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凡



彭德懷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元帥和戰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愛書寫詩的儒帥。
彭德懷曾以帶“罪”之身被任命為中國大“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三副主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曾參加中國的大“三線”建設,在“三線”搜集了不少彭德懷愛“書”寫“詩”的故事。
彭德懷與《歐陽海之歌》
1956年,英國元帥蒙哥馬利來中國訪問,和彭德懷談得很投機。最后客人問:“你是哪個學院畢業的?”彭德懷回答:“我只讀過兩年書,并未上過大學?!?/p>
蒙哥馬利聽后非常驚詫,最后頗有感觸地說:“我明白了,明白了,通過你我明白了一個國家,一個古老民族是怎樣獲得新生的。”
原來,解放以后,彭德懷為了掌握現代軍事技術,買了從高小到高中的數學、物理、化學課本,同時還買了一套《十萬個為什么》,并自己制訂了學習計劃,每天堅持,從不間斷,有時因會議耽誤了,晚上不論回家多晚,也要戴上老花鏡,在燈下把每天的學習計劃完成。即使在1959年蒙冤之后,這種勤奮不懈的精神也絲毫未減。他到“三線”工作以后,雖然工作非常辛苦,后來又受到莫須有的攻擊和批判,也從未中斷過學習。多少個夜晚,彭德懷坐在燈下,帶著老花鏡,度過了一個個不眠之夜。
彭德懷在西南大三線的工作時期,無論走到哪里,身邊都帶著一部剛剛出版的長篇小說《歐陽海之歌》。工作再累,只要一有時間,他都要取出這本書來仔細地閱讀。
一天,在礦區視察,中午飯后本來應該休息,彭德懷卻在屋子外面的樹蔭下架了一張凳子,取出那本心愛的《歐陽海之歌》認真地閱讀起來。
礦區擔任保衛工作的兩位年輕人見了,就問:“首長,怎么中午也不休息?”
彭德懷說:“這本書好看,我就沒有瞌睡了?!?/p>
兩個年輕人一看是部小說,就問道:“首長,你工作這么忙,還有時間看小說?”
彭德懷說:“你們知道嘛,這歐陽海是我們部隊里的英雄,這部小說就是根據他的一生經歷寫成的,太感人了?!?/p>
兩個年輕人說:“知道,知道,報上早登過了,他是將受驚的戰馬推開,為搶救列車而犧牲的。”
彭德懷聽后高興地說:“對對對,歐陽海的事跡已經家喻戶曉了,我看這本書,就是要好好地向他學習。一個革命戰士應該如此,值得!”
彭德懷又問道:“你們看過這本書沒有?”
兩個年輕人搖搖頭:“這里沒有書店,上哪里買去?!?/p>
彭德懷忙說:“哦,你們的意見提得好,我們不能光顧生產建設,而忘了文化建設,將來在你們這里先建個新華書店,讓參加大‘三線建設的解放軍戰士和廣大職工都能讀到好書。”
彭德懷從攀枝花特區回到成都,就向有關部門提出了這個問題。不久,在攀枝花特區的大渡口半山上,用竹席棚搭起了當地第一家新華書店。這是后話。
彭德懷平時深沉嚴肅,不茍言笑,可是,讀著讀著,彭德懷的眼眶濕潤了。
兩位年輕的保衛干部走過來忙問:“首長,你身體不舒服嗎?”
“不?!迸淼聭阎钢潜緯f,“是歐陽海的事跡太感人了,他引起了我許多的聯想?!?/p>
歐陽海是一個在窮苦人家長大的孩子,童年跟隨母親靠要飯度日,后來又為地主放牛。舊社會的苦難和壓迫,煉就了他倔強和勇敢的性格。后來,他成了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在軍隊的搖籃里迅速地成長起來。1966年,為搶救國家財產而光榮地犧牲,只活了23歲。在短短的一生中,歐陽海做了很多好事。先后3次跳進水里救起過4個孩子;多次為集體,為孤寡老人義務勞動;參軍后一貫艱苦樸素,見義勇為……這些動人事跡經作家金敬邁加工整理后,寫成《歐陽海之歌》一書。這本書1966年4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后,立即成為廣大群眾喜愛的暢銷書,從軍營到學校、工廠、機關,幾乎全國的每一個地方都在談論歐陽海的事跡,講著歐陽海的故事,全國掀起了一股學習歐陽海的熱潮。
歐陽海的事跡也引起了彭德懷的注意,他從三線工地巡視回來,一有空就孜孜不倦地閱讀《歐陽海之歌》,常常忘記了吃飯,經常是一頓飯炊事員催了又催,彭德懷拖了又拖,有時候,他索性“罷”吃一頓。他被書中人物的事跡深深地吸引住了。即使晚上一個人靜悄悄地躺在床上,有時也會忘乎所以地喊出聲來:“這本書真好!”
