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羅曉麗
一個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應該是切合實際的、目標明確的、可衡量的、有關聯的、可實現的、有時間周期的,并且應當制訂出實際的行動方案,讓規劃一步步變成現實。
職業生涯規劃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對很多職場人來講都是一知半解甚至無從作答的。
事實上,職業生涯規劃簡而言之就是為自己確立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道路,確定教育、培訓和發展的計劃等,并為自己實現職業生涯目標而確定行動方向、行動時間和行動方案。
然而在很多人看來“只要工資高,我們就敢于挑戰高薪”就是制定規劃的原因;“我已經三四十歲,已經來不及做職業規劃了”就是沒有規劃的借口;“我也想好好規劃,可制定的規劃趕不上變化”就是盲目工作的理由……這些錯誤的認知,讓許多職場人走入職業規劃的誤區,在無形中限制了人的思路,阻礙了人的發展。
陳雪是學漢語言文學的,畢業后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她聽說同專業的師姐李璐畢業后就到一家房地產銷售公司工作,每月基本工資本來就很高,高額的提成更是讓陳雪羨慕不已,在李璐的介紹下,陳雪進入了這家公司,但由于各種原因,在公司干了不到一個星期就辭職了。
當今社會評價一個人是否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標準多為工資高不高,一味追求高工資,導致很多人一味跟風,看到別人賺錢了自己就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很明顯,陳雪眼羨他人工資高盲目效仿的行為并沒有考慮自身實際,從自身出發,換句話說就是沒有進行全面客觀的自我認知。
四川港宏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監唐玉梅認為,制定職業生涯規劃一定要對自己有全面而客觀的自我認知,這些認知的內容包括:我的興趣愛好是什么?我的優勢和劣勢有哪些?我所學的專業如何能在就業時學以致用并不斷獲益?什么樣的行業和崗位能結合我的興趣并發揮我的專長?什么樣的行業和崗位能夠激發我的潛能?我未來的職業規劃或目標是什么等。
顯然,單純以薪資福利為目的來制定規劃,會導致個人僅以淺層次的、短期的需求為重點,而缺乏持續的工作動力和職業發展目標。所以,擇業更重要的是所要選擇的工作與個人已經具備的能力素質及中長期職業規劃的匹配度。
定位不明盲目跟風常常表現在職場新人身上,但對于久經職場的人來說,或許他們很多人已經達到了人生某一個階段的目標,這時常會導致他們安于現狀不求進取,即使是有職業生涯規劃的念頭,也只是停留在思想層面,甚至這種念頭還是一閃即過。
羅薇36 歲,在一家小公司當副總,主要負責公司銷售、客服方面的工作,繁忙且壓力很大。家中還有一個4 歲的寶寶要照顧,總感覺吃力,想重新換一個工作,可她始終不敢邁步,覺得已經過了年齡,只能繼續忍受著生活。

看得出來,羅薇想換工作的原因是源于現目前工作繁忙且壓力大,但不敢換是因為覺得自己年齡大了,經不起折騰,不敢確定換工作之后對自己的現狀有改變,再者畢竟已經做到了副總的位置,就得過且過算了。
按照規劃的時間維度,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劃分為短期規劃、中期規劃、長期規劃和人生規劃。實際上,羅薇之所以存有這樣的職場心理,還是因為她沒有為自己制定一個長期的規劃,因而導致了在長期面對工作重壓之中,漸漸喪失了動力和激情。
“任何時候做職業規劃都不會晚,”向陽生涯CCDM 職業規劃導師閆嶺表示,“職業生涯漫長,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要完成,如果前一階段的問題沒有解決,拖沓到下一階段只會加重發展的危機,且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每個階段都應該隨發展及時調整職業規劃方案,及時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不論是職場新人還是久經職場的人,職業生涯規劃制定得再好,最終也要看是否能順利實施。
現實生活中,導致職業生涯規劃成為一紙空文的原因有很多,以下三個原因是比較常見的:首先,制訂了長期目標卻沒有分解短期目標,或短期目標制訂不合理導致偏離方向,使職業規劃變得遙不可及;其次,對于成功的預期過分樂觀,制訂的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的周期較短,讓自己根本沒有充足的準備去應對挫折和困境,更談不上實現;再者,心性未定,不斷地重新制訂新的規劃目標,從而導致越做越彷徨越迷茫。
可見,一個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應該是切合實際的、目標明確的、可衡量的、有關聯的、可實現的、有時間周期的,并且應當制訂出實際的行動方案,讓規劃一步步變成現實。
如何避免職業生涯規劃成為一紙空文?唐玉梅建議,“首先需要為自己制訂一個切實合理的規劃目標,再將遠期目標分解成若干短期的階段性目標,同時,必須還要制訂實現這些目標的行動方案。這些階段性目標會引領方向,并讓自己有機會去階段性地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再一次的自我激勵并堅定攻克更難、更高遠目標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