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革文
【摘 要】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自媒體的涌現,大數據帶來的傳播大變革,徹底顛覆了媒體尤其是地方媒體對大事件報道的固有模式。地方媒體該如何在大事件報道中尋找“地方元素”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地方媒體 大數據 大事件 地方元素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日新月異的科技改變了社會,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的傳播形態的不斷涌現,徹底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媒體與記者的概念,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在瞬間成為新聞報道者。這對傳統媒體的從業者,尤其是地方媒體的管理者而言是喜憂參半。
在大數據、自媒體的年代,無論是轟動全國、震驚世界的突發事件,還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新聞,受眾均可能首先通過移動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獲得相關資訊,暢達的信息管道甚至使普通百姓與許多媒體人一樣無差別獲知。
作為傳統媒體,特別是地方媒體,是以不變應萬變,甘當配角或“裁縫”,做信息的“集成商”,剪裁、綜合各種信息,抓所謂的“第二落點”?還是主動出擊,迎難而上,參與新聞大戰,搶占一席之地?
一、以小見大,從大事件中捕捉“地方元素”
大事件是指集中在一個時期內發生、發展的區域性或者全國性、全球性的事件,其影響力大、關注度高,歷來為媒體必爭的陣地。
在互聯網尚未普及的年代,這一切似乎根本構不成問題。不用說國字號的大媒體,就是一些實力較強的地方媒體,管理者們一旦獲悉有突發性大事件發生,他們首要考慮的事情往往是“派幾位記者去?”“派誰去更合適?”如今,再遇同樣的境況,無論老總還是老記,均有點犯難。因為大到來龍去脈,小到細枝末節,乃至對新聞事件各種各樣的評論,互聯網上已是應有盡有。結合南通廣播電視臺及本地媒體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在當下的大事件報道中,地方傳統媒體應勤當“集成商”,善做“開發商”,通過差異化競爭彰顯媒體的個性魅力。
勤當“集成商”,就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信息平臺提供的巨量新聞資源,順勢而為,做好信息的篩選、剪裁、組裝,進行“二次傳播”。既然做不到“獨家”和“獨特”,就不妨在“集成”上多動腦筋、多下功夫。要么發揮專業媒體編輯力量較強的優勢,精雕細刻剪裁好已有的各種信息資源,進行“受眾訂制”,要么與事發當地媒體的記者、新聞線人進行合作,通過連線方式進行報道,這不失為一種既切合實際又經濟實惠的選擇。
但集成畢竟是“吃別人嚼過的饃”,難免缺滋少味,實屬不得已的無奈選擇。地方媒體要想有為有位,吸引更多的受眾,還必須善做“開發商”,通過獨特的新聞視角,另辟蹊徑,參與大事件的報道。畢竟大事件的“眼球效應”與“耳朵效應”是其他新聞所無法比擬的。
地方媒體如何才能當好“開發商”?派遣記者遠赴事發現場既然不是明智之舉,筆者以為,最佳的選擇應是千方百計地從大事件中尋找“地方元素”,搜索、收集一切與當地有關的細節,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2011年初,利比亞國內局勢風云突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出面干涉,并發出了動武的信號,大規模的戰爭一觸即發。一時間北非小國利比亞成為世界輿論的焦點。為確保中國在利比亞公民的人身安全,中國政府決定從利比亞大規模撤僑。利比亞事件無疑是國際性的重大事件,不僅世人關注,也是中外媒體輿論戰的必爭之地。但利比亞與南通遠隔千山萬水,利比亞事件與南通有多少關系呢?中國政府的撤僑行動與南通又有多少關聯呢?作為地方媒體的南通廣播電視臺又該如何作為呢?
思路在分析研判中逐漸清晰。南通是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外經貿合作遍及世界各地;南通又是中國的新僑鄉,兩萬多名南通人常年在海外經商務工,特別是南通“建筑鐵軍”足跡踏遍五洲四海,而非洲又是其“主戰場”,利比亞事件的“南通元素”或許就在于此。
果然,通過中國外交部網站等途徑了解獲悉,南通有大量建筑工人在利比亞務工。于是緊急制訂報道方案,分三條線展開報道,采編一組負責連線利比亞。由于條件限制,記者不可能飛赴利比亞采訪,便通過本地建筑公司找到駐利比亞項目部的通信方式,每天開通“利比亞專線”進行實時連線報道。采編二組負責當地外經合作、外事部門以及相關建筑公司如何做好撤僑工作的報道。采編三組負責全部有關利比亞事件及中國撤僑進展情況的信息集成。通過“集成”與“開發”雙管齊下,每天均進行了大時段、全景式報道。
事后得知,這次冷戰后中國最大規模的撤僑行動,涉及中國公民3.3萬人,其中南通就有4126人,約占江蘇撤離人數的二分之一,占在利比亞中國同胞的八分之一。在大事件中捕捉“地方元素”讓南通廣播電視臺贏得了受眾和業界的良好口碑,三篇稿件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際廣播電臺采用,長篇通訊《祖國帶我們回家》還獲得2011年度江蘇省廣播電視彩虹獎一等獎。
二、“無中生有”,從大事件中尋找“地方劇目”
