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的工傷賠償法規定,絕大部分雇主都必須通過購買工傷保險的方式來保護雇員。如今,92%的美國雇員受到工傷賠償法的保護。雇員如果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地點受傷或工作造成疾病,就可以享受工傷保險的賠償。至于雇員本人或者其他雇員是否在事故或患病過程中負有責任,則與獲得保險的資格無關。這樣,雇主就無法利用聲稱雇員有錯而躲避賠償。
另外,美國的多數州不允許雇主開除在工傷養病期間的雇員,也不允許雇主拒絕雇用曾經領取過工傷保險的工作申請者。
雇員在受傷后,可以選擇獲得工傷保險賠償,或控告雇主疏忽。由于法律訴訟程序復雜,花費巨大,而且陪審團提出的賠償數額難以預料,絕大多數雇主都愿意通過工傷保險解決問題,同時絕大多數雇員也愿意采取這種方式,因為可以馬上拿到賠償,而且可以免去打官司的麻煩。
目前,工傷保險已經成為美國商業保險中最大的項目,其金額相當于工資總額的2%到2.5%。
(蕭敬)

服務業和消費是近年來印度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振興制造業、解決就業難題已成為印度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印度主要評級和研究機構CRISIL首席經濟學家達馬科特·喬希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印度經濟增長模式大約在2000年之后從以農業為主轉變成主要靠服務業和消費支撐。服務業在印度經濟起飛時實現很大發展,但制造業并沒有出現大幅提振,而制造業是除農業以外勞動力最為密集的部門,印度現在需要振興制造業,以解決嚴峻的就業問題。
目前,印度政府正在醞釀出臺制造業政策文件,據悉,該文件很可能提出設立“國家制造和投資區”,大力扶持制造業的發展,以使其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現在的16%提高到2025年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