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繼紅+肖廣鈺+王明科
為有效應對冰雪災害對電網的影響,貴州電網公司通過完善的防冰管理標準體系和應急保障系統,實現由“被動抗冰”向“科學防冰”的轉變。
2月12日,都勻市海拔最高的螺絲殼地區氣溫降至零下6度。在曲折的鄉間公路旁,竹林被掛滿的冰凌壓彎,茶樹被厚厚的積雪覆蓋,幾頂電力工人的小藍帽映在白雪中,宛如一幅動人的油畫。
當天一大早,位于螺絲殼山脊的擺忙鄉新堡村村民張亮像往常一樣,在自己的養殖場里忙碌著。“雖然天很冷,但用電一點也沒受影響,人取暖沒問題,就連養殖場里幾百頭豬和三千只雞鴨的取暖都得到了保障。”回憶起2008年冰災時在黑暗和寒冷中度過的那幾天,張亮對今年冰情的嚴重性并無太深感受。
為有效應對冰雪災害對電網的影響,近年來,南方電網公司實施“加固線路、科學融冰、完善應急通信及覆冰監測系統”三大措施。同時,通過完善的防冰管理標準體系和應急保障系統,實現由“被動抗冰”向“科學防冰”的轉變。在南方電網公司的統一部署下,貴州電網公司著力打造“看得見”、“除得掉”、“防得住”的科學防冰體系,同時加大電網建設改造力度,固本強基,打造一個讓老百姓放心的電網,實現“主網不倒、縣城不全停和重要用戶不停電”的三大抗冰目標。
“被動抗冰”變“科學防冰”
2014年農歷新年剛過,大范圍低溫雨雪天氣再次襲擊貴州。短短幾日內,覆冰線路迅速增加,貴州電網低溫冰凍災害預警實現了三級跳。
面對來勢猛、影響廣的2014年冰凍災害,貴州電網公司應對起來顯得從容鎮定。這背后,是科學防冰體系、先進的科技手段及功能強大的電力應急指揮系統的共同支撐。
2008年,南方電網區域內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冰凍災害。災害持續時間長、線路覆冰嚴重,電線、電桿、鐵塔不堪重負,折彎斷裂,電力設施遭受嚴重破壞。在貴州省,18.5萬基桿塔傾倒損壞,近80%的10千伏及以上線路受損,83%的變電站停運,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在抓好災后重建的同時,圍繞“建設一個讓人民放心的電網”總目標,南方電網公司開始反思如何防止電網再度“凍傷”。2008年2月19日,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長趙建國組織電力專家、學者、科研人員在貴州召開現場研討會,提出近期采取“三大措施”,中長期著重從加強電網建設、優化電源電網規劃和提高電網建設標準出發,提高電網抗災保障能力。
“2008年冰災后,南方電網公司在貴州投資30億元,完成922條10千伏及以上線路加固,建成51套直流融冰裝置、35臺交流融冰變壓器和215套覆冰預警終端,線路防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戰勝了一次次冰災考驗,實現了由‘被動抗冰向‘科學防冰的轉變,抗災能力不斷提高。”貴州電網公司董事長唐斯慶說道。
2011年與2014年的凝凍災害,是2008年以來對電網的兩次“大考”,都有來勢迅猛、危害程度深、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特點。在兩次“大考”中,貴州電網實現了“三個確保一個不發生”,即確保110千伏及以上主干電網穩定運行、確保涉及民生的重要用戶安全供電、確保所有地級市和縣城安全供電,不發生倒塔事故。
“軟”“硬”結合保安全供電
對于張亮來說,除了想不到今年冰災的嚴重程度外,他還想不到,在螺絲殼山上、山腳,以及遠離都勻的貴州電網覆冰在線監測中心,有一支完善的應急隊伍和一套“看得見”、“除得掉”、“防得住”的科學防冰體系在保護著百姓的可靠供電。
