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星+杜莉+高桃源



1938年1月上旬,接任八路軍129師政治委員的鄧小平抵達太行山抗日前線,開始和時任129師師長的劉伯承搭檔;1950年10月下旬,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辭別野戰軍政治委員鄧小平,赴京參加人民軍隊陸軍大學(后稱軍事學院)的籌建工作。至此,兩位卓越的軍事家共同戰斗了整整13年,他們率領的隊伍一步步發展為著名的“劉鄧大軍”。期間,劉鄧軍政互補,“偶然也有爭論,但從來沒有哪個固執己見,哪個意見比較對,就一致地做去?!保ㄠ囆∑秸Z)在共同指揮的許多重大戰役、戰斗彪炳軍史的同時,他們創造了二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劉鄧軍事謀略思想,這一謀略思想充實和豐富了毛澤東軍事思想。
以民為本 發動群眾
在軍事斗爭中,為達成一定目的而構想并運用的計謀與策略,就是軍事謀略。因為軍事斗爭是政治斗爭的繼續,所以劉鄧二人在運籌軍事、思謀定策時,始終著眼政治,認為軍事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軍事一刻也離不開政治。正是從政治角度考慮軍事斗爭,他們堅持人民戰爭致勝思想。比如,抗日戰爭期間,他們始終認為,“敵我斗爭的勝負,決定于人民,首先是敵占區人民的態度?!币虼?,他們主張對敵斗爭應采取“以民為本,發動群眾”的策略。
要“以民為本”,就必須愛百姓如子女、與人民共休戚,劉鄧二人在這方面可謂典范。1942年12月,時值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鄧小平在《新華日報》(華北版)發表文章為劉伯承慶祝50壽辰,文中寫道:“伯承同志熱愛我們的同胞,每聞敵人奸擄燒殺的罪行,必憤慨形于顏色;聽到敵人拉壯丁,便馬上寫出保護壯丁的指示;聽到敵人搶糧食,馬上就考慮保護民食的辦法;聽到敵人燒房子,馬上提倡挖窯洞,解決人民居住問題;聽到了有同志不關心群眾的利益,便馬上打電話或電報加以責備。還是不久前的事情吧,他看到村外的道路被水沖壞了,行人把麥地變成了道路,他便馬上督促把路修好,麥地得到了保全。這類的事情,在他身上是太多了。他不僅率領著自己的部隊,從大小數千次的血戰中,來保護我們國家的土地和人民的生命財產,而且在日常的生活中,處處體現著共產黨員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本色?!睅熼L劉伯承如此,政治委員鄧小平當然不會后人。
在愛民如子、凝聚民心方面,他倆是有高度共識的。認為要“發動群眾”,即“應以最大努力,利用一切可能,動員廣大民眾加入軍隊,補充現有兵團,組織新的部隊,積蓄與擴大國家的武裝力量,以支持長期艱苦的戰爭?!?/p>
根據這一策略思想,早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初,“—二九師根據毛主席創建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指示,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十八集團軍總部直接領導下,立即大刀闊斧地展開了開創根據地的工作。一面命令各團以營或連為單位,進到平漢路、正太路沿線,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打擊繼續南犯的敵人;一面抽調大批干部和一些連隊,組織了許多工作團和游擊支隊,分散到太行山區的各地發動群眾?!保▌⒉姓Z)功夫不負有心人,太行山成為“日軍難以征服的抗戰圣地”。
