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建華 郭瓊 金燕
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導致死亡率、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抗血小板治療是冠心病二級預防的重要措施。阿司匹林是一種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現已廣泛應用于心腦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的1級和2級預防[1],其治療機制是通過抑制環氧化酶-1(COX-1)催化花生四烯酸(AA)轉化為前列腺素G2與H2,從而減少血栓素A2(TXA2)的產生來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釋放,使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降低25%[2]。筆者對老年冠心病患者應用阿司匹林治療,進而探討其對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6例(男57例,女39例)作為觀察組,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診斷標準;年齡61~83歲,平均(72.35±4.86)歲;合并糖尿病37例,合并高血壓32例,脂代謝異常27例。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治療前2周末服用影響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藥物;(3)未接受過介入治療。排除標準:(1)有家族或個人出血史;(2)治療前1周末使用過影響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藥物;(3)PLT>450×109/L或PLT<100×109/L者;(4)Hb<80g/L者;(5)近期做過大手術者及心、肝、腎、肺、腦重大疾病患者。并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96例(男51例,女45例)作為對照組;年齡62~81 歲,平均(71.85±4.74)歲;無心、肝、腎、肺、腦等疾病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共服用1個月,治療期間不能服其他對血小板功能有影響或與阿司匹林有相互作用的藥物,禁煙酒。治療前后常規做病史、體檢、血尿便常規、心電圖等檢查。兩組均于清晨采集空腹血,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數測定方法:取含2.5×105/L血小板固定全血,以苔氏液(138mmol/L NaCl,29mmol/L KCI,12mmol/L NaHCO3,0.36mmol/L NaH2PO4,5mmol/L葡萄糖,pH7.4)洗滌1次,加入125 I-SZ-51抗體(0.1μg/管),終體積為50μl,混勻后置室溫下作用30min,隨后以50μmol/L BSA-苔氏液洗滌3次,3000rpm離心15min,每次均不懸浮沉淀物,在r-計數儀上測定待測物的cpm,每份標本均測定復管,將特異結合的cpm換算成每個血小板上GMP-140表達的分子數。血小板聚集率測定方法:使用血小板聚集儀,用比濁法測定,用含3.18%檸檬酸鈉0.3ml的真空采血管取血4ml,以 500r/min離心 2min,提取富血小板血漿(PRP),再以3000rpm離心10min,,提取貧血小板血漿(PPP),血小板計數為(10~20)×109/L,用PPP調整PRP至(200~300)×109/L,用PPP做空白對照,加入ADP(5umol/L)誘導血小板聚集。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GMP-140分子數、血小板聚集率顯著降低,GMP-140分子數、血小板聚集率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GMP-140分子數、血小板聚集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GMP-140分子數、血小板聚集率比較(±s)

表1 兩組GMP-140分子數、血小板聚集率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GMP-140分子數(M/血小板)血小板聚集率(%)觀察組治療前 96 1135.64±189.26 71.38±13.72觀察組治療后 96 612.31±157.43a 50.21±10.47a對照組 96 576.83±187.54 52.83±11.28
阿司匹林是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療的基石,其抗栓作用很多年前已被臨床試驗證實,可長期用于所有類型的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病率、死亡率日趨增高,血小板聚集在這類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作為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能明顯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復發率,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主要源于血栓烷A2(TXA2)生成受抑,TXA2的生成抑制超過95%以上時將影響血小板的功能[3]。阿司匹林抗血栓形成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環氧酶,阻斷血小板的生物合成來抑制TXA2依賴的血小板聚集[4]。體內血栓的形成是血小板和凝血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血小板膜表面GMP-140是一種粘性附蛋白,是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標志,直接反映血小板的激活[5],這個指標的測定在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意義。血小板聚集率能直接反映體內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狀態,比較具有直觀性[6]。
老年冠心病患者處于高凝狀態,血小板處于高度活化,聚集率較高,易形成微血栓[7-8],血小板與血栓形成細胞和凝血系統共同參與血栓的形成過程中,造成冠脈血管的進一步損害。同時冠心病患者治療前血小板數目低于健康人,說明血小板參與冠脈血管的血栓形成過程中因消耗而減少。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應用阿司匹林治療后,GMP-140分子數、血小板聚集率顯著降低,與對照組的健康體檢者的水平比較接近,差異無顯著性,說明阿司匹林能直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破壞,有效阻止冠脈血管的進一步損害。因此冠心病患者血小板GMP-140水平和聚集率的檢測,對于觀察有無血栓形成傾向和治療效果意義重大。綜上所述,血小板的粘附、活化、聚集是粥樣斑塊破裂后血栓形成的中心環節,直接導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發生,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明顯著,在冠心病患者治療后應長期應用,是作用穩定、效果可靠的一線抗栓治療藥物。
[1]喬華,何勝虎.阿司匹林與冠心病研究進展[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24(9):837-839.
[2]王曉巖,杜鳳和.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功能及代謝產物的變化[J].山東醫藥,2007,47(19):16-18.
[3]郭新勝,王艷麗.不同劑量阿司匹林對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2011,4(9B):7-8.
[4]袁玉蓮,詹紅.冠心病患者服用不同劑量阿司匹林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9):29-30.
[5]蔡然,劉艷霞.阿司匹林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6):81-82.
[6]黃大海,孫福成.小劑量阿司匹林對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響[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0,13(2):116-119.
[7]景秋紅,徐細平.小劑量阿司匹林對中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纖溶活性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3,19(4):3-4.
[8]李家增,賀石林.血栓形成與臨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