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艷艷+田富忠
社會發(fā)展越來越需要高素質的人才,擁有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是高素質人才必備的條件之一。能夠準確流暢地陳述事件或語言材料,并作精要恰當地點評,是一個人好的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這樣的能力從哪里得來?還是要從學生時期培養(yǎng)。這不僅能夠直接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也有助于深化新課程教學改革。從目前教學實踐來看,中學生的“述評”能力不高,大部分學生就某一個話題或事件,不知道怎么說,說什么,更不懂得該如何點評。培養(yǎng)學生的“述評”能力,就是要幫助學生訓練“述評”的基本功,讓學生逐步從說什么、怎么說,到說得清楚,說得簡潔,說得有理有據。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也能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那么如何來培養(yǎng)學生“述評”的能力呢?
一、引來“活水”,激發(fā)學生“述評”欲望
新鮮的事物總是容易引發(fā)人們的興趣,中學生也有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或事件。設法將學生的興趣引到某一話題與事件上來,讓學生有表達的沖動,是培養(yǎng)學生的陳述與點評能力的前提。古詩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引來“活水”,作為學生“述評”的語言材料,是激發(fā)學生“述評”欲望的好辦法。新聞時事、生活熱點、文化新潮、先進人物就是源頭活水。譬如,每年一度“感動中國”的人物,可以組織學生先概述人物事跡,限定字數,做到有條理,然后進行點評,再與專家的“頒獎詞”對照感悟。這樣的素材很多,又譬如央視播出的“尋找最美鄉(xiāng)村醫(yī)生”紀錄片,也可以作這樣的訓練,既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也可以訓練學生的述評能力。
二、轉變“主體”,提供學生“述評”平臺
許多老師往往感慨學生課間有說有笑、有談有論的,可是課堂上一接觸特定話題,怎么就羞羞答答金口難開呢。原因當然比較復雜,有話題難易因素,也有學生對說話訓練的認識不夠清楚的因素。但是一個重要因素還在于,課堂是不是完成了新課程理念的轉換,是不是體現以“生”為主的教改理念。如果還是老師唱“獨臺戲”,還是老師的“一言堂”,那么想讓學生積極參與就是奢望。因而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就是提供給學生“述評”的最好平臺。筆者經常在課堂中擔任“主持人”角色,讓課堂不再成為惟一的“傳道、受業(yè)、解惑”渠道,而是成為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交流的平臺,這使學生廣泛參與“述評”成為可能。筆者在教學《祝福》時,以“祥林嫂的故事”“我看祥林嫂的悲劇”兩個活動,調動學生先“述”后“評”,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陳述“祥林嫂的故事”,學生熟悉了小說內容,把握了祥林嫂的形象特點;再通過“我看祥林嫂的悲劇”,讓學生從中思考,發(fā)表個人見解,從而逐步理解小說的主旨,理解魯迅先生塑造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用意。
三、模擬“真題”,增強學生“述評”動力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這是說人很難持之以恒地去做好某件事,學生尤其難于堅持,他們學業(yè)負擔重,學習目的性比較功利。如果不能有助于成績的提高,就很難讓他們長期堅持下去。正好《高中新課標標準》對中學生明確提出要求,“能根據談話的目的,選擇恰當的時機和場合,提出話題,敏捷應對。能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敘述描繪,注意表達效果”,“恰當地表達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能夠流暢地陳述事件,準確地給予評價”。加強中學生“述評”能力的培養(yǎng)符合新課改的要求。根據考綱要求,研究高考試題,以模擬“真題”形式出題,將之融入在平時訓練與測試卷中,以此讓學生從被動應付到主動接受,給學生提供最大的源動力。
四、豐富“活動”,展示學生“述評”能力
“活動”是改變教學單一化最有效的形式,也是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成功、快樂的重要途徑。把培養(yǎng)學生的“述評”能力放進豐富新穎的活動中,保證了“述評”訓練具體實在,不空洞乏味,既激發(fā)了學生參與興趣,又能讓學生從中得到收獲,還能展示自己的價值。筆者在進行學生“述評”能力的訓練中設計了很多新穎別致的活動,如“3分鐘播報”,一般放在每節(jié)課課前,要求述評自己上學或放學途中的見聞,有述有評。再如設計“一周班情述評”,一般放在每周五閱讀課上進行,要求將一周班級人事分條述評出來,不少于三條。再比如“我來介紹”,要求用200字左右向同學介紹一幅畫、一本書、一部影視劇或一位人物。這些活動貼近生活,貼合學生實際,學生有話說、好準備,在“述評”中獲得知識,增加見聞,得到啟示。
高中語文課程要求充分發(fā)揮其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獨特功能,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yǎng)。隨著經濟、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社會交往中,表達能力顯現出突出的價值,而述評能力正是這一能力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利用課堂教學的主渠道,有序有量地選取文本材料對中學生的“述評”能力加以培養(yǎng),既可以豐富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內涵,也可以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作進一步地深入拓展,有助于學生形成學有所用的語文能力,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韋艷艷 田富忠 江蘇省洪澤縣第二中學 223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