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慶濤+陳芳媛
在回訪中,醫院不斷延伸、改進、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質量、轉變工作作風、更好服務于患者。
“我是縣中醫院針灸科的彭強,李老您康復得咋樣了?”
“感覺還可以,沒有哪里不舒服。”
“哦,那就好嘞,不過您還是要多注意休養,有什么事就打我電話。”半個月前,由于腰椎肩盤疾病復發,石阡縣湯山鎮71歲居民李志新住進了石阡縣中醫院針灸推拿科。出院半個月后,1月20日,正在吃晚飯的他接到縣中醫院的回訪電話。
為進一步優化醫療服務環境,創建人民滿意的醫院,從2008年起,縣中醫院已通過電話回訪患者4萬多人次,為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起到了積極作用。
2008年,石阡縣中醫院對醫患關系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患者普遍認為醫患缺乏溝通是主要原因。當年中醫院決定推出電話回訪制度,要求醫護人員對出院半月內的患者100%實行電話回訪,必要時對特殊病種患者進行上門回訪服務。
電話回訪內容包括:患者對住院期間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服務質量、技術水平、檢查用藥、醫院環境、醫療收費及醫院管理等方面的滿意程度,改進醫療服務工作的意見、建議等方面。通過回訪,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病情轉歸、后續治療、康復鍛煉和心理狀態等情況,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溝通和指導。
對于回訪中那些患者及家屬肯定醫院成績、表彰和感謝醫護人員的,醫院辦公室每月將表揚的典型事例刊登在院內簡報上,號召全院醫護人員向他們學習,以帶動廣大醫護人員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對于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反饋意見及建議,醫院在采納的基礎上公布到醫院內部辦公網上,讓醫護人員借鑒。
院長黃勇認為,通過電話回訪制,對患者及家屬咨詢的問題給予及時而專業的指導,從而達到最佳的康復效果。
一位到醫院就診后被檢出婦科疾患、正與丈夫“過不去”的女士,在最困惑時接到了醫院的回訪電話,她向醫生講述了自己的委屈。回訪醫生從醫學的角度,將患者得病的多種可能性進行了分析和開導,并具體指導她下一步該怎樣配合醫生治病。放下了思想包袱的她,發自內心的感謝“電話回訪”幫她去掉了“心病”。
黃勇說,醫院承諾,尊重患者的隱私,熱情、禮貌服務,對需要解決的問題,采取另行答復、預約專家、回院復查等措施,及時核實情況,相關科室必須在7天內給予答復;記錄患者反饋的詳細信息,建立回訪檔案,對于患者提出的意見、建議、投訴等情況屬實的,要對相關科室或個人給予處理,并制定針對性的整改措施加以落實;將出院患者回訪工作作為每月臨床質控檢查的重要內容,并納入年度科室工作目標績效考核。
做好出院病人的回訪,對醫護人員是一種職責,也為醫護人員帶來職業化快樂。
在回訪中,患者感到更加優質便捷的醫療護理,醫院也通過了解患者需求,并征求患者及家屬對醫院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延伸、改進、完善服務功能,達到提升服務質量、轉變工作作風、更好地服務患者的目的。
隨著回訪制度的實施,醫護人員的責任心越來越強,患者能明顯感受到醫院貼切、溫暖的人性化服務,更多患者能及時復診。
2013年10月,醫院順利通過了貴州省“二甲”的評審。根據統計,2013年,全院門急診人次3.7萬余人次,出院達1.5萬余人次,各種大小手術開展共1628 臺。連續3年,到中醫院就診的病人就達10萬余人次,住院1.4萬人次,手術2000多臺,醫院的醫療服務半徑已遠達石阡周邊區縣,成為當地人民群眾健康的守護神。(責任編輯∕霍慶濤)
在回訪中,醫院不斷延伸、改進、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質量、轉變工作作風、更好服務于患者。
“我是縣中醫院針灸科的彭強,李老您康復得咋樣了?”