在張亮忙碌的同時,都勻供電局市郊局江洲供電所的羅進正帶領所里的班員上山來“觀冰”。在10千伏江擺線高毛支線高坪山分支線的電桿上,一人高的位置,拴著一段導線,上面掛著的覆冰足有四五厘米厚,這是科學防冰體系中“看得見”的一部分——“觀冰點”。
像這樣位于凝凍重災區的“觀冰點”,貴州電網公司在全省共設置了1700個,做到了重點線路、重災區線路“觀冰”全覆蓋,保證“觀冰”不留盲區。
除了“觀冰點”,科學防冰體系中的“看得見”主要依靠覆冰預警系統。覆冰在線監測中心負責人曾華榮介紹,工作人員坐在辦公室,就可以通過預警終端監測輸電線路覆冰的厚度、最大拉力等數據,一旦線路覆冰超過“警戒線”,應急指揮中心會立即安排開展線路融、除冰工作。目前,貴州電網覆冰預警系統終端已達215個,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線路覆蓋率分別達到100%、45.6%和8%。
監測到線路覆冰后,就需要通過科學防冰體系“除得掉”中的直流融冰或“土”辦法及時進行融、除冰。
通過觀冰點觀測,10千伏江擺線高毛支線的覆冰厚度已達到融冰要求。通過應急指揮中心數據分析,決定通過交流融冰變壓器對線路進行融冰操作。
停電、安裝短接線、掛接融冰變壓器兩側導線……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啟動線路融冰。短短幾十分鐘,線路上的覆冰就噼里啪啦地掉落下來。“如果用人工除冰的話,因為山上地形太復雜,操作量又大,一天才能除完這條線路,交流融冰變壓器在冰情緊急的時候特別有用。”羅進說。
針對人工除冰難的問題,貴州電網各基層單位因地制宜,發揮首創精神,創造性地提出了交流短路融冰、機械振動裝置除冰等10多種線路融、除冰“土”方式。“辦法雖‘土,效率卻很高,并且很適合貴州山區覆冰輸電線路的移動除冰。”貴州電網公司生產設備部主任許良柱說。
這些“土”辦法主要側重于配網除冰,針對主網,貴州電網通過配備直流融冰裝置,可對60%的110千伏及以上線路實施直流融冰。其中,220千伏及以上線路覆蓋面達83%,同時100%覆蓋中重冰區線路。
“看得見”、“除得掉”重在提高貴州電網防冰抗冰的“硬”實力。與此同時,貴州電網公司通過建立健全防冰管理體系和應急保障體系,提升防冰抗冰的“軟”實力,確保冰災“防得住”。
目前,貴州電網已形成省、地、縣三級單位與當地政府、氣象部門的災害性天氣預警聯動機制;建立了分層分級縱向防冰組織機構和涵蓋防冰管理各環節的橫向運作機構;發布了6項防冰標準,針對每條線路、每個設備、每個重要用戶的特點,逐一提出有針對性、切實可行的“一線一策”、“一站一策”和“一戶一策”等等。
在應急保障體系方面,貴州電網公司編制了《貴州電網融冰保底方案》,確保在極端低溫冰凍災害天氣下,全省82.7%負荷可靠供電。此外,還儲備了539支共1.3萬余人的應急隊伍,配備74臺發電車,1381臺發電機和5000多萬元的應急物資。
全面掌握冰區分布情況,是構建科學防冰體系的基礎。為此,貴州電網公司堅持系統思維觀,開展冬季冰凍氣象研究及冰區劃分,繪制冰區分布圖。“通過冰區分布圖,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哪里是重冰區,哪里是抗冰的薄弱環節,這是建設防冰體系的基礎。”貴州電網公司副總經理鐘連宏介紹說,根據此圖,可以科學指導電網規劃建設、融冰裝置配置和技術應用等。
在2014年的冰凍災害中,科學的防冰體系使得各部門的防冰工作變得協同一致、有條不紊。
“強筋健骨”建設放心電網
在2008年特大冰災中,90%以上的斷線倒塔事故發生在按10毫米覆冰設計的線路,設計標準明顯低于實際災害程度。鐘連宏談到,長期按常規標準規劃和建設的電網抵御冰災能力較弱,也是冰災對電網造成較大損失的一個因素。因此,適度提高電網建設標準,完善電網結構,為電網“強筋健骨”,才是避免電網再次受傷的基礎保障。