抗日戰爭時期如此,解放戰爭時期同樣如此。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并很快站穩腳跟,正是這一策略思想。1949年10月,在回顧這一階段的斗爭時,劉伯承如是說:“我們所依靠的是人民,蔣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也就是說,我們的軍隊結合人民以廣大的面來包圍蔣介石孤立的點……這也就是二野在大別山戰爭勝利以及全部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關鍵。”1989年11月20日,鄧小平在《對二野歷史的回顧》談話中,提起挺進大別山后的戰斗,有這么一段話:“大別山這場斗爭,主要是我們政策對頭,包括軍事政策。軍事政策就是堅決地拿出三分之一的野戰部隊地方化,搞軍區、軍分區?!闭怯捎趶V泛建立軍區、軍分區發動人民群眾,劉鄧大軍才在中原落地生根。
戰略輕敵 戰術重敵
在軍事斗爭中面臨強敵,如果戰略上過于重視敵人,就會不敢斗爭;如果戰術上過于輕視敵人,就會導致作戰失利。如何解決這一兩難問題?劉鄧二人和毛澤東是不謀而合的:戰略上敢于輕視敵人,戰術上必須重視敵人。簡言之,就是戰略輕敵,戰術重敵。
抗戰初期,面對日軍的長驅直入,國際國內都對中國的抵抗能力表示懷疑。這時,鄧小平代表129師全體官兵,適時喊出了中華民族敢于輕視強敵的最強音:“沒有疑問的,中華民族的兒女,是要站在最前線與日寇拼命的,他們是能夠以自己的血肉,換取民族的解放的?!保ā多囆∑轿倪x》第一卷,下同)但是,作為世界強國,日軍的戰役、戰術指導能力不容低估。因此,劉鄧二人也特別強調:“敵我雙方都有強的指導能力,都有政治上的銳敏性?!薄皵橙艘采朴谘芯课覀?,接受經驗,不斷改進其方針政策。所以敵我斗爭不僅是軍事力量的競賽,而且是全副本領的斗爭;不僅斗力,更主要是斗智?!币吧朴诳偨Y經驗,研究敵人,提出對策”。
1937年九十月間,劉伯承率領129師北上抗日,途中他反復跟干部們講“今后如何適應新的斗爭形勢,對付新的敵人的問題”。講話中,他高瞻遠矚地說:“孫子兵法中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己,就是熟悉自己部隊的狀況。新形勢下的知己,就是堅持黨對軍隊的領導,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發揚‘三大民主,搞好軍事訓練。對部隊光熟悉還不夠,還要迅速提高它,游擊戰怎么打,運動戰又怎么打,二者的關系怎么擺。又怎樣互相配合。解決了這一切,才算是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就是了解敵人、研究敵人。目前要把敵人的裝備、編制、訓練、戰術都了解清楚,他擅長什么,弱點何在,有何習慣,士氣怎樣,都要一一弄明白,不然今后作戰要吃虧。日本侵略軍是武裝到牙齒的帝國主義軍隊,他們除了有飛機、大炮外,還有戰車、裝甲車,甚至可能施放毒劑。敵人的本質是虛弱的,會無所不用其極,這一點應該充分估計到。我們到太原領到防毒面具后,我來教你們使用。我在蘇聯學習時練習過,不過第一次我沒戴好,氣被憋得出不來,眼淚直流,可是吃了苦頭。”一席話說得深入淺出,形象、生動、通俗、易記,干部們愉快地接受下來了。正是敢于戰略輕敵,又時刻注意戰術重敵,129師成為華北地區一支抗日勁旅。
1947年夏天,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國民黨軍隊重兵“追剿”,形勢極其嚴峻。這時,敢于戰略上輕視敵人,就成為全軍的精神支柱,劉伯承、鄧小平適時提出:“應向全軍說明,我們有完全勝利的把握?!备矣趹鹇陨陷p視敵人,不是憑空吶喊,而是建立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并善于研究敵人基礎之上的。當時,他們認真分析了對手:“我當面敵人只有二十三個旅,兵力分散,戰斗意志薄弱,此次尾我失敗,戰略上愈顯被動。”(注:1947年8月鄧小平草擬的文件中語句)此外,還有陳(賡)謝(富治)兵團和陳(毅)粟(裕)大軍的“互為配合”、“大別山區有長期的革命傳統”及“黨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領導”。結果,全軍士氣高漲,很快在大別山站穩了腳跟。
