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松
孝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精髓,是數千年來儒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文化浸潤于貴州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彰顯出多彩貴州文化的豐富內涵。
古往今來,人們常說“子不教,父之過”。《三字經》中的這句名言,雖讓許多為人父者意識到了自己的職責,在家庭教育中加強了對子女的管理,但卻有些偏重于將孝的形成歸結于父輩對子女的言傳身教與嚴苛要求,忽略了孝作為一種文化,它的傳承更需要沃土的滋潤——群體觀念與價值取向的支撐、良好社會氛圍的培育。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省份,從歷史的視角看又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省。在這里,漢文化與各世居少數民族文化,經過長達數千年的交融,形成了多彩紛呈的山地高原文化體系。貴州文化匯集了不同族群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孝文化便是其中長期傳承,極具滲透力的文化內涵之一。
貴州的孝文化,按照地域與民族分布,一方面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模式,同時又因民族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差異及文化個性的影響,展現出不同的外在特征。研究貴州教育史的人,大多將東漢時的尹珍視為漢文化在貴州傳播的代表。其實早在西漢初年,漢武帝欲通夜郎道,因經費不敷,曾“募豪民,田南夷,入粟縣官,而內受錢于都內”。由是,大批川西、川南等地的漢族應募入黔,屯墾于郡縣所在地,這些移民才是漢文化傳播的先驅。而漢文化中的孝文化,從那時起便在貴州高原逐漸與當地的民族孝文化開始了交流與融合。
貴州的漢民族大部分來自巴蜀、荊湘,江浙等地,自漢武帝之后,經歷魏晉時期的民族大遷徙,明朝初年數十萬大軍攜家帶口的出征與屯駐,才在全省境內形成廣泛分布。由于漢族歷史上相對集中于黔北、黔中等地,因而這一帶的孝文化大多保持了與內地相同的理念與傳承方式。孩童初醒人事,便從家庭與授業教師那里接受較多的儒學教育。其表現多為強調尊老敬長、善事父母、和睦家庭、忠于國家等理念。這一傳統到明代貴州建省后,隨著縣學、衛學、書院等教育機構的普遍建立,得到進一步弘揚。
安順市普定縣號營村,至今仍是貴州漢族孝文化傳承的典范。該村系明初當地屯軍號兵的駐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遂成聚落,并因號兵營而獲名。迄今該村不僅保留著眾多以孝為內容的碑刻,人們教育子女也多以《弟子規》、《孝經》等為教材。號營村的孝文化影響到周圍地區,產生了良好的輻射效應,曾被中央精神文明辦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民族自治區與民族雜居地區的孝文化,在貴州有多種教育、宣傳、構建與規范的渠道。它們或體現在本民族的習慣法與鄉規民約中,或保存在傳承民族文化的長篇史詩、傳說故事、古歌、禮儀、習俗、禁忌里。少數民族的孝文化側重于營造文化氛圍,讓整個族群生活在一種以“真善美”為價值取向,崇孝、倡孝、尊老、敬賢的社會環境下,日積月累,將孝轉化為個人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自然法則。
舊時代,貴州各地苗族的議榔條款中,有許多關于孝的內容。任何一個苗族家庭,父親都是一家之長,子女成人后可以分家,但必須給父母留下“養老田”,父母雖多與最小的兒子同住,但“養老田”則由兄弟輪流負責耕種。苗族家庭不僅講求家規、家教,更將尊老愛幼作為最基本的要求。整個家庭內部有著很強的內聚力。
除苗族外,貴州的其他少數民族,如侗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民族的孝文化雖在表現形式上與苗族有差異,但總的道德取向是一致的。尤其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各民族孝文化相互滲透,逐漸形成了普遍存在于貴州省境內的一種孝文化場。這種孝文化場,在我們致力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今天,無疑是一種正能量,對實現貴州的后發趕超,實現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宏偉事業,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精神動力。(作者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責任編輯/陳芳媛)
