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上海出臺了一系列限制外來人口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北京昌平區目前常住人口188.9萬,其中外來人口100.6萬,占53%,要力爭到2015年年底,將本區外來人口比例降低到50%以下;(2)上海青浦區到2016年底調減不少于20萬規模的常住人口;(3)北京進入5月幼升小信息采集期,非北京市戶籍適齡兒童入學上小學條件苛刻,如通州、大興規定家長必須在本區工作,孩子才能在本區上學。外地人,北京上海不歡迎?
正方:截至201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14.8萬人,其中外來常住人口802.7萬人;上海市常住人口為2415.15萬人,其中外來常住人口990.01萬人。如果不加以控制,北京上海外來人口很快要超過戶籍人口,兩地將出現整體倒掛現象。北京上海就應該抬高外地人準入門檻。
反方:北京上海控制外來人口從來就沒有成功過。1986年《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規定2000年全市人口控制在1300萬左右,但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就達到1334萬,提前十年超過了規劃。2001年《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年-2020年),規定2020年總人口為2000萬左右,2009年年底就超過2000萬。用計劃經濟的手段也太荒唐了。
正方:關鍵是北京上海的本地人要形成共識與合力。不能忽視外地人過度涌進的負面影響,跟本地人搶工作啊,抬高房價啊,令地鐵公交擁擠不堪啊,與本地人爭搶教育、醫療等福利資源啊,租群租房帶來安全隱患啊……不一而足。也不是一概反對外地人,但外地人進來要有個度,現在外地人都反客為主了,要“異地高考”什么的,太過分。
反方:本地人總是有一種誤解:如果外地人都走了,本地人工作就好找了,地鐵就沒有那么擁擠了,問題是,一個城市如果不能吸引人口凈流入,那么那些高大上的工作機會根本就不會出現,地方政府也根本沒有財力造地鐵。外地人來了,會納稅,會繳社保。上海如果沒有外地人繳納社保,那戶籍居民的社保繳費根本就不夠發退休者的養老金。對外地人不能總光取不予。
正方:外地人來了,是要繳稅繳社保,但不來就不用繳啊,完全可以不來啊。北京上海就應該學香港,香港是自治城市,確保本地人優先就業,對外勞就限制。現在用居住證提高門檻也算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對高素質外地人,北京上海是歡迎的;但對低素質外地人,難道沒必要限制嗎?這完全符合城市自治原則與法治精神。
反方:每一個北京人、上海人,地界上除了自己買的房子產權上屬于自己,其余部分都與其無關。沒有產權原則說,北京上海是北京上海戶籍人口的共有財產;北京上海也不是獨立國家。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有權利去北京上海謀生,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不僅是基本人權,還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前提。對“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可不能葉公好龍哦。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