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是我們學習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方式,是高考語文必考的內容。在高考文言文閱讀中,對文言實詞的考查覆蓋面廣,分值大,但失誤率也較其它知識點要高。筆者就近幾年高考題對實詞的考查做了一些探究,總結了一些判斷解題的方法,望專家批評指正。
技法一:根據語境度意法。這也是實詞判斷的總原則。判定多義的詞語在具體句子中的特定含義,就要根據該詞語上下文的意思來考慮,堅持“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對選項中給出的解釋,應結合上下文進行整個語句的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斷章取義。例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6題,下列詞語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D“不記其大功,總其略行,而求小善。”從語境看,是談君王對大臣的評價不能看大的功勞,要看重小的好處,所以,答案給出“略”為“簡略”是不合語境意的,應為“大體,主要”之義。
技法二:代入檢驗法。這也是判斷實詞意義的最常用的方法。2011年高考全國卷第8題,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C)
A.元末舉于鄉,長龍溪書院 長:執掌
B.江西寇亂,鼎結鄉兵自守 結:聚合
C.鄧愈鎮江西,數延見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贊軍事 贊:輔佐
解題方法可以用代入法,本題的“長”讀“zhǎng”,通“掌”,無論知識還是文句理解,都非常熟悉,便立即排除之;“結”在“結兵自守”中顯然是“聚集、聚合”等意,也可立即排除;“贊”在“留幕府贊軍事”句意中顯然是“輔佐、協助”等意,亦可立即排除。C項中“數延見”一句大意是“鄧愈要見熊鼎”,據此來理解,“延”應該是“邀請、延請”之意。
技法三:由音推意法。文言詞語中通假字與本字有著語音關系,即字音相同或聲韻的部分相同。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可以用本字義來推斷所通之字的意思。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中的“倍”,“屈原既嫉之,雖流放,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屈原列傳》)中的“反”,分別與“背”、“返”的讀音相同,它們是通假關系,由本字“背”、“返”可推斷“倍”、“反”分別為背叛、返回的意思。2012年課標全國卷第4題,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D“察官闕,朝論多屬燧”,“闕”意為“失職”,據語境,正確應為“缺”即職位空缺義。2013年山東卷第9題,C項被鶴氅衣中“被”解釋為通“披”,“穿著”是正確的。
技法四:詞性推斷法。對實詞所在的詞組或句子做語法結構或成分分析,可以迅速判斷詞語釋義的正誤。如2012年福建高考題文言文閱讀,對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履蒼莽中”,釋“履”為“鞋子”,從句子成分分析,“履”應為動詞,很明顯,此處解釋為名詞,選項很快出來了。2010年重慶卷第8題,D項“質女婢于人”,“質”解釋為名詞“人質”,很顯然,從語法結構看,“質”的詞性應為動詞,很快排除了此項。
技法五:成語比照法。成語大都與古漢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而我們可以借助熟悉的成語的意義來推斷文言詞的含義。例如:“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蘇洵《六國論》)“勢拔五岳掩赤誠。”(《夢游天姆吟留別》),兩句中的“速”和“拔”,就可以根據成語“不速之客”和“出類拔萃”的“速”和“拔”推斷,分別為“招致”和“超出”的意思。2011年山東卷第9題,B項“澤命不渝,信也,”可借助“矢志不渝”去推斷。2012年北京卷第6題,A項“聞君義甚高,愿假榻中”,“假”解釋為“借用”,可以成語“久假不歸”推斷此意正確。
技法六:聯系課文法。解題要學會課內到課外的遷移,2010年江蘇卷中,“年二十以歸吾”中“歸”可依《項脊軒志》“吾妻來歸”推斷“歸”解釋為“出嫁”是正確的。2013年全國新課標卷二第4題,B項“少聰敏好學,善屬文。”“屬”可依據《張衡傳》中“衡少善屬文”判斷解釋為“撰寫”是正確的。
除了以上常見的解題方法,還可從字形、結構、詞的活用等角度去判斷分析。
當然,具體到解答高考題,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方法,以便進一步驗證,做到萬無一失。例如2011年江西卷文言文閱讀第10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屋比延燒,不足憂也 比:并排
B、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 矯:假托
C、責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奪之矣 奪:強取
從成語“鱗次櫛比”看,A項中“比”解釋為“并排”可以推斷是正確的。B項中“矯”又可從課文《五人墓碑記》“矯詔紛出”推斷解釋是正確的。C項“指”可從音判斷即“旨”,即“意思、意旨”義。D項可以用知識遷移法在《陳情表》中學過“舅奪母志”,“奪”是“改變”,最終推導出答案是D。注意,推導出的意義一定要回歸原語境中去驗證。
(姚麗輝 河北省保定市安國中學 0712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