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邑縣人社局堅定不移地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圍繞保持全縣城鄉充分就業的目標,夯實基層就業服務體系,著力打造就業社?!?5分鐘服務圈”,全力解決企業用工難問題,充分發揮培訓的就業效益和市場配置人力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著力保障和改善全縣就業狀況,保持就業穩定。

為實現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辦業務的愿望,縣人社局大力推進就業社保業務向基層延伸,今年以來,依托“四組織一平臺”,形成了“以群眾人社業務需求為核心;以業務代辦和居民信息動態管理為介質;以一定行政區劃網格為膜壁”的公共服務網格管理“細胞工程”的雛形。
目前,全縣已規劃建設了縣、鄉、村三級就業和社會保障基層服務平臺51個,下放就失業登記辦理、靈活就業社保補貼申請、個人小額擔保貸款申請、職業培訓意愿登記、創業培訓意愿登記等28項就業服務業務,就業和社會保障系統形成了一體化管理和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務,初步構建起“15分鐘服務圈”,逐步解決了群眾辦事來回跑、“打擁堂”的現象。今年1-5月,全縣基層服務平臺辦理就業服務約6.5萬人次。
為解決大邑縣經開區用工缺口大的難題,縣人社局深入園區開展用工情況摸底,統籌考慮用工與求職的供需關系,采取了多項措施。
一是送崗下鄉,積極搭建勞資對接平臺。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制定工作方案,組織用工企業直接到鄉鎮、村(社區),舉辦現場招聘會28場,為務工農民和企業牽線搭橋。今年以來,現場簽訂就業協議4325份,為用人單位提供技能人才3026人。
二是訂單定向,推行“招生培訓就業”三位一體。結合園區產業特點,緊密圍繞產業需求,積極開展訂單定向培訓。培訓期間,根據動態用工信息,主動增減培訓項目,努力為企業培養人崗相適的人才。目前,已培訓鉗工、車工等中高級技術工590人,培訓木工630人,制鞋工470人。
三是暢通信息,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
建立新建企業或新增生產線用工備案制,通過服務大廳大屏幕、人力資源工作QQ群、基層站點,多渠道發布招工信息,并充分利用“15分鐘服務圈”的廣覆蓋效應,實現即時發布到鄉鎮、村(社區)就業社保平臺,實現了招用工信息與群眾面對面,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快速轉移就業。今年以來,全縣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新增轉移4289人,城鎮新增就業3152人。
縣人社局完善落實各項培訓機制,努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更好地推動勞動者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推進了就業“量”與“質”的協同發展。兩年來,全縣開展城鄉勞動力技能培訓1.57萬人,培訓后就業1.25萬余人;開展創業培訓909人,成功創業472人,為173戶創業者發放小額貸款2897萬元,帶動就業2832人。
一是按需調整,提高就業培訓實用性。根據全縣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技術改造和新開工建設項目需求,拓寬培訓專業,并強化企業對接,及時掌握企業需求,主動調整培訓內容,做好紐帶服務,形成用工單位、培訓機構、就業經辦機構三方聯動的培訓工作機制。
二是創業培訓,促進創業帶動就業。認真落實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體系,積極開展創業培訓。構建“創業扶持、創業培訓、創業服務”三位一體的創業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為創業者提供項目信息、開業指導、培訓推薦、小額貸款、稅費減免等政策咨詢“一條龍”服務。在培訓過程中,根據不同群體的創業特點分類開展個性化項目服務,并圍繞市場需求和崗位需要,根據創業環境因勢利導。
三是私人訂制,推進培訓工作個性化。為提高就業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縣人社局局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通過摸底調研,推出培訓套餐,在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上,將自主權交給參訓人員,實現就業培訓“私人定制”,并完善跟蹤培訓機制,確保培訓質量。今年以來,共開展培訓16期,培訓853人,合格率達到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