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鳳梅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歸生活,品德培養更要回歸生活。品德來源于社會生活,是“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教育。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學生的生活過程之中進行。為此,新課程理念倡導品德教學要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在教學中做到讓品德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
一、立足生活需要,確定教學目標
《品德與生活課標》指出:“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意義的內容。”品德與社會課標也指出:“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導向和歸宿,教學要回歸兒童生活,必然要求不僅根據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據兒童的實際生活狀況、身心特點和發展需求來確定具體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把握教材的觀點,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起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動態生成教學目標。要確立情感目標、行為目標和知識與技能目標,教學最終目標是要指導兒童的實際生活,解決兒童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提升兒童的生活能力。
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的生命階段。童年生活蘊藏著豐富的發展內涵與價值,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發展的。為此,教學活動應源于兒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要以兒童的生活為課程基礎,通過正確引導使學生達到對自然的認識、對社會的準確理解和對自我的合理把握。
二、教學活動要將課堂延伸至生活
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和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就是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學中,教師應做到把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從原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在課程中進行整合,使學生有一個學習、吸納和提升的過程,豐富拓展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最終回歸生活。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教師要善于從兒童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聯結課堂內的生活與課堂外的生活,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學生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三、課堂教學活動方式生活化
品德課程基于案例、生活、情境和問題,適宜開展活動學習。教學中,教學必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和體驗,從而真正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情感世界。作為品德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不能讓學生成為聽眾,應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合適的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與文本對話,喚起他們已有的經驗和體驗,并根據自己的認識水平參與辨析,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
新課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圖片,但不管怎么說展現在學生面前的還是一些無聲無息的材料。對于學生來說,他們還是喜歡使圖中人物、文中的內容變得有血有肉,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個有心人,探尋學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點,設計成類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劇)。教師還可以把學生的一些小故事拍成錄像,一些學生一時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做成動畫等,供學生探討和解決,激活學生生活,并以此充分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
四、將學生的“知”轉化為“行”
品德教育主旨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是為了“悟行”。“悟”是基礎,“行”是根本。品德教育的目的歸根結底是行為的改善,學生只有在笑中才學會笑,在哭中才學會哭,只有通過實際的富有道德意義的生活體驗才能讓學生學會如何過一種道德的生活。品德課堂教學的載體即是活動,教師要設計、安排和組織好源于兒童生活、貼近兒童生活、引導兒童生活的行之有效的課堂活動,給學生一個自然真實的活動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有所思考,有所體驗,而后有所感悟。如表演、操作、小品、游戲、實踐、調查等活動形式,讓兒童能夠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活動中探究解決問題,并從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讓學生走出課堂,進入廣闊的社會生活中,把自己在課堂上所學到的道德規范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在社會活動中發展品德能力,形成良好的習慣,自覺防止和克服“能說不能做”的現象,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體驗,在社會生活中體驗,在大自然中體驗。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一種“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既要讓教學走進兒童的生活,又要讓生活走進成長中的兒童。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學生的體驗,這樣品德教學才能更貼近兒童的生活,實現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