發展重化工業的過程中,只有從基礎工藝入手進行創新和改造,才能有效地使重化工業向環境友好型產業轉化,使現代化過程實現生態轉型。這使我想到科技部今后要將畢節試驗區做為“自主創新”與“和諧發展”的試驗基地,其重要目標應是加快畢節的新型工業化與生態現代化的進程,并取得指導我國南方巖溶山區新型工業化與生態現代化的經驗和路徑。為此,要引入國內外先進科技,同畢節試驗區的新型工業化和生態現代化實踐相結合,提高其水平和效益,把環境的負效應降低到最低限。
全方位推進生態轉型
畢節試驗區今后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是實現社會現代化的生態轉型。在今后的50年,中國社會現代化需要完成兩次社會轉型:第一次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型;第二次是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從城市社會向城鄉動態平衡社會的轉型。現在看來,還需要由物質社會向生態社會轉型。50年后,預計我國人居環境基本達到世界中等水平,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綠色生活和環境安全達到世界中等水平,社會進步與環境退化完全脫鉤。
這一總的全國社會發展目標,對于畢節試驗區來說也應當盡早達到。為此,要實行新型城市化戰略,走綠色城市發展道路;改善人居環境和空氣質量,提高人均草地面積,污水、廢棄物得到有效處理;農村完成改水改廁工程,飲水安全和衛生保障率達到95%以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得到完全落實。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各類公園、旅游風景區等都要嚴加保護和改善其生態補償機制。研究并建立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預防、急救、援助等系統,提高防范和抗災能力。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保護綠色產品基地不被污染等等,使畢節試驗區的全社會具有強勢的生態功能。
在畢節試驗區實施經濟生態現代化和社會生態現代化的同時,必須提升全體公民的現代生態意識,要有環境與生態的基本知識,并提高公民遵守與生態相關的保障制度、法律與法規的自覺性。現代生態意識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必須透徹了解現代化與自然環境應當保持的和諧關系。畢節過去的幾十年有過生態破壞給人們生產和發展造成嚴重困難的痛苦經驗,應當銘記。在我國,人口數量過多,人均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不足的剛性約束將長期存在,因此必須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在未來的20年,是人口控制的關鍵時期,畢節試驗區必須把人口控制繼續嚴格實施下去。
國民生態意識的建立與教育有關。成年人以社會教育為主,孩子以學校教育為主。今天的兒童再過20年便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因此,學生一入學便應知曉生態與己有關。教材內容必須更新,早早樹立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的理念。有關生態現代化的知識應作為知識普及的內容安排在各級各類學校的必修教材中,以確保生態現代化在畢節早日實現。(作者系畢節試驗區專家顧問組常務副組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責任編輯/蔣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