這本書彭德懷詳細地閱讀了3遍。全書共444頁,劃有杠線的共計有148頁,作有眉批的共有76頁,眉批累計有1819字,有些地方還有明顯的被水浸濕的痕跡。從已有的眉批看,這些痕跡并不是水痕,而是淚痕,可見彭德懷讀此書時是何等激動,以至老淚縱橫。
1966年晚秋的一個晚上,彭德懷把這本書交給了他的炊事員劉云,一再囑咐他說:這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一定要認真讀一讀,爭取做一名歐陽海那樣的革命戰士。此后不久,彭德懷便遭到“四人幫”一伙的殘酷迫害,以致含冤而死。劉云一直精心地保存著這本《歐陽海之歌》,雖然書皮已經磨爛,但書頁卻非常完整,里面彭德懷所作的眉批字跡依然清晰可見。這真是一部難得的革命史料,也是彭德懷留給后世的一份珍貴的遺產。
彭德懷逝世后,人們在他參加‘三線建設的遺物中發現了這本小說,他在這本書上用紅筆作了許多批眉:“小海,你七歲隨母討米,我七歲帶弟也討米,受富人欺負,只討一天,再不討米,決心砍柴賣,你鮮血印白雪,我嚴冬抓魚賣!你我同根生,走上一條路。”“堅持真理,為了真理而斗爭,哪怕流盡自己的最后一滴血,是不足惜的?!?/p>
在書里的許多地方,彭德懷都劃了紅杠杠:“我還不到徹底休息的時候,就一定要爭取回到這里來,現在任務沒完成,我不能撤退!”“活著,為了黨的事業戰斗,死了,為了黨的事業獻身?!?/p>
這些批眉,這些紅杠杠,都是彭德懷伴著三線建設的隆隆炮聲中寫下和劃下的,他向人們袒露了一顆坦蕩忠誠的赤子之心,他向歷史昭示了一個偉大而堅貞的靈魂!
歐陽海的事跡深深地感動了彭德懷,這位能征善戰的元帥,這位流血不流淚的硬漢子,在向自己的戰士學習的時候,被戰士崇高的精神所吸引,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字一句認真仔細地閱讀著這本感人至深的書籍,身經百戰的元帥流下了淚水,在這本書的第201頁上,寫下了這樣幾個字:“我看到這里哭了,不知為什么?”在看第二遍時,他再次寫下了這樣幾個字:“我看到這里又哭了,不知為什么?”