1948年4月,在大別山站穩了腳跟的劉鄧大軍,又面臨一個問題:“很多同志不相信毛主席講的‘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的論斷,以為美國出兵兇得狠,我們非失敗不可?!边@又是一個敢不敢斗爭的問題。這時,鄧小平已經把戰略上敢于輕視敵人、戰術上必須重視敵人并善于研究敵人上升到理性高度:“這對一個革命者來說是要不得的。特別是作為共產黨員,反帝反封建是我們的革命綱領、革命任務,我們為什么要怕帝國主義……具有優良品質的共產黨員,應該回答:和他干,干到底!就要有這個氣魄……我們要敢于藐視美帝國主義,鄙視那些怕外國人的奴才相,要發揚正氣。美國出兵是世界問題,他叫喊出兵是嚇唬人的,我們要從思想上樹立明確的觀念,他出兵也一樣能被打敗,我們一樣能勝利。我們要敢于勝利,一切‘右的思想情緒都得加以克服?!?/p>
瓦解敵軍 釜底抽薪
《孫子兵法》有言,“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贝笠馐钦f,敵方士兵的氣勢可以打壓,敵方將領的決心可以動搖;我方隊伍時刻保持嚴整等待敵方隊伍出現混亂,我方隊伍時刻保持鎮定等待敵方隊伍出現嘩變,這是精于心理作戰的表現。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我們的勝利不但是依靠我軍的作戰,而且依靠敵軍的瓦解”。瓦解敵軍,對于動搖敵人軍心并加速敵軍崩潰,自然是釜底抽薪之舉。
1926年夏秋,由國共兩黨共同發起的北伐戰爭挺進至長江流域,劉伯承受黨中央的派遣,與朱德、吳玉章等一起組織和領導了滬州、順慶(南充)起義。當時,起義的部隊有5個旅、1.2萬人之眾,共推劉伯承為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這次起義從當年12月初堅持到1927年5月中旬,既強有力地壯大了北伐戰爭的聲勢,又實現了中共中央確定的抑制川軍主力東下威脅武漢的戰略目的。劉伯承領導的這次起義,“驚破武人之迷夢,喚醒群眾之覺悟,影響川局,關系至巨。功之大小,應不能以成敗論也!”滬順起義是共產黨人對北伐戰爭的一大貢獻,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斗爭的一次最初嘗試,更是劉鄧“瓦解敵軍,釜底抽薪”謀略思想的發端。
作為政治主官,鄧小平指揮作戰,更是非常注意從心理上瓦解敵軍,這可讓敵方自亂陣腳,達到釜底抽薪的功效。1945年10月,上黨戰役結束后,劉、鄧隨即組織了平漢戰役。爭取高樹勛起義,是這一戰役中劉鄧大軍采取瓦解敵軍、不戰屈敵謀略的一個杰作。日本剛剛投降,蔣介石就派馬法五的第三十軍、第四十軍和高樹勛的新八軍從河南新鄉出發,沿平漢路北上意欲打通平漢線,并進一步組織對中共控制下的華北、東北抗日根據地的進攻。當時,毛澤東指示晉冀魯豫野戰軍在邯鄲擺開戰場,消滅敵人守衛南大門。此戰關系全局,劉鄧經過緊張謀劃,決定在漳河以北和邯鄲以南及滏陽河兩岸的狹窄地帶布下“口袋陣”,待敵北進鉆入之后,再相機打擊。
之所以要相機打擊,有一個重要考慮,就是要力爭原西北軍將領、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八軍軍長高樹勛就地起義。當時,劉、鄧獲悉:高樹勛不滿于蔣介石及其親信對他的排擠和歧視,表示愿同人民解放軍取得聯系。經緊急研究,決定派專人速往高樹勛部,帶去口信:認清形勢,瞻念前途,毅然舉行起義。高樹勛得到口信后態度很好,只是顧慮家眷還在徐州。劉伯承和鄧小平當即請示黨中央令陳毅派專人把高樹勛的家眷從徐州接出來送到了解放區,解除高樹勛的后顧之憂。1945年10月底,劉伯承和鄧小平又派參謀長李達(西北軍舊人)進入新八軍駐地看望高樹勛,進一步堅定他起義的決心。10月30日,高樹勛率新八軍到武安縣進行整編,成立“民主建國軍”,加入人民軍隊陣營。
