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和夏丏尊先生合作寫的《閱讀與寫作》主要講述的是中學生閱讀和寫作的一些方法以及如何去實施的策略。語文教學無非就是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而葉圣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以自己多年教學研究的經驗,給學生以指引,讀來醍醐灌頂,恍然大悟。在此,筆者談談該書對于語文教師教學上的一些建議。
一、“還學生自由”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隨意使用5-7小時的空余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聰明、全面的人。”因此,教師應該解放學生,還學生自由,讓學生真正地將語文課堂由課內搬到課外,將語文學習生活化。
杜甫曾指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讀書對于寫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俗語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學生能寫好作文的前提就是要先找米。找米,從何處找?現在的基礎教育,學生的自由時間都被各門功課充斥,因此只有課外書,可以讓學生通過前人的眼睛間接地看世界,形成自己的觀點。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巧妙地引導學生,比如用學生最感興趣的文學作品導入,激起學生學習課外文學作品的興趣,從課內到課外,從短篇到長篇,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漸積累起較為豐富的寫作素材,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同時,教師也可以適當地采取策略,檢查學生每周的閱讀情況,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周寫一篇讀書筆記,每周抽出一節課讓幾位學生上來朗讀自己的讀書筆記,談談自己看書的感受,教師給予適當的鼓勵。
二、“還學生平等”
著名特級教師李鎮西曾說:“就我而言,感覺上的最好的語文課,是我給學生讀小說、詩歌、報告文學課外讀物的時候;或把看書的思想情感通過課文傾瀉出來的時候;而在學生心目中,這樣的語文課也是他們最盼望甚至最神往的,其實質就是一種聽說讀寫的對話實踐活動。”現在新課標總強調對話教學,何為對話?所謂對話,是指人與人之間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的基礎上的雙方視野的交融,是一種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發、共同創造的精神或意識。
以前的語文課堂,很多教師善于通過自己課前的預設來進行教學活動,當學生的回答與教師設定的答案大相徑庭時,或者不那么“準確”時,教師會采取多種方法,將學生帶領到他們所預設的那個答案當中。長此以往,就會固定學生的發散思維,與新課標所提倡的多元解讀是不一致的。
要上一堂有水準的語文課,教師就應該和學生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用一種對話的方式和學生交流。如教授張潔的《我的四季》時,在整體感知階段,教師會出示幾個題目:1.“生命如四季”,這四季應指人生的哪些階段?2.作者生命的四季有什么特點?3.貫穿于作者生命的四季的主線是什么?學生可能會在第二個問題中說出與預設不相一致的答案,教師不要急于否定或者補充,而應該用商量的口氣和他進行交流,讓他說出自己的理由。這樣,學生和教師不僅拉近了距離,而且也讓學生真正感覺到自己是在做學習的主人。
在不斷地對話交流中,學生定會體悟到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比如文章的遣詞造句、構思立意、謀篇布局,寫作手法等等,這也有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三、“還學生自信”
葉圣陶說:“語體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說話一樣。要達到這一個境界,不能專門在文字方面做功夫,最要緊的還在鍛煉我們的語言習慣。”語言習慣是要鍛煉的,隨時隨地都有開口說話的必要。
在校內,學生要和老師、同學交流;在校外,學生需要和家長、親朋、周圍的鄰居交流。到哪里都需要說話,這些都是鍛煉說話的機會。拿語文教學來講,語文教師應該如何鍛煉學生的說話習慣呢?筆者覺得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略。如,在課堂上,每天拿出五分鐘,讓一個學生來談談自己對看過的某本書的感想,或者對社會上的某個事件的看法。又如,可以在班上舉行個小型的辯論賽,如針對“順境還是逆境更有利于成長”這樣一個辯論話題,讓學生來展開辯論。
多聽別人的語言,讀別人的文章,對于鍛煉語言習慣也有很大幫助。學生在生活中,肯定有很多傾聽的機會,在傾聽別人講話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人家怎樣用詞,人家怎樣表達出一個意思。這樣經常去聽、去思考,我們就可以模仿人家的長處,避免人家的短處,最后形成自己的語言習慣。人說“出口成章”,你一旦會講話了,把自己所講的寫下來,那就是一篇好文章。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李鎮西.心靈飛翔的時刻[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
[3]王尚文.語文教學對話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葉圣陶、夏丏尊.閱讀與寫作[M].長沙:岳麓書社,2012.
(于笑 揚州大學文學院 225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