從看似與當地毫無關聯的大事件中尋找“地方劇目”,通過“無中生有”捕捉新聞線索,求得出人意料的傳播效應,以彰顯地方媒體的個性與價值,不啻為地方媒體的取勝之道。近年來,不少省、市媒體均有探索實踐,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應。
眾所周知,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和周邊海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日本政府“購島鬧劇”發生后,中國政府立即提出嚴正抗議,毅然決定派出公務船對釣魚島海域進行常態化執法,以維護國家主權。
釣魚列島地處東海,距浙江省溫州市約356千米、福建省福州市約385千米、臺灣省基隆市約190千米,與地處江海交匯(長江、黃海)的江蘇南通相距甚遠,通常情況下南通媒體很難參與釣魚島執法維權的報道。
2012年4月,國家農業部決定東海區漁政局和江蘇省漁政總隊各派一艘漁政船赴釣魚島附近海域進行伴航護漁。無巧不成書,江蘇省漁政總隊的“中國漁政32501”公務船屬江蘇海洋漁業指揮部,而“漁指”及該船又常駐南通。南通廣播電視臺獲知這一信息后,在征得國家及省有關部門的同意后,迅速派遣兩名資深記者隨船行動。隨行記者克服日方阻撓及嚴重暈船等不利因素,用鏡頭和話筒完整記錄下我國漁政執法人員和日方斗智斗勇的全過程。消息播出后在當地產生意想不到的反響,此消息還獲得2012年度中國廣播影視大獎提名獎。
三、借梯上樓,從大事件中探究“地方細胞”
具有轟動效應、能廣泛吸引受眾眼球的大事件對地方媒體來說千載難逢,即便是與大事件密切相關的“地方劇目”也難得一遇。但相較而言,與大事件有一定關聯的“地方細胞”則要多一些,關鍵在于記者是否有一雙慧眼,能否處處留心、勤做案頭。
2013年3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俄羅斯,開啟大國外交之旅。期間兩國元首出席了俄羅斯中國旅游年的開幕儀式,并在儀式開始前互贈國禮。習主席贈送的禮物是一幅出自南通的沈繡作品《普京總統先生肖像》。繡像中普京內穿白色襯衣,外著黑色西裝,脖系紅格子領帶,肩寬背直,英氣勃勃。普京總統收到這份國禮后大感意外,十分驚喜,甚至把自己佩戴的領帶放在刺繡上仔細比較。
此前,南通廣播電視臺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習近平主席出訪俄羅斯的國禮為“南通制造”,立即組織采訪,提前備足原料,并于習近平主席出訪期間推出組合報道《習近平主席首訪國禮南通造》《“普京總統肖像”背后的故事》《百年沈繡“國禮”之旅》等,以習主席贈送的國禮為由頭,對“南通細胞”深刻解剖,并對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沈繡曾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國外政要的新聞背景進行詳盡挖掘。因搭上了國家元首的“專列”,這些頗具故事性和地方性的新聞就更合時宜,不少受眾甚至好奇地向記者打聽,你們這些信息都是在哪里“鉆壁打洞”得來的?
從大事件中尋找“地方細胞”,讓南通媒體嘗到了“搭車”的甜頭,也領悟了其中無窮的魅力。南通廣播電視臺為此建立了大事件信息庫,晚報專門建立了“80后工作室”,利用平時采訪中收集到的信息,分類建檔,在國內外突發事件中細細尋找地方元素乃至“南通細胞”,不放過任何機會。
近些年來,無論是“蛟龍號”深海探測器的入海,還是“嫦娥三號”的成功升空;無論是亞丁灣護航行動,還是“馬航失聯”事件,南通媒體均能迅速從中找到、找準“地方細胞”,極大地提升了媒體的影響力,成為地方媒體的“獨門暗器”。
四、匠心獨運,從大事件中發現“地方行為”
相比起“地方元素”“地方劇目”和“地方細胞”尋覓的艱辛、挖掘的艱苦,從大事件中尋找“地方行為”就輕松許多。
每當一件大事件,尤其是舉世皆驚的天災人禍發生后,全國各地均會聞風而動,在大事件的合唱中報好報足“地方行為”,這也成為地方媒體日常報道中運用最廣泛、實踐最頻繁的一種方法。
貌似此類新聞得來全不費功夫,但如何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化腐朽為神奇,化平凡為不凡,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媒體別具慧眼,獨運匠心。某種程度上,大事件搭起的新聞大舞臺,就是地方媒體的擂臺。前些年,全國許多地方掀起了一股招聘村官熱,紛紛效仿機關企事業單位做法,實行干部競聘上崗。國內諸多媒體對此事件進行報道,有的中央級媒體甚至刊文指出:“招聘村官是中國村級干部制度改革的一個方向”。此熱也波及南通。但南通廣播電視臺的兩位記者在深入采訪和認真研究后,發現招聘村官的做法與國家《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相悖,村官只能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新聞調查《透視招聘村官熱》播出后在社會產生不小的反響,法律界人士尤其是人民代表認為,此事從一個側面說明現在有法不依的情況十分嚴重,改革也必須在法律的框架內依法行事。此作品還獲得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大事件給地方媒體提供了豐富的新聞礦藏,但是僅止于淺表開采、粗獷經營,還是深層挖掘、精磨細琢,要看出廬山真面目,需要媒體人通過知識積淀和經驗積累,用心感悟。
大事件、大效應,小新聞、小影響,求大求新是媒體不懈的追求。而大數據帶來的傳播大變革,為地方媒體如何從大事件中尋找“地方元素”提出了新命題。媒體人永遠在路上。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廣播電視臺)
(本文編輯:呂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