在貴州,針對結構薄弱,尤其是農村電網抗災能力低等問題,南方電網公司自2008年以來累計對貴州電網投資達780億元,年均投資130億元,是2008年以前年度電網建設改造投資的近3倍。通過幾年的建設改造,實現了全省各市州500千伏電網全覆蓋,形成環網結構為中心的220千伏堅強地區骨干網架;220千伏電網縣域覆蓋率從36%提高到67%。
科學的防冰體系加上大規模的電網投資,大大提升了電網抗災能力。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楊昆2013年6月在貴州召開的全國加強電網抗冰能力技術經驗交流會上指出,通過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多措并舉,在科研攻關和技術應用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電網防冰抗冰由“被動”向“主動”轉變,電網防范和應對大面積停電能力得到加強。
堅強的電網在提高抵御冰災能力的同時,也在改變著員工的心態和工作模式。6年前,憑借過硬的桿上作業技術出色完成了向城區轉供電力的江洲供電所老員工盧其坤見證著這些年由“抗冰”到“防冰”的變化。相比2008年沒日沒夜地搶修復電而言,如今老百姓的用電不再會因為冰災而受到影響,雖然冬季仍是觀冰、巡線的繁忙時期,但他感受到更多的是欣慰和溫暖。 (作者單位:貴州電網公司 責任編輯/哈文麗)
為有效應對冰雪災害對電網的影響,貴州電網公司通過完善的防冰管理標準體系和應急保障系統,實現由“被動抗冰”向“科學防冰”的轉變。
2月12日,都勻市海拔最高的螺絲殼地區氣溫降至零下6度。在曲折的鄉間公路旁,竹林被掛滿的冰凌壓彎,茶樹被厚厚的積雪覆蓋,幾頂電力工人的小藍帽映在白雪中,宛如一幅動人的油畫。
當天一大早,位于螺絲殼山脊的擺忙鄉新堡村村民張亮像往常一樣,在自己的養殖場里忙碌著。“雖然天很冷,但用電一點也沒受影響,人取暖沒問題,就連養殖場里幾百頭豬和三千只雞鴨的取暖都得到了保障。”回憶起2008年冰災時在黑暗和寒冷中度過的那幾天,張亮對今年冰情的嚴重性并無太深感受。
為有效應對冰雪災害對電網的影響,近年來,南方電網公司實施“加固線路、科學融冰、完善應急通信及覆冰監測系統”三大措施。同時,通過完善的防冰管理標準體系和應急保障系統,實現由“被動抗冰”向“科學防冰”的轉變。在南方電網公司的統一部署下,貴州電網公司著力打造“看得見”、“除得掉”、“防得住”的科學防冰體系,同時加大電網建設改造力度,固本強基,打造一個讓老百姓放心的電網,實現“主網不倒、縣城不全停和重要用戶不停電”的三大抗冰目標。
“被動抗冰”變“科學防冰”
2014年農歷新年剛過,大范圍低溫雨雪天氣再次襲擊貴州。短短幾日內,覆冰線路迅速增加,貴州電網低溫冰凍災害預警實現了三級跳。
面對來勢猛、影響廣的2014年冰凍災害,貴州電網公司應對起來顯得從容鎮定。這背后,是科學防冰體系、先進的科技手段及功能強大的電力應急指揮系統的共同支撐。
2008年,南方電網區域內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冰凍災害。災害持續時間長、線路覆冰嚴重,電線、電桿、鐵塔不堪重負,折彎斷裂,電力設施遭受嚴重破壞。在貴州省,18.5萬基桿塔傾倒損壞,近80%的10千伏及以上線路受損,83%的變電站停運,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在抓好災后重建的同時,圍繞“建設一個讓人民放心的電網”總目標,南方電網公司開始反思如何防止電網再度“凍傷”。2008年2月19日,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長趙建國組織電力專家、學者、科研人員在貴州召開現場研討會,提出近期采取“三大措施”,中長期著重從加強電網建設、優化電源電網規劃和提高電網建設標準出發,提高電網抗災保障能力。
