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貴芳
產褥感染是婦女在分娩期、產褥期生殖道因病菌感染引起的機體的一種炎性反應,嚴重威脅到了患者生命[1]。產褥感染以厭氧菌感染為主,其次是需氧菌和厭氧菌混合感染,隨著新的抗菌藥物不斷問世,抗菌藥物在臨床治療產褥感染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本研究采用過氧化氫聯合甲硝唑沖洗宮腔治療產褥感染,臨床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5月間收治的88例產褥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產褥感染的相關診斷標準,下腹伴持續性疼痛,宮體檢查軟,且有壓痛,排除外乳脹、乳腺炎、手術切口感染、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及青霉素過敏者。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4例,其中觀察組患者年齡21~37歲,平均年齡(27.7±2.4)歲,孕30~41周,平均(34.8±1.3)周,初產婦38例,經產婦6例。對照組患者年齡 20~38歲,平均年齡(28.1±2.7)歲,孕 31~42周,平均(36.2±1.6)周,初產婦40例,經產婦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及產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使用氨芐青聯合青霉素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過氧化氫聯合甲硝唑沖洗宮腔治療,常規沖洗消毒外陰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使用窺陰器暴露宮頸,插入16號消毒導尿管至子宮底部,從導尿管尾部緩慢注入20ml過氧化氫及50ml甲硝唑溶液,2次/d。
1.3 觀察指標 用藥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發熱消退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發熱消退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組別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d) 發熱消退時間(d)觀察組 5.2±1.2 4.3±0.8對照組 7.4±1.7 6.1±1.4 P值 <0.05 <0.05
產褥感染是產褥期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之一,隨著剖宮產率逐年上升,產褥感染的發生率也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目前已成為引發剖宮產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2]。產褥感染的發病機制可能是[3]:剖宮產使產婦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改變了生殖道的生態環境,術后厭氧菌數量下降,從而增多了外來菌的數量,從而為條件致病菌引發的感染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此外不正規的手術縫合和切口延裂,影響到了切口的愈合,從而容易誘發產褥感染。
臨床研究認為[4]:單純應用抗生素治療產褥感染的臨床療效并不理想,甲硝唑是目前臨床最常使用的一種抗生素,其對多數專性厭氧菌作用很強,尤其對脆弱擬桿菌屬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同時甲硝唑還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能夠減少其黏附于切口并降低組織活性,可減少子宮內膜異位的發生。本研究采用過氧化氫聯合甲硝唑沖洗宮腔治療產褥感染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發熱消退時間均顯著縮短,療效優于單純使用抗生素治療組患者(P<0.05),這與翟金亞[5]的研究結果一致。產褥感染以厭氧菌感染為主,其次是需氧和厭氧菌混合感染,過氧化氫能夠迅速分解釋放活性極強的新生態氧離子,從而破壞了無氧環境,使厭氧菌難以生存及繁殖,同時還可改善周圍健康組織的血循環,促進組織的修復再生功能。甲硝唑對大部分生殖道感染細菌有殺滅作用,利用甲硝唑沖洗官腔和腹腔能夠有效治療產褥感染[6]。過氧化氫也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其在分解時產生熱量,不僅使得周圍健康組織的血液循環得以改善還可有效殺菌,還能夠促進組織的修復及再生,促進厭氧菌賴以生殖的膿血塊、殘留的胎膜、蛻膜排出,從而抑制厭氧菌再生、繁殖。甲硝唑與過氧化氫聯合應用能夠持續作用于置留在官腔創面的厭氧菌,這樣在清潔了宮腔和陰道的同時還有效阻止了上行性細菌感染,對治療產褥感染能夠起到較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采用過氧化氫聯合甲硝唑沖洗宮腔治療產褥感染臨床療效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1]柴立群.臨床護理路徑在產褥感染診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2):303-304.
[2]蒙曉梅,韓海彥.剖宮產術中甲硝唑沖洗宮腔預防子宮內膜異位及產褥感染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2,33(35):7747-7748.
[3]劉吉平.產褥感染150例病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18):54-55.
[4]胡婭勤,何麗梅.過氧化氫聯合甲硝唑沖洗宮腔輔助治療產褥感染[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1):87-90.
[5]翟金亞,董啟秀.過氧化氫甲硝唑沖洗宮腔輔助治療產褥感染42例療效觀察[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02,12(4):389-390.
[6]陳燕娜.加溫甲硝唑注射液沖洗防止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和產褥感染的臨床效果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9(6):786-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