孝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精髓,是數千年來儒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文化浸潤于貴州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彰顯出多彩貴州文化的豐富內涵。
古往今來,人們常說“子不教,父之過”?!度纸洝分械倪@句名言,雖讓許多為人父者意識到了自己的職責,在家庭教育中加強了對子女的管理,但卻有些偏重于將孝的形成歸結于父輩對子女的言傳身教與嚴苛要求,忽略了孝作為一種文化,它的傳承更需要沃土的滋潤——群體觀念與價值取向的支撐、良好社會氛圍的培育。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省份,從歷史的視角看又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省。在這里,漢文化與各世居少數民族文化,經過長達數千年的交融,形成了多彩紛呈的山地高原文化體系。貴州文化匯集了不同族群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孝文化便是其中長期傳承,極具滲透力的文化內涵之一。
貴州的孝文化,按照地域與民族分布,一方面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模式,同時又因民族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差異及文化個性的影響,展現出不同的外在特征。研究貴州教育史的人,大多將東漢時的尹珍視為漢文化在貴州傳播的代表。其實早在西漢初年,漢武帝欲通夜郎道,因經費不敷,曾“募豪民,田南夷,入粟縣官,而內受錢于都內”。由是,大批川西、川南等地的漢族應募入黔,屯墾于郡縣所在地,這些移民才是漢文化傳播的先驅。而漢文化中的孝文化,從那時起便在貴州高原逐漸與當地的民族孝文化開始了交流與融合。
貴州的漢民族大部分來自巴蜀、荊湘,江浙等地,自漢武帝之后,經歷魏晉時期的民族大遷徙,明朝初年數十萬大軍攜家帶口的出征與屯駐,才在全省境內形成廣泛分布。由于漢族歷史上相對集中于黔北、黔中等地,因而這一帶的孝文化大多保持了與內地相同的理念與傳承方式。孩童初醒人事,便從家庭與授業教師那里接受較多的儒學教育。其表現多為強調尊老敬長、善事父母、和睦家庭、忠于國家等理念。這一傳統到明代貴州建省后,隨著縣學、衛學、書院等教育機構的普遍建立,得到進一步弘揚。
安順市普定縣號營村,至今仍是貴州漢族孝文化傳承的典范。該村系明初當地屯軍號兵的駐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遂成聚落,并因號兵營而獲名。迄今該村不僅保留著眾多以孝為內容的碑刻,人們教育子女也多以《弟子規》、《孝經》等為教材。號營村的孝文化影響到周圍地區,產生了良好的輻射效應,曾被中央精神文明辦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民族自治區與民族雜居地區的孝文化,在貴州有多種教育、宣傳、構建與規范的渠道。它們或體現在本民族的習慣法與鄉規民約中,或保存在傳承民族文化的長篇史詩、傳說故事、古歌、禮儀、習俗、禁忌里。少數民族的孝文化側重于營造文化氛圍,讓整個族群生活在一種以“真善美”為價值取向,崇孝、倡孝、尊老、敬賢的社會環境下,日積月累,將孝轉化為個人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自然法則。
舊時代,貴州各地苗族的議榔條款中,有許多關于孝的內容。任何一個苗族家庭,父親都是一家之長,子女成人后可以分家,但必須給父母留下“養老田”,父母雖多與最小的兒子同住,但“養老田”則由兄弟輪流負責耕種。苗族家庭不僅講求家規、家教,更將尊老愛幼作為最基本的要求。整個家庭內部有著很強的內聚力。
除苗族外,貴州的其他少數民族,如侗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民族的孝文化雖在表現形式上與苗族有差異,但總的道德取向是一致的。尤其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各民族孝文化相互滲透,逐漸形成了普遍存在于貴州省境內的一種孝文化場。這種孝文化場,在我們致力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今天,無疑是一種正能量,對實現貴州的后發趕超,實現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宏偉事業,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精神動力。(作者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責任編輯/陳芳媛)
