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一直是教育追求的目標,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使其成為人文教育的關鍵。詩詞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過歷史積淀的民族文化瑰寶,字里行間流露著詩人的思想情感,能夠給人帶來潛移默化的精神陶冶。因此,語文詩詞教學在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中占據重要地位。
一、古典詩詞中人文精神的理性張揚
古典詩詞以其張揚的人文藝術魅力成為我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各時期人文精神的精華,其人性美、人文美的張力是思想、情操、品格培養的重要教育工具,具有很強的涵蓋和熏陶作用。詩詞所展現的人文魅力和藝術思想在語文教學的方式上具有鮮明生動的楷模作用。詩詞的內在情感精神是時代思想的濃縮,是中華民族的烙印,是民族文化素質的力量源泉之一。詩詞的簡練以及情感互動性是培養學生思想情操的最好工具。詩詞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精髓在語文教學內容上具有豐富的涵蓋作用,比如人文關愛、生命關愛、社會關愛等。詩歌以其完美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文化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并產生了深遠影響。詩歌所獨具的這種歷史熏陶作用在語文教學效果上具有真切實在的接收作用。從教育功能上看,詩歌所張揚的人文情操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詩詞教學是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內容
語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在學生生命發展的內在需求基礎上,使受教育者在學習、生活、情感、創造等方面得到良好發展,并最終成長為個體與社會和諧相處、生命與精神和諧統一的社會化群體人。詩歌教學作為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其文學藝術方向的內涵熏陶成為極富感染力的人文教育素材,另一方面,其社會人生感悟是學生人文素質教學所急需的標識。
(一)情感培養
情感是人文素質的重要組成,情感包括自身情感感悟及對他人的情感。本質上講,社會是一個具有交往性的群體,個體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溝通交流之上的??鬃釉凇墩撜Z·顏淵》中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就是說真實情感是建立關系的基礎。中國古詩詞總是將情感流露得那么真實、唯美和富有感染力,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心靈的引導,是情感的塑造。情感不但包括愛情、親情、友情,還在更廣闊的范圍有所展現,比如鄉土的依戀之感、社會的仁愛之感等。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濃濃的友情就像一杯陳釀散發著醇香;宋之問的《渡江漢》:“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將詩人對故土、故人的相思之情表現得惟妙惟肖;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字里行間充滿了人文關懷,詮釋了人性中的真、善、美。這些優美的詞句在培養學生友情、親情、仁愛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文素質。
(二)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培養
儒家思想影響我國數千年,在我國傳統文化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無法推卸的社會責任和民族使命。這種高度統一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典詩詞中體現頗多。詩詞所包涵的那濃郁的歷史文化使命能夠使人產生壯懷激烈的思想,對精神具有強烈的陶冶意義。語文教學的目標一方面是“識書習字”,另一方面就是人文精神的塑造,因此以詩詞教學為基礎,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內容。在中國詩詞的歷史文化長廊中,許多具有愛國情懷的詩人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賦。比如屈原的《離騷》,杜甫的《春望》,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辛棄疾的《破陣子》等,都是個中精品。這些詩詞蘊含著對故土家園的熱愛,以及保家衛國的使命感,對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樹立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自然觀念的培養
道家作為土生土長的宗教體系,在我國歷史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和諧自然”的思想對我國的詩詞具有深遠的影響。這種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與自然融合為一的觀念,使人們對生養自己的故土具有與生俱來的依賴和親和力。“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些山水田園詩在自然精神升華的智慧下,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可入詩,這種對自然的崇敬和寄情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自然觀的人文理念對學生情感的陶冶作用十分明顯,在深入學習后自然會內化為他們的品質。
(四)健全人格的塑造
我國是具有四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化源遠流長,儒家思想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成為民族精神的導師。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君子之道一直是人格塑造的最終標準。許多優秀的詩詞表現出了對個體生命價值積極追求的奮斗精神,這也是目前學生最應具備的人文素質。屈原在《離騷》中寫到:“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曹植《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些都展現了詩人的生命意識和奮斗精神。這些類型的詩詞在塑造學生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三、以誦讀為方法,強化體驗感悟
著名詩人余秋雨曾把我國古典詩歌比作“是蘊藏在無數中國人心中的塑像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典延綿不絕的長廊?!惫旁娫~蘊含太深奧的精神理念,這么早給予學生,乍一看貌似莽撞,實際上卻是文明傳代的絕佳措施,學生們純潔空朗的心靈更易于接受。
選取合適的詩詞讓學生自由地誦讀,讓他們自主地體驗感悟,沉下心來用心靈去接觸詩歌所蘊含的思想精髓,感悟詩詞的真正意境,這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運用泛讀、輪讀、自由讀、拓展讀、遷移讀、延伸讀等誦讀方法,基于全員讀、鼓勵讀、習慣讀等原則,使學生豐富自身語言及情感,個體自由化的領悟,在自悟自得中提高自身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杜曉虹.淺談詩詞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3,(2).
[2]郝幫華.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3,(11).
[3]丁潔.中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胡愛萍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小滿鎮中心學校 734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