“2008年冰災后,南方電網公司在貴州投資30億元,完成922條10千伏及以上線路加固,建成51套直流融冰裝置、35臺交流融冰變壓器和215套覆冰預警終端,線路防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戰勝了一次次冰災考驗,實現了由‘被動抗冰向‘科學防冰的轉變,抗災能力不斷提高。”貴州電網公司董事長唐斯慶說道。
2011年與2014年的凝凍災害,是2008年以來對電網的兩次“大考”,都有來勢迅猛、危害程度深、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特點。在兩次“大考”中,貴州電網實現了“三個確保一個不發生”,即確保110千伏及以上主干電網穩定運行、確保涉及民生的重要用戶安全供電、確保所有地級市和縣城安全供電,不發生倒塔事故。
“軟”“硬”結合保安全供電
對于張亮來說,除了想不到今年冰災的嚴重程度外,他還想不到,在螺絲殼山上、山腳,以及遠離都勻的貴州電網覆冰在線監測中心,有一支完善的應急隊伍和一套“看得見”、“除得掉”、“防得住”的科學防冰體系在保護著百姓的可靠供電。
在張亮忙碌的同時,都勻供電局市郊局江洲供電所的羅進正帶領所里的班員上山來“觀冰”。在10千伏江擺線高毛支線高坪山分支線的電桿上,一人高的位置,拴著一段導線,上面掛著的覆冰足有四五厘米厚,這是科學防冰體系中“看得見”的一部分——“觀冰點”。
像這樣位于凝凍重災區的“觀冰點”,貴州電網公司在全省共設置了1700個,做到了重點線路、重災區線路“觀冰”全覆蓋,保證“觀冰”不留盲區。
除了“觀冰點”,科學防冰體系中的“看得見”主要依靠覆冰預警系統。覆冰在線監測中心負責人曾華榮介紹,工作人員坐在辦公室,就可以通過預警終端監測輸電線路覆冰的厚度、最大拉力等數據,一旦線路覆冰超過“警戒線”,應急指揮中心會立即安排開展線路融、除冰工作。目前,貴州電網覆冰預警系統終端已達215個,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線路覆蓋率分別達到100%、45.6%和8%。
監測到線路覆冰后,就需要通過科學防冰體系“除得掉”中的直流融冰或“土”辦法及時進行融、除冰。
通過觀冰點觀測,10千伏江擺線高毛支線的覆冰厚度已達到融冰要求。通過應急指揮中心數據分析,決定通過交流融冰變壓器對線路進行融冰操作。
停電、安裝短接線、掛接融冰變壓器兩側導線……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啟動線路融冰。短短幾十分鐘,線路上的覆冰就噼里啪啦地掉落下來。“如果用人工除冰的話,因為山上地形太復雜,操作量又大,一天才能除完這條線路,交流融冰變壓器在冰情緊急的時候特別有用。”羅進說。
針對人工除冰難的問題,貴州電網各基層單位因地制宜,發揮首創精神,創造性地提出了交流短路融冰、機械振動裝置除冰等10多種線路融、除冰“土”方式。“辦法雖‘土,效率卻很高,并且很適合貴州山區覆冰輸電線路的移動除冰。”貴州電網公司生產設備部主任許良柱說。
這些“土”辦法主要側重于配網除冰,針對主網,貴州電網通過配備直流融冰裝置,可對60%的110千伏及以上線路實施直流融冰。其中,220千伏及以上線路覆蓋面達83%,同時100%覆蓋中重冰區線路。
“看得見”、“除得掉”重在提高貴州電網防冰抗冰的“硬”實力。與此同時,貴州電網公司通過建立健全防冰管理體系和應急保障體系,提升防冰抗冰的“軟”實力,確保冰災“防得住”。
目前,貴州電網已形成省、地、縣三級單位與當地政府、氣象部門的災害性天氣預警聯動機制;建立了分層分級縱向防冰組織機構和涵蓋防冰管理各環節的橫向運作機構;發布了6項防冰標準,針對每條線路、每個設備、每個重要用戶的特點,逐一提出有針對性、切實可行的“一線一策”、“一站一策”和“一戶一策”等等。