關于高樹勛起義的作用,鄧小平這樣說過,“沒有他起義,敵人雖然不會勝利,但是也不會失敗得那么干脆,退走的能力還是有的,至少可以跑出主力。他一起義,馬法五的兩個軍就被我們消滅了,只跑掉三千人?!备鶕@一經驗,人民解放軍各部對參加內戰的國民黨軍隊廣泛開展了“高樹勛運動”,對分化、瓦解敵軍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晚年,鄧小平在回顧第二野戰軍的征戰歷程時,對爭取高樹勛起義還津津樂道,可見這是劉、鄧合作的得意之戰:“平漢戰役應該說主要是政治仗打得好,爭取了高樹勛起義……這個政治仗,我們下的本錢也不小。高樹勛在受湯恩伯指揮的時候,就同我們有聯系。由于關系比較久,所以我們是派參謀長李達親自到馬頭鎮他的司令部去做工作的……同李達一起去的還有王定南,當時是我們的聯絡,我見過多次。我們確實知道高樹勛傾向起義,但在猶豫當中。那時國民黨要吃掉西北軍,有這個矛盾。李達、王定南一到那里,看見所有的汽車、馬車都是頭向南,準備撤退的。他們見面后,一談就合拍了,高樹勛決定起義,并且第二天就實行起義,把部隊開向西北面的解放區。”
敵進我進 因糧于敵
劉伯承和鄧小平一直認為,面臨敵人的進攻,必須在內線防守的同時,采取“敵進我進”之策,用相當兵力跳出內線到外線作戰,使敵占區也成為戰場,并依靠敵占區取得糧食等供應,也就是運用《孫子兵法》所說的“因糧于敵”。
129師堅持太行山敵后抗日斗爭,就基本體現了這一謀略思想。當年,劉伯承曾自豪地說過,“在反‘掃蕩斗爭中,我們一部分地方武裝和民兵堅持腹地斗爭,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敵人的‘清剿部隊,主力則轉至外線,配合邊沿區的游擊集團、敵占區的武工隊、小部隊,積極破壞敵人的交通線,搗毀其補給點。敵人的‘掃蕩雖然來勢洶洶,但進入我根據地后,立即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敵人的交通線和后方的據點、碉堡,又不時這一處、那一處,為我轉出外線的部隊破壞、襲擊、奪取。敵人到處損兵折將,顧了這里,顧不了那里,最后不得不狼狽退出我根據地。”面臨兇惡的日寇,劉、鄧敢于“敵進我進”,在“搗毀其補給點”的同時自然而然實現了“因糧于敵”。
1940年春夏,交通斗爭中迭遭打擊的華北的侵華日軍恢復并強化鐵路、公路和據點,繼續推行“囚籠政策”,加強了平漢、正太兩條鐵路的守備,割斷了太行山區與冀南平原、晉察冀戰略區之間的聯系。劉伯承覺得,要根本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必須“敵進我進”,要積極開展交通斗爭的總力戰,對平漢、正太等鐵路干線進行全面、徹底的破毀,使日軍陷入戰略上的被動,同時實現“因糧于敵”。7月下旬,破擊正太路為主的《戰役預備命令》由八路軍總部朱德、彭德懷、左權下達了,其戰役意圖正是劉伯承所盼望的。129師負責破擊正太鐵路西段。8月5日,劉伯承和鄧小平就作戰指導思想給各部隊發指示,要求部隊“堅決地向著敵占區和鐵道交通線。對敵深入之據點,則應以小部隊堅決地、經常地、真正地接敵活動。對敵延伸之公路,以小部隊掩護自衛隊破襲,特別不準敵人修成由南到北與鐵路平行的汽車路,而將基干軍隊和游擊隊不斷地輪流輾轉破襲平漢路。這樣就可使敵被動,阻敵向內延伸,又可開展敵占區工作,解決糧食特別是鐵路東西交通問題?!备鞑筷牻拥竭@個指示,進一步認識到破擊鐵路是交通斗爭的中心環節,扭轉了部分干部的破擊鐵路不如打據點光彩的觀念。八路軍這次“破路”大戰,就是著名的“百團大戰”。
在運籌“兩冀牽制、中間突破”的千里躍進大別山這一點上,劉伯承、鄧小平與毛澤東不謀而合,這就是劉伯承回顧過的:“內線作戰時,我們是全民以赴,全力以赴,解放區經濟被破壞了,不反攻到外線,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是不行的。轉到外線作戰,兵源、糧源、餉源皆取之于敵區,敵糧源、餉源在中原主要是取之于蚌埠與淮河流域。我到中原,敵之糧源為我利用,餉源也為我利用,即吃穿用皆取之于敵。兵源我們搞瓦解敵軍,國民黨軍隊的士兵逃跑回家,投誠過來沒事。從而敵人喪失了在中原的糧源、餉源、兵源。戰爭是人力、財力、物力的較量,我們出擊到外線,就是破壞敵人的人力、財力、物力,保護解放區?!眲⒉泻袜囆∑铰什砍晒嵤皵尺M我進,因糧于敵”之謀略,強有力支持了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對于這一戰略成效,鄧小平表示:“中原吸引了蔣介石南線的一半以上的兵力,保證了其他地區的勝利展開。雖在全國范圍吃苦頭最多,付出了代價,但換取了戰略上的主動,取得了全局的勝利。所以,黨中央和毛主席在評價戰局的時候,第一講到中原,對中原的成績估計得很大?!?/p>
