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經濟開發區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功能,著力強化招商引資工作,拓寬建設融資渠道,優化服務環境,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全區經濟建設呈現持續、穩定、快速的良好發展態勢。
2013年,水城經濟開發區在省委、省政府,六盤水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兩加一推”主基調和“四化同步”主戰略,按照“縣區建設一體化,產城互動一體化,城鄉發展一體化,產業推進一體化”的戰略思路,以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精神為指導,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功能,著力強化招商引資工作,拓寬建設融資渠道,優化服務環境,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全區經濟建設呈現持續、穩定、快速的良好發展態勢。201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4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2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億元,財政稅收完成4.33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6億元,新增就業人員4117人。
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
針對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功能不配套的實際,開發區按照先急后緩、服務項目的原則,不斷加快基礎配套功能建設步伐。
緊緊圍繞招商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核心區路網建設,重點推進核心區產城互動連接通道、產業發展大道和標準化廠房廠區路網等建設工作,科學規劃尖山營和文閣兩個組團連接通道及內部路網建設,通過路網建設逐步實現產城無縫對接。2013年,水城經濟開發區完成道路建設12.7公里,廠區道路建設4.5公里,園區內路網基本形成。
加快推進標準化廠房建設,完善廠區水、電等內部設施,推進廠區路燈、綠化等環境打造,同步配套建設企業員工公寓。目前,開發區50萬平米標準化廠房已陸續建成投入使用,企業入駐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啟動一期污水處理廠項目建設,解決開發區生產生活污水排放和處理問題,同步推進排污管網鋪設工作。
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相結合
為打破傳統的招商引資模式,水城經濟開發區積極探索將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相結合,與入駐企業貴州晨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打造水城經濟開發區招商引資運作中心,建設運作中心產品展示廳為入駐企業展示產品和研發成果,運作中心配套設置“一站式”服務大廳,為招商項目提供便捷服務。同時聘請具有博士學位的專家、企業家和具有豐富經驗的其他開發區退休干部擔任運作中心招商顧問,為開發區招商引資、開發建設建言獻策。
開發區通過發揮招商運作中心作用,探索以商招商和運作中心企業注資招商新模式,采取運作中心企業注資招商方式,讓新入駐企業吃下“定心丸”,通過運作中心為企業產品拓展市場,提前為入駐企業參與市場經營“鋪路”,增強企業到園區投資興業的信心和決心。
充分發揮政府引導職能,根據縣、區建設發展需求,在同質條件下,通過政府訂單采購企業產品等方式引導扶持企業到園區投資興業,貴州三才微電機、中國光能照明電器、高低壓配電柜等項目已落戶園區。
同時,開發區在招商工作中遵從既不貪大求遠、也不饑不擇食的原則,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動員全體干部職工參與招商引資工作,重點引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業項目。已入駐開發區標準化廠房的中國光能照明電器生產項目、光伏發電LED交通標志生產項目、三才無槽無刷微電機生產項目、水泥添加劑項目多項專利在園區申報成功。
2013年以來,水城經濟開發區招商簽約項目共21個,簽約資金110億元,其中劃地建設項目12個,標準化廠房招商項目9個(含招商運作中心招商項目5個);已落地項目15個,12個項目已投入生產。
園區職校建設有序推進
根據實施“9+3”教育計劃和職校進園區的有關要求,按照“園區+職校+標準化廠房”的建設模式,水城經濟開發區采取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模式,依托水礦技校、水城縣職校師資力量,將水城經濟開發區1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作為校舍,積極引導社會力量、企業參與職校辦學,聘請貴州勇能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和貴州晨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擔任園區職校副校長,切實加強校企合作和產學互動。積極探索建立職業教育、產業發展、社會就業無縫對接新體制,根據入住園區企業用工需求,采取訂單、定期培訓模式,將入駐企業作為實訓基地,幫助入駐企業招聘培訓符合產業需求的技術人才和技術骨干,為企業入駐解決技術人才匱乏之憂。
同時,利用園區職校對失地農民進行技能培訓后,優先推薦到園區企業工作,既解決了失地農戶的生計問題,又解決了企業用工需求,促進園區招商引資工作。目前,水城經濟開發區職校根據入駐企業產業性質開設有機電、數控、機械加工、服裝加工等4個專業,已招收學生600人,并與中國光能、貴州三才、勇能集團等入駐企業簽定了意向用工訂單協議學生180余名。