在應急保障體系方面,貴州電網公司編制了《貴州電網融冰保底方案》,確保在極端低溫冰凍災害天氣下,全省82.7%負荷可靠供電。此外,還儲備了539支共1.3萬余人的應急隊伍,配備74臺發電車,1381臺發電機和5000多萬元的應急物資。
全面掌握冰區分布情況,是構建科學防冰體系的基礎。為此,貴州電網公司堅持系統思維觀,開展冬季冰凍氣象研究及冰區劃分,繪制冰區分布圖。“通過冰區分布圖,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哪里是重冰區,哪里是抗冰的薄弱環節,這是建設防冰體系的基礎。”貴州電網公司副總經理鐘連宏介紹說,根據此圖,可以科學指導電網規劃建設、融冰裝置配置和技術應用等。
在2014年的冰凍災害中,科學的防冰體系使得各部門的防冰工作變得協同一致、有條不紊。
“強筋健骨”建設放心電網
在2008年特大冰災中,90%以上的斷線倒塔事故發生在按10毫米覆冰設計的線路,設計標準明顯低于實際災害程度。鐘連宏談到,長期按常規標準規劃和建設的電網抵御冰災能力較弱,也是冰災對電網造成較大損失的一個因素。因此,適度提高電網建設標準,完善電網結構,為電網“強筋健骨”,才是避免電網再次受傷的基礎保障。
在貴州,針對結構薄弱,尤其是農村電網抗災能力低等問題,南方電網公司自2008年以來累計對貴州電網投資達780億元,年均投資130億元,是2008年以前年度電網建設改造投資的近3倍。通過幾年的建設改造,實現了全省各市州500千伏電網全覆蓋,形成環網結構為中心的220千伏堅強地區骨干網架;220千伏電網縣域覆蓋率從36%提高到67%。
科學的防冰體系加上大規模的電網投資,大大提升了電網抗災能力。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楊昆2013年6月在貴州召開的全國加強電網抗冰能力技術經驗交流會上指出,通過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多措并舉,在科研攻關和技術應用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電網防冰抗冰由“被動”向“主動”轉變,電網防范和應對大面積停電能力得到加強。
堅強的電網在提高抵御冰災能力的同時,也在改變著員工的心態和工作模式。6年前,憑借過硬的桿上作業技術出色完成了向城區轉供電力的江洲供電所老員工盧其坤見證著這些年由“抗冰”到“防冰”的變化。相比2008年沒日沒夜地搶修復電而言,如今老百姓的用電不再會因為冰災而受到影響,雖然冬季仍是觀冰、巡線的繁忙時期,但他感受到更多的是欣慰和溫暖。 (作者單位:貴州電網公司 責任編輯/哈文麗)
為有效應對冰雪災害對電網的影響,貴州電網公司通過完善的防冰管理標準體系和應急保障系統,實現由“被動抗冰”向“科學防冰”的轉變。
2月12日,都勻市海拔最高的螺絲殼地區氣溫降至零下6度。在曲折的鄉間公路旁,竹林被掛滿的冰凌壓彎,茶樹被厚厚的積雪覆蓋,幾頂電力工人的小藍帽映在白雪中,宛如一幅動人的油畫。
當天一大早,位于螺絲殼山脊的擺忙鄉新堡村村民張亮像往常一樣,在自己的養殖場里忙碌著。“雖然天很冷,但用電一點也沒受影響,人取暖沒問題,就連養殖場里幾百頭豬和三千只雞鴨的取暖都得到了保障。”回憶起2008年冰災時在黑暗和寒冷中度過的那幾天,張亮對今年冰情的嚴重性并無太深感受。
為有效應對冰雪災害對電網的影響,近年來,南方電網公司實施“加固線路、科學融冰、完善應急通信及覆冰監測系統”三大措施。同時,通過完善的防冰管理標準體系和應急保障系統,實現由“被動抗冰”向“科學防冰”的轉變。在南方電網公司的統一部署下,貴州電網公司著力打造“看得見”、“除得掉”、“防得住”的科學防冰體系,同時加大電網建設改造力度,固本強基,打造一個讓老百姓放心的電網,實現“主網不倒、縣城不全停和重要用戶不停電”的三大抗冰目標。
“被動抗冰”變“科學防冰”
2014年農歷新年剛過,大范圍低溫雨雪天氣再次襲擊貴州。短短幾日內,覆冰線路迅速增加,貴州電網低溫冰凍災害預警實現了三級跳。
