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筆者從事初三畢業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在一次模擬考試中,作為作文部分的評卷者,感慨頗深。從本次作文評卷中,筆者發現不少考生的作文言之無物、內容空洞、平淡呆滯,甚至有個別考生憑空捏造、虛情假意、謊話連篇。
一、原因分析
那么,學生作文質量普遍不高的原因何在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缺乏素材 無米下鍋
俗話說:“織布需要棉花,煉鐵需要礦石。”沒有足夠的素材,寫人蒼白無力,寫物語焉不詳,寫景無光無色,寫物模糊不清,自然寫不出好文章。學生一旦上了考場,盡管看清了題目要求,可由于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就感到無事可寫,無話可說,無法行文了。因此,常常會聽見學生抱怨:沒有東西可寫。
(二)內容空洞 游離主題
主題是文章的生命和靈魂。主題“準”、“深”、“新”是鑒別一篇文章好壞的標準。不少學生因為平時生活圈狹窄,活動空間小,社會經歷少就認為自己寫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作文。正如個別學生說的那樣,這花草、微笑、眼神我每天都看得見,可是為什么就沒有作家體驗的深刻呢?也有些學生寫作時只重視敘事部分,卻忽視深入挖掘具有深刻意義的主題,從而使文章膚淺、呆板僵硬、缺乏品味和內涵。
(三)缺乏創新 千文一面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新課標特別強調和倡導的。所謂創新就是要打破常規、推陳出新、另辟蹊徑、創造特色。從近幾年來中考作文形式上看,有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等,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了對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有創意的表達,張揚自己的個性。可是,盡管給考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創造了充分展示其個性的廣闊空間,然而考場上不少學生的作文仍然表現出選材平淡、文思板滯、思維狹窄、拼湊字數等現象。特別是模式化現象較為嚴重,出現了很多似曾相識的作文。
二、應對策略
針對考場上學生作文存在的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如下應對策略:
(一)感受生活 積累素材
作家李白蘭曾說:要善于用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手指觀察和感受周圍的一切,這是寫好作文的基礎。然而僅僅懂得感知生活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還必須學會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擷取典型材料,這就需要學生有敏銳的洞察能力,能深入地思考生活,學會體驗、咀嚼和感悟;從而才能在寫作中精心篩選出最有典型意義、最有表現力的生活現象。當然,學生獲得寫作材料不僅僅只是來源于社會生活,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獲得。那就是從文字資料中去采集。浩如煙海的文字資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古今中外,由此而寫出佳作巨著的例子比比皆是。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拓展課外閱讀,積累寫作素材,同時拓寬學生的生活視野,多關注當今社會熱點和焦點話題,做生活的有心人。本次模擬考試作文題以“人生清單”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這個題目可寫性強,人生、愿望、信念、目標都屬于這個話題的范疇。可見它是一個以人生為背景,便于考生聯想及感悟的話題。平時能關注人生并對其做過深刻思考的學生就能很快悟出題意,寫出較好的作文。第二道題是一道半命題作文《……悄悄來了》,這個題目同樣留給考生很大的思維空間,那些平時善于觀察和思考的考生就表現出很大的優勢,他們運用自己知識的積累和思想的感悟很快就能打開思路,在記憶的倉庫里尋找合適的題材,確定寫作的內容。
(二)流露真情 感動你我
“情感是語文教學藝術之魂,更是作文教學之魂”。新課標一再強調鼓勵學生寫真情實感的作文,提倡學生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只有發自內心“從肺腑中流露出”的真情實感,才能做到寫山能情滿于山,寫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讓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那么,在寫作時如何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把自己生活體驗的情感自然地滲透到寫作對象中,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俗話說:人有七情六欲,喜則歌,悲則哭,人之常情也。無論是敘事還是抒情,運乎其心,得其真傳便會使作文詩意雋永、韻味深長,從而產生獨特的情感魅力。情感從何而來?當然只能從生活中來。學生平日里應該多關注生活,以飽滿的感情去觀察和對待周圍事物,寫作時把這種情感融入作文中。不矯情,不造作,情到筆至,妙筆生花,自然就能感人至深。試想,連自己都不能感動的作文又怎能感動別人呢?就像作家蘇雪林說的那樣:要想你作品里的情感能感染人,就必須十分真實,十分摯懇,十分熱情。也就是說,你要讀者哭,你必須自己先哭;你要讀者笑,你必須自己先笑。
(三)提倡創新 弘揚個性
近幾年來,中考作文評分標準中除基礎綜合分外還加了特別分。對考生作文中構思巧妙、角度新穎、在某方面有獨到之處的給予肯定,給學生留下自由創作的空間。面對同一道題目,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甚至可以反面思考、換位思考,考試不必拘泥于同一想法或觀點。學生在作文中可以暢所欲言,不必“猶抱琵琶半遮面”。當然,在創新作文呼聲不斷的時候,也要提醒學生注意“度的把握,以免誤入歧途。現在的中學生思想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接受外界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但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弱。不少學生盲目崇拜一些帶有反叛性的,甚至是思想偏激的、對學生成長不利的觀點。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對事物做客觀分析,教會他們用最真、最善、最美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美,開闊胸襟,放眼世界,寫出有靈性的、健康向上的優秀作文。
(四)文采飛揚 妙筆生花
任何典型的材料,深刻的主題,精巧的構思,最后都必須借助語言表現出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學生的作文中有幾處形象生動、精辟深刻、耐人尋味的語言,就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給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得到評卷老師的青睞,在發展等級中獲得加分。
那么,如何使學生提高駕馭語言的能力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引導學生多讀優秀作品,從中感受、咀嚼、體味語言,積累大量的精詞妙語并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反復斟酌、用心揣摩,不斷增強語言的感受能力,使語言表達富有文采,令人耳目一新、蕩氣回腸甚至拍案叫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鄒雪娟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湖美中學語文組 3636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