孝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精髓,是數千年來儒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文化浸潤于貴州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彰顯出多彩貴州文化的豐富內涵。
古往今來,人們常說“子不教,父之過”?!度纸洝分械倪@句名言,雖讓許多為人父者意識到了自己的職責,在家庭教育中加強了對子女的管理,但卻有些偏重于將孝的形成歸結于父輩對子女的言傳身教與嚴苛要求,忽略了孝作為一種文化,它的傳承更需要沃土的滋潤——群體觀念與價值取向的支撐、良好社會氛圍的培育。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省份,從歷史的視角看又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省。在這里,漢文化與各世居少數民族文化,經過長達數千年的交融,形成了多彩紛呈的山地高原文化體系。貴州文化匯集了不同族群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孝文化便是其中長期傳承,極具滲透力的文化內涵之一。
貴州的孝文化,按照地域與民族分布,一方面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模式,同時又因民族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差異及文化個性的影響,展現出不同的外在特征。研究貴州教育史的人,大多將東漢時的尹珍視為漢文化在貴州傳播的代表。其實早在西漢初年,漢武帝欲通夜郎道,因經費不敷,曾“募豪民,田南夷,入粟縣官,而內受錢于都內”。由是,大批川西、川南等地的漢族應募入黔,屯墾于郡縣所在地,這些移民才是漢文化傳播的先驅。而漢文化中的孝文化,從那時起便在貴州高原逐漸與當地的民族孝文化開始了交流與融合。
貴州的漢民族大部分來自巴蜀、荊湘,江浙等地,自漢武帝之后,經歷魏晉時期的民族大遷徙,明朝初年數十萬大軍攜家帶口的出征與屯駐,才在全省境內形成廣泛分布。由于漢族歷史上相對集中于黔北、黔中等地,因而這一帶的孝文化大多保持了與內地相同的理念與傳承方式。孩童初醒人事,便從家庭與授業教師那里接受較多的儒學教育。其表現多為強調尊老敬長、善事父母、和睦家庭、忠于國家等理念。這一傳統到明代貴州建省后,隨著縣學、衛學、書院等教育機構的普遍建立,得到進一步弘揚。
安順市普定縣號營村,至今仍是貴州漢族孝文化傳承的典范。該村系明初當地屯軍號兵的駐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遂成聚落,并因號兵營而獲名。迄今該村不僅保留著眾多以孝為內容的碑刻,人們教育子女也多以《弟子規》、《孝經》等為教材。號營村的孝文化影響到周圍地區,產生了良好的輻射效應,曾被中央精神文明辦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民族自治區與民族雜居地區的孝文化,在貴州有多種教育、宣傳、構建與規范的渠道。它們或體現在本民族的習慣法與鄉規民約中,或保存在傳承民族文化的長篇史詩、傳說故事、古歌、禮儀、習俗、禁忌里。少數民族的孝文化側重于營造文化氛圍,讓整個族群生活在一種以“真善美”為價值取向,崇孝、倡孝、尊老、敬賢的社會環境下,日積月累,將孝轉化為個人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自然法則。
舊時代,貴州各地苗族的議榔條款中,有許多關于孝的內容。任何一個苗族家庭,父親都是一家之長,子女成人后可以分家,但必須給父母留下“養老田”,父母雖多與最小的兒子同住,但“養老田”則由兄弟輪流負責耕種。苗族家庭不僅講求家規、家教,更將尊老愛幼作為最基本的要求。整個家庭內部有著很強的內聚力。
除苗族外,貴州的其他少數民族,如侗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民族的孝文化雖在表現形式上與苗族有差異,但總的道德取向是一致的。尤其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各民族孝文化相互滲透,逐漸形成了普遍存在于貴州省境內的一種孝文化場。這種孝文化場,在我們致力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今天,無疑是一種正能量,對實現貴州的后發趕超,實現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宏偉事業,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精神動力。(作者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責任編輯/陳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