驕敵縱敵 持重待機
在中國革命戰爭的絕大多數歲月里,人民軍隊都是居于戰略劣勢,因此鄧小平特別強調:“在對敵斗爭中,要掌握住持久戰與敵強我弱的特點?!薄拔覀兊脑瓌t應是削弱敵人,保存自己,隱蔽積蓄力量。”在敵強我弱面前,盲動只能導致失敗。在抗日戰爭中,129師就有過這方面的教訓,由于“常常發生暴露自己的錯誤,每次暴露的結果,都遭到敵人的報復或破壞,吃虧很大。”正是基于本部隊的挫折,鄧小平意味深長地提出:“今后在一切方面都要注意不暴露,善于隱蔽地從各方面積蓄力量,要使敵人看不起我們,要善于采取一切方式去麻痹敵人。惟有如此,才能積蓄起力量,也才能打到敵人的痛處?!痹谶@里,鄧小平深刻揭示了驕敵縱敵、持重待機的謀略思想。
1946年8月28日,蔣介石在冀魯豫戰場出動10萬重兵,矛頭直指劉伯承和鄧小平指揮的晉冀魯豫野戰軍:東線第5軍(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和2個整編師,從碭山、虞城一帶撲來;西線整編第3師(蔣介石嫡系)和4個雜牌師,從封丘、開封、考城一線撲來。蔣介石對這次進攻期望很大,力圖在南線戰場打開一個缺口,派國防部長白崇禧、參謀總長陳誠親自到開封部署。敵人東西對進,劉伯承和鄧小平認真地分析了敵情:敵人東線兵力較強大,西線兵力較薄弱。于是,他們決定先從西線“開刀”,將殲滅目標直指這一路敵人中蔣介石唯一的嫡系部隊整編第3師。一旦殲擊得手,西線余敵將不戰而逃。
為了消耗、疲憊、迷惑敵人,掩護主力爭取短暫體整,劉伯承和鄧小平特令第6縱隊抽出兩個團,對整編第3師作運動防御,按計劃誘敵至預定戰場。整編第3師師長趙錫田自恃是蔣介石的嫡系,兵精彈足,根本看不起晉冀魯豫野戰軍,狂妄吹噓“不用兩星期,占領魯西南”;又仗著是陸軍總司令顧祝同的外甥,認為鄭州綏靖公署和左右兩翼的“友軍”不敢不支援他,所以一味孤軍深入。劉伯承和鄧小平利用他的驕傲心理,“驕敵縱敵,持重待機”,讓趙錫田自己走進絕地。與此同時,又指派相當數量部隊阻擊、鉗制西面余敵,讓趙錫田無援可求。
9月3日下午,整編第3師果然被牽引到了預定戰場——定陶以西的大、小楊湖村,這時它和距離自己最近的整編第47師間隔已經從10公里擴大到12.5公里。當夜23時30分,劉伯承和鄧小平抓住戰機,下令對整編第3師發起進攻。戰至9月6日中午,全殲整編第3師并俘虜趙錫田。定陶戰役,劉、鄧用“驕敵縱敵,持重待機”之計,打垮了國民黨軍大規模鉗形攻勢的西路鉗頭,粉碎了國民黨軍鉗擊殲滅解放軍的計劃。正如《解放日報》1946年9月12日在題為《蔣軍必敗》的社論中所指出的:“這是繼中原我軍突圍勝利與蘇中大捷之后又一次大勝利,這三個勝利,對于整個解放區南方戰線,起了扭轉局勢的作用。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局面是定下了。”
堅持大別山斗爭,是劉、鄧運用“驕敵縱敵,持重待機”謀略的典型戰例。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后,發現“大別山戰略機動范圍不大,容不下更多的部隊,特別是我們習慣于在平原地區搞大開大合的作戰,到這里感到很拘束?!倍?,一些部隊急于求戰,總想打個把殲滅戰。此時,劉伯承和鄧小平斷然決定采取持重待機之策。后來,鄧小平回憶說:“我們開了個會,我講的話,提出要避戰。因為那時打不得敗仗,一敗就不可收拾?!辈痪?,劉伯承率領大軍的司令部、直屬隊退到淮河以北指揮全局,鄧小平“帶著幾百人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揮所留在大別山,指揮其他幾個縱隊,方針就是避戰,一切為了站穩腳。”
為站穩腳跟,鄧小平在持重待機的同時,采取了驕敵縱敵之計:“那時六縱擔負的任務最多,在大別山那個丘陵地帶來回穿梭,一會兒由西向西,一會兒由東向西,今天跑一趟,明天跑一趟,不知來回跑了多少趟,調動敵人,迷惑敵人。”由于這支部隊的來回跑,國民黨軍竟然得出“劉鄧部四處流竄”的錯誤結論,鄧小平的驕敵縱敵之計得以實現。與此同時,“別的部隊基本上不大動,適當分散,避免同敵人碰面。”試想,以小部兵力把敵人主力來回調動并驕其心智,待其精疲力竭后,再以“基本上不大動”的主力以逸擊勞,怎能不穩操勝券?
