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然+高敏

互聯網金融行業整體處于起步階段,交易監管等各方均持觀望態度,互聯網金融雖然生機勃勃,卻已出現了一系列違約風險和系統風險,應當引起消費者重視。
根據網貸之家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已經有45家P2P平臺卷款跑路。值得注意的是,這45家平臺絕大多數上線時間短,它們并非因經營不善或資金斷裂跑路,而是其本身就是一場騙局。而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也有70多家P2P平臺倒閉或者跑路,涉及金額12億元左右。
業內人士認為,從法律意義上講,互聯網金融創新衍生出很多金融產品以及服務模式,但對這些產品和模式的法律調整,目前絕大多數還處于傳統法律規制之下。所以,正確認識互聯網金融并且能夠清晰識別它的風險點,就顯得尤為關鍵。
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
央行2014年4月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指出:互聯網金融就是借助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來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功能的新興金融模式。主要包括網上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借貸、非P2P網絡小額貸款、眾籌融資、金融機構的網絡創新平臺和基于網絡的基金銷售等形式。
互聯網企業染指金融,銀行、基金公司進軍互聯網,讓原本互不相干的兩個行業相互跨界和博弈,互聯網金融,已經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時至今日,眼花繚亂的現金寶、活期寶、百度百發等成為時下最為流行的互聯網理財產品;P2P網貸成為許多小企業融資新方式;微信支付、微博支付異軍突起,甚至連支付行業龍頭銀聯都深感地位不穩。
有資料顯示,借助余額寶,天弘基金從2013年到今年6月實現了管理資產規模從100億元到5890多億元的飛躍,比華夏基金開疆拓土16年的總和還要多。支付寶10年間用戶發展成三億,2013年支付超過27.8億筆、金額9000億元,成為全球第一大移動支付公司。而起步僅有6年時間的P2P網貸平臺,正呈現井噴式的發展態勢,到2013年已達到近1200家,僅僅后8個月成交量就突破700億元。
隨著互聯網經濟特別是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的技術進一步普及,普惠金融、金融民主化、金融脫媒等理念的盛行,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起來。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互聯網金融行業整體處于起步階段,交易監管等各方均持觀望態度,互聯網金融雖然生機勃勃,卻已出現了一系列違約風險和系統風險,應當引起金融消費者重視。
市場不健全放大風險
自誕生以來,互聯網金融在現有法定框架的邊緣和空白地帶攻城拔寨。因此,這些日子關于“互聯網金融風險”話題的火熱程度持續升溫。P2P的跑路潮、倒閉潮,網絡理財產品的安全性,小貸和眾籌的“非法集資”紅線之痛,無不占據著各大媒體的版面。
有業內人士表示,對于金融消費者來說,P2P網貸平臺一般會許諾較高的回報率,這在目前我國投資渠道有限的情況下,無疑具有很強誘惑力。但P2P網貸行業目前處于野蠻生長狀態,雖然從事的是金融業務,但并未對其有實質性的金融監管。
而近年各大互聯網企業紛紛涉足網絡理財領域,甚至存在賠錢賺吆喝的情況,推出類型各異的理財產品。消費者在面對網絡理財產品時,尤其是那些不創造新業務模式而僅是將線下業務放到線上來做的產品,往往注意不到類似傳統理財產品所具有的風險。
至于眾籌融資,更多涉及的是法律層面風險,最主要的就是應警惕是否存在非法集資風險以及違規發行證券風險。根據我國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認定非法集資應同時具備: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通過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短信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向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等四個條件。而違規發行證券風險主要是眾籌模式中有些實踐做法違反了現行法律規定。
另一方面,對于互聯網金融企業而言,其風險比傳統銀行業的風險要大。渤海銀行風險管理部資深高級經理張羽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表示,這主要是因為相關監管及外部市場環境還不是很健全。“現在我們還在探索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邊緣是什么,它的法律界限、監管的尺度是什么,而可以肯定的是,互聯網業務創新、網絡創新的動力以及速度比制度建設要快。”
他認為,互聯網企業本身需要管理好信息科技的風險,包括一些涉足網絡信貸的互聯網企業更要防范信用風險,很多第三方支付的企業還要防范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等等。雖然這些風險傳統銀行業也有面臨,但是互聯網金融企業在目前市場不健全的情況下,將這些風險放大化了。
風險防控需各方推動
既然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起步階段面臨如此之多的風險,那么是否就應該以此為由放慢甚至扼殺這一金融創新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業內人士認為,有關各方應該在充分考慮潛在風險的基礎上,推動互聯網金融的穩步、可持續發展。
張羽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作為金融產品消費者來講,為了防范信用風險,主要還是要對所在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有一個充分的了解,要了解它的本身資質、業務狀況以及風險管理的能力,這樣才能對自己的投資有一個保障。同時,投資人還要注重自己個人隱私的安全的問題。
互聯網金融企業則應充分加強行業自律,用行業準入來替代政府審批。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有助于規范行業的發展,并避免政府的過度介入。另外應該加強網絡安全管理,從更高層次上來防范黑客攻擊導致的系統癱瘓。
針對商業銀行與互聯網企業互相融合的趨勢,張羽建議二者互相借鑒。互聯網企業可以向傳統銀行借鑒風險管理的理念、基本思想以及經驗等;傳統銀行要向互聯網企業學習大數據等新技術,給傳統的風險管控手段帶來革新。同時,張羽認為,二者也應尋找一些機會,讓雙方在數據層面、經驗層面、業務模式方面有更充分的融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識別潛在的風險。“因為風險管理就是管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確定性,那么數據整合的越好,風險管理就越完善。”
對于監管方面,張羽指出,要加快法制建設。“雖然國家有立法,但在新時代的新特點下,監管相關的法制與要求能不能與時俱進,是一個大的挑戰。”此外他還表示,“建立誠信體系也很重要,只有把個人信檔采集起來,才能更好地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信用評級,來幫助投資者識別與量化金融平臺的風險等級,并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金融產品。”
業內人士指出,監管機構應該構建靈活的、富有針對性與彈性的監管體系,既要彌補監管缺位,又要避免過度監管。另外還應加強投資者教育,充分向投資者提示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可能面臨的風險,且說明這一風險顯著高于投資類似的傳統金融產品的風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