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奕青


國企改革動機可能是“綜合性”的,或為尋求擴張使然,或為需要融資使然,但原則只有一條——必須透明。
政府補貼對于企業發展、產業扶持等正作用不言而喻,但有些公司卻長期依賴補貼扭虧為盈,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表示,“其投資價值將會大大縮水”。
八成上市公司靠補助扭虧
近日,隨著福成五豐等最后161家公司公布2014年半年報,滬深兩市2537家公司中報披露工作收官。A股2537家公司上半年共實現營業收入13.68萬億元,同比增長6.4%,實現凈利潤1.266萬億元,同比增長10.13%。雖然,中國石油、中國國航、建設銀行等行業巨頭位居利潤排行榜前列,日進斗金,但細看之下,在這份成績單中卻有不少“水分”,上市公司的“驕人”業績并不全是靠自己主營業務掙來的。
Wind資訊統計顯示,2014年上半年共有2235家上市公司在2014年半年報中披露收到政府補助,合計收到政府補助高達322.63億元,收到補助的上市公司數量占公布半年報公司數量的88.1%。這些公司大多是中央國有企業。部分公司所獲政府補助甚至遠遠高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與去年相比,今年上半年獲得政府補助的上市公司不僅數量增加了52家,總金額也同比增加34.36%。根據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分類,其中獲得補助的民營企業上市公司有1182家,地方國企所屬上市公司有557家,中央國有企業所屬上市公司有289家。
在2235家獲得政府補助的上市公司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公司業績與“補藥”息息相關,部分上市公司收到的政府補助遠大于其主營業務產生的凈利潤,有的上市公司干脆就依靠政府補助盈利,如果去除政府補助則立馬陷入虧損狀態。以露笑科技為例,其2014年上半年凈利潤為461.6241萬元,但其獲得的政府補助就有461.5102萬元,這意味著去掉政府補助后,露笑科技可能的“凈利潤”只有1139元,而政府補助的461萬元是這一可能“凈利潤”的4052倍。
牛市動力所在
雖然,一部分企業的利潤是與獲取政府補貼息息相關,但是,“國有企業改革等良好的業績改善預期已經出現了。”一家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表示,10月份一定要重視國企改革的機會,國企改革意義很可能會像股權分置改革引領2006年—2007年大牛市一樣,成為牛市的引擎。
從事資本投資的人眼光敏銳程度總是超乎想象。華鑫證券認為,作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進入下半年后,新一輪國企改革浪潮在全國各地加速推進。多家央企率先試點,十多個地方省市也已公布國企改革方案。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本輪國企改革的重點,旨在改變國企經營效率低下的問題,并激活整體經濟活力。
政策面上,政府的改革決心增強了以改革釋放紅利的預期;資金面上,來自房地產、理財產品乃至境外投資者的資金也蓄積起相當的流動性。業內多認為,進入下半年后,新一輪國企改革浪潮將在全國各地加速推進。以中國石化為例子,這只體量龐大的藍籌股,此前一直因為缺乏好的業績成長預期而不受市場追捧。但是,今年中國石化推出改革方案至今,股價從最低的3.85元漲到最高的5.76元漲幅約50%,遠遠超過大盤漲幅。
對接國際資本
“國企改革”已屬老生常談,但背后折射了大背景確涉及到了真金白銀,因此成了國企本輪改革的焦點。
在1990年代,央企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確定業務擴張邊界。而如今,改革目標已被放在了加速企業國際化擴張和尋求全球資源的層面之上。前一輪改革旨在搭建央企系統的內部架構,是一次“內向型”的改革,須借助于A股和境內資本市場的融資;而這一輪改革則可以看作尋找巨艦入海的航道,是一次“外向型”的改革,應把企業主體置于國際資本平臺之上。
在阿里巴巴IPO“棄港赴美”和李嘉誠“撤資”的背景下,不久前,中信泰富宣布正與母公司中國中信集團商討收購主要業務平臺中信股份100%股權。這是直屬國務院的中央企業首宗借殼香港子公司實現整體上市案例,且有一定的代表性。上市成功后,中信集團的注冊地將改為香港,成為第一家在香港注冊并控股中國內地大型金融集團的中央控股國有企業。
中信本身作為改革的標志性意義不容忽視。財政部此前保持對中信集團100%的控股,即對中信股份亦是100%控股,此次上市后,財政部的持股比例將一次性減持到70%,未來財政部還將進一步減持中信股份的股權比例至30%。如果在香港上市后,中信集團能夠成為央企建立公司治理結構的典范,我們才可以說,中信是又一次借助香港的陣地,充當了改革的排頭兵。
不過,就中國國企改革的歷程而言,從來都不缺乏以上這種樂觀的解讀。事實上,在內部金融市場管制和封閉并存的環境之下,大型央企登陸國際資本市場既是一種特權,更是一種風險。在境內市場,這些風險可能司空見慣,而國際資本市場的不同在于,可以讓它們更隱秘,也可以把它們成倍放大。
高層對新一輪的國企改革早已定調。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要吸取過去國企改革經驗和教訓,不能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牟取暴利的機會。改革的關鍵是公開透明。endprint