晚年鄧小平對當年采取驕敵縱敵、持重待機的策略是滿意的:“大別山斗爭的勝利,主要是對幾個問題的判斷比較準確,處置也比較正確,我們傷亡不算很大,費的勁也不算很大,但是完成了戰略任務,種種艱難都克服了,站穩了腳,把戰線從黃河延伸到長江?!?/p>
民族語言 民族風格
劉鄧的軍事謀略實踐與理論極富民族特色。
“五行不定,輸得干干凈凈?!闭劦絼⑧嚧筌娮鲬鹬笓]上的神機妙算,鄧小平曾經回憶過:“用伯承的話說,就是首先要靠弄清楚任務、敵情、我情、時間、地形。他把這五個要素比作五行,常說:‘五行不定,輸得干干凈凈。伯承最反對軍事指揮上墨守成規,粗枝大葉,大而化之。他常用‘燒香找錯廟門,‘蚊子叮泥菩薩,看錯了對象等四川俗話,幽默詼諧地批評那些不重視偵察和調查,指揮莽撞,辦事馬虎的同志?!北娝苤?,鄧小平和劉伯承在戰爭年代“長期共事,相知甚深”、“工作非常協調”。所以,強調“五行”,無疑是劉鄧共同的謀略觀。
“不講老規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況,打贏算數?!痹谥\略運籌時,劉伯承和鄧小平常常一反常規,不拘一格。比如,在抗日戰爭中,他們曾就敵占區的組織工作與政策運用,提出在敵占區運用“革命兩面政策”,利用“革命兩面派”打入“敵占區和敵偽組織內部積蓄力量,以待時機,配合反攻或反正?!薄案锩鼉擅嬲摺?、“革命兩面派”的提出,賦予了“兩面(派)”這個概念以積極意義,在實際斗爭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戰場上,鄧小平非常欣賞這一立場:“劉伯承同志經常講一句四川話:‘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是說的打仗。我們之所以能夠打敗蔣介石,就是不講老規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況,打贏算數?!睂τ凇安恢v老規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況,打贏算數”,劉伯承也有自己的理解:“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誰不這樣說?關鍵是要活用原則,根據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來運用,與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到了戰場上,就要靠你結合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薄巴粚O子兵法,馬謖的用法就是教條主義,孔明就不是;龐涓、孫臏同師鬼谷子,可是一個是教條主義,一個不是教條主義;王明和毛主席讀的同是馬克思、列寧的經典著作,一個是教條主義,一個不是。所以,教條不教條,重點不在先生,而在學生;重點不在學,而在用。”
“后《孫子》者,不能遺《孫子》。”明末軍事理論家茅元儀編輯了一本大型軍事類書《武備志》,他頗有見地地指出:“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后《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贝笠馐钦f,在《孫子兵法》誕生以前產生的軍事思想,《孫子兵法》進行了繼承;在《孫子兵法》誕生以后產生的軍事思想,不能不繼承《孫子兵法》的精髓。劉、鄧二人的軍事謀略思想是同繼承發展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民族優秀兵學思想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