產城互動發展步伐明顯加快
按照以產促城、以城帶產、產城互動的發展理念,水城經濟開發區以產業為支撐,以城市組團為平臺,科學規劃了尖山營城市組團和董地文閣組團,組團內設有金融、商貿、居住、教育、醫療、衛生、社區服務等區域。
目前,開發區尖山城市組團已啟動418套7.9萬平方米生態移民安置房和208套2.04萬平米棚戶區改造工程建設,規劃啟動建設農貿市場、星級酒店等配套設施;董地文閣組團已完成規劃,已啟動1200套生態移民安置房和1.2公里市政干道建設工作。擬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城市建設,不斷完善產業集聚區的配套功能,充分實現產業與城市的融合發展,切實解決拆遷農戶和失地農戶的移民安置、就業和生計問題,讓拆遷農戶、失地農戶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著力構建和諧園區。
干部職工服務意識全面提升
為圓滿完成預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水城經濟開發區按照轉作風、強隊伍、強服務、優環境的工作要求,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凝心聚力、苦干實干、攻堅克難、勇于爭先的工作作風推進各項工作,成立了項目服務和工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工程項目推進計劃和實施方案,將各項目標任務進行細化分解落實。
同時,強化督查調度,采取日調度、周調度、月調度和日巡查工作方式,及時掌握各項工程建設進度,幫助解決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各項工程順利推進;強化服務意識,對入駐開發區的企業,實行領導包保跟蹤服務制度,對企業需協調辦理的相關手續和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實行全方位、“保姆式”跟蹤服務。(責任編輯/哈文麗)
水城經濟開發區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功能,著力強化招商引資工作,拓寬建設融資渠道,優化服務環境,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全區經濟建設呈現持續、穩定、快速的良好發展態勢。
2013年,水城經濟開發區在省委、省政府,六盤水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兩加一推”主基調和“四化同步”主戰略,按照“縣區建設一體化,產城互動一體化,城鄉發展一體化,產業推進一體化”的戰略思路,以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精神為指導,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功能,著力強化招商引資工作,拓寬建設融資渠道,優化服務環境,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全區經濟建設呈現持續、穩定、快速的良好發展態勢。201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4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2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億元,財政稅收完成4.33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6億元,新增就業人員4117人。
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
針對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功能不配套的實際,開發區按照先急后緩、服務項目的原則,不斷加快基礎配套功能建設步伐。
緊緊圍繞招商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核心區路網建設,重點推進核心區產城互動連接通道、產業發展大道和標準化廠房廠區路網等建設工作,科學規劃尖山營和文閣兩個組團連接通道及內部路網建設,通過路網建設逐步實現產城無縫對接。2013年,水城經濟開發區完成道路建設12.7公里,廠區道路建設4.5公里,園區內路網基本形成。
加快推進標準化廠房建設,完善廠區水、電等內部設施,推進廠區路燈、綠化等環境打造,同步配套建設企業員工公寓。目前,開發區50萬平米標準化廠房已陸續建成投入使用,企業入駐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啟動一期污水處理廠項目建設,解決開發區生產生活污水排放和處理問題,同步推進排污管網鋪設工作。
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相結合
為打破傳統的招商引資模式,水城經濟開發區積極探索將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相結合,與入駐企業貴州晨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打造水城經濟開發區招商引資運作中心,建設運作中心產品展示廳為入駐企業展示產品和研發成果,運作中心配套設置“一站式”服務大廳,為招商項目提供便捷服務。同時聘請具有博士學位的專家、企業家和具有豐富經驗的其他開發區退休干部擔任運作中心招商顧問,為開發區招商引資、開發建設建言獻策。
開發區通過發揮招商運作中心作用,探索以商招商和運作中心企業注資招商新模式,采取運作中心企業注資招商方式,讓新入駐企業吃下“定心丸”,通過運作中心為企業產品拓展市場,提前為入駐企業參與市場經營“鋪路”,增強企業到園區投資興業的信心和決心。
充分發揮政府引導職能,根據縣、區建設發展需求,在同質條件下,通過政府訂單采購企業產品等方式引導扶持企業到園區投資興業,貴州三才微電機、中國光能照明電器、高低壓配電柜等項目已落戶園區。
