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蓓 俞泓 徐珩
既往的臨床研究和數據統計結果顯示[1-2]:復發性假絲酵母菌性陰道炎的病因較為復雜,相關患者實施治療后一方面很難治愈,另一方面容易反復發作,因此針對復發性假絲酵母菌性陰道炎臨床治療的相關研究已經成為醫學界研究的焦點和熱點問題之一。鑒于此,為了探討臨床有效治療復發性假絲酵母菌性陰道炎的方法,從而為復發性假絲酵母菌性陰道炎的臨床相關研究提供科學依據,本文總結了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近幾年來,臨床治療復發性假絲酵母菌性陰道炎的相關實踐經驗?,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了香港大學深圳醫院2009年1月~2012年9月期間收治的復發性假絲酵母菌性陰道炎患者172例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為:患者常規婦科檢查可見外陰紅斑、水腫,嚴重者有陰道有豆腐渣樣分泌物。反復發作次數均超過4次,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外陰陰道瘙癢典型癥狀,真菌鏡檢均可見大量白假菌絲酵母菌及卵圓形孢子?;颊吣挲g19~54歲,平均年齡為(32.43±5.43)歲;病程9個月~3年,平均病程為(21.44±5.78)個月;患者反復發作次數為5~13次。隨機將患者分成2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6例,2組患者在臨床基線資料上比較無顯著差異,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制菌霉素100萬單位于陰道用藥,1次/d,1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觀察組給予氟康唑使用方法是150mg口服 3d/次,連用3次后,改為每周1次,連續治療半年[3-4]。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2組患者實施不同治療方法半年后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停藥后半年內的復發情況[5]。
臨床治療效果判定標準為[5-6],治愈:患者癥狀全部消失,真菌鏡檢陰性;顯效:患者癥狀顯著好轉,真菌鏡檢陰性;有效:患者癥狀有所好轉,真菌鏡檢陰性或陽性;無效:患者癥狀無改變,真菌鏡檢陽性。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且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實施不同治療方法半年后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結果 2組患者實施不同治療方法半年后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結果:對照組86例患者中治愈78例,治愈率為90.70%;觀察組86例患者中治愈85例,治愈率為98.84%,治愈率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顯著的高于對照組患者,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7451,P=0.0165,見表 1)。

表1 2組患者實施不同治療方法2周和8周后的臨床治療情況比較結果[n(%)]
2.2 2組患者實施不同治療方法停藥6個月后的復發情況比較結果 2組患者實施不同治療方法停藥6個月后的復發情況比較結果如下:對照組86例患者中復發11例;觀察組86例患者中復發3例。復發率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9765,P=0.0257,見表 2)。

表2 2組患者實施不同治療方法6個月后的復發情況比較結果[n(%)]
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復發性假絲酵母菌陰道炎實際上是指由假絲酵母菌屬中的白色假絲酵母菌所引起的外陰陰道皮膚黏膜炎性病變。從相關的臨床研究和統計數據結果上分析,假絲酵母菌陰道炎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外陰瘙癢灼痛,情況較為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坐臥不安,通常情況下會有尿頻、尿急及性交痛。由于假絲酵母菌陰道炎具有復發性的特點,因此患者一旦患病往往給患者帶來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不良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由此可見,臨床探究有效治療復發性假絲酵母菌性陰道炎的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臨床實踐意義和理論研究價值[6-7]。
氟康唑在臨床上屬于一種抗真菌感染的廣譜抗真菌藥物,藥理學的研究表明[7-8]:氟康唑在臨床上發揮作用主要是通過抑制麥角甾醇合成酶發揮作用,麥角甾醇合成酶是真菌細胞膜中的必要組成成分,它的作用一旦受到限制真菌細胞壁的完成就會遭到破壞,這樣就達到了破壞真菌細胞繼續繁殖的目的,從而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表現出了顯著的臨床療效。
從本文研究的比較數據上分析,采用氟康唑治療的患者實施治療半年后,與對照患者相比較,治愈率顯著的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停藥6個月后,復發率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9765,P=0.0257)。
因此,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臨床針對復發性假絲酵母菌性陰道炎患者實施治療的實踐過程中,采用氟康唑實施治療的臨床優勢明顯,是臨床治療復發性假絲酵母菌性陰道炎的安全可靠選擇。
[1]詹!,湯貝貝,何貴元,等.假絲酵母菌性陰道炎的菌種鑒定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22):3621-3622.
[2]姚慕崑,劉瑋,高珊珊.假絲酵母菌性陰道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1):2463-2465.
[3]Morio F,Pagniez F,Besse M,et al.Deciphering azole resistance mechanisms with a focus on transcription factor-encoding genes TAC1,MRR1 and UPC2 in a set of fluconazole-resistant clinical isolates of Candida albicans[J].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13,42(5):410-415.
[4]何永清.氟康唑在復發性假絲酵母菌性陰道炎中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9):2184-2185,2193.
[5]葉湘,張真,王群興,等.婦產科假絲酵母菌性陰道炎的菌種分布及耐藥性[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5):1081-1082.
[6]王艷宇,黃尊華,張曉春.濕熱體質與復發性假絲酵母菌性外陰陰道炎相關性探討[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11):94-95.
[7]李一龍,徐玉妹,喬偉振,等.無錫地區婦女細菌性陰道病與假絲酵母菌屬及滴蟲性陰道炎感染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380-381.
[8]李琴,喬偉振,徐玉妹,等.婦女假絲酵母菌屬及滴蟲性陰道炎患者支原體屬合并感染的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0):4263-4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