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飛燕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性動脈硬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相關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腦卒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由此看來,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本次研究通過對腦梗死患者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對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和腦梗死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2012年商丘市睢陽區公費醫療醫院70例男45例,女25例腦梗死患者進行調查研究,并與70例非腦梗死患者進行對比。腦梗死患者均符合我國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標準,并經過MRI進行證實。年齡50~75歲,平均(61.42±11.5)歲,并將其余70非腦梗死患者進行對比。兩組患者在住院1d后陸續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兩組患者年齡、身高、體重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患者進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主要采用的是德國西門子公司的多普勒超聲儀器進行檢查,并有超聲室的專業人員僅此能夠操作,對兩組患者進行多普勒檢測動脈顱外段,對兩側的頸總動脈以及總動脈分叉處進行檢測,檢測動脈顱外段的血管壁內膜厚度及有無斑塊的形成,或者硬化斑塊的回升強度、部位、大小、數量等。對所有的病例均采用IMT積分法進行積分。其方法為:正常,內膜無增厚,IMT<1.0mm,0分;Ⅰ型,1.0mm<IMT<1.2mm,1分;Ⅱ型,患者動脈有硬化斑塊形成,但是沒有造成明顯狹窄的現象,2分;Ⅲ型,即20%<管腔狹窄<50%,3分;Ⅳ型,51%<管腔狹窄<100%,4分;Ⅴ型,患者的血管完全閉塞,5分。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在入院時對血壓和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等進行統計監測,數據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結果(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2 患者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結果[n(%)]
頸動脈粥樣硬化和腦梗死的發生的關系較為密切[2],發生機制為:患者的粥樣硬化斑塊不斷增大,對血管造成一定的阻塞作用;患者體內的斑塊并不穩定,容易破裂[3],破裂的斑塊栓死血管,未破裂的斑塊表面非常粗糙,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容易被激活,從而形成血栓[4];護著的頸動脈灌注壓有所下降,導致分水嶺地區的供血量不足。經過本次調查研究發現,腦梗死組患者的靜脈硬化斑塊的發生率為84.28%,可以看出,靜脈硬化與腦梗死之間有一定的關聯,其發生率要明顯高于非腦梗死患者,提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腦梗死有關系。另外,根據相關研究證實,頸動脈粥樣斑塊主要在BIF處多件,其次在ICA始段[5]。造成這樣的原因是,頸動脈分叉處血流動力學的變化造成的,由于這樣的變化,形成高切應力和機械損傷,對內膜的損害加深,導致脂蛋白沉淀于粗糙領域,最終導致斑塊的形成。
對于斑塊來說,硬斑由于表面鈣化的情況,其情況較為穩定,且不容易脫落,因而導致腦梗死發生的機會較少[6]。而軟斑容易導致破裂和出血,從而導致血栓的形成,導致腦梗死的出現。由此可見,斑塊的性質同樣能夠反映出腦血管病變的情況,對疾病也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因此,一定要對軟斑患者進行追蹤,及時進行觀察,并進行干預治療,從而對頸動脈粥樣硬化進行減緩作用,從而有效預防腦梗死的發生。通過對腦梗死高危人群頸動脈血管結構內膜的檢測,對頸部動脈硬化情況進行及時發現,對日后發生腦梗死的情況進行預測,并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防止腦梗死的發生[7]。
[1]樊麗花,李建生.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8,6(12):1547-1548.
[2]梁穎茵,朱建忠,陳松林,等.頸動脈硬化與腦梗死的相關性及其診斷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8):3331-3333.
[3]楊海燕,張懷勤,黃偉劍.頸動脈硬化和心血管危險因素與女性冠心病的相關性及診斷價值[J].浙江臨床醫學,2008,10(11):1430-1432.
[4]盛洋,付強,李振勇,等.聯合檢測頸動脈粥樣斑塊和對冠心病患者冠脈狹窄程度的評估價值[J].江蘇醫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19(5):422-424.
[5]郭富強,吳文斌,張天,等.皮質型分水嶺腦梗死與頸動脈狹窄的關系及支架置入術后的隨訪對照研究[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8,7(9):935-938.
[6]王擁軍.應加強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和臨床研究[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1,6(34):257-258.
[7]Chalela JA.Evaluating the carotid plaque:going beyond stenosis[J].Cerebrovase Dis,2009,27(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