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德
摘 要:本論文分別回顧了馬克思主義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兩次飛躍的歷史-蘇俄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和中國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通過對兩種思想的產生背景、內容和實施效果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鄧小平的改革思想繼承并創新發展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是鄧小平結合中國實際應用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的創新成果,本文在對兩個理論及其實踐做分析的同時,詳細闡述了鄧小平改革理論是如何對列寧“新經濟政策”進行繼承和創新發展的。通過比較,總結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經驗。
關鍵詞:新經濟政策;改革理論;繼承;創新
一、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和列寧新經濟政策比較研究
列寧將馬克思主義與俄國的具體國情結合起來,帶領俄國人民打破了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開創了俄國社會主義的新實踐。鄧小平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成熟自己的改革理論列寧“新經濟政策”和鄧小平改革理論都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也是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鄧小平深入思考過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 [1]鄧小平理論指導下的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與實踐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列寧“新經濟政策”的全面繼承和創新發展。仔細研究發現,二者在背景、內容及效果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一)二者具有相似的時代背景。二十年代初,俄國國內矛盾激化,帶有極左傾向的“戰時共產主義”造成十月革命后俄國社會主義政權的危機。國民經濟面臨崩潰,工人、農民不滿,階級敵人趁機叛亂,蘇維埃政權面臨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在國際上,帝國主義聯合起來,“國際資產階級瘋狂地仇恨和敵視蘇維埃俄國,時刻準備侵犯它,扼殺它。” [2]從1921年春,列寧立足俄國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實際情況,強調把新經濟政策作為當時的首要任務來貫徹落實。中國文革十年動亂,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國民經濟嚴重損失,各項事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體制和經濟體制嚴重地影響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同時,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中國現代化建設有良好國際環境。文革結束后,鄧小平吸取教訓,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學習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先進經驗,“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則同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進行“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二)二者具有相似的改革內容。以1921年3月召開的俄共(布)十大和隨后列寧寫的《論糧食稅》為標志,蘇俄開始從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政策過渡。新經濟政策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第一,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降低糧食稅,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第二,工業企業停止國有化,并實行一定程度的私有化措施。第三,大力發展商業,促進工業和農業的結合。第四,加強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交往與合作,引進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第五,推行經濟核算和按勞分配,工人參加管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開始對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從農業入手,并逐步擴展到工業和城市。第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二,積極引進外資,開發開放經濟特區。第三,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第四,從計劃經濟轉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五,實行全民所有制改革,分開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
(三)二者取得了相似的改革效果。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
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逐步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社會政治安定有序,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發展,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蘇聯很快恢復元氣,成功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抵制了帝國主義的顛覆,并為蘇聯建立強大的產業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鄧小平改革理論在中國的實踐,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中華民族終于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等等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是民主政治建設,都在穩步前進。改革使得中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為世界社會主義建設的標桿。
二、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對列寧新經濟政策的繼承
從科學社會主義的角度來分析,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是對列寧新經濟政策的繼承和發展。
(一)社會主義是一個長期探索過程。列寧是把新經濟政策作為一個準備長期實施的政策,而不僅僅是緩解危機的權宜之計。他說,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我們準備忍受幾千個困難,準備做幾千項嘗試。” [3]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被視為一個龐大的怪物。在列強環伺的情況下,列寧領導蘇俄在夾縫中生存。他認為,蘇俄的社會主義要解決國內國際方面面臨的諸多困境,才能逐步實現。相較于斯大林及其之后對社會主義實現階段的倉促認識,列寧無疑是冷靜客觀的。在中國,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 [4]中國首先應當渡過的是作為共產主義低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產之間的矛盾。鄧小平初級階段理論、三步走戰略、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等科學認識,都是在充分認識了社會主義長期性,艱巨性基礎上形成的。
(二)發展生產力作為黨的第一要務。列寧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大力發展生產力,因為勞動生產率是新社會制度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鄧小平在推行各項經濟改革措施時也強調生產力的重要性,“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離開了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我們反對舊社會、舊制度,就是因為他是壓迫人民的,是束縛生產力發展的。” [5]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只有實行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舉措,才有可能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鞏固執政黨的地位。而今回顧歷史,蘇共解體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只顧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忙于和美國搞軍備競賽和對外擴張,沒有把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久而久之民眾失去了耐心。這一悲劇與他們背離了人民群眾不無關系。endprint
(三)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列寧和鄧小平都強調實行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封閉只能導致落后。列寧主張,“除了使資本主義向前發展外,……不如說是苦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夠。” [6]要在堅持社會主義性質的前提下,控制和監督資本主義來為我所用。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較之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在于能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然而 “學習資本主義國家某些好東西……不會重新回到資本主義。” [7]但他同時強調:“我們一方面實行開放政策,一方面要仍堅持建國以來毛澤東一貫倡導的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也就是說,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中體西用”的原則,必須在不動搖社會主義根本性質的基礎上來利用資本主義的先進經驗。
(四)以農村為突破口,先農村后其他。俄國新經濟政策的開始是以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的實物稅決議和關于糧食稅收的決定為標志的,這些法令規定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中國的改革同樣始于農村,鄧小平領導廢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改革首先是從農村做起的。農村改革的內容總的說就是搞責任制,拋棄吃大鍋飯的辦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社會就不會是安定的。” 相較來看,農村所涉及到利益關系比較容易處理,選擇農村為突破口,先易后難,易于改革工作的推廣。除此之外,無論是在蘇俄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時期,“三農”問題都是事關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礎,人口又占據了絕大多數,獲得農民支持,解決農業問題,就穩固了社會穩定的基礎。