同時,開發區在招商工作中遵從既不貪大求遠、也不饑不擇食的原則,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動員全體干部職工參與招商引資工作,重點引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業項目。已入駐開發區標準化廠房的中國光能照明電器生產項目、光伏發電LED交通標志生產項目、三才無槽無刷微電機生產項目、水泥添加劑項目多項專利在園區申報成功。
2013年以來,水城經濟開發區招商簽約項目共21個,簽約資金110億元,其中劃地建設項目12個,標準化廠房招商項目9個(含招商運作中心招商項目5個);已落地項目15個,12個項目已投入生產。
園區職校建設有序推進
根據實施“9+3”教育計劃和職校進園區的有關要求,按照“園區+職校+標準化廠房”的建設模式,水城經濟開發區采取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模式,依托水礦技校、水城縣職校師資力量,將水城經濟開發區1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作為校舍,積極引導社會力量、企業參與職校辦學,聘請貴州勇能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和貴州晨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擔任園區職校副校長,切實加強校企合作和產學互動。積極探索建立職業教育、產業發展、社會就業無縫對接新體制,根據入住園區企業用工需求,采取訂單、定期培訓模式,將入駐企業作為實訓基地,幫助入駐企業招聘培訓符合產業需求的技術人才和技術骨干,為企業入駐解決技術人才匱乏之憂。
同時,利用園區職校對失地農民進行技能培訓后,優先推薦到園區企業工作,既解決了失地農戶的生計問題,又解決了企業用工需求,促進園區招商引資工作。目前,水城經濟開發區職校根據入駐企業產業性質開設有機電、數控、機械加工、服裝加工等4個專業,已招收學生600人,并與中國光能、貴州三才、勇能集團等入駐企業簽定了意向用工訂單協議學生180余名。
產城互動發展步伐明顯加快
按照以產促城、以城帶產、產城互動的發展理念,水城經濟開發區以產業為支撐,以城市組團為平臺,科學規劃了尖山營城市組團和董地文閣組團,組團內設有金融、商貿、居住、教育、醫療、衛生、社區服務等區域。
目前,開發區尖山城市組團已啟動418套7.9萬平方米生態移民安置房和208套2.04萬平米棚戶區改造工程建設,規劃啟動建設農貿市場、星級酒店等配套設施;董地文閣組團已完成規劃,已啟動1200套生態移民安置房和1.2公里市政干道建設工作。擬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城市建設,不斷完善產業集聚區的配套功能,充分實現產業與城市的融合發展,切實解決拆遷農戶和失地農戶的移民安置、就業和生計問題,讓拆遷農戶、失地農戶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著力構建和諧園區。
干部職工服務意識全面提升
為圓滿完成預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水城經濟開發區按照轉作風、強隊伍、強服務、優環境的工作要求,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凝心聚力、苦干實干、攻堅克難、勇于爭先的工作作風推進各項工作,成立了項目服務和工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工程項目推進計劃和實施方案,將各項目標任務進行細化分解落實。
同時,強化督查調度,采取日調度、周調度、月調度和日巡查工作方式,及時掌握各項工程建設進度,幫助解決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各項工程順利推進;強化服務意識,對入駐開發區的企業,實行領導包保跟蹤服務制度,對企業需協調辦理的相關手續和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實行全方位、“保姆式”跟蹤服務。(責任編輯/哈文麗)
水城經濟開發區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功能,著力強化招商引資工作,拓寬建設融資渠道,優化服務環境,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全區經濟建設呈現持續、穩定、快速的良好發展態勢。
2013年,水城經濟開發區在省委、省政府,六盤水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兩加一推”主基調和“四化同步”主戰略,按照“縣區建設一體化,產城互動一體化,城鄉發展一體化,產業推進一體化”的戰略思路,以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精神為指導,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功能,著力強化招商引資工作,拓寬建設融資渠道,優化服務環境,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全區經濟建設呈現持續、穩定、快速的良好發展態勢。201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4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2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億元,財政稅收完成4.33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6億元,新增就業人員4117人。
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
針對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功能不配套的實際,開發區按照先急后緩、服務項目的原則,不斷加快基礎配套功能建設步伐。
