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向鵬
由各種原因導致的腦顱部損傷患者可能會因為顱內高壓而出現腦疝,在神經外科臨床上搶救腦疝患者的基本原則就是降低患者顱內壓,而對腦疝患者降壓的不同手術方式會影響其康復效果[1],為了比較雙側去骨瓣減壓手術和單側去骨瓣減壓手術對急性硬膜下血腫伴腦疝患者的臨床效果,筆者回顧性總結了在長沙市中心醫院治療的急性硬膜下血腫伴腦疝患者30例,現將總結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0年10月~2013年9月在本院神經外科進行手術治療的30例急性硬膜下血腫伴腦疝患者,其中包括男性16例和女性14例,年齡35~50歲,平均年齡為(42.3±8.7)歲,病程范圍為 1~10h,平均病程為(3.8±4.1)h,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被送入醫院時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昏迷現象并且經CT確診為急性硬膜下血腫伴腦疝患者,患者家屬均知情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排除精神病患者,排除內臟器官存在衰竭現象、合并嚴重的基礎疾病或者其他對手術耐受性極差患者。30例急性硬膜下血腫伴腦疝患者根據患者進行的降壓手術方式不同進行分組:觀察組15例均行雙側去骨瓣減壓手術,對照組15例均行單側去骨瓣減壓手術,2組患者一般病例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通過雙側去骨瓣減壓手術進行治療,其基本過程是首先確定手術切口:手術切口從患者的顴弓部位開始,依次經過外耳、向上到達頂骨結節,向前到達前額的發跡部位,打開頭顱后充分暴露顱窩底組織,徹底清除血腫后開始實施硬腦膜縫合。開顱手術的手術范圍根據患者實際病情特點制定,開顱手術過程中注意維持電解質平衡,如果患者出現腦膨現象需要為患者及時進行換氣減壓(也可加用利尿類藥物進行治療)。對照組手術入路方式為單側去骨瓣減壓手術,其手術方法與觀察組患者相同。
1.3 評價標準 所有患者在手術治療后6個月時間內進行隨訪調研,根據田占偉文獻[2]的療效標準進行療效判斷,分為顯效(手術預后效果良好,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有效(手術后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殘疾現象)和失敗(患者死亡或者術后進入植物狀態)3個等級。
1.4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19.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本研究實驗設計類型為獨立樣本分類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屬于偏態分布資料),統計學方法選擇wilcox秩和檢驗,以0.05為檢驗標準(為了增加接收H1假設的概率)行雙邊檢驗。
觀察組患者手術后,有1例患者進入植物狀態,2例死亡,9例出現不同程度的殘疾現象,另有3例手術預后效果良好,治療總有效率(包括顯效者和有效者之和)為80%,顯著高于對照組療效結果(總有效率為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2組患者療效結果比較表(n)
由本研究數據結果可以看出:對照組患者手術后,單純有效者9例(術后有不同程度殘疾表現者),比觀察組患者多1例,但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者(顯效者)比對照組多3例,從總體情況來看,通過雙側去骨瓣減壓手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其預后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王雪松的文獻研究[3]中統計了35例行雙側去骨瓣減壓手術治療的急性硬膜下血腫伴腦疝患者,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82.9%(29/35),與本研究數據結果具有一致性,但本研究同時統計了15例行單側去骨瓣減壓手術患者,更能體現出雙側去骨瓣減壓手術治療急性硬膜下血腫伴腦疝的優越性。
筆者結合相關文獻[4-5],分析雙側去骨瓣減壓手術治療急性硬膜下血腫伴腦疝具有更顯著療效的原因如下:手術在去骨瓣的同時將小腦幕剪開,這會促使腦組織向減壓側骨窗的一側膨脹,這就代償性的補充了患者顱腔內的容積,與此同時,這種代償性作用能夠緩解腦疝對腦干的壓迫狀態,同時防止開顱手術過程中病灶位置向側腦部位發展,對腦干的二次損傷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雙側去骨瓣減壓手術的這些特點都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改善患者治療預后情況。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雙側去骨瓣減壓手術進行之前要充分評估患者病情并分析其特點,做到有目的的治療,另外術前還需根據患者血型準備備用血液,防止因為患者出血量過大或者開顱手術時間過長而引起較大的損傷。
[1]操廉,王林風,李慶陽,等.急性硬膜下血腫伴腦疝患者的救治經驗[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2,17(2):113-114.
[2]田占偉.雙側去骨瓣減壓手術治療急性硬膜下血腫伴腦疝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療前沿,2013(11):34.
[3]王雪松.雙側去骨瓣減壓術治療急性硬膜下血腫伴腦疝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8):1198-1199.
[4]白海昕,翟秀偉,邢立舉,等.損傷控制理論治療急性硬膜下血腫伴腦疝的臨床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1,19(2):39-40.
[5]陳克興,魯連記.超早期鉆孔引流治療急性硬腦膜下血腫伴腦疝的臨床研究[J].西部醫學,2011,23(3):48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