面對來勢猛、影響廣的2014年冰凍災害,貴州電網公司應對起來顯得從容鎮定。這背后,是科學防冰體系、先進的科技手段及功能強大的電力應急指揮系統的共同支撐。
2008年,南方電網區域內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冰凍災害。災害持續時間長、線路覆冰嚴重,電線、電桿、鐵塔不堪重負,折彎斷裂,電力設施遭受嚴重破壞。在貴州省,18.5萬基桿塔傾倒損壞,近80%的10千伏及以上線路受損,83%的變電站停運,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在抓好災后重建的同時,圍繞“建設一個讓人民放心的電網”總目標,南方電網公司開始反思如何防止電網再度“凍傷”。2008年2月19日,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長趙建國組織電力專家、學者、科研人員在貴州召開現場研討會,提出近期采取“三大措施”,中長期著重從加強電網建設、優化電源電網規劃和提高電網建設標準出發,提高電網抗災保障能力。
“2008年冰災后,南方電網公司在貴州投資30億元,完成922條10千伏及以上線路加固,建成51套直流融冰裝置、35臺交流融冰變壓器和215套覆冰預警終端,線路防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戰勝了一次次冰災考驗,實現了由‘被動抗冰向‘科學防冰的轉變,抗災能力不斷提高。”貴州電網公司董事長唐斯慶說道。
2011年與2014年的凝凍災害,是2008年以來對電網的兩次“大考”,都有來勢迅猛、危害程度深、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特點。在兩次“大考”中,貴州電網實現了“三個確保一個不發生”,即確保110千伏及以上主干電網穩定運行、確保涉及民生的重要用戶安全供電、確保所有地級市和縣城安全供電,不發生倒塔事故。
“軟”“硬”結合保安全供電
對于張亮來說,除了想不到今年冰災的嚴重程度外,他還想不到,在螺絲殼山上、山腳,以及遠離都勻的貴州電網覆冰在線監測中心,有一支完善的應急隊伍和一套“看得見”、“除得掉”、“防得住”的科學防冰體系在保護著百姓的可靠供電。
在張亮忙碌的同時,都勻供電局市郊局江洲供電所的羅進正帶領所里的班員上山來“觀冰”。在10千伏江擺線高毛支線高坪山分支線的電桿上,一人高的位置,拴著一段導線,上面掛著的覆冰足有四五厘米厚,這是科學防冰體系中“看得見”的一部分——“觀冰點”。
像這樣位于凝凍重災區的“觀冰點”,貴州電網公司在全省共設置了1700個,做到了重點線路、重災區線路“觀冰”全覆蓋,保證“觀冰”不留盲區。
除了“觀冰點”,科學防冰體系中的“看得見”主要依靠覆冰預警系統。覆冰在線監測中心負責人曾華榮介紹,工作人員坐在辦公室,就可以通過預警終端監測輸電線路覆冰的厚度、最大拉力等數據,一旦線路覆冰超過“警戒線”,應急指揮中心會立即安排開展線路融、除冰工作。目前,貴州電網覆冰預警系統終端已達215個,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線路覆蓋率分別達到100%、45.6%和8%。
監測到線路覆冰后,就需要通過科學防冰體系“除得掉”中的直流融冰或“土”辦法及時進行融、除冰。
通過觀冰點觀測,10千伏江擺線高毛支線的覆冰厚度已達到融冰要求。通過應急指揮中心數據分析,決定通過交流融冰變壓器對線路進行融冰操作。
停電、安裝短接線、掛接融冰變壓器兩側導線……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啟動線路融冰。短短幾十分鐘,線路上的覆冰就噼里啪啦地掉落下來。“如果用人工除冰的話,因為山上地形太復雜,操作量又大,一天才能除完這條線路,交流融冰變壓器在冰情緊急的時候特別有用。”羅進說。