對于工作,對于生命,對于他終生所追求的黨和人民的事業,彭德懷有他自己的理解,他的一腔熱血永遠在沸騰著。他在讀《歐陽海之路》的時候,特別喜歡第436頁上歐陽海的一段話:“我呀,要是不讓我干活兒,不讓我工作,哪怕我活上180歲我也不干,活著也是廢物嘛……”在這段話的上面,彭德懷寫下這樣幾個字:“這是真的,自己深有體會?!?/p>
前不久,我來到成都,在一位當年國務院“三線”建委工作的朋友和同鄉的家里,見到了這本《歐陽海之歌》,那是他從彭德懷的炊事員劉云手中“經過商量”也適當付了點報酬得到的,書的封面已經磨損,有些書頁都已經卷起,但彭德懷留在上面的筆跡仍清晰可見,朋友告訴我說,他非常珍惜這本書,一定要永遠將這本書保管好。
考察攀枝花鋼鐵基地激情賦詩
1966年春,作為“三線”建委第三副主任的彭德懷來到攀枝花弄弄坪——西南大三線攀枝花鋼鐵廠建設工地考察了解情況,并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三線”職工改天換地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他,當他離開攀枝花的時候,激情滿懷地為金沙江畔這塊他所夢魂牽繞的戰略基地,寫下了一首詩。
弄弄坪,三面被金沙江水環繞著,從地形上看如同一艘戰艦,正準備起錨遠航。這里山巒重疊,溝壑縱橫,裸露著的山巖,在早晨的陽光下閃著赤褐色的光。幾條運送物資和設備的簡易公路已經修通,盤著山巒層層而上。一群鐵道兵戰士正在打眼放炮,趕著為即將興建的廠區鋪架鐵軌。這里將建設一個三線大型鋼鐵基地。
這是彭德懷自紅軍長征之后再一次來到這里。這一次,他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純潔的靈魂,在攀枝花的“三線”建設者心中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光輝。
在他的小本子上,彭德懷記了許多“三線”建設中急待解決的問題,等著回到成都的“三線”建委后,一個一個地解決。他曾將西南大三線的建設概括為:“一點、一線、一片”,這個點即是三線建設中的重點,也就是指的攀鋼;一線指成昆鐵路;一片指整個西南的大三線。由此可見攀鋼建設對于整個“三線”以及未來不可預測戰爭的重要性?;诋敃r的國際形勢,黨中央強調“一定要搶在戰爭到來之前”把攀鋼建設起來,用治金工業部副部長兼攀枝花建設總指揮徐馳的話來說,幾乎是傾全國之力建攀鋼。
為什么要將“三線”建設重鎮建在崇山峻嶺中的金沙江畔呢?彭德懷為此曾仔細地查看了大量資料,他細心地讀著,仔細地在筆記本上記著,就像當年在戰場上認真研究“敵情”一樣,因為他必須同數十萬建設大軍一起,去征服這里的山山嶺嶺,用自己的雙手托起一座現代化的鋼城。
彭德懷驚喜地發現,攀枝花這個地方,就是一個神秘的聚寶盆。從1940年9月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學生常隆慶帶著馬幫進山探礦到當時國家地質勘探的情況,表明釩鈦磁鐵礦儲量極為豐富,其中鈦、釩資源儲量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居第一位。
這是一塊待開發的寶地!這是未來戰爭的大后方。
攀枝花特區黨委書記兼建設總指揮徐馳來了,副總指揮李非平來了,許多知道消息的攀枝花特區的干部和工人都來了,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向自己敬仰的元帥道別。
徐馳緊緊握住彭德懷的手:“彭總,你這次來攀枝花,對我們的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回去后請你多關心我們攀枝花鋼鐵廠建設的外部環境?!?/p>
彭德懷連連表示:“這里是我們紅軍長征時走過的地方,今天又是我們為國家搞建設、搞戰備的地方,我怎么能忘記呢?回去后,我一定向建委作匯報,盡快抓好成昆鐵路和貴昆鐵路,爭取早日通車,使久困你們的交通問題盡快地解決。同時,六盤水煤礦的建設也要加快,讓六盤水為你們早日供煤,以加快攀枝花鋼鐵廠建設的步伐。”
彭德懷站在渡口(今攀枝花市)建設總指揮部招待所(現名十三棟)門前,用深情的目光看著腳下奔騰呼嘯的金沙江,看著江對岸弄弄坪高高聳立的塔吊和密密麻麻的腳手架,一輪紅艷艷的朝陽,正從腳手架的后面騰騰地升起。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山下幾棵高大的樹子上,問道:“這是什么樹,如此挺拔?”大家告訴他,這樹就叫攀枝花,又名木棉樹,還叫英雄樹。彭德懷贊嘆地說:“哦,好名字,好名字,你看這樹挺立在大江邊,綠葉如傘,傲視著風沙烈日,還真有英雄氣慨哩!”
4月1日深夜,彭德懷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滿懷激情地為攀枝花建設賦詩一首:
天帳地床意志強,
渡口無限好風光;
江水滔滔流不息,
大山重重盡寶藏;
懸崖險峰通鐵道,
巍山惡水齊變樣;
黨給人民力無窮,
眾志成城心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