三、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和列寧新經濟政策的超越
鄧小平在自己的改革理論中,不僅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將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加以應用,更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提出了許多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理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于經濟建設的新理論,也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鄧小平改革思想實際上是對列寧“新經濟政策”的創新發展,這種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選擇問題上,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力和上層建筑,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 鄧小平被公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者,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到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典范。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只要符合“三個有利于”的標準,都可以為我所用。事實證明,只有切切實實地提高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舉措,才能夠獲得人民支持,也才能最終發展社會主義。
(二)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上,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滯是沒有出路的。不但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要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三個文明一起抓,形成共同發展的局面。“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忽視了發展生產力,所以現在我們要特別主義建設物質文明。與此同時,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鄧小平多次強調:“我們把改革當作一種革命。”要以革命的精神來推行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領導完成的第一次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改革開放的第二次革命,是為了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在這兩大歷史任務中,后者是前者的延續,代表的是社會主義未來的方向。從鄧小平提出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到要硬的格局,到黨的十八大提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格局,其“革命性”的改變一目了然。
(三)確立“三步走”戰略。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問題上,鄧小平根據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做出了清晰的戰略部署,這集中體現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分三步走的戰略中。鄧小平最初提出的三步走戰略即:溫飽、小康、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戰略步驟既著眼長遠,又立足現實,逐步上臺階。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矛盾運動規律和質量互變規律的科學運用。“我們確定了一個政治目標……實現我們的目標,不是很容易的。講大話、講空話,都不行,要有一系列正確的對內對外的方針和政策。” 回望歷史,鄧小平提出的三步驟戰略,溫飽問題已經解決,基本小康也已經實現,全面小康指日可待,而社會主義現代化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促動下雛形初現。既有清晰明確的理想,又有冷靜可行的計劃。這正是三步走戰略,乃至整個社會主義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尚未完全地展開,就受到了挫折,效果大打折扣。這既有歷史條件的局限,也折射了計劃本身的問題。
(四)依靠群眾取得勝利。在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問題上,強調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對各方面工作的領導,改善和加強自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極其艱復雜的……當前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群眾路線是共產黨的生命線和工作路線。改革開放后,對人民群眾主體性的尊重,主動性的發揮,提高到了新的認識程度。作為改革開放導火索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人民群眾的創新舉措得到了中央的肯定,進而開始在全國推進的。改革開放最終是為人民的事業,要獲得人民的認可和支持,就必須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
四、全面社會改革,實現中國夢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早就指出,對共產主義理論的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社會主義先行者列寧也曾經說過,“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會完全一樣……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等各個階段,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功的經驗就在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根據客觀條件的變化不斷地推進改革,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機制。endprint
(一)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之源。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之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與具體國情相結合。通過研究我們發現,鄧小平的改革理論和列寧的新經濟政策都在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提出了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而鄧小平的改革理論更是對列寧新經濟政策的創新發展。鄧小平在探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確道路的過程中,表現出的那種善于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俄國國情相結合的科學態度,那種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求實精神,那種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個別論斷所束縛,敢于沖破陳規、開拓創新的理論勇氣,給我們提供了方法論上的重要啟迪,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當前,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就需要繼續發揚這一偉大精神,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新的高潮。
(二)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在國內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上,馬克思主義一度被視為教條,神圣不可更改。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教條視為對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幾年,都一度把蘇聯的經驗視為教條,導致了不同程度的失敗和曲折。考察歷史我們會發現,真正取得成功,推動社會發展的經驗并不存在與馬克思的教科書中。無論是蘇俄的新經濟政策,還是中國的改革開放,都是在堅持社會主義根本方向不變的情況下,吸取人類社會的先進經驗,來促進社會主義的發展。“黨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世情、國情、黨情無時無刻不再發生變化,這就要求社會主義的各項舉措必須不斷適應這些客觀環境的變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實施新舉措。根據實踐發展創新社會主義,同時也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實踐的不斷的豐富完善,才是對馬克思主義最大的繼承和發展。
(三)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國夢。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當前發展階段所確定的發展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是不能夠一蹴而就的,“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三十幾年前的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毫無疑問是非常成功的。面對“中國夢”的時代重任,全面深化改革已經箭在弦上,蓄勢待發。當前,全黨上下要繼承鄧小平在作出改革開放決策時那種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各方面的改革。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頁.
[2]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6頁.
[3]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0頁.
[4]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9頁.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1—238頁.
[6] 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3頁.
[7]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1—238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