針對人工除冰難的問題,貴州電網各基層單位因地制宜,發揮首創精神,創造性地提出了交流短路融冰、機械振動裝置除冰等10多種線路融、除冰“土”方式。“辦法雖‘土,效率卻很高,并且很適合貴州山區覆冰輸電線路的移動除冰。”貴州電網公司生產設備部主任許良柱說。
這些“土”辦法主要側重于配網除冰,針對主網,貴州電網通過配備直流融冰裝置,可對60%的110千伏及以上線路實施直流融冰。其中,220千伏及以上線路覆蓋面達83%,同時100%覆蓋中重冰區線路。
“看得見”、“除得掉”重在提高貴州電網防冰抗冰的“硬”實力。與此同時,貴州電網公司通過建立健全防冰管理體系和應急保障體系,提升防冰抗冰的“軟”實力,確保冰災“防得住”。
目前,貴州電網已形成省、地、縣三級單位與當地政府、氣象部門的災害性天氣預警聯動機制;建立了分層分級縱向防冰組織機構和涵蓋防冰管理各環節的橫向運作機構;發布了6項防冰標準,針對每條線路、每個設備、每個重要用戶的特點,逐一提出有針對性、切實可行的“一線一策”、“一站一策”和“一戶一策”等等。
在應急保障體系方面,貴州電網公司編制了《貴州電網融冰保底方案》,確保在極端低溫冰凍災害天氣下,全省82.7%負荷可靠供電。此外,還儲備了539支共1.3萬余人的應急隊伍,配備74臺發電車,1381臺發電機和5000多萬元的應急物資。
全面掌握冰區分布情況,是構建科學防冰體系的基礎。為此,貴州電網公司堅持系統思維觀,開展冬季冰凍氣象研究及冰區劃分,繪制冰區分布圖。“通過冰區分布圖,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哪里是重冰區,哪里是抗冰的薄弱環節,這是建設防冰體系的基礎。”貴州電網公司副總經理鐘連宏介紹說,根據此圖,可以科學指導電網規劃建設、融冰裝置配置和技術應用等。
在2014年的冰凍災害中,科學的防冰體系使得各部門的防冰工作變得協同一致、有條不紊。
“強筋健骨”建設放心電網
在2008年特大冰災中,90%以上的斷線倒塔事故發生在按10毫米覆冰設計的線路,設計標準明顯低于實際災害程度。鐘連宏談到,長期按常規標準規劃和建設的電網抵御冰災能力較弱,也是冰災對電網造成較大損失的一個因素。因此,適度提高電網建設標準,完善電網結構,為電網“強筋健骨”,才是避免電網再次受傷的基礎保障。
在貴州,針對結構薄弱,尤其是農村電網抗災能力低等問題,南方電網公司自2008年以來累計對貴州電網投資達780億元,年均投資130億元,是2008年以前年度電網建設改造投資的近3倍。通過幾年的建設改造,實現了全省各市州500千伏電網全覆蓋,形成環網結構為中心的220千伏堅強地區骨干網架;220千伏電網縣域覆蓋率從36%提高到67%。
科學的防冰體系加上大規模的電網投資,大大提升了電網抗災能力。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楊昆2013年6月在貴州召開的全國加強電網抗冰能力技術經驗交流會上指出,通過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多措并舉,在科研攻關和技術應用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電網防冰抗冰由“被動”向“主動”轉變,電網防范和應對大面積停電能力得到加強。
堅強的電網在提高抵御冰災能力的同時,也在改變著員工的心態和工作模式。6年前,憑借過硬的桿上作業技術出色完成了向城區轉供電力的江洲供電所老員工盧其坤見證著這些年由“抗冰”到“防冰”的變化。相比2008年沒日沒夜地搶修復電而言,如今老百姓的用電不再會因為冰災而受到影響,雖然冬季仍是觀冰、巡線的繁忙時期,但他感受到更多的是欣慰和溫暖。 (作者單位:貴州電網公司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