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群+霍慶濤
“伙計干部”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有效推進各項工作,穩固了黨在民族地區的執政基礎,贏得社會贊譽和群眾好評。
“打伙計”,是瑤族同胞之間的一種習俗,意指如果兩個人合得來、談得攏,年齡相仿、志趣相投、相互認可,就相約“打伙計”,平時常走動、有事幫一幫,感情勝似親兄弟。
荔波縣瑤山瑤族鄉以民間傳統的、群眾易于接受的“打伙計”方式,讓干部主動深入基層與群眾結對子、交朋友,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和肯定。
干群眾所需
3年前,瑤山瑤族鄉推出 “兩工程一爭當” 活動,即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和農民家庭清潔工程,爭當一名群眾滿意的“伙計干部”,為當地群眾排憂解難,收到良好成效。
2013年,荔波縣在總結瑤山瑤族鄉經驗的基礎上,在全縣發起“爭當群眾滿意的伙計干部”活動。活動開展以來,全縣5000余名領導和干部職工先后與1.5萬余名群眾自選對象結成“伙計”。
每周至少到“伙計”家中走訪1次,每月至少電話聯系1次,農忙季節至少幫助勞動1次,群眾家中重大事情隨時到訪成為“伙計”干部的工作機制。荔波縣委要求每名干部在做到“三至少,一隨到”的基礎上,認真記好民情日記,對自己的“伙計”反映的情況、意見和要求,要每天記錄、每周梳理、每月匯總、及時上報,一改過去“做干部所想”為現在的“干群眾所需”,同時解決的事項必須由“伙計”簽字證明并給予評價,極大地提高了群眾滿意度。
助群眾所困
“我們根據‘伙計的意愿和鄉里的產業規劃,引導‘伙計轉變生產結構,逐漸走上產業發展之路。”瑤山瑤族鄉政法委書記蒙坤說。
全鄉46名“打伙計”干部,爬山涉水,深入“伙計”家中調查摸底,詳細記錄每戶農戶基本情況,采取“一戶一檔、一戶一策”的方式明確具體幫扶措施、幫扶目標。
鄉干部莫遠奎說:“通過與群眾‘打伙計,既了解群眾真實的生存狀態和實際困難,自己也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主動服務、主動履職的意識更強了!”
瑤山瑤族鄉建立健全“伙計”干部工作和考核機制,將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幫助樹立衛生意識、幫助發展家庭經濟、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等作為“伙計”干部的主要工作,并制定具體的考核細則,規定每名“伙計”干部必須完成既定任務后年終考核才算達標。
解群眾所難
無論是辦什么事、有什么困難,群眾第一反應是想到了“伙計干部”。
荔波縣建立健全“伙計”干部下基層長效機制,尤其是將開展“爭當群眾滿意的伙計干部”活動作為制度,深入推進“伙計”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常態化。
瑤山瑤族鄉拉片村村民謝友成聽說觀賞鳥的市場不錯,想建一個養鳥園,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和相關信息,他找到自己的“伙計”覃廷霞。沒多久,鄉里依托鄉村旅游扶貧項目,為他申請到5萬元貸款辦起了“百鳥園”,覃廷霞還在網上為他收集相關信息。謝友成說,今年出售畫眉就收入了5000元。
謝友成說,過去說有事情可以找政府,但不曉得究竟找誰。現在干部主動來“打伙計”,三天兩天面對面打交道,為瑤家人做了很多實實在在的事,“大家當然信任他們”。
“打伙計”,使群眾把干部當作了親戚和朋友,對干部的認同感、親近感不斷增強,對黨和政府的工作更加支持,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責任編輯∕霍慶濤)
“伙計干部”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有效推進各項工作,穩固了黨在民族地區的執政基礎,贏得社會贊譽和群眾好評。
“打伙計”,是瑤族同胞之間的一種習俗,意指如果兩個人合得來、談得攏,年齡相仿、志趣相投、相互認可,就相約“打伙計”,平時常走動、有事幫一幫,感情勝似親兄弟。
荔波縣瑤山瑤族鄉以民間傳統的、群眾易于接受的“打伙計”方式,讓干部主動深入基層與群眾結對子、交朋友,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和肯定。
干群眾所需
3年前,瑤山瑤族鄉推出 “兩工程一爭當” 活動,即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和農民家庭清潔工程,爭當一名群眾滿意的“伙計干部”,為當地群眾排憂解難,收到良好成效。
2013年,荔波縣在總結瑤山瑤族鄉經驗的基礎上,在全縣發起“爭當群眾滿意的伙計干部”活動。活動開展以來,全縣5000余名領導和干部職工先后與1.5萬余名群眾自選對象結成“伙計”。
每周至少到“伙計”家中走訪1次,每月至少電話聯系1次,農忙季節至少幫助勞動1次,群眾家中重大事情隨時到訪成為“伙計”干部的工作機制。荔波縣委要求每名干部在做到“三至少,一隨到”的基礎上,認真記好民情日記,對自己的“伙計”反映的情況、意見和要求,要每天記錄、每周梳理、每月匯總、及時上報,一改過去“做干部所想”為現在的“干群眾所需”,同時解決的事項必須由“伙計”簽字證明并給予評價,極大地提高了群眾滿意度。
助群眾所困
“我們根據‘伙計的意愿和鄉里的產業規劃,引導‘伙計轉變生產結構,逐漸走上產業發展之路。”瑤山瑤族鄉政法委書記蒙坤說。
全鄉46名“打伙計”干部,爬山涉水,深入“伙計”家中調查摸底,詳細記錄每戶農戶基本情況,采取“一戶一檔、一戶一策”的方式明確具體幫扶措施、幫扶目標。
鄉干部莫遠奎說:“通過與群眾‘打伙計,既了解群眾真實的生存狀態和實際困難,自己也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主動服務、主動履職的意識更強了!”