緊緊圍繞招商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核心區路網建設,重點推進核心區產城互動連接通道、產業發展大道和標準化廠房廠區路網等建設工作,科學規劃尖山營和文閣兩個組團連接通道及內部路網建設,通過路網建設逐步實現產城無縫對接。2013年,水城經濟開發區完成道路建設12.7公里,廠區道路建設4.5公里,園區內路網基本形成。
加快推進標準化廠房建設,完善廠區水、電等內部設施,推進廠區路燈、綠化等環境打造,同步配套建設企業員工公寓。目前,開發區50萬平米標準化廠房已陸續建成投入使用,企業入駐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啟動一期污水處理廠項目建設,解決開發區生產生活污水排放和處理問題,同步推進排污管網鋪設工作。
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相結合
為打破傳統的招商引資模式,水城經濟開發區積極探索將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相結合,與入駐企業貴州晨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打造水城經濟開發區招商引資運作中心,建設運作中心產品展示廳為入駐企業展示產品和研發成果,運作中心配套設置“一站式”服務大廳,為招商項目提供便捷服務。同時聘請具有博士學位的專家、企業家和具有豐富經驗的其他開發區退休干部擔任運作中心招商顧問,為開發區招商引資、開發建設建言獻策。
開發區通過發揮招商運作中心作用,探索以商招商和運作中心企業注資招商新模式,采取運作中心企業注資招商方式,讓新入駐企業吃下“定心丸”,通過運作中心為企業產品拓展市場,提前為入駐企業參與市場經營“鋪路”,增強企業到園區投資興業的信心和決心。
充分發揮政府引導職能,根據縣、區建設發展需求,在同質條件下,通過政府訂單采購企業產品等方式引導扶持企業到園區投資興業,貴州三才微電機、中國光能照明電器、高低壓配電柜等項目已落戶園區。
同時,開發區在招商工作中遵從既不貪大求遠、也不饑不擇食的原則,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動員全體干部職工參與招商引資工作,重點引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業項目。已入駐開發區標準化廠房的中國光能照明電器生產項目、光伏發電LED交通標志生產項目、三才無槽無刷微電機生產項目、水泥添加劑項目多項專利在園區申報成功。
2013年以來,水城經濟開發區招商簽約項目共21個,簽約資金110億元,其中劃地建設項目12個,標準化廠房招商項目9個(含招商運作中心招商項目5個);已落地項目15個,12個項目已投入生產。
園區職校建設有序推進
根據實施“9+3”教育計劃和職校進園區的有關要求,按照“園區+職校+標準化廠房”的建設模式,水城經濟開發區采取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模式,依托水礦技校、水城縣職校師資力量,將水城經濟開發區1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作為校舍,積極引導社會力量、企業參與職校辦學,聘請貴州勇能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和貴州晨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擔任園區職校副校長,切實加強校企合作和產學互動。積極探索建立職業教育、產業發展、社會就業無縫對接新體制,根據入住園區企業用工需求,采取訂單、定期培訓模式,將入駐企業作為實訓基地,幫助入駐企業招聘培訓符合產業需求的技術人才和技術骨干,為企業入駐解決技術人才匱乏之憂。
同時,利用園區職校對失地農民進行技能培訓后,優先推薦到園區企業工作,既解決了失地農戶的生計問題,又解決了企業用工需求,促進園區招商引資工作。目前,水城經濟開發區職校根據入駐企業產業性質開設有機電、數控、機械加工、服裝加工等4個專業,已招收學生600人,并與中國光能、貴州三才、勇能集團等入駐企業簽定了意向用工訂單協議學生180余名。
產城互動發展步伐明顯加快
按照以產促城、以城帶產、產城互動的發展理念,水城經濟開發區以產業為支撐,以城市組團為平臺,科學規劃了尖山營城市組團和董地文閣組團,組團內設有金融、商貿、居住、教育、醫療、衛生、社區服務等區域。
目前,開發區尖山城市組團已啟動418套7.9萬平方米生態移民安置房和208套2.04萬平米棚戶區改造工程建設,規劃啟動建設農貿市場、星級酒店等配套設施;董地文閣組團已完成規劃,已啟動1200套生態移民安置房和1.2公里市政干道建設工作。擬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城市建設,不斷完善產業集聚區的配套功能,充分實現產業與城市的融合發展,切實解決拆遷農戶和失地農戶的移民安置、就業和生計問題,讓拆遷農戶、失地農戶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著力構建和諧園區。
干部職工服務意識全面提升
為圓滿完成預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水城經濟開發區按照轉作風、強隊伍、強服務、優環境的工作要求,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凝心聚力、苦干實干、攻堅克難、勇于爭先的工作作風推進各項工作,成立了項目服務和工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工程項目推進計劃和實施方案,將各項目標任務進行細化分解落實。
同時,強化督查調度,采取日調度、周調度、月調度和日巡查工作方式,及時掌握各項工程建設進度,幫助解決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各項工程順利推進;強化服務意識,對入駐開發區的企業,實行領導包保跟蹤服務制度,對企業需協調辦理的相關手續和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實行全方位、“保姆式”跟蹤服務。(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