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原則律師事務所 邱冬梅

2001年4月,趙虎到A 公司應聘,擔任車輛維修工作。其在應聘之時,告知公司其仍然在某國有企業任職,單位無需與之簽訂勞動合同,無需購買社保。趙虎隨后一直在該公司工作,工作能力逐漸得到公司認可,2012年,公司晉升其工作崗位。2012年底趙虎在工作中向客戶索要紅包,被客戶投訴,公司對趙虎的行為進行警告處理。有鑒于此,公司專門組織員工學習公司規章制度,并組織員工考試。2013年4月,趙虎在工作中再次違反了公司規章制度,私自截留客戶繳納的款項,不開具發票,遭客戶投訴。公司決定嚴肅處理此事,在征詢工會意見后,向其發出了辭退通知,趙虎領取公司辭退通知書后,辦完工作交接及結算完所有費用后離開公司。2013年6月,趙虎因車禍去世。
2013年8月1日,趙虎的父親、妻子、兒子三人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A 公司支付經濟補償金46558元、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93116 元、未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93116 元。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以仲裁申請不屬于受理范圍,當事人主體不適格為由不予受理。
三人不服,再次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法院支持以上三項訴訟請求。在庭審中,人民法院將三原告作為趙虎近親屬提起訴訟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問題,作為本案的爭議焦點之一。
三原告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5 條的規定,“勞動者死亡的,由其近親屬或代理人參加仲裁活動。”三原告提起訴訟符合法律的規定,是本案適格主體。
A 公司則認為,根據《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勞動者死亡,其權利能力、行為能力一并消滅,其訴權隨之消失。《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5 條的真正理解是,勞動者死亡時,近親屬或代理人可以繼續代為參加正在進行的未完結的勞動爭議。本案趙虎在其生前并未向A 公司提起過勞動爭議,其近親屬不能主動發起勞動爭議仲裁或訴訟。
法院審理后最終認為,三原告作為趙虎的法定繼承人,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19 條及《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5 條,認定三原告作為趙虎的法定繼承人,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可以就本案勞動爭議提起勞動爭議仲裁或訴訟。
以上是勞動者死亡后,近親屬主動發起勞動爭議的一則真實案例,目前該判決尚未生效。
我本人不認同一審法院的判決,我認為,本案中在勞動者死亡之前未與用人單位就雙方的勞動關系產生爭議的情況下,其近親屬不能就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主動提起相關的勞動爭議。理由有二:
1.勞動爭議仲裁或訴訟的前提條件是產生了勞動爭議。而什么是勞動爭議呢?勞動爭議是指勞動關系當事人雙方的爭議,即一方是勞動者,一方是用人單位,就勞動權利和勞動義務方面所產生的爭議。若勞動者生前與用人單位產生勞動爭議,在勞動者死亡后,其近親屬可參加勞動者生前參加尚未解決的勞動爭議。若勞動者生前未提出勞動爭議,那么就沒有勞動爭議仲裁或訴訟了,其近親屬何來參加之說。
2.根據我國《繼承法》的相關規定,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雙倍經濟補償金、未簽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雙倍經濟補償金,該兩項賠償金須建立在用人單位違法的基礎上,是潛在性的賠償或罰金,勞動者本人不提起即不會發生。而遺產是指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是公民的合法收入。比如,公民提供正常勞動后的工資收入等,應該是確定的財產或權益。同時,賠償金是對用人單位的懲罰,不屬于勞動者的勞動收入,不應納入遺產范疇。
所以,我本人贊同,在勞動者死亡后,其近親屬沒有權利主動提起勞動爭議仲裁或訴訟。當然,這僅是本人的一家之言,權作破磚引玉,希望能廣泛節流和探討。
【法律法規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
第二十五條 【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勞動者,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參加仲裁活動;無法定代理人的,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為其指定代理人。勞動者死亡的,由其近親屬或者代理人參加仲裁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九條 【公民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與終止】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44、在訴訟中,一方當事人死亡,有繼承人的,裁定中止訴訟。人民法院應及時通知繼承人作為當事人承擔訴訟,被繼承人已經進行的訴訟行為對承擔訴訟的繼承人有效。
《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七條 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
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第二十三條 勞動能力鑒定由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申請,并提供工傷認定決定和職工工傷醫療的有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