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智成
臨床研究已經證實,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障礙、大血管病變程度等均會對患者的臨床預后產生顯著的影響[1]。因此了解患者治療前的神經功能障礙程度和大血管病變情況可為預后評估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近幾年關于該方面的研究不斷深入,曾有學者發現NIHSS評分可以對腦卒中進行很好的預測[2]。本次研究中出于對NIHSS評分結合超早期CT血管成像在急性超早期缺血性腦卒中預后判斷中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的目的,對我院收治的急性超早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NIHSS評分和CT血管成像檢查,并對不同組別患者的檢測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8例急性超早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男49例,女19例;年齡24~79歲,平均(59.7±14.3)歲,發病時間均在6h之內,患者發病到接受CT血管成像檢查的時間間隔在2min~6h,平均(3.6±0.5)h。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并對既往腦卒中遺留癥患者予以排除。NIHSS評分>8分組(29例),包括有男20例,女 9例,年齡 24~76歲,平均(58.9±12.6)歲,NIHSS評分≤8分組(39例),包括男 29例,女 10例,年齡 24~79歲,平均(60.2±13.7)歲。血管阻塞組(32例),包括男 24例,女 8例,年齡 25~76 歲,平均(59.1±14.3)歲,無血管阻塞組(36 例),包括男25例,女11例,年齡24~79歲,平均(60.1±13.2)歲。
1.2 方法 對研究對象在入院后進行NIHSS評分和CT血管成像檢查。CT血管成像檢查:應用螺旋CT機,首先對患者展開橫斷面掃描,層厚為5mm,間距為5mm,掃描范圍為自主動脈弓到顱頂。而后經高壓注射器將非離子型造影劑進行注射,注射方式為經肘靜脈團注,注射速度為5ml/s,總劑量為60ml。造影劑注射結束后對患者展開實時監測,在造影劑充盈的高峰期對患者行血管成像掃描。
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以NIHSS評分差表示,即入院時NIHSS評分-出院時NIHSS評分,神經功能恢復比率為NIHSS評分差/入院時NIHSS評分,NIHSS評分≤4分者視為預后效果良好[3]。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NIHSS評分組患者的預后情況比較 NIHSS評分>8分組患者經相應治療后預后良好者12例,良好率為41.38%,NIHSS評分≤8分組預后效果良好者27例,良好率為69.23%。NIHSS評分>8分組預后效果較NIHSS評分≤8分組差(P<0.05);NIHSS評分>8分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比率為(0.45±0.12),NIHSS評分≤8分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比率為(0.68±0.13)。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血管阻塞情況與患者預后的關系 血管阻塞組患者的入院時和出院時NIHSS評分均較無血管阻塞組高(P<0.05),且兩組神經功能恢復比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血管阻塞情況與患者預后的關系(±s)

表1 血管阻塞情況與患者預后的關系(±s)
組別 例數 入院時NIHSS評分神經功能恢復比率血管阻塞 32 11.42±2.19 6.57±1.03 0.64±0.02無血管阻塞 36 8.98±1.29 3.82±0.93 0.45±0.07 P值 <0.05 <0.05 <0.05出院時NIHSS評分
CT血管成像能夠對腦動脈狹窄、閉塞部位進行準確的觀察,對判斷大血管病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臨床上對神經功能障礙進行評價的依據為NIHSS量表[4]。現階段諸多的特殊影像檢查可用來對腦卒中預后的判斷,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時的血管影像上會顯示出血管病變同NIHSS評分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5-6]。本研究對急性超早期缺血性腦卒中在入院時進行NIHSS評分和CT血管成像檢查,并在治療結束后對患者進行NIHSS評分,結果發現,NIHSS評分>8分組的預后效果較差,其神經功能恢復情況不理想;存在血管阻塞患者的NIHSS評分較無阻塞組高,且預后效果較無阻塞組差。由此可知,NIHSS評分和CT血管成像能夠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預后進行預測,針對NIHSS評分高者以及存在血管阻塞者應給予高度注意,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以達到改善患者預后的效果[7-8]。
綜上所述,對急性超早期缺血性腦卒中行早期CT血管成像檢查能夠為臨床診斷提供腦血管方面的重要信息,使得臨床功能缺損檢查的局限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CT血管成像進行有機結合,可以使臨床對急性超早期缺血性腦卒中的預后判斷價值得到有效促進,這對于臨床診療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1]黃小欽,賈建平,宋!,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超急性期NIHSS評分與CT血管成像腦血管狹窄或閉塞關系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0,15(6):389-390.
[2]王紅洲,王萬華,夏雪龍,等.腦CT灌注成像聯合CT血管成像在超急性期腦梗死中的應用[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11,21(3):913-915.
[3]孟繁華,孫博謙.NIHSS評分在判斷76例后循環缺血患者預后中的價值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23(13):981-983.
[4]王平平,高穎,劉璐,等.NIHSS絕對值變化與NIHSS變化率對腦梗死患者殘疾預測能力的比較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1,12(2):334-335.
[5]馬敏敏,劉新峰,徐格林,等.NIHSS評分與急性腦梗死腦動脈狹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0,13(7):21-23.
[6]黃小欽,賈建平,馬青峰,等.顱腦CT血管成像對判斷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價值[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1,2(5):45-46.
[7]黃小欽.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構音障礙及磁共振彌散加權影像特點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0,32(1):76-77.
[8]王榮桂,董艷玲,藺心敬,等.急性缺血性腦梗死發病危險因素及其臨床預測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1(10):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