瑤山瑤族鄉建立健全“伙計”干部工作和考核機制,將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幫助樹立衛生意識、幫助發展家庭經濟、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等作為“伙計”干部的主要工作,并制定具體的考核細則,規定每名“伙計”干部必須完成既定任務后年終考核才算達標。
解群眾所難
無論是辦什么事、有什么困難,群眾第一反應是想到了“伙計干部”。
荔波縣建立健全“伙計”干部下基層長效機制,尤其是將開展“爭當群眾滿意的伙計干部”活動作為制度,深入推進“伙計”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常態化。
瑤山瑤族鄉拉片村村民謝友成聽說觀賞鳥的市場不錯,想建一個養鳥園,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和相關信息,他找到自己的“伙計”覃廷霞。沒多久,鄉里依托鄉村旅游扶貧項目,為他申請到5萬元貸款辦起了“百鳥園”,覃廷霞還在網上為他收集相關信息。謝友成說,今年出售畫眉就收入了5000元。
謝友成說,過去說有事情可以找政府,但不曉得究竟找誰。現在干部主動來“打伙計”,三天兩天面對面打交道,為瑤家人做了很多實實在在的事,“大家當然信任他們”。
“打伙計”,使群眾把干部當作了親戚和朋友,對干部的認同感、親近感不斷增強,對黨和政府的工作更加支持,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責任編輯∕霍慶濤)
“伙計干部”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有效推進各項工作,穩固了黨在民族地區的執政基礎,贏得社會贊譽和群眾好評。
“打伙計”,是瑤族同胞之間的一種習俗,意指如果兩個人合得來、談得攏,年齡相仿、志趣相投、相互認可,就相約“打伙計”,平時常走動、有事幫一幫,感情勝似親兄弟。
荔波縣瑤山瑤族鄉以民間傳統的、群眾易于接受的“打伙計”方式,讓干部主動深入基層與群眾結對子、交朋友,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和肯定。
干群眾所需
3年前,瑤山瑤族鄉推出 “兩工程一爭當” 活動,即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和農民家庭清潔工程,爭當一名群眾滿意的“伙計干部”,為當地群眾排憂解難,收到良好成效。
2013年,荔波縣在總結瑤山瑤族鄉經驗的基礎上,在全縣發起“爭當群眾滿意的伙計干部”活動。活動開展以來,全縣5000余名領導和干部職工先后與1.5萬余名群眾自選對象結成“伙計”。
每周至少到“伙計”家中走訪1次,每月至少電話聯系1次,農忙季節至少幫助勞動1次,群眾家中重大事情隨時到訪成為“伙計”干部的工作機制。荔波縣委要求每名干部在做到“三至少,一隨到”的基礎上,認真記好民情日記,對自己的“伙計”反映的情況、意見和要求,要每天記錄、每周梳理、每月匯總、及時上報,一改過去“做干部所想”為現在的“干群眾所需”,同時解決的事項必須由“伙計”簽字證明并給予評價,極大地提高了群眾滿意度。
助群眾所困
“我們根據‘伙計的意愿和鄉里的產業規劃,引導‘伙計轉變生產結構,逐漸走上產業發展之路。”瑤山瑤族鄉政法委書記蒙坤說。
全鄉46名“打伙計”干部,爬山涉水,深入“伙計”家中調查摸底,詳細記錄每戶農戶基本情況,采取“一戶一檔、一戶一策”的方式明確具體幫扶措施、幫扶目標。
鄉干部莫遠奎說:“通過與群眾‘打伙計,既了解群眾真實的生存狀態和實際困難,自己也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主動服務、主動履職的意識更強了!”
瑤山瑤族鄉建立健全“伙計”干部工作和考核機制,將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幫助樹立衛生意識、幫助發展家庭經濟、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等作為“伙計”干部的主要工作,并制定具體的考核細則,規定每名“伙計”干部必須完成既定任務后年終考核才算達標。
解群眾所難
無論是辦什么事、有什么困難,群眾第一反應是想到了“伙計干部”。
荔波縣建立健全“伙計”干部下基層長效機制,尤其是將開展“爭當群眾滿意的伙計干部”活動作為制度,深入推進“伙計”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常態化。
瑤山瑤族鄉拉片村村民謝友成聽說觀賞鳥的市場不錯,想建一個養鳥園,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和相關信息,他找到自己的“伙計”覃廷霞。沒多久,鄉里依托鄉村旅游扶貧項目,為他申請到5萬元貸款辦起了“百鳥園”,覃廷霞還在網上為他收集相關信息。謝友成說,今年出售畫眉就收入了5000元。
謝友成說,過去說有事情可以找政府,但不曉得究竟找誰。現在干部主動來“打伙計”,三天兩天面對面打交道,為瑤家人做了很多實實在在的事,“大家當然信任他們”。
“打伙計”,使群眾把干部當作了親戚和朋友,對干部的認同感、親近感不斷增強,對黨和政府的工作更加支持,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責任編輯∕霍慶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