“感覺還可以,沒有哪里不舒服。”
“哦,那就好嘞,不過您還是要多注意休養,有什么事就打我電話。”半個月前,由于腰椎肩盤疾病復發,石阡縣湯山鎮71歲居民李志新住進了石阡縣中醫院針灸推拿科。出院半個月后,1月20日,正在吃晚飯的他接到縣中醫院的回訪電話。
為進一步優化醫療服務環境,創建人民滿意的醫院,從2008年起,縣中醫院已通過電話回訪患者4萬多人次,為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起到了積極作用。
2008年,石阡縣中醫院對醫患關系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患者普遍認為醫患缺乏溝通是主要原因。當年中醫院決定推出電話回訪制度,要求醫護人員對出院半月內的患者100%實行電話回訪,必要時對特殊病種患者進行上門回訪服務。
電話回訪內容包括:患者對住院期間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服務質量、技術水平、檢查用藥、醫院環境、醫療收費及醫院管理等方面的滿意程度,改進醫療服務工作的意見、建議等方面。通過回訪,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病情轉歸、后續治療、康復鍛煉和心理狀態等情況,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溝通和指導。
對于回訪中那些患者及家屬肯定醫院成績、表彰和感謝醫護人員的,醫院辦公室每月將表揚的典型事例刊登在院內簡報上,號召全院醫護人員向他們學習,以帶動廣大醫護人員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對于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反饋意見及建議,醫院在采納的基礎上公布到醫院內部辦公網上,讓醫護人員借鑒。
院長黃勇認為,通過電話回訪制,對患者及家屬咨詢的問題給予及時而專業的指導,從而達到最佳的康復效果。
一位到醫院就診后被檢出婦科疾患、正與丈夫“過不去”的女士,在最困惑時接到了醫院的回訪電話,她向醫生講述了自己的委屈。回訪醫生從醫學的角度,將患者得病的多種可能性進行了分析和開導,并具體指導她下一步該怎樣配合醫生治病。放下了思想包袱的她,發自內心的感謝“電話回訪”幫她去掉了“心病”。
黃勇說,醫院承諾,尊重患者的隱私,熱情、禮貌服務,對需要解決的問題,采取另行答復、預約專家、回院復查等措施,及時核實情況,相關科室必須在7天內給予答復;記錄患者反饋的詳細信息,建立回訪檔案,對于患者提出的意見、建議、投訴等情況屬實的,要對相關科室或個人給予處理,并制定針對性的整改措施加以落實;將出院患者回訪工作作為每月臨床質控檢查的重要內容,并納入年度科室工作目標績效考核。
做好出院病人的回訪,對醫護人員是一種職責,也為醫護人員帶來職業化快樂。
在回訪中,患者感到更加優質便捷的醫療護理,醫院也通過了解患者需求,并征求患者及家屬對醫院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延伸、改進、完善服務功能,達到提升服務質量、轉變工作作風、更好地服務患者的目的。
隨著回訪制度的實施,醫護人員的責任心越來越強,患者能明顯感受到醫院貼切、溫暖的人性化服務,更多患者能及時復診。
2013年10月,醫院順利通過了貴州省“二甲”的評審。根據統計,2013年,全院門急診人次3.7萬余人次,出院達1.5萬余人次,各種大小手術開展共1628 臺。連續3年,到中醫院就診的病人就達10萬余人次,住院1.4萬人次,手術2000多臺,醫院的醫療服務半徑已遠達石阡周邊區縣,成為當地人民群眾健康的守護神。(責任編輯∕霍慶濤)
在回訪中,醫院不斷延伸、改進、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質量、轉變工作作風、更好服務于患者。
“我是縣中醫院針灸科的彭強,李老您康復得咋樣了?”
“感覺還可以,沒有哪里不舒服。”
“哦,那就好嘞,不過您還是要多注意休養,有什么事就打我電話。”半個月前,由于腰椎肩盤疾病復發,石阡縣湯山鎮71歲居民李志新住進了石阡縣中醫院針灸推拿科。出院半個月后,1月20日,正在吃晚飯的他接到縣中醫院的回訪電話。
為進一步優化醫療服務環境,創建人民滿意的醫院,從2008年起,縣中醫院已通過電話回訪患者4萬多人次,為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起到了積極作用。
2008年,石阡縣中醫院對醫患關系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患者普遍認為醫患缺乏溝通是主要原因。當年中醫院決定推出電話回訪制度,要求醫護人員對出院半月內的患者100%實行電話回訪,必要時對特殊病種患者進行上門回訪服務。
電話回訪內容包括:患者對住院期間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服務質量、技術水平、檢查用藥、醫院環境、醫療收費及醫院管理等方面的滿意程度,改進醫療服務工作的意見、建議等方面。通過回訪,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病情轉歸、后續治療、康復鍛煉和心理狀態等情況,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溝通和指導。
對于回訪中那些患者及家屬肯定醫院成績、表彰和感謝醫護人員的,醫院辦公室每月將表揚的典型事例刊登在院內簡報上,號召全院醫護人員向他們學習,以帶動廣大醫護人員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對于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反饋意見及建議,醫院在采納的基礎上公布到醫院內部辦公網上,讓醫護人員借鑒。
院長黃勇認為,通過電話回訪制,對患者及家屬咨詢的問題給予及時而專業的指導,從而達到最佳的康復效果。
一位到醫院就診后被檢出婦科疾患、正與丈夫“過不去”的女士,在最困惑時接到了醫院的回訪電話,她向醫生講述了自己的委屈。回訪醫生從醫學的角度,將患者得病的多種可能性進行了分析和開導,并具體指導她下一步該怎樣配合醫生治病。放下了思想包袱的她,發自內心的感謝“電話回訪”幫她去掉了“心病”。
黃勇說,醫院承諾,尊重患者的隱私,熱情、禮貌服務,對需要解決的問題,采取另行答復、預約專家、回院復查等措施,及時核實情況,相關科室必須在7天內給予答復;記錄患者反饋的詳細信息,建立回訪檔案,對于患者提出的意見、建議、投訴等情況屬實的,要對相關科室或個人給予處理,并制定針對性的整改措施加以落實;將出院患者回訪工作作為每月臨床質控檢查的重要內容,并納入年度科室工作目標績效考核。
做好出院病人的回訪,對醫護人員是一種職責,也為醫護人員帶來職業化快樂。
在回訪中,患者感到更加優質便捷的醫療護理,醫院也通過了解患者需求,并征求患者及家屬對醫院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延伸、改進、完善服務功能,達到提升服務質量、轉變工作作風、更好地服務患者的目的。
隨著回訪制度的實施,醫護人員的責任心越來越強,患者能明顯感受到醫院貼切、溫暖的人性化服務,更多患者能及時復診。
2013年10月,醫院順利通過了貴州省“二甲”的評審。根據統計,2013年,全院門急診人次3.7萬余人次,出院達1.5萬余人次,各種大小手術開展共1628 臺。連續3年,到中醫院就診的病人就達10萬余人次,住院1.4萬人次,手術2000多臺,醫院的醫療服務半徑已遠達石阡周邊區縣,成為當地人民群眾健康的守護神。(責任編輯∕霍慶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